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教育”環境下“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探索

2018-09-14 10:57陳郡楊沛
關鍵詞:大學計算機基礎互聯網思維互聯網+教育

陳郡 楊沛

摘 要:隨著“互聯網+”概念的提出,“互聯網+教育”給高等學校的教學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文章針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現狀,分析了“互聯網+教育”的內涵,以及在“互聯網+教育”環境下“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思考與探索。

關鍵詞:互聯網+教育;大學計算機基礎;互聯網思維;案例教學法;多元化考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8)07-0015-03

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并制訂了“互聯網+”行動計劃?!盎ヂ摼W+”的概念可以界定為:以互聯網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術(如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等)在經濟、社會生活各部門中的應用,其本質是傳統產業的在線化、數據化[1]?!盎ヂ摼W+”可以與各個傳統行業結合,但又并非是兩個行業疊加那么簡單,它的目的是要產生1+1>2的效果。當前,“互聯網+教育”正以勢不可擋的發展態勢沖擊著傳統的教學模式,給高等學校的教學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2]。

一、“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現狀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面向全校非計算機專業學生開設的計算機公共基礎課,也是許多高等院校非計算機專業本科生的必修課程。通過對該課程的學習,學生在掌握了操作計算機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培養了其使用計算機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以適應信息化社會對大學生基本素質的要求。

目前,“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由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兩部分構成。教師在課堂上集中講解理論知識,并對某些重要知識點進行多媒體演示;學生在實驗機房完成對課上知識點的實踐操作,對理論知識進行復習并內化。然而,這種傳統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模式一直以來都存在著以下“短板”。

(一)教學內容和教學課時存在沖突

為了順應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試圖涵蓋計算機科學技術領域大部分的基本概念和技術。教學內容包括信息技術的基本概念、計算機的系統結構、數據庫技術、計算機網絡、多媒體技術和程序設計等,內容繁雜。而課時只有48學時(理論32學時+實驗16學時),這就導致學生對所有內容的學習都是淺嘗輒止。這樣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更像是一盤“大雜燴”,教師講得累,學生學得索然無味。

(二)考核方式單一

目前“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考核方式為上機考試,最終成績的評定由考試成績和平時成績兩部分構成(考試成績×70%+平時成績×30%)。由于課程所涉知識點龐雜,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選擇以“死記硬背”的方式來應付考試,考試成績無法很好地體現學生真實的計算機應用能力,與 “計算思維”的教學理念背道而馳。

(三)教學過程忽略了學生的基礎水平和專業背景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面向大一新生開課,課程多采用統一的授課內容和教學安排。但是由于生源地不同,部分學生在高中階段已經進行了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具有一定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和信息技術的相關知識;但也有很大一部分學生在入學前較少接觸計算機,相關基礎知識十分薄弱,兩者之間水平相差懸殊。另外,課程教學過程中也未針對不同專業學生進行有差別的教學設計。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無法實現差異化教學。

(四)學習資料利用率不高

為了順應微課、慕課和翻轉課堂等新的教學方法的需求,教師們錄制了大量的教學視頻,整理了很多的學習資料和素材,上傳到互聯網以供學生自學。然而由于缺少主動學習的意識,很多學生沒有在課后認真地利用這些資料自學,教師的辛苦努力付之東流。

綜上所述,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得“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的發展無法與信息化技術的發展同步,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互聯網+教育”的內涵

“互聯網+教育”并不是互聯網技術與教育的簡單結合,也不像以往的教育信息化那樣僅僅只是看重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盎ヂ摼W+教育”應該是讓教育去逐漸適應現在的互聯網環境,用互聯網的思維來處理教育中遇到的問題。在“互聯網+教育”中師生可以共同參與使用互聯網,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和師生關系[3]。首先,學生作為教學過程的主體,其地位更加突出。同時,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發展的引導者和促進者,從課程開發者轉變為課程的理解者。另外,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教學媒介更加趨于智能化和多樣化,微課、慕課和翻轉課堂在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支持下為教學活動帶來了新的契機。

因此,“互聯網+教育”是將互聯網技術與傳統教育融合來更新教育觀念、重構教育教學環境,以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4]。

三、“互聯網+教育”環境下“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探索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互聯網移動終端的普及和各類即時通信軟件的廣泛使用,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通過網絡瀏覽他們需要的信息。因此,將互聯網技術引入到教學當中以解決傳統“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方式存在的各種問題,具體的教學改革措施如下。

(一)優化“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內容

針對“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內容多而雜的特點,根據知識點之間的相關性對其進行分類,形成了五個教學模塊,如表1所示。

教師根據各個模塊中的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分析每個知識點該以何種形式(課堂講解、課堂示范、微視頻、動畫、文本資料)展現給學生。例如:模塊2當中數制和信息編碼部分,給學生提供了“信息編碼的目的與規則”“進位計數制及轉換”“計算機采用二進制的原因”等共

16個微視頻和8個文本文檔供學生課前、課后使用。對重點或難點(例如內存地址和數據存放、字符編碼等)進行課堂重點講解。同時,根據“案例教學法”的要求,教師分析每個模塊中各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并設計教學案例,將多而雜亂的知識點融合到一個個具體的案例中,增加課程的趣味性,培養學生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模塊2中電子表格的教學,以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學生成績單”的制作為例,將相關知識點糅合貫穿,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在“大學計算機基礎”的教學過程中充分使用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信息工程學院的“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學生可以通過PC機、平板電腦或智能手機等工具隨時隨地在線瀏覽或者下載學習資料。此平臺除了為師生共享學習資源提供便利以外,還允許學生在線提交作業、加入論壇討論問題。此外,教師還可以選擇使用一些移動教學助手軟件(例如藍墨云班課)發送課程通知,推送課件、微視頻、圖片、文檔等資源到學生的移動設備上,并提醒學生學習,反饋學生的學習記錄。應用這些移動教學助手軟件,教師可以隨時在課堂上或課外時間里開展問卷、頭腦風暴、答疑、討論等,讓教學活動更加生動有趣。

(二)采用多元化的課程考核評價機制

以“計算思維”為導向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旨在培養利用計算機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和方法,而單一的考核方式是無法對這種教學目標進行全面考查的。采用多元化的課程考核方式,注重教學過程的考核和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重視學生課堂和課后的參

與,適當降低考試成績在總評成績中所占的比重,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在教學過程中,為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課程采用激勵機制,例如:好筆記獎勵、線上或線下的互動交流獎勵、課堂測試獎勵、創新性獎勵和全勤獎勵等。課堂上,對于每個積極參與問題解答與討論的學生給出一定分值的獎勵;課后,教師和學生可以通過“教學資源共享平臺”提供的“教學論壇”和學生繼續進行問題的討論。在論壇上可以由教師或者學生提出問題,能正確回答問題的學生都可以獲得加分獎勵。同時,增加平時課堂測試的力度,借助于“藍墨云班課”提供的在線測試功能,利用每次開課前的5~10分鐘進行一個小測試,測試成績計入最后總評成績中。每個教學模塊完成以后,能夠提交綜合性、創新性作業的學生也可以獲得平時成績的獎勵。最終的總評成績構成如上圖所示。

經過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水產、農學以及食品三個專業共10個班中的實踐表明,多元化的考核方法可以

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整個學習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增進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其學習興趣和創新意識,從而真正實現教考分離。

(三)以專業為導向進行差異化教學

鑒于授課對象為全校不同專業的學生,“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講授需要在教學大綱和知識點不變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專業的授課對象做出相應的調整。首先要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設計不同的教學案例。例如:對于農學專業的學生可以“溫室大棚的溫濕度控制系統”

為例來介紹計算機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而對于水產專業的學生可以采用“魚塘溶氧量自動監控系統”的

實例來加深他們對信息采集和傳輸技術的理解。因此,教師需要分析不同專業的應用場景,設計相應的教學案例,以微視頻的形式上傳至“教學資源共享平臺”進行展示和分享,以便學生隨時利用網絡教學資源進行有目的的學習,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個性化教學。

(四)督促和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教學資源

針對學生個體化的差異,教師應該摸清學生的基礎水平,給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的教學案例和微視頻,難度由淺至深,以滿足不同學生個體的學習需求。上傳至“教學資源共享平臺”的微視頻需要根據各模塊之間的聯系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從根本上體現“碎片”不“碎”的設計理念,最大程度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依據多元化的考核方法,根據“教學資源共享平臺”上學生對視頻的點擊統計以及課堂測驗給予認真觀看視頻的學生一定的獎勵,以督促學生充分利用教學資源。

四、實踐及反思

此次教學改革探索經過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水產專業、農學專業以及食品專業初步運行,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效果。具體表現為:學生課堂表現更加積極,課堂討論氣氛活躍;課后線上互動交流明顯增多,部分學生能夠提出高水平的拓展性問題;99%以上的學生課后能獨立、高效地完成課程的實驗任務,其中有30%以上的學生能夠提交具有創新性的綜合大作業;大班考試的通過率達到了96%以上。另外,在課程的后期,通過對10個班301位學生的問卷調查,有99.1%的學生認為,學習該課程對他們將來的學習生活會有很大的幫助;有86.7%的學生對目前采用的教學方法非常滿意。

實踐數據表明,在“互聯網+教育”環境下實施的一系列教學改革措施,在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新性,獲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新的教學方案獲得了絕大多數學生的認可,經課后交流得知少數學生不滿意的原因主要是認為沒有充足的時間完成課前或課后的學習任務。這就要求教師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進一步優化教學內容、設計更加精練的微視頻,爭取讓學生在更短的時間內學到更多的知識。因此,在“互聯網+教育”環境下的教學改革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修改和完善,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文章分析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現狀,闡述了“互聯網+教育”的內涵。在此基礎上,從優化課程的教學內容、改革課程的考核方式、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進行差異化教學和引導學生對教學資源進行有效利用四個方面進行了教學改革探索和實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當今社會,網絡已經成為人類生活、學習和工作的基本生存條件。同時,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作為“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師必須時刻跟蹤信息技術的發展,并以互聯網思維為指導,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探索“互聯網+教育”環境下的教學理念,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馬化騰.互聯網+:國家戰略行動路線圖[M].北京:中信出 版社,2015:19-20.

[2]平和光,杜亞麗.“互聯網 + 教育”:機遇、挑戰與對策[J]. 現代教育管理,2016,(1).

[3]張巖.“互聯網+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國高教研 究,2016,(2).

[4]陳一明.“互聯網+”時代課程教學環境與教學模式研究 [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3).

猜你喜歡
大學計算機基礎互聯網思維互聯網+教育
“互聯網+教育”視閾下的教育共享初探
基于網絡教學平臺的大學計算機教學改革探討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改革的研究
新媒體背景下黨報的轉型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