?

淺談制陶的藝術魅力

2018-08-27 08:35楊婷婷
報刊薈萃·上半月 2018年8期
關鍵詞:制陶觸感感悟

摘 要:陶泥的可塑性和延展性讓創作者賦予了陶器千姿百態的形態,制陶的過程和感悟不僅提高技藝還升華精神世界。

關鍵詞:制陶;觸感;感悟

陶,生活的物質載體。有人喜歡陶的堅實耐用,有人喜歡陶的自然純樸,更有人喜歡陶的變化萬千,這都是對生活的熱愛。每一次的制陶都是一次化腐朽為神奇的經歷,不會制陶技術沒關系,但要熱愛生活,擁有認真的態度,從而進入陶藝世界的最原始的感覺,體驗制陶的獨特魅力

一、制陶中的藝術魅力

(一)制陶觸感中的平靜

制陶的過程就是手部與陶泥不斷接觸受力的過程。陶泥的可塑性和延展性賦予其的靈性使得手指的任何動作或是力度都能夠在其表面留下清晰的印記,這是其他物質所沒有的特質,嬰兒在最先感知這個世界時使用的并不是聽覺,視覺或是嗅覺,而正是觸覺,觸覺可以讓我們感知到最真實的世界,制陶亦是如此。

當我第一次接觸制陶時是從在拉胚機上開泥開始,雖然已經將開泥的要點熟記于心,雙手四指并攏包住泥團從底部用力向上提泥,但是在自己真正感觸陶泥后發現一切都不一樣。由于陶泥的可塑性太強和自己生疏的技巧導致陶泥一直無法成型,如在拉胚時,無論哪只手用力過大都會導致泥的變形甚至形體斷裂,多次的失敗加上水分的增多讓陶泥更加的濕潤不再粘稠。所以在之后揉泥的過程中,我能明顯感覺到水分的逐漸減少以及陶泥的柔韌性和可塑性在不斷增加。你是什么樣的脾氣性格,能力稟賦都能在觸摸陶泥后留下鮮明的痕跡,如同畫如其人,泥性的塑造也是同理,來不得半點虛假。[1]所以每一次隨心所欲的創作不僅會在陶泥上留下清晰的指紋以及使之發生形態的改變,還在慢慢使我的心平靜下來,此時我的眼中只有陶泥,心中偶爾會回想起以前的點點滴滴,但是想的最多的仍是對作品創作的堅持。制陶可以讓我們忘記時間的流逝,浮躁的心逐漸平靜空靈,只剩下手與泥的接觸感知,在泥的這一方寧靜的天地中自由創作。

親手感知,方知其中之奧妙。蘇秉琦先生說過藝術是以形象思維反映客觀世界,視覺觀察的印象無法代替手感的體驗。陶藝是用手對黏土塑形的過程。手感是身體器官綜合起來的最準確的感覺。感知陶土的質感,感知拉胚時器型的變化。所以制陶的過程也是感知陶土的過程,更是直視內心的過程,從泥土的揉捏到拉胚時的旋轉,從泥條的盤筑到拉胚的塑形,這是自然的變化也是精神的隨意豁達,而這也是藝術家們所追求的精神境界,是創作靈感迸發的源泉。

(二)制陶技法中的驚喜

技法是成功經驗的集合體,是被匠師們廣泛認可的經驗,易卜生曾說過:經驗是一面鏡子;借鑒它,你能清楚的看到往事。學習制陶中的技法可以更快更好的作出自己滿意的作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來說,一件陶器的藝術性的高低取決于其技法用的是否熟練是否完美和是否多樣。大村西崖在其《文人畫之復興》一文中曰:氣韻者氣之韻,作者感想之韻,傳余響于作品,如有可聞之謂也。所以一件完美珍品的誕生不僅有本身材質的優秀,靈巧的創意更要有熟能生巧的技藝,如若心有萬般所想卻受限于手法技藝豈不是個遺憾。

從揉泥定中心開泥再到曬坯陰干燒制,制陶中的每一個步驟里都有其獨特的技法和注意點。處處是驚喜,處處是哲理。在整個拉胚的過程中都會強調手要穩,心要靜,否則就會很容易出現陶土無法成型或是突然拉胚拉斷拉彎,這些都是需要多次實踐后的總結,對制陶技法的揣摩后,方能知曉并掌握的。

以拉胚時的提泥為例,我們都知曉在提泥時要右手在內左手在外從泥柱底部開始用力向上提泥,左手用力稍大右手輔助上提??墒蔷瓦@看似簡單的一步操作就難倒了很多人,用多大的力合適,怎么輔助上提才能不會讓陶泥的形體不變形,而且,即使不變形也無法保障自己做出來的作品胚體薄厚均勻,這些都是不熟悉技法所體現出來的結果。這還只是最簡單的提泥,就更不用說在拉制曲線器瓶和使用貼塑鏤空法時更復雜的手指發力技巧了,所以仔細揣摩,多加實踐,方能隨心所欲,自由創作。

(三)制陶不確定性中的百感交集

陶在傳統意義上是天一半人一半,人一半指的是創作者所能控制的部分,天一半指的是進窯燒制高溫的過程,以及陰干時充滿的各種不確定性。細小的失誤都會導致結果的失敗,這一點在開窯時會得到充分的驗證?;蛟S你對自己的作品信心十足,但燒制完的陶器上可能充滿了裂痕或是直接損壞,即使成型也可能會存在諸多瑕疵。所以在開窯后有人會興高采烈有人則會失望之情溢于言表。但這也正是制陶的魅力所在,也是制陶人敢于大膽創新的動力和源泉。因為制陶人經歷了太多的挫折體會過太多次作品的失敗,所以它們的心會一如既往的平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及時調整心態進行下一次的創作。朱自清在《詩言志辮-序》中所說“詩言志是開山的綱領”,很多時候人們進行藝術創作的終極原因在于言志,表達思想,讓精神得以徹底放飛。[2]所以真正的制陶大師們不會在意這一次兩次的失敗,成固可喜,敗亦不餒。作品是思想表達的載體,完美的作品本就不易,更何況是融入了自己思想的寄托之作呢。而這和我們的人生也是一樣,沒有十全十美的結果,人生中總會有失敗,但是一蹶不振就放棄這不是英雄所為,我們要做的就是總結經驗,即使有瑕疵,我們也是一直昂首走在成功的路上。

二、總結

制陶也是在品味人生,感知世界,認清自我,不斷進步。陶藝沒有造型之束縛,人,沒有自滿之墮落。人們常說藝術家都得耐得了寂寞守得住孤獨,在創作作品之前,要靜靜地感悟內心,構思作品;要超越局限擺脫慣性思維的羈絆,直視內心所想從而大膽展示,在創作時,細細拿捏,拉胚修型,不可有一絲瑕疵。最后的燒制以及對陰干的把控都需要時間和經驗的積累,精益求精后的珍品才能震撼世間,藝術才能方為永恒。

參考文獻:

[1]鄒紅琴.制陶與智慧——陶藝課程教學隨想[J].北方美術,2014(2):92-93.

[2]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第一版)[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楊婷婷(1995—),女,漢族,四川樂至人,美術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民間美術研究與應用。

猜你喜歡
制陶觸感感悟
舒適一角
淺談制陶的藝術魅力
云南少數民族陶藝
加強數學思想滲透發展數學思維能力
關于高中英語教學中閱讀解題的幾點建議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長
親膚紡織品的性能表征淺析
軟硬觸感
西雙版納慢輪制陶
WHAT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