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軟實力的本質內涵及價值維度

2018-09-10 12:55向玉喬王旖萱
文化軟實力 2018年4期
關鍵詞:軟實力親和力

向玉喬 王旖萱

[提要] 約瑟夫·奈以“吸引力”界定“軟實力”,實質上是將“吸引力”理解為軟實力的本質內涵和根本屬性,并以之作為軟實力區別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這是一個缺乏邏輯自洽性、難以自圓其說的觀點。軟實力的本質內涵不是約瑟夫·奈所說的“吸引力”,而是“親和力”。所謂親和力,是主體所具有的一種愛的力量,其要義在于以愛的方式賦予愛的對象生機和活力。它類似弗洛伊德所說的“愛欲本能”,其價值在于能夠使愛欲對象變得生機勃勃、欣欣向榮。另外,親和力與威懾力相比較而存在,二者分別構成軟實力與硬實力的本質內涵和屬性。親和力具有親和性,而威懾力具有威懾性。軟實力的存在價值在于它能夠催生友善和親和。硬實力能夠形成威懾性,而威懾性多給人帶來恐懼感和畏懼感。具有親和性的軟實力更容易讓人們接受,具有威懾性的硬實力更容易遭到人們的拒斥。

[關鍵詞] 軟實力;親和力;親和性;硬實力

軟實力是人類自古就擁有的一種力量,但它成為熱門話題僅僅是當代的事情。美國新自由主義學派代表人物約瑟夫·奈于上個世紀90年代最先提出“軟實力”概念以后,國內外學術界對軟實力問題給予了越來越多、越來越深刻的關注,而且形成了越來越豐富的理論研究成果。約瑟夫·奈更是因為研究軟實力問題而享譽世界。在我國,許多學者不加批判地采用約瑟夫·奈的觀點,其結果是導致我國難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創新性軟實力思想和理論。

一約瑟夫·奈對“軟實力”的誤解

約瑟夫·奈被國內外學界尊稱為“軟實力之父”,這主要是因為他最早提出了“軟實力”概念,并對其展開了系統的理論研究。在1990年出版的《注定領導世界——美國權力性質的變遷》(Bound to Lea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 1990)一書中,約瑟夫·奈首次提出“軟實力”概念,其主要目的是要反駁當時流行的“美國衰落論”。同年,他還在美國《外交政策》雜志上發表論文《軟實力》(Soft Power, 1990),對“軟實力”的內涵進行了界定,其基本立場是認為“軟實力”是一個國家利用文化、意識形態、制度等無形資源影響其他國家的能力。

Joseph S Nye Jr.Soft Power [J].Foreign Policy,1990(80):153-171.后來,他在文章《軟實力的挑戰》(The Challenge of Soft Power, 1999)中進一步指出:“軟實力是一個國家的文化與意識形態所產生的吸引力,它通過吸引力而非強制力影響其他國家的行為,并獲得理想的結果?!?/p>

Joseph S Nye Jr.The Challenge of Soft Power[J].Time,1999-02-22:21.《軟實力——國際政治的制勝之道》(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 2004)是約瑟夫·奈研究軟實力的一部成熟著作,較為全面地解析了軟實力的內涵。該著作將“軟實力”界定為國家、組織、個人都可以擁有的一種力量,認為它是國家、組織和個人通過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誘的手段達到目標的能力,

約瑟夫·奈.軟實力:權力,從硬實力到軟實力[M].馬娟娟,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XII. 軟實力的“吸引力”來源于一個國家的文化、政治理念和政策??梢钥闯?,約瑟夫·奈對“軟實力”概念的認識、理解和把握表現為一個由淺入深的發展過程。

約瑟夫·奈對“軟實力”的界定經歷了階段性調整與變化,但總體而言,他一直堅持將“軟實力”的核心要義歸結為“吸引力”的立場是鮮明的。以“吸引力”界定“軟實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它的涵義,但不足以揭示它的本質內涵。約瑟夫·奈所說的“吸引力”,并非僅僅強調軟實力所促成的各主體間和諧關系達成的自覺自愿意涵(即非武力或非脅迫的實現方式),而是更多地強調軟實力能夠促成各主體間達成和諧關系這一既定結果,其意指:只要能促成主體間的和諧狀態(即使是表面的、虛假的、短視的和諧關系),以“吸引力”之名使用任何手段都是合理的。除此以外,他還進一步用“影響”“誘惑”“說服”“拉攏”等詞語來闡釋軟實力的涵義和實現方式。顯然,約瑟夫·奈借助“吸引力”解釋“軟實力”的本質內涵,更多的是出于政治目的考慮,服務政治意圖的意思很明顯。他所說的“軟實力”主要指政治上的“吸引力”。

“吸引力”能否概括“軟實力”的本質內涵呢?這是一個有待進一步反思、解析的問題。一個事物的本質是指該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屬性,是該事物成為其自身而與其他事物相區別的根本特征。約瑟夫·奈以“吸引力”界定“軟實力”,實質上就是將“吸引力”視為軟實力的根本屬性,并以之作為軟實力區別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我們認為,這是一個缺乏邏輯自洽性、難以自圓其說的觀點。眾所周知,“吸引力”作為一種屬性或特征并非為軟實力所獨有,與之相比較而言的硬實力同樣具有吸引力。約瑟夫·奈本人也認為,硬實力也能夠通過制造不可戰勝的神話來吸引他人。

約瑟夫·奈.軟實力:權力,從硬實力到軟實力[M].馬娟娟,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33.例如,科技、經濟、軍事等“硬實力”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吸引力。對很多主體而言,硬實力或許能產生比軟實力更大的吸引力。這也是為什么許多國家一方面懼怕美國的經濟制裁與軍事威脅,另一方面又向往和追求美國雄霸天下的經濟地位與軍事實力。硬實力所產生的吸引力顯然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既然軟實力和硬實力都可以用吸引力來標識和描述它們的特征,“吸引力”就不可能是“軟實力”的根本屬性和根本特征。因此,“吸引力”不能體現軟實力的本質內涵和根本特征,它充其量是軟實力的重要特征或實現手段之一。

每一種理論都是以建構一定的概念體系作為基礎的。一種好的理論不僅應該以解釋社會現實為宗旨,還應該以促進社會進步和人類發展作為內在價值訴求。具體地說,它提出的概念體系應該具有正確價值取向和價值導向。正確價值取向和價值導向是“好理論”和“好概念”的“內在善性”。約瑟夫·奈對“軟實力”的界定恰恰無法體現其理論和概念的“內在善性”。由于“吸引力”本身是一個適用于任何主體的中性概念,它既能適用于良善目的,也能服務于邪惡目的。約瑟夫·奈以“吸引力”來解釋“軟實力”,實質上抱持的是一種沒有明確價值取向和價值導向的價值中立立場。他認為,軟實力是某種無所謂是非善惡的力量,這意味著它是任何一個具備足夠“吸引力”的國家、組織、個人都可以擁有的力量。如此一來,依照約瑟夫·奈的理解,希特勒利用極權政府的國家機器屠殺猶太人和本·拉登用錄像成功招募大量基地組織成員的做法都應當被視為具備軟實力的表現。無疑,約瑟夫·奈摒棄了道德價值觀在軟實力中的核心地位和主導作用,將軟實力的本質歸結為權術謀略、政治博弈層面。事實上,國際層面的軟實力競爭涉及善惡的斗爭、正義與邪惡的較量、正能量與負能量的博弈,如果用“和稀泥”的價值中立方式對待它,只會使“軟實力”因缺失固有的“內在善性”而淪為不同利益集團的斗爭工具。

好的理論都是有思想深度和高度的理論。一個好的理論不僅應該以服務現實為根本目的,而且應該具有超越現實的價值崇高性。約瑟夫·奈以“吸引力”界定“軟實力”的做法本質上是一種“實用主義”立場。它僅僅注重體現軟實力的實用性,忽略了它內含的價值引領性和精神超越性,從而最終將軟實力變成了一種實用的工具。美國實用主義哲學認為,觀念、概念、理論、思想在實質上都是工具,它們的作用在于指引人們擺脫行動中遇到的困難,繼續行動,并達到人們預期的效果;而觀念、概念、思想的真假則在于它們能否起到工具的作用,有效的理論即是真理;無效的理論即是謬論。正是基于這種認識,軟實力的實現方式在約瑟夫·奈那里常常被簡單歸結為“誘惑”“拉攏”“說服”等手段。這樣一來,軟實力成了主體為了實現自身利益、達到自身目的而設計的工具,而為了使軟實力能夠成為對主體而言的“有效工具”,必須適時改變其本質內涵與實現手段。顯然,約瑟夫·奈的界定使“吸引力”成為掩蓋“軟實力”工具本性的幌子,以“吸引力”闡釋“軟實力”只會將軟實力限制在工具價值層面,這桎梏了他的軟實力理論的高度。

約瑟夫·奈的“軟實力”概念提出之后產生了很大國際影響。在當下,他的軟實力理論被廣泛視為各國學者研究軟實力問題的共同理論源頭。學界普遍推崇約瑟夫·奈以“吸引力”界定“軟實力”的做法,而對其進行批判反思的人極少。我國學界在文化哲學話語體系上傾向于使用“文化軟實力”概念,并普遍側重研究文化軟實力,但對文化軟實力的界定同樣深受約瑟夫·奈的影響。具體地說,很多學者沿用了約瑟夫·奈以“吸引力”來界定“軟實力”的一貫做法。然而,軟實力的本質內涵絕不是約瑟夫·奈所強調的“吸引力”。他對“軟實力”這一概念的內涵存在嚴重誤解。對此,我們應該進行必要的深入批判。

二親和力:軟實力的核心要義

既然“軟實力之父”以“吸引力”定義“軟實力”的做法有待商榷,我們就應該嘗試新的定義方法。要深入揭示“軟實力”的本質內涵,關鍵是必須探察它的核心要義。我們認為,“軟實力”的核心要義是“親和力”。所謂“親和力”,是主體所具有的一種愛的力量,其要義在于以愛的方式賦予愛的對象生機和活力。它類似弗洛伊德所說的“愛欲本能”,其價值在于能夠使愛欲對象變得生機勃勃、欣欣向榮。從這種意義上來說,“親和力”的本質是愛、利他主義精神、和諧價值觀和同生共榮的發展理念。另外,“親和力”還是一個倫理概念,包含深厚的倫理意蘊。它不僅將人類的道德價值訴求納入其本質意涵中,而且內含道德價值評價功能,從而能夠為人際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類社會發展、人類文明進步等提供源源不斷的價值正能量和賡續不絕的動力源泉。

“親和力”和“吸引力”是兩個緊密關聯又具有根本區別的概念。一般說來,一事物具有親和力則必然同時具有吸引力;反過來說,一事物具有吸引力卻不必然具有親和力。主體間相互吸引是親和力作為軟實力的核心要義在發揮作用過程中所展現的最一般、最基本的特征,缺乏相互吸引的各主體之間不可能存在發自內心的認可、尊重和包容,更不可能以相互關愛、相互促進的方式共存;各主體只有在相互吸引的基礎上,才能真正發揮親和力的功能和價值。反之,具備吸引力的主體不一定具有親和力?!拔Α笔且粋€價值中立的概念,它的內涵非常豐富、外延特別寬廣,具體可分為正價值的吸引力和負價值的吸引力。軟實力具有吸引力,硬實力同樣具有吸引力;出于正義、符合道德的目標具有吸引力,邪惡、虛偽的目標在某種意義上也具有吸引力。如果說具有正價值的吸引力在某種程度上能轉化為親和力,那么具有負價值的吸引力則因為與親和力的價值目標背道而馳而無法形成親和力。

在親和力與吸引力之間,何者更能彰顯軟實力的本質內涵呢?要回答這一問題,可以通過對我們所處的時代語境進行深入分析來達到目的。在我們目前所處的后冷戰時代,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的深入發展,世界的整體性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人類命運與共、世界各國休戚相關、同生共榮等價值觀念開始代表人類社會和人類文明發展的潮流與大勢。在此時代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從實現人類整體利益的高度出發,高瞻遠矚地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為世界的良序發展和長遠發展貢獻了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當今世界大勢越來越明顯地顯示,不論身處何國、信仰何如,也不管人們是否愿意,當代人類實際上已經處在一個命運共同體之中。當下,人們更加向往和平、渴望穩定、謀求合作,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憎惡戰爭、反對霸權、厭倦沖突。這意味著當代人類正以前所未有的“親和”方式在生存和發展。

“親和”是當今世界的主流?;蛘哒f,它至少是當代人類普遍追求的主流價值目標。一種以合作共贏的方式應對人類共同挑戰為目的的全球價值觀已在醞釀之中,并逐步贏得國際共識?!败泴嵙Α边@一概念就誕生于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世界發展和人類社會進步需要道德正能量的引領。狹隘的民族中心主義和民族利己主義只會將人類引向沖突、斗爭、對峙、毀滅,其不應該、也不可能成為人類的核心價值追求和終極價值歸宿。換言之,在當代,一國之軍事、經濟、科技等硬實力已不足以成為其他國家與人民對其馬首是瞻的理由。民心所向,軟實力只有以親和力作為其內核,才能真正彰顯其內在價值?!坝H和力”直接指向“同生共榮”的核心價值訴求,充分展現了人類追求和弘揚友好、和平、正義的正能量,因此,它為人類社會帶來的是一種充滿生機活力、富有愛與責任的精神生活格局。增進世界道德正能量、維護國際正義、承擔解決國際沖突的道德責任、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等都是實現軟實力核心價值訴求的題中之義。用“親和力”來界定軟實力,既是對軟實力的內在善性最大程度的挖掘,也是對其內在價值最大限度的實現。只有富有親和力的軟實力,才能真正實現軟實力的內在價值訴求,這是以吸引力來界定軟實力所不能企及的理論高度。

強調“親和力”是中華道德文化傳統的重要內容。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瑰麗萬千,以其“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開放包容姿態書寫了五千多年延綿不絕的中華文化精神。中華文化賡續不斷,中國精神代代相傳,而中華文化與中國精神最核心、最根本的內涵就在于強調親和力的倫理價值訴求?!坝H和力”是中華道德文化的精髓,也是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道德文化基因。這種文化基因深深地扎根在每一個炎黃子孫的國民性格中,引領著我們向往和平共榮、驅使著我們追求和諧共生。愛好和平在中國傳統道德文化中有很深的淵源,因為中華民族自古就推崇“協和萬邦”“親望親好,鄰望鄰好”“國雖大,好戰必亡”等和平思想,這些思想深深嵌入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今天依然是中華民族處理國際關系的基本價值理念。中華民族還極為重視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以和為貴”“求同存異”“善鄰懷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人合一”等思想已融入中華兒女的骨髓,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思想和行為。當然,中華道德文化的最可寶貴之處在于,它從不打著“博愛”“普世價值”的旗號,強迫任何人、任何民族遵從其文化理念,而是致力于傳遞一種“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中國價值觀,主張“和而不同”的背后承載的是追求均衡、穩定、尊重、包容、同生、共榮的大國心態?!昂2晦o水,故能成其大”。親和力自古以來就是我國人民一直堅持的道德思想。它不僅構成了中華文化軟實力的核心要義,還是我國軟實力理論的重要內容。

在西方以強調“威懾”為主流的文化傳統中,親和力同樣占有一定地位。不過,總體來看,西方倫理思想傳統偏重于強調國際關系的對立性、矛盾性和沖突性,傾向于否定國與國之間和諧共處、同生共榮、協同發展的可能性。美國芝加哥大學政治學教授R·溫德爾·米爾斯海默在著作《大國政治的悲劇》中指出,“國際體系是一個險惡而殘忍的角斗場,要想在其中生存,國家別無選擇,只能為權力而相互競爭”。米爾斯海默的政治倫理思想代表了很大一部分西方學者的立場,被冠之以“攻擊性現實主義”的名稱。不過,即使在以崇尚競爭、對立和沖突為主要理念的西方文化中,以強調親和力的方式來協調沖突與對立的做法有時也受到重視??档略凇队谰煤推秸摗分刑接懥烁髅褡迦绾瓮ㄟ^文明的方式而非戰爭的方式解決沖突的可能性問題,其實質就是肯定國與國之間可以友好相處并建立和平、共享、友好的關系。他還提出建立“和平聯盟”的共同體思想。這一理論構想后來成為了聯合國成立的理論基礎??档聦τ谰煤推降南蛲约皩Α昂推铰撁恕钡臉嬒胝腔趯τH和力的深刻認知基礎之上的。我們必須看到的是,在以崇尚威懾為主流的西方文化中,親和力顯得特別難能可貴。我們還需要強調,如果一種文化缺少親和力的溫潤滋養,一個社會很難想象會有“永久和平”與可持續發展,人民生活也難以獲得安定與幸福。

軟實力本質上是親和力。軟實力只有以親和力作為其核心要義,才能真正符合其本質意涵與根本屬性。歷史和現實都能夠為我們提供大量相關佐證。在當今時代,不僅軟實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變得更加突出,而且以“親和力”界定軟實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和肯定。

三軟實力與硬實力的根本區別

“軟實力”是與“硬實力”相比較而言的。要進一步理解軟實力的本質內涵,必須從根本上厘清軟實力與硬實力之間的區別。所謂硬實力,是指由一國的基本資源(如土地面積、人口、自然資源)、經濟力量、軍事力量和科技力量等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力量共同構成的支配性力量。硬實力與軟實力既彼此密切聯系又相互根本區別,它們不是簡單的數量關系,而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協調、相輔相成的關系。硬實力是軟實力的有形載體,而軟實力是硬實力的無形延伸。約瑟夫·奈指出,當傳統的經濟力量和軍事實力不足以解釋當前種種現象時,軟實力就有了用武之地。因此,深刻理解軟實力與硬實力之間的根本區別是真正理解軟實力本質內涵的重要環節。

軟實力與硬實力在內涵上具有根本區別。親和力構成軟實力的本質內涵,而威懾力構成硬實力的本質內涵。軟實力和硬實力是兩種性質截然不同的力量,它們之間的差別具體表現為親和力與威懾力之間的差異。

長期以來,國際社會的發展一直是以硬實力競爭為主要方式,競爭的主要內容表現為經濟實力的較量、軍事實力的角逐、政治實力的博弈以及科技實力的比拼等。無論硬實力以何種形式出現,它本質上都表現為威懾力。威懾力是主體用武力或權威使對方感到恐懼的力量。軍事實力的威懾力首當其沖。在當代,那些有能力實施大規模毀滅性打擊的武器,如核武器、生化武器等,即使未真正投入戰爭,也具有相當大的威懾力。另外,當一國的經濟實力強大到足以支撐其施行經濟制裁,其科技水平發達到能肆意進行科技封鎖時,經濟與科技作為一種硬實力都具備強大的威懾力。硬實力的一個最大特征在于,其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威懾力。換言之,強大的硬實力,即使不在任何客體身上施加任何行為,其存在本身都足以讓客體感到恐懼??梢?,“威脅”“壓迫”“破壞”等特征從一開始就內含在硬實力的本質屬性中。西方社會在以競爭、威懾為主流的文化傳統驅使下,憑借其自工業革命起積累起來的強大硬實力,強勢引領當代國際社會認同并接受以強調“毀滅”為核心價值取向的西方價值觀。

軟實力在本質上表現為一種親和力。與硬實力相反,它強調的是以“共生共榮”為核心價值取向的價值觀。在當代社會,人類愈發作為一個命運共同體而存在,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沒有哪一個國家民族能夠獨善其身。親和力作為軟實力的本質內核,不僅為人類個體、和群體達成真正友好、和諧的關系提供富有生機的精神指引和正確的行動指南,還促成人類在突破文化價值觀隔閡、跨越意識形態鴻溝、超越國家民族利益方面向一個歷史新高度邁進。與硬實力不同的是,用親和力來表達自身的軟實力在一般情況下不會產生威懾力。換句話說,親和力一般不會使人感動恐懼、害怕、退縮。軟實力具備硬實力無法企及的強大力量,而這種力量不是依靠威脅或壓迫的“硬”方式實現的,恰恰是其中的友好、和諧、包容等精神特質使軟實力具有與硬實力迥然不同的內涵。

親和力具有親和性,而威懾力具有威懾性。威懾力作為硬實力的核心力量,正是通過它自身的威懾性發揮主要作用。威懾性是威懾力的本質屬性,是一主體通過自身的武力或權威使其他主體感到恐懼、害怕的性質和特征。具有威懾性的主體不一定具有威懾力,只有當威懾性長期穩定存在并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才能形成威懾力。親和力是一種與威懾力截然相反的力量。作為軟實力的本質力量,它是通過它自身的親和性彰顯其特殊價值的。所謂親和性,是指一種主體在與其他主體互動交往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友好、包容、愛的傾向。偶然、片面的親和性不能被稱為親和力,只有長久持續發揮作用的親和性才能在真正意義上成為親和力。與威懾性讓人感到恐懼的事實不同,親和性讓人覺得愉悅。親和性是人們樂于接受的東西,而威懾性通常是人們傾向于拒絕的東西。威懾性與親和性是不能同時存在、同時發揮作用的,它們是水火不相容的關系。在當代社會,極權主義或恐怖主義等極端勢力無疑具有極大的威懾性,并在某些時刻能夠產生強大的威懾力,甚至會給人類社會帶來慘痛的災難;因此,極權主義以及恐怖主義等勢力在任何意義上都不具備親和性,不能產生親和力,無法構成軟實力。但依據約瑟夫·奈的界定,極權主義或恐怖主義等人類惡勢力通過無所不用其極、蠱惑人心的宣傳方式所產生的吸引力,也被歸結為軟實力,這是與軟實力的本質相背離的,是對軟實力的本質內涵認識不清的表現。約瑟夫·奈以“吸引力”定義“軟實力”,對“軟實力”僅作權術謀略或政治博弈層面的考察,試圖模糊硬實力與軟實力的理論邊界和實際運用范圍。從側面進一步印證了這樣一個事實,只有認清軟實力與硬實力、親和力與威懾力、親和性與威懾性的本質區別,我們才能真正理解軟實力的本質內涵。

親和性與威懾性之間的根本區別導致了親和力與威懾力之間的本質差異。軟實力的本質內涵正是從它與硬實力之間的根本區別中得到凸顯的。軟實力在本質上不是個人或群體的吸引力。究其根本,它是主體的親和力。只有親和力才能真正彰顯軟實力的本質內涵和核心價值,而親和力又是通過親和性來彰顯其存在價值的。軟實力的存在價值在于它能夠催生友善和親和。硬實力能夠形成威懾性,而威懾性多給人帶來恐懼感和畏懼感。具有親和性的軟實力更容易讓人接受,具有威懾性的硬實力更容易被人拒斥。孰輕孰重,需要人們做出正確價值判斷。

猜你喜歡
軟實力親和力
意趣繽紛
Just for today
周毅:做個有親和力的氣質女
治癬的體會等二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