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深化改革開放新友誼共建一帶一路

2018-09-10 05:42張怡恬齊東向楊曉慧樊建武章忠民榮躍明韓喜平張霜洪曉楠許慶琦
文化軟實力 2018年4期
關鍵詞:共同體一帶文化

張怡恬 齊東向 楊曉慧 樊建武 章忠民 榮躍明 韓喜平 張霜 洪曉楠 許慶琦

編者按:

為更好地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講好中國故事,傳遞好中國發展理念,加深海外華人華僑對祖國的了解和認同,增添改革開放的新動能,助推“一帶一路”倡議,團結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圓“中國夢”,2018年10月21日—22日,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中心、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促進會、人民日報理論部、光明日報理論部、經濟日報理論評論部、中國社會科學報、福建省歸國華僑聯合會在陳嘉庚故里——廈門市集美區共同主辦了第十屆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高層論壇暨第二屆嘉庚論壇,中央有關部委、高校、科研機構的40多位專家學者和“一帶一路”沿線30多個國家(地區)的150多位華人華僑出席論壇,發表了演講。

本刊現將論壇部分專家的發言予以發表,以饗廣大讀者。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原創性貢獻

張怡恬

2017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重大命題。這一重大命題的提出有著深刻的理論含義。它表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實現了新飛躍,表明我們黨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達到新高度,也表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做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創性的重大貢獻。

一、擴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是物質資料生產,研究對象是生產關系。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生產關系的核心和基礎。與西方經濟學以稀缺性為研究對象、脫離生產關系研究經濟現象相比,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顯然更為科學。

但要看到,進入21世紀,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具有了一些新特點。西方國家主導的傳統工業化道路導致全球生態問題日益嚴重,已經威脅到人類可持續發展,深入研究人與自然的關系成為經濟學的緊迫課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生成,人類社會技術進步以指數方式發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顯著提升。這使得創新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依靠生產關系調整雖然能夠解除生產力發展的桎梏,但不足以最大限度地發展生產力。在這樣的新形勢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如果局限在生產關系上,就難以全面解釋經濟現實,也難以有力指導經濟發展實踐。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在堅持對生產關系進行研究的基礎上,把生產力和人與自然的關系作為重要研究對象,提出了新發展理念、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從而擴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賦予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以新的時代內容。

二、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內容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同改革發展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根據時代和實踐的要求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論創新,推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比如,明確社會主義的本質和根本任務;作出中國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重大論斷;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明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經濟改革目標;強調對外開放是中國的一項長期基本國策;等等。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和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的新機遇新挑戰新要求,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繼承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成果,深刻總結國內外發展經驗教訓,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深入回答了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如何調整完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如何解放和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如何讓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并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等重大課題,從十個方面全面豐富和系統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一是根本立場論,明確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成為貫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一根紅線。

二是新時代論,豐富社會主義階段理論。習近平同志以巨大的理論勇氣,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和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的重大論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現階段的具體表現,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較高發展階段,也是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向較高階段發展的承上啟下的過渡階段。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推動高質量發展成為做好經濟工作的根本要求。

三是全面改革論,標志著我們黨對改革開放規律的認識達到新高度。主要包括: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明確全面深化改革的內涵——既包括經濟體制又包括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體制,既涉及生產力又涉及生產關系,既涉及經濟基礎又涉及上層建筑,是一場深刻而全面的社會變革。提出系統而全面的改革方法論——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深化改革,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改革,堅持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堅持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良性互動,以釘釘子精神狠抓改革落實等。

四是新發展論,創立以新發展理念為核心的新時代發展理論。習近平同志科學把握新時代的基本特征,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包括增強發展動力、協調發展關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提高發展內外聯動性、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等重大思想,既有完善生產關系的內容,又有發展生產力的內容;既具有普遍意義,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指出正確路徑,又具有特殊意義,指引我國發展全局實現深刻變革。

五是經濟管理論,豐富宏觀經濟管理和調控理論。一是創造性地提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主線。二是創新社會主義宏觀調控理論,在宏觀調控中明確增加了供給管理的內容,在注重需求管理的同時,強調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健全財政、貨幣、產業、區域等經濟政策協調機制,實現短期、中期、長期目標的有機統一。

六是全面開放論,形成系統的全面開放思想。習近平同志強調,全面開放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的根本出路。全面開放的基本內涵是:主動開放,把開放作為發展的內在要求;雙向開放,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全面開放,推動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公平開放,構建公平競爭的內外資發展環境;共贏開放,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普惠共贏方向發展;包容開放,探索求同存異、包容共識的國際發展合作新途徑。全面開放的目標是:主動參與和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

七是現代化論,豐富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理論。首先,創造性地提出關于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現代化理論,為發展中國家快速實現現代化指明了路徑。其次,強調發展必須是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必須是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是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新高度。第三,構建完整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體系,包括宏觀層面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中觀層面的科教興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等,以及一系列具體戰略。第四,創造性地提出和闡釋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內涵和外延,揭示出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其他領域現代化的支撐。

八是共同富裕論,提出共享發展理念和實現共同富裕的現實路徑。共享發展包含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漸進共享,其實質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的是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2035年和本世紀中葉實現共同富裕的階段性目標,使實現共同富裕的現實路徑愈加清晰。主要包括:夯實實現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礎——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基本分配制度;實現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通過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努力縮小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九是全球治理論,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倡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觀,踐行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秉持開放、融通、互利、共贏的合作觀,樹立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推動各國攜手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這為共同應對全球挑戰和難題,建設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經濟全球化提供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十是領導核心論,明確提出堅持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保證我國經濟沿著正確方向發展。這是對生產關系研究的突破性進展。在現代社會,任何生產都需要良好的組織。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能避免資本主義生產弊端,發揮社會主義優勢,實現生產力更快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更快提高,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拓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全面豐富和深化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內容,賦予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以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所以它既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也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正式形成。

引領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思想旗幟

齊東向

思想是歷史的精華。它源自時代,又驅動時代向著既定目標穩步前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如何推動新時期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其中,既有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經驗的新總結,又有對新時代條件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認識,更有對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新部署,形成了一個具有原創性、突破性、時代性的科學系統的經濟思想體系。

從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從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到以“五大理念”統領發展全局;從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系,到完善宏觀調控、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堅持問題導向部署經濟發展新戰略,到明確科學工作策略和方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是五年來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理論結晶。它立足實際、著眼全局,以當代世界與中國經濟的大趨勢、新特點為判斷依據,以堅持和全面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根本方向,突出體現了科學、求實、創新、開放的鮮明特點。在理論上,它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把我們黨對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規律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在實踐中,它重塑了經濟發展理念、動力結構、增長模式、發展戰略,成為引領中國經濟穩步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思想旗幟。

“只有回看走過的路、比較別人的路、遠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們從哪兒來、往哪兒去,很多問題才能看得深、把得準?!绷暯皆趯W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 開創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8-01-06(01).這一表述,也是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一把鑰匙。五年來,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和傳統動能減弱的挑戰,習近平總書記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加強對重大經濟工作的指導協調,調整宏觀調控的思路方法,以超凡膽識和強大定力深化改革,推動了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發展理念的根本轉變、戰略布局的全面鋪展,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經濟思想成果,其核心要義體現為“七個堅持”。

堅持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黨的領導是當代中國的最高政治原則,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所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內涵豐富,根本一條是堅持黨的領導。搞好經濟領域各項工作,無一不是從加強黨的領導抓起,最終落腳在強化黨的建設、全面提高黨領導經濟工作水平。這是使我國經濟能夠沿著正確方向發展、充分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的根本保證。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改善民生不是一時一事的政策安排,而是中國道路的本質要求。始終為人民代言、為人民立言,把我們黨所倡導的理想信念、“人民至上”的核心價值內嵌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每一個環節當中去,讓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不斷增長,留下了新時代的溫暖印記,也成為經濟蓬勃向上的源頭活水,成為推動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不竭動力。

堅持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科學判斷,并以此為制定宏觀經濟政策的出發點,提出“牢固樹立五大發展理念”“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作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大決策和工作部署,順應了現代化發展潮流,并為其他領域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堅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以此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關鍵,從廣度和深度上推進市場化改革,努力形成“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格局,有利于企業和個人以更多活力和更大空間去創造財富,極大激發市場潛力,積聚起向高質量發展邁進的新動能。

堅持適應我國經濟發展主要矛盾變化完善宏觀調控。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利于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穩定經濟增長的治本良藥,也成為經濟發展和經濟工作的主線,近兩年,隨著“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向前推進,大力去除沒有需求的無效供給、不斷創造適應新需求的有效供給,供求關系新的宏觀動態平衡正在形成之中。

堅持問題導向部署經濟發展新戰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變,重大經濟課題也不少。五年來,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一帶一路”建設以及新型城鎮化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等加快實施,形成了我們黨在新時代條件下的經濟治理新格局,對我國經濟發展變革產生了深遠影響。

堅持正確工作策略和方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注重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五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戰略定力,以尊重規律的歷史思維、化解矛盾的辯證思維、面向未來的創新思維、于法有據的法治思維、應對風險的底線思維妥善處理治國理政中各種復雜利益關系,體現了駕馭復雜局面、處理復雜問題的辯證思維、務實精神和科學方法論。

思路決定出路。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指引下,全面深化改革與全面依法治國雙輪齊驅,一系列轉變政府職能、營造公平市場環境的措施相繼出臺,為新產業、新業態提供了合理成長空間,創新發展釋放強勁動能,服務業和新興產業崛起,消費取代投資成為中國經濟最主要驅動力量。2013年至2017年間,中國GDP年均增長71%,遠高于同期世界和發展中經濟體的平均增長水平;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到30%以上,超過美國、歐元區和日本貢獻率的總和,居世界第一位。與此同時,中國經濟的結構在優化、產業在升級、發展在提質,不斷涌現出更有活力的地區、更具國際競爭力的行業和企業,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逐步演化。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不僅重塑了中國經濟,也推動完善了全球經濟治理。在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今天的中國,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這個新起點,就是中國全面深化改革、增加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的新起點,就是中國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新起點,就是中國同世界深度互動、向世界深度開放的新起點。我們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繼續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為世界帶來更多發展機遇?!绷暯匠鱿?016年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開幕式并發表主旨演講[N].人民日報,2016-09-04(01).

因此,我們

一方面要抓住機遇,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辦好,依靠不斷發展起來的力量更好走和平發展道路;另一方面要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與各國實現合作共贏、共同發展,推動世界經濟走上強勁、可持續、平衡、包容增長之路。中國的和平崛起與發展已獲得世界公認,但也勢必迎來“成長煩惱”、迎接外部的“千磨萬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全黨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绷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5.對于美國單方面挑起的這場貿易戰,根據研究測算,對中國而言,往最壞情況發展,即美方將威脅的2500億美元產品全部付諸行動,一年加征關稅300億美元,占中美貿易總額的5%左右,預計拉低經濟增長0.1個百分點左右,影響有限。相對我國經濟總量和未來發展空間來看,這個損失是可以承受、可以消化的。但是,貿易戰對其他經濟領域以及政治、外交、社會心理等方面可能產生“外溢效應”,不可小視。目前,針對美國的高關稅打壓,我國已經出臺相應方案予以同步對等反制;針對在華跨國公司,包括在華美國企業出口可能遇到的不利影響,我們既有策略安排,更有大量措施儲備;針對美方在高技術上“卡脖子”和試圖阻斷我國產業鏈的行動,我們積極開展更加廣泛的國際交流與合作,讓國內巨大市場空間成為與世界融通的重要平臺,在迎接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重大機遇、應對外部環境的重大挑戰中,鍛造充滿希望的未來。

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創造性實踐突破與重大理論創新相輔相成,推動著中國經濟從落后的、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轉向高質量、高效益、可持續的發展軌道。充分認識中國經濟的韌性、底氣和后勁,我們就能以充分的信心做好應對風云變化的準備,以改革開放的紅利對沖貿易爭端的損失、以國內發展的穩定性戰勝外部的不確定性,扎扎實實辦好自己的事,實現“以進促穩、以穩應變”。

(本文作者系經濟日報評論理論部主任)

“一帶一路”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楊曉慧

習近平總書記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5周年座談會上指出,過去幾年共建“一帶一路”完成了總體布局,繪就了一幅“大寫意”,今后要聚焦重點、精雕細琢,共同繪制好“工筆畫”。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集中力量、整合資源,著力破除制約“一帶一路”落地生根、持久發展、走深走實的關鍵瓶頸。我想,其中一個重要問題就在于,怎樣認識和處理“一帶一路”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系。這個問題可以說在“一帶一路”建設中關乎根本、關乎長遠、關乎全局。

目前,有關“一帶一路”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研究很多,但相當一部分都是側重其中的某一個,缺乏對二者本質關系及其怎樣在實踐中落實展開的研究。站在5周年這個重要的時間節點上,我認為,有必要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應然和實然多個維度,對這一問題加以思考和剖析,推動“一帶一路”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相互協調、行穩致遠。

下面,我談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如何正確認識“一帶一路”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系?

簡單來說,“一帶一路”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密不可分的統一體。它們統一于我國改革開放和長遠發展的戰略選擇,統一于世界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訴求中,

是崛起的中國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提供的獨特智慧!正因如此,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一系列重要講話中,常常是同時提出“一帶一路”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問題,其深層次含義就在于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

從理論上看,可以將“一帶一路”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系概括為“三對范疇”。一是“行動和理念”。人類命運共同體是針對“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這一時代命題提出的解決方案,是富有中國智慧和時代特征的全球治理理念。而“一帶一路”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引領下的具體行動,集中體現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本質內涵和價值取向。二是“途徑和愿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人類孜孜以求的美好愿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續奮斗才能實現。但是正像過河需要船,上天需要飛機一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必須要有打通從現實到理想、從此岸到彼岸的有效途徑。這種途徑有很多,但當前最現實、最可行的就是“一帶一路”。三是“區域協作與全球戰略”。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種全球性的戰略設計,關乎全人類的共同利益,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生態各個方面。而“一帶一路”是在古絲綢之路基礎上開創的新型區域協作方式,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戰略在經濟領域和地緣關系上的具體體現。

總之,“一帶一路”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是行動與理念、手段和目的、部分和整體的關系。

正像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我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就是要實踐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睌y手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N].人民日報,2017-12-02(02).

第二個問題,“一帶一路”在何種意義上支撐了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前面我講的是從理論上對“一帶一路”與人類命運共同體關系進行的分析,是一種應然性判斷。那么,在實踐中,在實然層面,這對關系處理得怎么樣呢?換句話說,過去五年,“一帶一路”在什么程度上、在哪些方面支撐了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呢?就此我們查閱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五通指數報告、“一帶一路”大數據報告以及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等權威數據,從中得出三個基本認識:

首先,“一帶一路”推進了沿線國家發展戰略充分對接,深化了國與國之間的利益融合。五年來,“一帶一路”倡議為沿線國家帶去了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實現了相關國家在宏觀政策上的相互對接,包括俄羅斯的歐亞經濟聯盟、哈薩克斯坦的“光明之路”、波蘭提出的“琥珀之路”,以及英國的“英格蘭北方經濟中心”、東盟的互聯互通總體規劃和土耳其的“中間走廊”等。發展戰略上的有效對接,有力融通了各國發展的利益訴求,凝聚起廣泛而包容的利益共識,產出了巨大的可視性、普惠性的經濟成果,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實踐中邁出了關鍵一步。

其次,“一帶一路”建設了權責共擔、同舟共濟的體制機制。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全人類的共同責任,需要各國強化責任意識,明確責任分工,形成共同擔責、共建共享的體制機制。在這方面,“一帶一路”建設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比如,通過籌辦“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建設高層互訪、政策協調、制度接軌的統領性機制;通過與43個沿線國家簽署聯合聲明或公報,明確各國在戰略政策、經貿合作、科教文衛等方面的責任承諾;通過設立亞投行、絲路基金等多邊投融資平臺,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資金保障;通過組建國際商事專家委員會,設立國際商事法庭,搭建商務糾紛解決的法治框架;等等。這些經驗和做法值得系統總結和提煉,以更好地助力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再次,“一帶一路”增進了不同文化間的民心相通。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既要靠利益,更要靠道義。為此要充分發揮文化的柔性力量,加強教育、旅游、衛生、科技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增進各國人民心靈相通。過去五年,中國政府每年向相關國家提供一萬個政府獎學金名額,地方政府也設立了絲綢之路專項獎學金,鼓勵國際文教交流?!耙粠б宦贰毖鼐€國家合力開展健康絲綢之路、智力絲綢之路等建設,共同舉辦文化年、旅游年、藝術節、影視橋、研討會、智庫對話等人文合作項目,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夯實民意基礎,筑牢社會根基。

概括起來,經過五年的夯基壘臺、立柱架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正逐漸變為現實;同時,“一帶一路”從政治、經濟、文化多個方面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有力支撐,積累了寶貴經驗。

第三個問題:“一帶一路”建設如何更好地服務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

五年來,“一帶一路”倡議在實踐中出現許多矛盾和問題,值得認真反思和總結。例如,有沒有把“一帶一路”單純看作經濟事務,因小利忘大義的情況呢?有沒有違反沿線國家歷史傳統、文化習俗、法律規范,甚至出現“交相惡則亂”的情況呢?事實證明是有的,只是程度不同、方式不同而已。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有很多。究其根源,是因為割裂了“一帶一路”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有機聯系,沒有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自覺地貫穿和體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這種割裂不僅制約了“一帶一路”的順利實施,而且影響了國際社會對“一帶一路”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認知和認同。例如,一些國家尤其是西方國家給“一帶一路”扣上了“中國馬歇爾計劃”“新殖民主義”的帽子,甚至連部分沿線國家也對“一帶一路”抱有既認可支持又警惕戒備的心理,以致于在許多具體項目合作上出爾反爾、搖擺不定。這其中固然有西方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因素作祟,也有沿線國家基于自身利益的政策考量。但也必須承認,這些問題的出現,還跟我們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認識不足、貫徹不力、傳播不夠緊密相關。

解決這些問題,必須把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上升為高度的理性自覺,確立為根本的戰略方針,緊緊抓住“利益”和“道義”兩大主題,下大氣力做好暖人心、聚人氣、順民意的工作,依托“一帶一路”建設,著力加強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國際傳播,將“一帶一路”真正打造成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標志性、示范性品牌。

道文化與“一帶一路”的互興共榮

樊建武

道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主干之一,曾與絲綢之路締結了密切關系、進行了良好互動。一方面,它沿著絲綢之路傳播,以兼容并包的精神吸收了沿途先進文化成果,推動了道文化自身發展和國際化進程,加強了沿途各國、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的感性認知、理性認同,增進了文化交流互鑒。另一方面,道文化蘊含的哲學智慧、政治觀念、價值主張、文化形態在思想引導、領域拓展、渠道暢通、平臺構建、方式改進等方面為絲綢之路繁榮發展發揮了風向標、助推器和黏合劑、潤滑劑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道文化發展離不開“一帶一路”,“一帶一路”建設需要道文化。

什么是道文化?雖然學術界、宗教界站在不同角度眾說紛紜,但有一個重要共識,那就是道文化的核心主旨和基本精神是對道特別是道家思想的秉持傳承與弘揚實踐。明確道文化這一概念應把握兩個關鍵點。一是道文化從來哪里來,源自何時。最早提出“道”這一概念的是老子所著的《道德經》。最早提出“

道家”概念的是西漢司馬談,在他所著的《論六家要旨》中指出道家就是以黃帝、老子為代表的學術流派。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也羅列了《道德經》以前的文獻,將道家學派追溯到殷商時期。這說明,在老子之前已有道家學派,道文化已經源起。老子的貢獻在于提出了“道”的概念并以此為基礎構建了一個系統的理論體系,使道家學說走向成熟。二是道家和道教是兩個不同概念,研究道家思想、認同道家觀點、踐行道家主張的不一定是道教信眾和道教組織,但道教組織和道教信眾必然是信奉道家思想、推崇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因此,與道家學派理論有關的理論成果和實踐活動屬于道文化,道教提出的教義主張、宗教活動等也屬道文化范疇。道文化不僅有理論成果、還有物質產品、制度儀式和行為活動。因此,所謂道文化就是指與道家、道教相關的一切理論成果和實踐活動的總和。

道文化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人們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對宇宙、世界、社會以及人自身探索認識的必然結果。道文化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包容并蓄、與時并進、自成體系,既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中國歷史發展的縮影,還是促進人類和平共處、共同進步的一面鏡子。道文化對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產生過重要影響,道家學說的第一次政治實踐便形成了西漢初年對內休養生息、對外和親戍邊的局面,為中國封建社會第一次盛世——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礎,也為各朝代政權與周邊民族和平相處進行了有益探索。雖然漢武帝獨尊儒術后,道家思想不再是官方倡導的主流意識形態,但它依然活躍備受重視,如,唐朝帝王尊老子為圣祖,唐太宗“垂拱而治”開創了貞觀之治,唐玄宗兩次注釋《道德經》,“內用黃老,外示儒術”開創了開元盛世;明太祖注釋《道德經》,倡導君無為而臣有無為,推行休養生息之策,為仁宣之治奠定了基礎;清世祖注釋《道德經》,大贊道家的“治心治國之道”,對康乾盛世產生了一定影響。道法自然、尊道貴德、無為而治、輕物重生、形神相養等主張成為士大夫官僚階層為官做事、為人處世的基本準則。隨著道教的興起,道文化滲透到中國社會的各個領域,長期影響著國民心理和日常生活。道文化也一直在向海外傳播,秦代方士徐福率童男童女入海求仙藥到達日本,不僅推動了漢文化向日本傳播,而且為海上絲綢之路向東海區域發展進行了有益探索。漢朝以后,道文化在陸地沿著陸上絲綢之路經河西走廊向西域傳播的同時,還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向東南亞和世界各地傳播,傳播路線和價值精神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基本契合。

不論陸地還是海上,絲綢之路既是貿易之路,更是文化交流之路,路上許多與道文化有關的事和人至今廣為流傳。如金元時期,73歲高齡的全真道龍門派祖師丘處機從山東出發,歷時兩年多、行程三萬余里面見成吉思汗,勸其“止殺愛民”,終使得一代天驕不再屠城殺戮,這次途經北京、新疆和蒙古、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阿富汗的和平之旅,向沿途各國播下了道文化的種子。明朝永樂年間,鄭和七下西洋以及隨后中國人開墾南洋,不僅帶去生產技術發展了僑居地的社會經濟,而且帶去了中華文化,帶去了媽祖、城隍、財神、關帝、真武大帝,將道文化傳入南海各國,至今東南亞一帶的華人在民俗宗教、生活習慣等方面都與道文化密切相關。其實,道文化沿絲綢之路的傳播,絕非這些故事所能涵蓋,道文化中蘊含的哲學宇宙論、本體論和人生哲學、養生論以及包括醫學、天文、氣功、化學、體育、藝術、文學、社會習俗等方面的內容在這些地區的影響遠超過其他學派。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道文化沿著絲綢之路的傳播史就是道文化與絲綢之路的互撐共榮史。

道文化與絲綢之路互撐共榮表明,建設“一帶一路”必須堅持文化先行。絲綢之路傳遞的不僅是絲綢陶器,還有文化和情感。時間推移、時代變遷,絲綢陶器可能已不在,但通過交流共融、互學互鑒締結的文化精神永存,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平共處、包容共進創造了思想條件,為不同民族之間互尊互信、合作共贏架起了溝通橋梁,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營造文明圈和樹立共同發展的理念增加了文化合力。試想,如果沒有媽祖、城隍、財神、關帝等情結,旅居東南亞的華人會來大陸尋文化根塑中華魂嗎?如果不是“邱祖西行”,多次重走邱祖西行路的中國人會在異國他鄉受到禮遇嗎?這些啟示我們,建設“一帶一路”要以文化助力,促進沿線國家人文交流和民心互通,增進不同民族之間互相理解與信任,攜手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道文化與絲綢之路互撐共榮表明,建設“一帶一路”應重視道文化的作用。之所以要重視,不僅僅是因為道文化在古絲綢之路建設歷史上曾經發揮過重要作用,而更重要的是因為道文化中蘊含的深刻思想、豐富內容、多樣形式對建設“一帶一路”有重要的時代價值。如道法自然、尊道貴德、和諧共生、齊同慈愛、濟世利人、清靜寡欲、柔弱不爭等理念對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生態保護、生命倫理、養生保健、社會公平等具有引領作用;道文化所倡導的“自然”“無為”“承負”“善惡”“和合”“節儉”等主張,對解決好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生態、人文、地理、資源等相互關系問題,實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具有借鑒意義;太極拳、中醫針灸、道教音樂等可以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人民在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豐富文化生活中進一步體驗中華文化的魅力,提高感性認知興趣,增進理性把握自覺,使中華文化在新時代以新方式在新領域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重視的目的在于促進更好地發揮作用。發揮好道文化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作用,要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弘揚道文化崇尚道德、傳播慈愛、向往和平等主流精神的基礎上,推進道文化當代價值轉換,建立適應“一帶一路”建設要求的道文化體系,不斷增強道文化的滲透力、影響力和生命力。要加強對話交流,在增強不同文化、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對道文化的認同感、凝聚力的基礎上,促進融合發展,形成“一帶一路”文明圈,以優秀的成果惠及沿線各國人民。要繼承不同時期的經驗,在方式方法上發揮好華人、華僑、華媒和互聯網、新媒體以及會議論壇、國際組織、文化旅游等的作用,運用好報刊雜志、電視電影等載體,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地講好中國故事、用好文化成果、打造特色品牌,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傳播力、感染力、影響力,促進文化共融、民族和處,構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及其深刻意涵

章忠民

今年是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在這四十年的風雨兼程中,中國共產黨率領全國人民努力奮斗,在“五位一體”的治國理政和對外交往等方面進行了不斷地探索和嘗試,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建設以及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相結合,探索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發展與創新上也有了深厚的積累和重大的突破,我們收獲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并逐步探索解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回應了時代之問。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2017年黨的十九大,改革開放理論與實踐的雙雙豐收經過近四十年的孕育,迎來了一個更大的突破和創新,迎來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新時代,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三次偉大飛躍。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表征

黨的十九大的召開宣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步入新時代,標志著我們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飛躍,中華民族基于新的歷史方位再次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上。

第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既是終點又是起點。四十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制度、道路和文化“四位一體”發展所解決的一系列重大難題和取得的成就,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新要求,開啟了新時代的偉大征程。新時代劃分的提出及定格是與整個時代自身發展相伴而生的,告別一個既往時代,開辟一個嶄新時代,往往意味著整個社會歷史醞釀了前所未有的重大變革,既有時間年輪的刻度,又有邏輯的承前啟后,更為重要的是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使然和人民群眾對新生活向往的具體體現。一個嶄新時代的劃分既是對既往時代的回顧、總結和完成,又是對一段新歷程的重要開啟、延續與拓展,在這種終結與開啟、終點與起點互為因果的動態運動中,運載、呵護著當代人勇敢前行。

第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21世紀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完整地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對21世紀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進行了深刻反思,以發展、創新21世紀馬克思主義為己任,在一系列重大思想、理論、觀點上有重要突破,其中最為顯著的是學習和實踐馬克思關于以人民為中心的重要思想,同時結合馬克思的社會建設思想,系統、完整地提出了美好生活理論,并將其作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推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治國理政總體布局及在對外交往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理論指南。

第三,新時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讓馬克思講“中國話”。當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任務是要讓馬克思實現“德語—俄語—漢語”的轉變,讓馬克思講“中國話”,將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當代偉大社會實踐相結合,解決當代中國在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中的重大難題,為那些既想獲得社會經濟蓬勃發展又要堅持獨立自主的國家提供成功的中國方案和可資借鑒的中國經驗、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二、進入新時代的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重大依據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絕非偶然現象,而是基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依據與現實依據、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依據與實踐依據而生的。這種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孕育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必然性與偶然性的矛盾互動考量之中。

第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依據與現實依據相統一。中國現代社會發展經歷了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期,完成了國家獨立,開啟了社會主義建設偉大事業,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勝利召開迎來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改革開放,中國社會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諸多方面蓬勃發展,可以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是具有歷史依據的。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在治國理政的偉大理論與實踐扎實推進中,從“五位一體”全方位建設中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尤其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闡述了解決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所遇到的新的社會矛盾,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出的社會現實依據。由此可見,有跡可循的歷史依據與時代變遷的現實依據相統一促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步入新時代。

第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發展的理論依據與實踐依據相結合。中國共產黨人歷經了近一個世紀的理論與實踐探索,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進行了全面、系統而又與時俱進的總結與創新,這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建構的新要求與新依據。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在經歷了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尤其是進入21世紀后面臨著時代重大疑難問題:中國如何走向未來?世界該往何處去?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提出及時、有效地回應了這一時代之問,并試圖基于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解決這一時代難題,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步入新時代的實踐依據。因此,我們要進一步明確未來發展的方向和目標,尤其是通過對新時代的定格和描畫,鼓舞人們的斗志,堅定人們的信心,在新時代這一新的話語系統、理論與實踐框架下踏上新征程,完成新使命與新任務。

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意涵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意涵是理解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本質問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歷史方位、現實需要、實踐推進和理論升華等方面的重大體現。

第一,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意義深刻的歷史意涵?;隈R克思主義關于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三形態理論”,中華民族同樣經歷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先后發展的三個階段,現已迎來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使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嶄新姿態出現在社會主義發展史上,成為科學社會主義的時代延伸。從人類社會歷史發展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我們可以尋蹤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深刻的歷史意涵。

第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回應時代的現實意涵。從毛澤東“天問”“中國該如何擺脫落后挨打”,到鄧小平不懈探索“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又到江澤民“建設什么政黨,如何建設政黨”,再到胡錦濤“如何形成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中國社會主義發展在各個階段都對其存在的現實問題進行了時代之問。如今,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歷史起點上進行了新時代的追問:一是如何應對國內、國際的復雜環境;二是中國在新時代該以什么樣的目標定位進行發展;三是如何迎接中國共產黨的百年華誕。

第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扎實穩固的實踐意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四個偉大的開啟。其一,從實踐上確立了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偉大夢想,為人民、民族和國家三位一體結合找到了實踐載體與最大公約數。其二,實現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斗爭,在黨的領導下有效應對諸多重大挑戰,自覺投身改革創新時代潮流,“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其三,實現偉大夢想必須建設偉大工程,重點體現在從嚴治黨,一是反腐倡廉,讓腐敗分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二是努力實現履行監督執紀“四種形態”;三是努力營造良好黨內政治生態環境,尤其是過好黨內常態的政治生活。

第四,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意涵。其一,不忘初心,牢記《共產黨宣言》所提出的歷史使命。其二,延續十月革命后對社會主義的理論探索。其三,改革開放40年,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日趨成熟。其四,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和21世紀科學社會主義發展的重大突破。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意涵一脈相承、循序漸進,既有其深刻的學理意義,又有其與時俱進的時代品格。

“一帶一路”與文化先行

榮躍明

一、“一帶一路”與當前國際形勢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向全世界發出“一帶一路”倡議,得到了沿線國家和世界眾多發展中國家的積極響應。實踐證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準確把握了國際經濟政治秩序復雜演變趨勢,以直面挑戰和奮發有為的勇氣,做出了正確的重大戰略決策,為新時代中國發展開創了全新格局。

近年來,一系列重大國際事件相繼發生和持續發酵:特朗普政府發起了貿易戰、英國脫歐、歐美民粹主義和反移民浪潮洶涌、中東局勢及未來走向撲朔迷離、朝核談判及亞太格局走向波詭云譎、美聯儲退出量化寬松引發全球匯率動蕩,等等。事實上,當前變幻莫測和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正是國際經濟政治秩序深刻調整進一步深化的具體呈現。以高新技術迅猛發展和廣泛應用等為代表的新生產力因素,不僅是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新動能,且正在重塑全球產業結構、供應鏈和國際貿易分工格局,并在世界地緣政治格局與各國政治、社會及文化發展等不同領域和層面引發深層連鎖反應。因各國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和歷史文化差異及相互競爭,國際形勢風起云涌,世界未來發展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和風險,當前形勢是否會引發全球性危機,進而造成全球經濟增長衰退和動蕩,甚至陷入新冷戰?都在不斷加深人們的憂慮。

五年來,“一帶一路”建設進展迅猛,成就卓著。今年以來,我國積極應對中美貿易摩擦,上半年外貿實現較快增長,進出口規模創歷史新高,結構持續優化,動力轉換加快,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高,穩中向好勢頭進一步鞏固,為外貿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據統計,上半年我國進出口以美元計,總額為2.21萬億美元,增長16.0%,其中出口1.17萬億美元,增長12.8%;進口1.03萬億美元,增長19.9%;順差1396.5億美元,收窄27.5%。在上半年外貿亮麗的成績單中,我國對部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金磚國家等新興市場進出口保持快速增長,其中對越南、印尼、俄羅斯、巴西等國進出口增幅都達兩位數以上。在復雜多變的內外形勢下,外貿增長向好態勢,尤其是“一帶一路”建設,對中國經濟穩增長、調結構、實現高質量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同時也應看到,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推進,我們也面臨著一系列挑戰。美對華戰略出現重大轉變,全面實施對華遏制戰略;西方媒體對“一帶一路”建設進行“妖魔化”宣傳,渲染所謂“債務陷阱”;沿線國家的政黨輪替和政治動蕩對“一帶一路”部分重大項目實施造成干擾和損失。

“一帶一路”建設中遭遇和面臨的困難挑戰,中央早有預見,并在“一帶一路”倡議中提出了文化先行理念,即通過文化交流加深沿線國家人民的相互理解。以文化交流為先導,推動實現“五通”,按照平等、互利、合作、共贏原則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二、文化先行的實踐及其基礎

文化先行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具有重要支撐作用,新世紀以來我國文化走出去實踐也產生了積極影響。通過實施一系列重大對外文化交流項目和激勵政策,中華文化對外傳播取得重要進展。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極大改善了中國的國際形象,增強了中國的全球影響力,加深了世界各國人民尤其是發展中國家人民對于中華文化的理解,有力地促進了“一帶一路”建設。

“一帶一路”建設開展以來,文化先行工作進展迅速,成效顯著。文化部制定了《“一帶一路”文化發展行動計劃(2016—2020)》,明確構建機制、搭建平臺、打造品牌、繁榮文化產業、促進文化貿易五大任務;從中央到地方,從政府主導到全社會參與,通過“一帶一路”文化先行,密切了沿線國家文化交流往來,也加深了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以及相互尊重、互利包容和合作共贏的價值觀念日益得到更多國家民眾的廣泛認同。在“一帶一路”文化先行中,中華文化全球傳播的新格局正在形成。為更有效地落實“一帶一路”文化先行明確的五大任務,必須進一步強化和提升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對于“一帶一路”文化先行的產業支撐能力。

三、“一帶一路”文化先行對我國文化產業提出的新要求

當前,文化走出去和“一帶一路”文化先行正在經歷深刻轉型,即從對外宣傳模式,轉向以對外文化交流為載體的中華文化全球傳播模式。雖然我國文化走出去和對外文化交流已形成完整工作模式和體系,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走出去的模式轉型,更加依賴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能級和水平的不斷提升。

2017年,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35462億元,同比增加4677億元,增長15.2%;占GDP比重4.29%,同比增加0.15個百分點,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并穩步向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邁進;今年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5.9萬家企業實現營收42227億元,同比增長9.9%,繼續保持較快增長。

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高速發展形成了一系列新優勢和新特征。一是文化消費需求空前高漲為文化產業加速發展提供了新動力;二是我國經濟由高增長轉向中高增長態勢下,文化產業逆勢增長,成為國民經濟穩增長的一大亮點;三是“互聯網+”為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運用高新技術融合發展創造了巨大空間;四是網絡文娛產業高速增長,成為我國最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文化產業;五是我國地域遼闊,因資源稟賦、歷史文化條件和發展水平差異,各地區文化產業呈現出差異性特色化發展特征。

當前形勢下,進一步增強我國文化產業對于“一帶一路”文化先行的支撐能力,要以我國文化產業已有優勢和特色為基礎,以體現中華文化價值理念的話語生產、具有中國特色的內容產品生產和加快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并產生廣泛影響力為核心,以國際化文化產業、全球文化市場、對外文化傳播平臺和渠道、對外文化投資和貿易體系四大板塊運作經營為支撐,加快構建中華文化全球傳播體系。

四、海外華人華僑與“一帶一路”文化先行

在“一帶一路”文化先行中,遍布世界各地的七千萬海外華人華僑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主體力量。早在大航海時代之前,華人華僑就陸續走向海外,從南洋到北美,再到世界各地。海外華人華僑堅守中華文明信仰,以中國人特有的堅忍、勤勞和奮斗精神,面對異國他鄉環境的陌生和艱苦,不僅成功融入當地社會,還對居住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幾百年來,華人華僑在海外艱苦拼搏、興衰沉浮,卻始終與祖國的命運休戚與共,并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的不同歷史階段,積極參與反帝反封建的民族解放運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對中國的改革開放作出了獨特貢獻。

海外華人華僑是中華文明全球傳播的先驅,是中國聯系世界的橋梁和紐帶。華人企業、華文媒體、華僑社團在熟悉當地語言文化和風土人情、了解居住國法律政策和社會制度等方面有獨特優勢,可以也應當為全力推進“一帶一路”文化先行發揮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貢獻。

在新的世界變革中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基金項目]本文系吉林大學一流學科建設項目(MYL001),吉林大學—新疆醫科大學“一帶一路民心相同國際智庫項目”:“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民心相通與民生福祉增進研究(JXZ002)的階段性成果。

韓喜平,張霜

習近平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根據世界格局變化和人類發展遇到的新問題,從推動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角度提出的創新性發展理念。其核心內容是世界朝著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方向發展。這對新型大國關系構建、國際秩序重塑、全球治理朝著更加公平公正互惠方向發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因而必須堅持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一、世界格局的新變化需要新的理念引領

人類是有理性有目的的社會活動群體,其發展都是在一定的理念指導下進行的。近代以來,在以謀求物質財富迅速增長的自由主義發展理念的指導下,伴隨著剝削、分化、對立,甚至發達國家為追求各自的利益不惜挑起世界大戰,世界秩序也從以歐洲為中心逐步轉向以美國為引領。然而,新的世紀,人類社會物質財富不斷增加的同時,世界也面臨著生態污染、資源告罄、分化嚴重、金融危機、恐怖主義等一系列威脅人類自身發展的問題,這些問題要求必須有新的發展理念來主導世界發展和國際新秩序的形成。

1.“華盛頓共識”理論體系面臨世界質疑。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在減少政府干預、促進貿易和金融自由化的新自由主義政治經濟理論主導下獲得了發展,許多國家紛紛效仿,形成了所謂的“華盛頓共識”。然而,近年來,美國在金融危機、恐怖主義等影響下,發展勢頭受挫,美國總統特朗普甚至倡導貿易保護主義思潮的回歸,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西方發達國家對全球化新一輪演化的被動式選擇,失去了對全球化的絕對主導權和控制權,這使得整個世界對“華盛頓共識”提出質疑,認識到那種完全依托于市場經濟理論,以完全信息、完全競爭和完全風險市場為假設前提的市場經濟在新的時代是很難出現的。

2.金磚國家的發展壯大使原有的世界格局正在失去平衡。冷戰結束之后,世界形成一超多強態勢。然而在金融危機和債務危機之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因受金融危機影響增長放緩,而中國、巴西、印度等發展中國家成為新興經濟體,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了70%,金磚國家更是在世界格局轉變中承擔起了重擔,其貢獻率超過50%,成為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既牽制了單邊主義、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又加速了人才、技術等資源的流動,要求實現共同發展。

3.以“資本”為中心、利潤為唯一導向的發展方式使世界面臨污染問題。資本主義是建立在資本和利潤價值上的發展方式,以勞動力、能源資源燃料為生產要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破壞,導致極端氣候變化、資源能源燃料枯竭、生物多樣性減少、土地沙漠化、廢氣廢水廢渣等威脅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日益嚴峻,“先生產、后治理”的發展路子讓世界各國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污染成為全球性難題,產生公地悲劇,質疑、反思、呼吁之聲也不絕于耳。

4.西方國家“逆全球化”“反全球化”與“去全球化”的行為日益凸顯。在全球化發展中,發展中國家在拉動世界經濟增長中的巨大貢獻引起西方發達國家的恐慌與嫉恨。西方發達國家不甘于被動,力求扭轉局勢,重塑全球化中的優勢地位,為此世界格局出現了奇怪的曲折,原本倡導全球化的發達國家出現“逆全球化”“反全球化”“去全球化”的行為,宣告國家民族主義和貿易自由主義的回歸,而且愈演愈烈,甚至不惜挑起貿易戰。

5.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為發展中國家帶來新的選擇。社會主義發展經歷了五百多年的風云變幻,經過反復的實踐探索、理論完善、制度改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的生動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不僅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踏入了新征程 ,而且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更“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 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回應世界格局變革

“人類命運共同體,顧名思義,就是每個民族、每個國家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應該風雨同舟,榮辱與共,努力把我們生于斯、長于斯的這個星球建成一個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國人民的美好生活向往變成現實?!绷暯?攜手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N].人民日報,2017-12-02(02).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正是為應對世界格局新變化提出的中國方案,有著深刻的創新特征,其內涵價值不僅契合解決目前世界發展問題,也前瞻性地明確了人類社會應該如何構建新的格局與結構。

1.打破冷戰思維,倡導共同命運意識。所謂的冷戰思維是指冷戰期間美蘇爭霸過程中形成的處理國家間關系、企圖以一種狹隘的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主張來壓制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在冷戰結束后,世界形成了“一超多強”的格局,但冷戰思維一直左右著西方大國,尤其是美國的保守勢力妄圖建立一個單極世界,既維護了本國的絕對安全,又獨霸了世界,還能在挑起戰爭中獲取漁利。進入新世紀以來,冷戰思維雖有演化,但未曾改變一切為了國家利益、民族利益而無視其他國家需要的本質。人類命運共同體認為“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在一個世界,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曲星.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觀基礎[J].求是,2013(4).,“要以命運共同體的視角,以同舟共濟、合作共贏的新理念、尋求多元文明交流互鑒的新局面,尋求人類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的新內涵,尋求各國合作應對多樣化調整和實現包容性發展的新道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和平發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4.,力倡全球命運全球共同掌握,國家規制共同書寫,全球事務共同治理,全球成果共同享有,世界各國關系民主化。

2.抵制霸權主義,尊重各國獨立和主權。近代以來,世界深受霸權主義的危害。所謂的“霸權主義”是指大國、強國、富國欺侮、壓迫、支配、干涉和顛覆小國、弱國,不尊重他國的獨立和主權,進行強行的控制和統治。霸權主義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是以政治干涉、經濟滲透、文化侵略、技術壟斷、軍事封鎖打擊的形式進行,將本國發展建立在他國貧困基礎之上的霸凌行為。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強調的是“各國體量有大小、國力有強弱、發展有先后,但都是國際社會平等的一員,都有平等參與地區和國際事務的權利,涉及大家的事情要由各國共同協商來辦”習近平.邁向人類命運共同體 開創亞洲新未來[N].人民日報,2015-03-29(01).,一定要尊重他國獨立和主權,尤其是大國對小國要平等相待,積極發揮好協商、對話與溝通的功能。

3.改變分化發展格局,提倡共享互利發展。資本主義的繁榮是建立在分化基礎上的,據國際發展與援助組織在2018年1月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自2010年起,全球億萬富豪的財富平均每年增長約為13%,普通工人僅為2%,并且全球最富有的42人在2017年所擁有的財富相當于全球最貧困的37億人所擁有的財富,也就是說世界82%的財富都流向了1%的人口。除此之外,還有不同國家之間以及國家內部之間的居民收入分配分化依然明顯,成為世界各國不得不面臨的嚴峻問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認為當前的世界是全球化的世界、命運共同體的世界、責任共同體的世界、利益共同體的世界,既要尊重他國的發展權,也要尊重他國的分享權,也就是要“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中共首提“人類命運共同體” 倡導和平發展共同發展[EB/OL].(2013-4-7)[2018-12-10].http://cpc.people.com.cn/18/n/2012/1111/c350825-19539441.html.,只有“大家一起發展才是真發展,可持續發展才是好發展。要實現這一目標,就應該秉承開放精神,推進互幫互助、互惠互利”習近平.習近平在聯合國成立70周年系列峰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7.,走開放、包容、普惠、共享、共贏之路。

4.破除單純物質要求,滿足人民多樣化需求。傳統世界格局發展理念所要建立的世界是一個物化的世界,人民的生活和發展都要受到物的支配和控制,人民的身心無法得到完全的釋放。在傳統世界格局中,誰擁有的資本越多,誰就越擁有話語權,世界各國忙于提高生產,追求財富,致力于資本等物質的追求。應該講,從人類發展的歷史進程來看,這種發展理念與當時正處在發展的初期有著必然聯系。當然,馬克思在很早就批判過人的異化問題,但我們所看到的是,這種異化并沒有伴隨物質財富的增加而減弱,而是愈演愈烈。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完全打破了傳統理念,所倡導的未來世界是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既滿足了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需求,又滿足了人民其他多樣化的需求,囊括了政治、經濟、文化、生態、安全等多領域,彰顯了人民需求的多樣化、全面化、綜合性,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才是轉變資本觀念,追求為真正人的發展的思想引領。

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與路徑選擇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既適應世界格局變革要求,又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方向,已經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同,被納入聯合國決議之中。理念已經明確,行動更為重要,我們要致力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努力做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維護者、推動者及參與者。

1.積極構建話語體系,進一步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內化為行為共識。人類命運共同體所倡導的未來國際社會是政治共同體、安全共同體、經濟共同體、文明共同體、生態共同體,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符合世界未來發展方向、符合世界人民的普遍要求,應該根據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建立多樣化的話語環境、話語體系,通過宣傳、傳播等方式讓其他國家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以實際的行動讓世界其他國家消除排斥、質疑,真正認可并內化為國家及人民的行為共識,積極致力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踐之中。

2.倡導和平,努力構建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性安全新格局。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多元化、信息多樣化、大數據覆蓋化,讓整個世界已經成為一個相互聯系的統一體,同命運、共呼吸,沒有哪個國家能夠脫離世界其他國家而獨善其身。遠離戰爭、追求和平是世界人民的美好追求,更是世界各國穩定發展的前提與保障,只有愛護和平、做和平的維護者,世界才會持久和平,才會在持久和平的國際環境中發展自己。維護和平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世界各國摒棄前嫌、增強戰略互信,統籌兼顧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同舟共濟,共同商討有關世界安全問題,努力構建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新格局,從而為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強有力的安全支撐。

3.支持多邊主義外交戰略,積極發展伙伴式的新型國際關系?;锇槭降男滦蛧H關系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應有之義,需要世界各國堅持多邊主義外交戰略。任何國家不分大小、不分強弱、不分貧富、不分制度選擇,一律享有平等的國際地位處理國際事務,同心協力,共同面對各種世界難題和挑戰,打造平臺來加強與世界其他國家及人民的友好往來,主動尋求擴大世界各國之間的利益交合點,以對話代替獨斷、以合作代替對抗、以共贏代替獨占。

4.努力推動民間的藝術、人文交流,增強世界多元文化的相互理解?!皣辉谟诿裣嘤H,民相親在于心相通?!绷暯?在中國國際友好大會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5-16(01).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若想生根發芽,就必須普遍地被世界人民所接受、被世界人民所推崇,否則就會失民心、失根本。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蘊含世界共同價值,能夠被不同形式的文化所傳承、所弘揚、所宣傳,具有開放包容性的特點。民心相通需要通過努力推動世界民間藝術和人文交流,認知世界多元化文化,加強彼此之間的了解,消除文化隔閡和政治誤解,增強互信和情感交融點,促進與他國人民之間的友好關系,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要著力加強周邊國家的宣傳工作、公共外交、民間外交、人文交流、鞏固和擴大我國同周邊國家關系的長遠發展的社會和民意基礎”,“關系親不親,關鍵在民心”?!耙轿煌七M人文交流,深入開展旅游業、科教、地方工作等友好交往,廣交朋友、廣結善緣?!绷暯?讓命運共同體在周邊國家落地生根—在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N].新華日報,2013-10-25.讓中國之聲、中國名片享譽全國,中國及中國人民也在世界這個大家庭中得到尊重和認可。

5.要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走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發展之路。人類無休止地追逐經濟效益已經讓我們的地球家園千瘡百孔,生態環境極為惡化。沒有健全平衡的生態環境,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將無處可談、無處可建。為了不使地球遭遇末日,世界各國更應該積極打造對話平臺,積極創造條件,商討生態環境建設問題,在保護自然、順應自然、尊重自然中尋求綠色、低碳、循環的可持續發展的路子,統籌兼顧好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之間的關系,爭取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文明的地球村。

大時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以共贏共享為核心追求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彰顯了大國智慧和格局。我們雖然只有一個地球,卻有著共同的利益、共同的命運、共同的挑戰,需要世界各國休戚與共、同心同力,共同致力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作者韓喜平為中央馬工程首席專家,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吉林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吉林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作者張霜為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中國成功的秘訣[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研究”(13AZD016),大連市社科聯社科基金項目“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2017dlskzd024)的階段性成果。

洪曉楠

在20世紀50年代,日本開始從美國引進現代管理方法;60年代實現了經濟的起飛,創造了連續增長的奇跡;1978年日本的GDP總量超過蘇聯;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日本已作為一種奇跡般的經濟力量出現在國際舞臺,大有取代美國、歐洲之勢。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20世紀80年代初,一批批美國學者遠渡重洋赴日本考察,研究日本成功的真正緣由,最終發現日本成功的秘密之一就是日本的企業文化。于是對企業文化的研究在美國掀起熱潮。美國學者先后出版了《日本第一》《企業文化理論》《理論——美國如何迎接日本的挑戰》《日本企業管理藝術》《企業文化》等一系列專著,深刻揭示了日本企業文化的成功,為企業文化理論的興起提供了實踐基礎。日本成功的企業文化根植于日本本土文化,并吸收美國經濟文化和中國傳統儒教文化之長,綜合而成。

2010年,中國GDP總量已經位居世界第二,中國經濟連續30多年的高速增長,促進了中國社會的巨大進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向世界莊嚴宣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較為系統地闡述了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三次歷史飛躍,即實現了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梢哉f,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跡”,那么,中國成功的秘訣是什么呢?

中國成功的秘訣之一就是改革開放。

實踐證明,“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是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時期最鮮明的旗幟。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绷暯秸勚螄碚旱诙韀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9.“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1.。改革是對中國社會主義體制機制的不斷完善;開放是不要閉關自守,而是要充分吸納世界文明的優秀成果,為我所用。當然,1978年的中國改革開放與我們現在強調的改革開放,雖然只是歷經短暫的40年,但其內在邏輯確發生了深刻的變化。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吹響了改革開放的號角,開始了從農村到城市,從試點到推廣,從經濟體制改革到政治體制、文化體制、教育體制等方面的改革;中國的“開放”是指對西方的開放,其中最核心的是引進西方的資本、技術和科學的管理方式,開放中國市場。其中,政府代表性的行動就是“招商引資”,實行“兩頭在外的引資和經濟開發區”,“市場換技術”這樣的開放政策??梢哉f,這次開放的邏輯是融入西方的經濟體系,與西方經濟形成垂直分工,西方占據高端制造業,中國占據低端的勞動密集產業;西方占據技術高地,中國引進西方技術,開放市場,從而形成以西方技術、中國低端制造、世界市場(包括中國市場)的經濟循環。這是中國改革開放的“1.0”版本。毋庸置疑,中國通過改革開放,借鑒了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一些有益的因素,如市場經濟、開放市場、吸引外資、自由貿易、股份制等。我們借鑒這些并不是為了發展資本主義,而是為了更好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以,那種指責中國是“市場社會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威權資本主義”“修正主義”的種種言論是毫無根據的。

新時代中國的改革是全面深化的改革,“堅決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樊籬”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1.,所以,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深化投資體制改革,深化稅收制度改革,深化利率和貨幣市場化改革,深化機構和行政體制改革,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等等,將改革進行到底?!伴_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新時代中國開放的邏輯是什么?是依托中國完整的工業體系和世界上最大的單一市場體系對外輸出資本和技術,建立一個以中國制造業和市場為核心的經濟體系,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由此可見,今天的“開放”既是對西方的開放,更是面向發展中國家的開放,其內在的邏輯發生了轉向。這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升級版“2.0”版本。

從“殺出血路”到“開辟新路”;從曾經的以“引進來”為主,到“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從沿海開放起步,到拓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從學習、引進、適應國際經貿規則,到主動參與全球經濟治理,使中國實現了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這一切改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的,“改革開放這場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習近平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EB/OL].(2018-04-10)[2018-12-1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4/10/c_1122659873.htm.美國前駐越南大使薄瑞光接受《環球時報》專訪時也指出:“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不僅是中國的成功,也是世界的成功,其他國家也從中國改革開放的成果中獲益?!敝袊某晒σ彩鞘澜绲某晒N].環球時報,2018-10-08(7).依靠改革開放這場偉大的社會革命,中國進行了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闖出了一條人類文明史上絕無僅有的跨越式發展的“人間正道”,也為促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提供了中國智慧,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方案。

中國成功的另一秘訣就是通過改革開放不斷地從本民族優秀文化傳統中吸取養分,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即中國道路。

自鴉片戰爭以來百余年間,我們始終處在向西看還是向俄看的搖擺之中,存在著“成長的煩惱”,真正引領中國成功之路的還是改革開放之初,我們黨發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號召。這條道路的獨特性始終是和自己的民族文化特別是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相連的。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深刻地指出:“數千年來,中華民族走著一條不同于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明發展道路。我們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國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決定的?!彼?,習近平總書記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道路來之不易,它是在改革開放3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多年的持續探索中走出來的,是在對近代以來170多年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深刻總結中走出來的,是在對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绷暯秸勚螄碚旱诙韀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9-40.實踐證明,脫離本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的道路是無根的,離開世界文明發展的大道也是走不通的。中國的成功再次證明,最好的辦法就是“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

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N].人民日報,2014-03-28(1).。

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我們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從搞計劃經濟到推進各方面各領域改革再到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狀態和片面強調自力更生,到實行對外開放、發展國際合作;從以意識形態劃線到主張各種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和諧并存,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中國的變化可謂翻天覆地。這一變化迫切要求我們必須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出發,牢牢把握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勇于改革開放,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正如有學者所說的,在能源消耗上,我們做不起人均消費一年25桶石油的“美國夢”,中國在人均年消費石油1.5桶的情況下,還在強調進一步降低單位生產總值的能源消耗;在人口流動上,我們也不會做那種在近代歷史上以6000多萬人口向海外移民,到處建立殖民地,實現自身發展的“歐洲夢”。我們也絕對不做“蘇聯夢”,我們只輸出商品、輸出資本、輸出市場,但我們不輸出革命。參見鄭必堅.再論“中國和平崛起”[N].北京日報,2011-05-16.為此,我們必須謀求實現“三大超越”:一是要超越西方大國近代以來依靠殖民主義掠奪世界資源完成工業化的老路;二是要超越當年的德國、日本等軍國主義依靠發動戰爭來重新瓜分世界的老路;三是要超越前蘇聯霸權主義搞超級大國爭霸和爭奪勢力范圍的老路。鄭必堅.中國和平發展與兩岸關系的回顧與前瞻——在“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開幕式上的講演[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0(01).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中所指出的:“我們不‘輸入外國模式,也不‘輸出中國模式,不會要求別國‘復制中國的做法?!睌y手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N].人民日報, 2017-12-02(02).

中國道路的成功極大地鼓勵了發展中國家積極探索符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尤其對那些盲目采用西方政治制度而陷入泥淖的發展中國家具有十分有益的政治啟示,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中國道路不僅僅是政治發展道路、社會發展道路,根本意義上也是一條文明發展道路。

以儒家思想推廣“一帶一路”

(馬來西亞)許慶琦

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必將深遠地影響中國的國運和世界格局。海外華人華僑當然不會置身事外。在這樣一個重要的歷史機遇前,海外華人華僑能做出什么貢獻,扮演什么角色呢?

海外華人華僑不是居住國的政治主流,在落實“一帶一路”的建設中,能做的就是為中國與居住國筑路搭橋,促進民心相通。由于海外華人華僑熟悉居住國的民風國情,政經環境,可以為中國企業提供正確可靠的資訊,減少其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可能出現的水土不服的現象。

海外華人華僑可以扮演的另一個角色就是做落實“一帶一路”民心相通的好幫手,講好中國故事,推廣宣揚“一帶一路”,使“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老百姓不被西方媒體所誤導,使“一帶一路”的建設更加順暢。

許多專家學者都認為,落實“一帶一路”建設應該文化先行,海外華人華僑是傳播中國軟實力的天然大使,是體現中國軟實力的自然載體。宣揚“一帶一路”,雖然有時候也需要“厲害了,我的國”式的宣傳,壯壯國威,但過于強勢高調的宣傳,有時候可能會引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老百姓不必要的抵觸心理。

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之初,不少西方學者與媒體認為“一帶一路”是中國為了挑戰現有的由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的一個大戰略;是中國試圖通過“一帶一路”來擴大它的國際影響力,以經濟合作為幌子,來達到它稱霸世界的目的的戰略。

這一兩年來,印度教授 Brahma Chellaney 大肆渲染“一帶一路”是中國的債務陷阱外交 (Debt Trap Diplomacy),“一帶一路”顯示了中國債券帝國主義的野心。他指責中國為了奪取發展中國家的戰略資產,大力貸款予急需建設基礎設施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哪怕這些國家沒有償還貸款的經濟能力。當這些國家不能償還中國的貸款后,中國便借此機會取得這些對中國具有戰略意義的資產。這便是Brahma Chellaney 所指控的所謂的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制造的債務陷阱。

19世紀中葉,英國以堅船利炮強行打開了中國的國門,其他西方列強也以同樣的手段,侵入了亞非拉的許多地區與國家。因此,在西方媒體與學者眼中,一個有了錢的中國,拿著資金與技術去給新興與發展中國家筑路造橋、建高鐵、蓋發電站等,必有不良動機,有所企圖。

這些人不理解,儒家有一句話:“達則兼濟天下”。這句話簡單地說,就是一個人發達了,應該照顧天下人,讓其他人也都能得到好處。放在國家的層面,我們可以這么理解,一個國家富裕強大了,就應該幫助世界上較貧窮落后的國家共同富裕起來。

中國在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之后,國內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1495億美元,增長到2017年的12.2萬億美元。而在過去的10年里,中國每年為世界貢獻了30%的經濟成長。中國在積累了足夠的資源、科技成果和發展經驗后, 愿意與其他國家分享這些成果、經驗與資源,促進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

因此,同西方學者和媒體所宣揚的不同的是,“一帶一路”是中國為世界提供的公共產品,是中國作為大國崛起后,為世界的繁榮與和平作出的擔當;是“達則兼濟天下” 的儒家思想在國際經濟合作的具體體現。

儒家還有一句話:“君子和而不同”?!耙粠б宦贰笔且粋€基于但不限于古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開放式的國際經濟合作大平臺,各國可以根據自身的資源和發展水平以不同的形式參與這項倡議。古絲綢之路雖源于中國,卻是沿線各國擁有不同文化的人民創造和發展起來的?!耙粠б宦贰钡慕ㄔO強調的絲路精神是“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如果以兩個字來概括“君子和而不同” 的含義,那就是絲綢之路精神中的“包容”?!耙粠б宦贰眳⑴c國的政體、經濟水平、文化信仰等都不同,但“一帶一路”以開放包容的精神,互學互鑒;以和平合作的理念,創造互利共贏的結果。

中國著名的社會學家費孝通在他80歲壽辰的聚會上提出的16字箴言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生動地描繪了“君子和而不同” 的世界。

2013年習近平主席利用古絲綢之路這一地理與歷史概念, 提出了以絲路精神為建設理念的“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儒家的

“君子和而不同” 就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石。

“一帶一路”迄今已經有100余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對這些參與國和國際組織,不論大小、遠近、貧富,中國都一視同仁,以“四海之內皆兄弟”的精神相待。

孔子說:“德不孤,必有鄰?!敝袊诮洕I域取得驚人的成就后,便積極地幫助較落后國家發展經濟。許多發展中國家缺乏資金建設基礎設施,而國際金融機構的貸款條件苛刻,這些國家在求助無門后,轉而向中國求助。中國基于“四海之內皆兄弟”的精神,沒有將這些需要幫助的國家拒之千里之外,而是不吝給予援手。

“一帶一路”以五通,即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以及民心相通,來推動并促進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其中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社會根基。

“一帶一路”參與國可以通過旅游、文化學術交流等來促進民心相通。只有民心相通了,“一帶一路”的建設才能得以順利推進。

“一帶一路”的建設必須要有民意基礎,畢竟“一帶一路”的最終目的是使各參與國人民得益。只有通過民間往來,建立兄弟般的互信,才能凝聚民間牢固可靠的支持。

“四海之內皆兄弟”是一句簡單易懂的儒家的話,但它卻有力地概括了“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元素與基本精神。

由于西方與印度媒體報道的曲解,使一些參與國的人民可能對“一帶一路”產生抵觸心理。我想如果能夠以儒家思想,潤物細無聲地感化人心,或許能夠取得更好的宣傳效果,更順暢地推進“一帶一路”的建設。

猜你喜歡
共同體一帶文化
《覺醒》與《大地》中的共同體觀照
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共同體的目標向度與實踐進路
愛的共同體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誰遠誰近?
“一帶一路”:大美友邦
重慶在“一帶一路”中的地理位置
重慶與“一帶一路”的緣分
文化之間的搖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