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足童話文本 構建低段“語用型”課堂

2018-09-27 20:33陸苗
湖南教育·中 2018年9期
關鍵詞:泥塘文體青蛙

陸苗

低年級的“語用型”課堂應在以識字寫字為重點之下,樹立正確的文體意識和積極的語用觀,深入透徹地理解教材,讓文體意識和積極的語用觀在課堂中真正得到體現。

筆者從低段童話教學的現狀出發,以部編教材二年級下冊《青蛙賣池塘》為例,從“關注文本特點,尋找‘語用獨特點”,“層層突破‘反復,建構‘語用型課堂”,嘗試運用反復,創編演繹童話,實現文體意識與語用教學的有機融合,努力構建第一學段“語用型”課堂。

一、直擊現狀,童話教學不“童”樣

童話是深受兒童歡迎的一種文學體裁。童話在低段教材中占有很大比例。童話對于提高學生的認讀能力、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培養閱讀興趣都有著極大的作用。

教學中,一線老師們又是怎么教童話的呢?研究者對學校一、二年級的語文老師做了一個有關童話教學的問卷調查。

從調查結果來看,第一學段的童話教學存在以下問題。

1.文體意識薄弱。語文老師大都能關注童話這種文體,但在課堂教學中并沒有較強的文體意識。大部分老師即使意識到了童話、詩歌、散文等不同的文體,卻并沒有關注文體來落實課堂教學。

2.教學模糊了童話的本真。很多老師在童話教學中忽略了童話的元素,沒有抓住童話的特點展開教學,課堂上過分細致的分析,自以為扎實有效,有板有眼,其實失去了文體特征,澆滅了學生對童話的熱情。

3.年段特點定位有失偏頗。一、二年級的語文老師向來把識字寫字作為重點,這是對的。但在識字寫字之外,語用能力的培養、語文素養的落實也是必不可少的。低年級老師認為學生無法在課堂上完成童話的演繹和創生,甚至把這些視為“繡花枕頭”。

在直擊了這些現狀之后,我們該如何在第一學段的童話課堂上,上出童話味,構建具有童話特色的“語用型”課堂呢?

二、關注文體特征,尋找“語用”獨特點

從某種意義上說,“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課堂上的“語用”學習想要走向深入,一是要讓“語用”成為課堂學習的核心目標和內容;二是“語用”內容要具有學習價值,要合乎學生的年段特點、認知水平和最近發展區。教師要選擇最具“語用”學習價值的獨特之處。

《青蛙賣泥塘》是第七單元的第三篇課文。本單元以“改變”為主題,講了四篇引人入勝、有思維價值的童話故事,其中借助提示講故事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

童話有三大特點:神奇的想象、豐富的情感和變化的情節?!肚嗤苜u泥塘》是一篇擬人體童話,講的是青蛙根據小動物們指出的問題,通過種草、引水、栽樹、種花、修路等方法一次又一次地改造著爛泥塘,爛泥塘漸漸變成了有花有草、鳥飛蝶舞的好地方。最后,青蛙決定留在這個“好地方”,不再賣泥塘的故事。故事運用“反復結構”表現青蛙通過不斷改變,勤勞創造美好的道理。

基于此,依據課標的要求,筆者把本課的“語用”獨特點定位為“初步嘗試運用‘反復結構,擴編童話”。

三、層層突破“反復”,建構“語用型”課堂

(一)復述故事,初步感知反復結構

課堂伊始,老師請孩子們回憶上節課學習的內容,說一說哪些動物給青蛙提出了建議?提出了什么建議?青蛙聽了后怎么做的?

青蛙吆喝著_____,小動物們來看泥塘,但是都______,小青蛙聽取了他們的意見,在泥塘四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______變成了一個“好地方”。

在學生回答之時,老師相機利用板書、板貼,厘清童話主要內容,直觀了解泥塘的變化。

(二)對比品讀,發現語言文字之妙

1.品讀文本,在對比中發現結構“反復”秘妙。

課堂上,教師首先出示《蜘蛛開店》,感受蜘蛛買口罩—買圍巾—買襪子3個部分,故事情節類似,喚醒“反復”意識。再讓學生比較《蜘蛛開店》和《青蛙賣泥塘》故事情節發展的相似之處。

通過對比閱讀,學生意識到反復結構是童話故事中常見的結構。這為學生創編童話進一步打下了基礎。

2.品讀語言,在對比中發現語言“表達”秘妙。

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方式品讀3至8自然段,找出兩次賣泥塘的異同點。引導學生關注作者在語言表達上的奧秘。

一頭老牛走過來,看了看泥塘,說:“這個水坑坑嘛,在里邊打打滾倒挺舒服。不過,要是周圍有些草就更好了?!?/p>

一只野鴨飛來了,看了看泥塘,說:“這地方好是好,就是塘里的水太少了?!?/p>

根據學生的發現,相機引導:在對話中,小動物給建議時,都是先肯定泥塘的優點,再提出建議。青蛙聽了小動物們的話后,是怎么做的呢?再次讓學生聚焦文本語言。

青蛙想,要是在泥塘周圍種些草,就能賣出去了。于是他就去采集草籽,播撒在泥塘周圍的地上。

青蛙想,要是能往泥塘里引些水,就能賣出去了。于是他跑到周圍的山里找到泉水,又砍了些竹子,把竹子破開,一根一根接起來,用它們把水引到泥塘里來。

在對比品讀中,學生注意到作者通過一系列動作寫出了青蛙是如何改造泥塘的。這為學生后期創編童話找到了語言依托。

(三)內化語言,運用“反復”講好童話

童話故事是用來講的?!爸v”不等同于“背”,它是語言的內化,是有獨特的方法和要求的。

1.教師示范,直面童話。

低年級學生的語言更多是通過自然觀察和模仿得來的。學生具有向師性,教師無疑是學生最好的模仿對象。在教學時,一上課,我就讓學生聽我講故事。我邊講邊模仿小動物的動作、語氣和神情。學生們個個聽得有滋有味,表情隨著故事情節的變化而變化。

講好故事,讓學生來評一評老師講得怎么樣。

生:陸老師講得很吸引我們。

師:為什么會吸引你們呢?

生:因為老師有動作,還能模仿各種小動物的語氣。

師:老師講的是什么故事?

生:《小青蛙賣泥塘》。

師:和我們語文書上的一樣嗎?

生:有些一樣,有些不一樣。

師:意思是一樣的,就是有時候沒有用書上的話。孩子們,我們講故事呀,就要這樣,只要意思不變,怎么講起來順就怎么講。

教師的示范將學生帶入了童話美妙的意境之中。評一評讓學生明白了講故事并不是“背課文”,要嘗試將文本上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的意識植根于學生心中,為學生講故事甚至演故事做了鋪墊。

2.有效評價,小試牛刀。

給孩子們繪聲繪色地講了故事之后,我先引導學生聚焦青蛙和老牛之間發生的一幕。在反復模仿、同桌互講、同桌分角色講后全班展示,抓住“講的故事有沒有吸引你?”讓學生從講故事時的內容、語言和動作等方面來評價反饋。

學生都是天生的評論家。每次一組小朋友表演好,有著閃亮眼睛的“評論家們”總是能找到亮點,并能指出需要努力的方向。每一次的指出,都讓下一組的“講”更出色。

3.由扶到放,合作探究。

在對青蛙與老牛之間的情節充分學習之后,四人小組合作:出示合作單,組長分配角色,模仿課文中的句式,想一想哪個小動物會來,他們會怎么說、怎么做,青蛙會怎么想、怎么做。

低年級學生有很強的表達欲望和表演欲望,但講故事時易出現偏題、遺漏。為此,筆者設計了如下合作單,這為低年級學生搭設了合作探究的支架,也能有效避免講故事時易出現的偏題、遺漏現象。

合作單

(小鳥)飛來了,看了看泥塘,說:“________?!?/p>

(小鳥)沒有買泥塘,飛走了。

青蛙想,___________。于是他___________。

有了前面對語言文字特點的關注,四人小組合作時,學生都能關注到小動物來買泥塘時先說優點,再給出建議的表達方式。同時也能將青蛙聽了建議后采取的行動具體到兩三個動作,并進行描述。

4.講而優則演,嘗試演繹。

“求知是孩子的天性,好表現是孩子的需要和特點?!闭n堂上讓學生形式多樣地演,不僅氣氛活躍,而且能提高教學效率。在四人小組合作之后,學生早已躍躍欲試,于是我邀請四人小組上臺演繹童話。

學生戴上頭飾上臺演繹童話的時候,扮演青蛙的學生有模有樣地吆喝著,扮演小鳥的學生撲棱棱翅膀,“飛”了上來,邊“飛”邊說,投入極了。最厲害的是“青蛙”聽了小動物的建議之后,邊說邊把小青蛙的行動表演了出來。

一組小演員表演后,觀眾們也很會評價:“她表演時聲音很響亮?!薄八莩隽诵▲B的動作?!薄靶『偟穆曇羲憩F出來了?!薄?/p>

角色效應讓孩子們全身心地進入童話世界中。學生在演一演、評一評中,不僅加深了對課文內容、情感的體會,明白青蛙通過不斷改變,用勤勞的雙手創造一切美好事物的道理,而且發展了語言,提高了表演能力。

(四)想象補白,運用“反復”創生童話

所謂創生,就是學生在感知、體悟文本之后,充分鏈接已有的生活經驗,對文本的內容進行二度加工、創編。這對于深化學生的內在感受和體驗理解,滿足學生的表達欲望,都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1.細化情節,補充“空白”。

《青蛙賣泥塘》中對于青蛙與老牛、青蛙與野鴨之間的情節是通過語言、動作進行著重描寫的,而對于小鳥、蝴蝶、小猴子等其他動物都是一筆帶過,這就是很好的創生點。學生根據之前的語言品讀,已經窺見了表達的方法。

小鳥飛來了,看了看泥塘說:“這泥塘好是好,有草有水的。不過,要是再種幾棵樹就更好了?!?/p>

小鳥沒有買泥塘,飛走了。

青蛙想,要是在泥塘周圍種些樹,就能賣出去了。于是他跑到花鳥市場,買了幾棵小樹苗,扛回家,栽在了池塘的周圍。

蝴蝶飛來了,看了看泥塘說:“這泥塘好是好,有草有水還有樹。不過,要是再種些花就更好了?!?/p>

蝴蝶沒有買泥塘,飛走了。

青蛙想,要是在泥塘周圍種些花,就能賣出去了。于是他又跑到花鳥市場,買了一大包花籽,拿回家撒在池塘的周圍。

……

在這樣的情節補白中,學生深入文本,咀嚼文句,抓住文本中“言有盡而意無窮”之處,習得文本語言的表達方式。

2.大膽想象,續編童話。

一堂課的結束并不意味著學習的結束。在大語文觀之下,課堂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將學生引向生活之中。我們要將課內延伸至課外,將童話進行續編,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青蛙賣泥塘》的故事是以面對這么美的泥塘,青蛙不再打算賣泥塘作為結尾的。我讓學生課后嘗試續編,青蛙不再賣泥塘了,他自己在這美麗的泥塘住下了,又會發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

生1:青蛙住在這么美麗的泥塘里。春天的時候,青蛙邀請老牛來品嘗美味的青草。夏天的時候,青蛙邀請野鴨在泥塘里盡情游泳。秋天的時候,青蛙邀請小兔、小猴子一起來做落葉剪貼畫。冬天的時候,泥塘被白雪覆蓋住了,一切都很安靜,小動物們都躲進了溫暖的家中。

生2:青蛙的泥塘現在已經成了森林里最熱鬧的地方啦!白天,這里是老牛、野鴨、小兔的樂園。他們都在這里玩耍,玩累了在青草地上曬曬太陽,聊聊天。晚上,這里是螢火蟲、貓頭鷹和小蟲子們的天堂。螢火蟲提著小燈籠在花叢飛來飛去。貓頭鷹在樹枝上安靜發呆。小蟲子們在草葉間快樂歌唱。

……

學生取材于文本,又充分發揮了想象,大膽構思,編出了合情合理又富有情趣的故事。通過故事的續編,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得到提高。學生浸潤在青蛙通過不斷改變,勤勞創造美好生活的道理之中。

(作者單位:浙江省平湖師范學校附屬小學)

猜你喜歡
泥塘文體青蛙
《青蛙賣泥塘》的“愣”
另類文體巧謀篇
《青蛙賣泥塘》教學實錄
泥塘廣告詞
小青蛙捉蟲
誰能叫醒小青蛙?
青蛙便簽夾
驕傲的青蛙
學會認輸 (片段)
考場作文的文體規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