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全國卷高考詩歌備考分析

2018-10-09 07:40梁靜雯
廣東教育·高中 2018年7期
關鍵詞:命題題目詩歌

梁靜雯

2018年全國卷三套卷子的詩歌題依然保留了14題和15題兩道題目。試卷在延續2017年的命題思路的基礎上,題型進行了一些調整。這其中的變化,是符合《2018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的說明》一書中對詩歌的要求的。

《考試大綱》在“考試目標與要求”中,將詩歌題定位在“D .鑒賞評價”等級,“指對閱讀材料的鑒別、賞析和評說,是以識記、理解和分析綜合為基礎,在閱讀方面發展了的能力層級”。在“考試范圍與要求”部分對此作了兩點明晰要求:“(1)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2)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比拙碜佣季劢褂诳疾炜忌膶徝狼槿て肺?,考查考生發現和欣賞美的能力,把藝術的審美和價值導向相結合,把對審美能力的考查和實現正面引導考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具體見2016-2018年全國卷詩歌命題情況圖表)

一、近三年詩歌題的命題形式

根據下面表格,我們可以看出,近三年來,詩歌題的形式是“穩中有變”?!胺€”在于所選的詩歌都出自于唐宋兩朝。眾所周知,唐代的詩歌是我國詩歌發展的巔峰時期。宋代的詩歌在繼承唐詩傳統的基礎上,又有新的發展,對元、明以后詩歌發展有深遠影響。在高考的詩歌考察中,選擇的是著名詩人的非名篇或者是非著名詩人的有名詩篇。

雖然命題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但是“變”還是比較明顯的。其變化體現在:

1. 從分值上看變化

2016年詩歌總分11分,2017年依然是保持11分,2018年把原來總分11分的詩歌題變成了9分,將多出的2分分別給了文學類的主觀問答題1分和默寫題1分。

2. 從命題方式上看變化

2016年是兩道主觀問答題,2017年把14題的主觀問答題變成了一道5分的雙選題,2018年的命題形式是把2017年的雙選題改為一道3分單選題,并保持一道6分主觀問答題。

3. 從整體變化看變化

2018年的全國卷在詩歌題的設置上減少了選擇題得分,減少了題目中出現過多的信息,減少給考生蒙對或在主觀題直接抄客觀題而得分的可能性。這就要求備考時候要認真落實詩歌的學習,把握好詩歌的基本方法,從整體上理解詩歌才是關鍵。

二、近三年詩歌題的情感取向變化

除了在形式上的變化,近三年所選的詩歌在思想感情上也有明顯變化。我們以15題作為示范,理解命題思路的情感取向變化。

從15題的設題來看,主要考察的是人物性格、詩歌情感和詩歌主旨,個別兼顧考察手法技巧。2016年全國Ⅰ卷《金陵望漢江》呈現的是李白懷才不遇,功業未成的失落。2016年全國Ⅱ卷《丹青引贈曹將軍霸(節選)》表現的是對曹霸高超技藝的贊美這種積極的情感。2016年全國Ⅲ卷選取了雖有平定江南戰功,可數年未得升遷的曹翰在內廷設宴時向太宗送呈的詩歌《內宴奉詔作》。詩中表達了自己雖已年老,但報國之心猶存的情感。

2017年全國卷詩歌呈現的積極情感更為明顯。I卷《禮部貢院閱進士就試》表達的是身負國家選拔人才重任的歐陽修,在面對參加禮部會試的考生,面對有望成為國家棟梁之才的考生時,流露出惜才愛才的真摯感情,也表達了要為國選出真才的責任感和使命感。II卷蘇軾的《送子由使契丹》,表達了兄弟之間的深厚情志,雖為送別,但不會因為離別而流淚的豁達情感。III卷里面稍有消極的情感,卻也是在肯定了自己文學成就而自得的基礎上,流露出的一絲絲對自己現實境況的無奈與自嘲。

2018年三套全國卷均呈現出積極向上的情感。雖有I卷李賀在《野歌》中感嘆不遇于時,但整體情感還是積極的,最后表達的是詩人不甘沉淪的樂觀,自勉之情。李賀的詩可以給正處于青春期的高中學生以強烈的情感共鳴和深刻的人生啟迪,陸游的詩旨在傳達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愛國主義精神,王建的《精衛詞》可以引起對“愚公移山”故事中“子子孫孫無窮匱也”的聯想。

三、備考策略

根據上述的分析,在高三的備考中要注意備考的方向和策略。作為傳統的考試內容,詩歌的鑒賞是高考重點考查的方向。這不僅在于讓考生理解詩歌的藝術效果,更是命題者希望考生在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基礎上,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因此,備考時應該對高考的試題進行歸納、分析和總結,找出發展的趨勢。

1. 細致閱讀詩歌的題目

細讀題目是快速把握詩歌要點的重要方法。題目有的標明文章的內容,有的直接揭示主題,有的暗指文章的主旨。如2017年全國I卷《禮部貢院閱進士就試》,從題目可知“禮部”是官署名,為六部之一,掌禮樂、祭祀、封建、宴樂及學校貢舉的政令?!柏曉骸笔强婆e時代考試的場所。根據宋初的考試制度,大致承襲唐代,由州府舉薦考生,入京應試,由禮部主持其事?!伴啞笨芍嗽姙闅W陽修以一考官的身份寫出他的見聞與感受。

2. 仔細研讀提供的注釋

高考試卷上沒有一字多余。注釋一般是解釋原文中的寫作背景、典故出處等較難懂的地方,是幫助我們讀懂詩句,理解作者思想的重要環節。2017年高考全國Ⅱ卷《送子由使契丹》注釋有:唐代李揆被皇帝譽為“門地、人物、文學皆當世第一”。后來入吐蕃會盟,酋長問他:“聞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騙他說:“彼李揆,安肯來邪?”根據這一注釋,可以選出選擇項“D.蘇軾告誡蘇轍,作為大國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謙恭的君子風度?!庇傻涔手欣钷褚驌谋豢哿?,不承認自己是“第一人李揆”,可見詩人此時運用典故的目的應與李揆有相同之處。蘇軾告誡子由,出使契丹,須要小心謹慎,切勿追求盛名,以免橫生禍患。

3. 站在詩歌本身讀懂文本

應該站在作者的角度上對詩歌進行鑒賞,把握詩歌的主旨。部分考生習慣用慣性思維代替詩人在詩歌中的表達,常常以自己的經歷取代詩歌的理解,忽視詩歌實際的表達。

下面以2018年廣州二模詩歌為例進行分析。

龍陽縣歌①

劉禹錫

縣門白日無塵土,百姓縣前挽魚罟。主人引客登大堤,小兒縱觀黃犬怒。

鷓鴣驚鳴繞籬落②,橘柚垂芳照窗戶。沙平草綠見吏稀,寂歷斜陽照縣鼓。

[注]①這首詩是作者在朗州任職期間,微服巡察龍陽縣后所作。②籬落:籬笆。

15.“鷓鴣驚鳴繞籬落,橘柚垂芳照窗戶”兩句頗有特色,請簡要賞析。(6分)

不少考生看到了詩歌的“鷓鴣”字,就想起參考書上鷓鴣的意象有“旅途艱險”的聯想和“離愁別緒”的含義,就直接往消極思想去理解。從參考答案上分析,這兩句詩①用鷓鴣繞籬與橘柚垂芳,描摹龍陽當地充滿生機而又美麗的鄉村風貌;②動靜結合(或:“繞”和“照”兩字精煉傳神),表現了百姓生活的安寧祥和;③表達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其實從詩歌的注解以及詩歌另外三聯去理解,“鷓鴣”寫出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和融洽。

因此在備考中強調要用詩人的眼光看詩歌,要從詩人的角度理解詩歌,不要用自己的脫離詩歌的想象或者傳統的套路格式去理解。

4. 明晰考試的情感變化趨勢

2018年的全國卷通過選取古代精華的作品,通過在現代映射古代的優秀思想、讓當代考生傳承優秀的中華傳統美德,在考查語文能力的同時,實現對考生精神的滋養。全國卷明確傳達“立德樹人”這一價值導向,增強考生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引導考生樹立遠大理想,投身新時代建設偉業,在接力奮斗中追夢、圓夢。詩歌的思想是要往積極方面去思考。

例如2018年深圳市“一?!?,選擇了一首送別詩。

送李侍御赴安西

高 適

行子對飛蓬,金鞭指鐵驄。功名萬里外,心事一杯中。

虜障燕支北,秦城太白東。離魂莫惆悵,看取寶刀雄!

15. 此詩作為邊塞詩,有哪些典型特征?請結合具體內容試做說明。(6分)

不少考生看到了題目的“送”字,就想到送別時候的離愁別緒、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等等??吹筋}目“邊塞”二字,就往荒涼、悲苦方面一路拓展,答案離詩歌本身越來越遠。

這題的參考答案:①內容上:“赴安西”送友人出使安西,“功名萬里外”表明友人到邊關建立功名。②景物上:“金鞭”“鐵驄”“虜障”“燕支北”是赴邊關途中或是邊塞特有的景物。③意境上:“對飛蓬”“萬里外”“燕支北”空闊遼遠,雄渾闊大。④情感上:“看取寶刀雄”表達了激昂壯別、激勵友人立功異域的豪壯之情。

本詩被后代譽為“盛唐五言律第一”。此詩是高適送友人到安西都護府而創作的律詩。詩歌寫出了作者與友人依依惜別之情,把酒談心的場面,表達了在邊塞建功立業、奮發圖強的豪情壯志和樂觀昂揚、保家衛國的積極情緒。

詩歌的備考是高考備考中的重點也是難點,需要不斷對近幾年的詩歌命題導向進行深入分析,緊跟備考趨勢,才能取得備考的成功。

責任編輯 廖宇紅

猜你喜歡
命題題目詩歌
我和詩歌的關系(創作手記)
七月詩歌
本期練習類題目參考答案及提示
詩歌的奇怪隊形(一)
圓錐曲線的兩個孿生命題
淺談“命題的否定”與“否命題”
追根求源
否命題與命題的否定辨析
你的情緒夠穩定嗎
詩歌過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