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安市農業類“三區”人才科技扶貧模式探析

2018-10-12 09:26郭軍權張誠拓寧
現代農業科技 2018年16期
關鍵詞:三區模式人才

郭軍權 張誠 拓寧

摘要 通過對延安職業技術學院農業類“三區”人才現狀和服務方式進行調查研究,分析傳統的服務方式的弊端,提出精準扶貧中農業類“三區”人才的技術扶貧的新模式,即“多專業融合科技服務團隊+創新創業項目合作+合作社 +農戶(貧困戶)”,并實施1年。結果表明,新模式使農戶接受培訓的次數增加30%,服務人數增加50%;每個合作社合作的專業增加3~4倍;“三區”人才服務次數增加60%以上;合作社的業務量增加40%。該模式可為延安市科技扶貧工作提供參考和依據。

關鍵詞 “三區”人才;科技扶貧;模式;陜西延安

中圖分類號 F32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6-0270-02

依據科技部、中央組織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務院扶貧辦等10個部門制定的《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人才支持計劃實施方案》,2014—2020年,每年選派2萬名科技人員(簡稱“三區”人才)到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提供科技服務、開展農村科技創新創業?!叭齾^”人才不但對振興農村經濟有重要意義,而且還承擔了精準扶貧的重要任務。因此,“三區”人才工作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諸多學者開始研究“三區”工作。當前對“三區”人才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社會科學上,陳軍義等[1]對貴州省“三區”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現狀進行了研究,從健全青年科技人員科技服務能力培養長效機制、創新選派機制、出臺配套政策和優化科技服務環境4個方面提出了加強貴州省“三區”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的對策。但目前對農業類“三區”人才的研究較少,特別是農業類“三區”人才如何服務精準扶貧方面的經驗較少。本文通過對延安市“三區”人才現狀和科技扶貧進行分析,通過實踐檢驗,總結提出農業類“三區”人才精準扶貧的新模式,以期為延安市技術扶貧工作提供參考和依據。

1 延安職業技術學院“三區”人才現狀

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共有“三區”人才14名,主要涵蓋了園藝、農學、畜牧獸醫、食用菌、水土保持、林學、土壤肥料、環境保護、農產品營銷與電子商務、食品工程等涉農專業。從表1中可以看出,“三區”人才中30~39歲2人,占總人數和14.3%;40~49歲5人,占總人數的35.7%;50~59歲7人,占總人數的50.0%。學歷層次???人,占比為7.1%;本科學歷9人,占比為64.3%;研究生學歷4人,占比為28.6%。職稱結構講師2人,占比為14.3%;副教授10人,占比為71.4%;教授2人,占比為14.3%;副高以上超80%。分析可知,從年齡機構看,“三區”人才年齡偏高,青年專家較少,應注重“三區”人才梯隊建設。從學歷結構看,本科學歷占50%以上,研究生學歷較少,應提升高學歷專家的比例。中級職稱占比較少,說明延安職業技術學院“三區”人才均選聘的是實踐經驗豐富的高職稱專家。

2 傳統“三區”科技扶貧模式存在的問題

傳統的扶貧模式為“專家+合作社+農戶”,延安職業技術學院14位“三區”人才分散到14個合作社,僅為合作社覆蓋的農戶提供創新創業和技術服務,服務面窄,不能滿足大部分農戶的要求。合作社規模大則服務面大,合作社小則服務面小,如果合作社沒有聯系農戶,就失去了“三區”人才服務的意義。此外,由于傳統的服務模式是“單一‘三區人才+合作社”,技術較為單一,不能滿足所有農戶和貧困戶的實際要求。

3 “三區”人才科技扶貧模式

3.1 合作社貧困村現狀調研

調研合作社與農戶的合作情況,包括農戶所在村是否為貧困村、是否為建檔立卡戶、合作社業務技術服務范圍、合作社經營范圍;調研合作社所在區域是否有貧困村,調研貧困村的主導產業和貧困戶情況。通過調研,提出了多專業、多領域專家合作,組成服務團隊,解決服務團隊專業過于單一、服務面窄的問題。

3.2 成立“三區”人才綜合服務團隊

“三區”人才科技服務的主要職責是深入延安革命老區基層,憑借自身專業特長為農民提供技術培訓與咨詢,為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提供技術指導、服務和管理培訓,了解區域產業發展,了解基層群眾的心聲,為政府提供決策依據等[2-3]。志丹縣“三區”人才每人簽訂5戶貧困戶建檔立卡,由于“三區”人才專業單一,不能完全滿足貧困戶對科技多方面的需求。因此,志丹縣將果樹專業、肥料專業、土壤學和畜牧獸醫專業等專家組成綜合科技服務團隊,分別從果園管理、大棚蔬菜種植、養豬養羊、畜禽疾病等方面全方位立體化地對所幫扶的貧困戶進行科技指導與服務,克服了單一服務不能完全滿足貧困戶需求的問題[4]。

3.3 利用科研項目成果進行科技扶貧,實現成果轉化

“三區”人才在寶塔區萬花鄉方莊村科技扶貧中,結合當地鄉村旅游興旺的實際,提出了“玉米種植+特色養殖+農家樂”生態旅游模式,利用“蛋雞規?;B殖關鍵技術研究與推廣應用”課題成果指導養殖貧困戶增收。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洽談合作,在所服務的寶塔區廟溝村成立了產學研合作基地——延安市現代農業與生態環境治理專家大院,指導農民科學種植和養殖。將“生豬標準化養殖技術體系研究與推廣”項目與延安聚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并進行推廣,提出了合作社與貧困戶結合、貧困戶與一般戶結合、集中建舍與分戶飼養結合、短期養殖與長期果植結合等技術扶貧的方法和模式。將“延安北部山地富士蘋果幼樹管理新技術的研究與應用”課題研究成果應用到實際中,指導貧困戶蘋果樹栽植、修剪和病蟲防治等。

4 模式實踐成效

為克服舊模式存在的問題,經過延安職業技術學院“三區”人才隊伍1年的摸索實踐,提出了以“多專業融合服務團隊+創新創業項目合作+合作社+產學研合作基地+農戶”的產學研一體化科技扶貧模式。在新模式下,延安職業技術學院“三區”人才科技扶貧共形成5個服務團隊,分別為志丹縣有機蘋果服務團隊、寶塔區農業綜合服務團隊、宜川縣蘋果生產服務團、子長縣蔬菜服務團、延長縣電商服務團(表2)。5個服務團對5個縣區的14個農業合作社(公司或者綜合服務站)、14個貧困村、70位建檔立卡戶開展果樹、畜牧獸醫、食用菌、病蟲害、土壤肥料、環境保護等技術扶貧培訓。通過新扶貧模式的實踐和應用,農戶土雞蛋、土公雞產銷同比增加20%,售價高、銷路好,2種產業年營業收入預計突破50萬元??萍挤請F服務的村組蘋果收入達1萬元以上的有300戶,果園戶最高收入達36.5萬元。

5 參考文獻

[1] 陳軍義,王璐,陳寧,等.貴州省“三區”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現狀及研究分析[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6,19(23):188-191.

[2] 袁東,陳小燕.重慶市開州區:“三區”計劃助力精準扶貧[J].中國社會工作,2017(21):10.

[3] 陳巖.加強環三區域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的思考[J].黑龍江史志,2010(15):120-121.

[4] 張峭,徐磊.中國科技扶貧模式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7(2):82-86.

猜你喜歡
三區模式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創新之城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十三五期間高職人力資源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研究
永續債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研究述評
中學數學創造性教學的模式與策略研究
創新創業人才“三區”聯動培養體系探討
毛遂自薦
財政政策在天津“三區”建設中的支持作用研究
為國家選人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