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之我見

2018-11-07 03:39殷振峰
報刊薈萃(上) 2018年9期
關鍵詞:初中閱讀教學語文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閱讀教學越來越模式化。在“一紙定終身”的教育制度下,我們的教學離“語文”越來越遠,語文教學中的語文味越來越淡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其凝練的語言形式、委婉含蓄的表情達意、意境深遠的藝術境界值得我們,尤其是學生細細品味。所以,在初中教學中,我們應轉變教育觀念,把語文課上出語文味來。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曾表述:“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庇纱擞^之,當今的語文教學已突破了傳統的“師教生學”的教學模式,重視了閱讀在教學及人的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充分體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閱讀教學的質量可以說是直接影響整個語文教學的質量。那么,身為教師的我們究竟該如何進行閱讀教學,讓學生真正的去體悟中華文字的美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點做起:

一、語文教學現狀

新課程推廣以來,課程內容和課程模式的理念都出現了深刻的變革:注重誦讀,注重問題的質量,注重整體感知,注重局部語言的揣摩,注重拓展延伸等等。這些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的出現,確實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語文教學模式化死氣沉沉的舊況。

隨著新課程的逐漸深入,許多老師開始把這些方法形成了一套新的模式,反復誦讀——整體感知——局部揣摩——延伸拓展的“四板斧”教學模式越來越盛行,并且“模式化”越來越明顯,所有的課程都按照這四個板塊來上。

教學過程常常是這樣:教師以教材為本,目標定位,教學設計主要是讓學生記知識性條文,如內容大意,文章主旨等,而對于作品本身的文化價值,教育價值等卻很少進行點撥,學生自讀感悟,從文章中讀出自己的獨特體會,讀出自己鮮明的個性的時間和空間幾乎沒有。大多數時間,他們是被動的聽取和記錄,缺少對文章的“直悟”。

二、閱讀教學的具體實施策略

(一)閱讀要營造情境,導入文本

創設符合課堂教學的真實語境,不僅能為學生更好地理解、感悟文本作好鋪墊,而且還能為師生的有效溝通搭建心靈的橋梁。有經驗的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開始前,總是能夠根據文章的內容精心設計一段情境導語,使得教學一開始就牢牢的將學生吸引住,既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又為授課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礎。我在教學過程中經常利用語言、故事、歌曲、影片、多媒體等多種方式創設適當的導入情境,引領學生盡快投入到學習中,帶著興趣走進文本,以此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如在學習《蒹葭》這首詩歌時,我先播放一首《千古絕唱》,優美的旋律,再配上我自制的FLASH動畫,不僅可以使學生通過音樂和畫面了解古今中外的愛情故事,感受中華民族文化的源遠流長。還能調動學生的情感把學生引入詩歌的浪漫情境中。同學們聽著動情的歌曲,不約而同地都跟唱起來,課堂氣氛一下就被激活了,學生們學習的熱情就像火炬一樣一下就被點燃了。在學習《岳陽樓記》時,我創設了一段語言情境,岳陽樓上有一副對聯:后樂先憂,范希文庶幾知道;昔聞今上,杜少陵可與言詩。范希文是誰?“后樂先憂”是何意?今天,我們繼續從《岳陽樓記》中錄找答案。就這樣在此情境下,激起同學們的問題意識,激發興趣,走進文本。

(二)閱讀要巧設問題,深入文本

問題是學習的先導,是引發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的關鍵,有了問題才能把學生的思維導向深處。所以教師要巧妙地設計問題,并著力引導學生圍繞關鍵性、核心問題解讀文本,與文本對話,層層深入。問題解決的過程就是深入文本的過程,也是反復研讀文本,品味語言,感受情感的過程。

如在教學《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時,感受本文的藝術特色是教學的難點,我給學生出了這樣三個“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問題:①文章開始極寫菲利普夫婦的盼望、贊美,然后又突然寫一家人的失望,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②文章開始極寫菲利普夫婦的盼望于勒,讀到此情節,你會有哪些疑問,作者這樣寫的技巧是什么,你感覺如何?③文章如一開始就交代于勒變窮,有原文章的設計好嗎,為什么?這樣的提問,可以將難點化解,逐個擊破,層層深入,走進文本的深處。

(三)閱讀要讀出情味,體會文本

對于初中生來說,讀準節奏讀出韻律只是誦讀的第一步。誦讀的目的是讓他們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喜怒哀樂等各種情感。這些情感孕育于無聲的語言中,只能通過朗讀將其外化。所以,朗讀前要先定出感情基調,再指導學生朗讀的方法。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聽教師范讀,或聽錄音,感知課文的感情基調,掌握正確的朗讀方法。

首先,要注意重音。只有處理好重音,才能準確的表情達意。表達興奮、喜悅等情感的句子朗讀時音要高,要響亮;表達悲憤、凄涼感情的句子要讀得低沉。如讀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的最后一句“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睍r,“天涯”就應該重讀,而且要讀得低沉,因為這一句表達了詩人思念家鄉卻回不去的悲涼的感情。

其次,要注意節奏。其實,節奏的快慢與作者的情感變化是分不開的。比如,歡快、緊張的朗讀的節奏要快;憂郁、傷感的節奏要放慢一些。同一篇文章的感情基調前后不一定完全一致,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記》。剛發現小石潭時被它的美景所吸引,作者暫時忘了被貶的悲憤,心情愉悅,感到潭中魚“似與游者相樂”,這部分可讀得舒緩、輕快。隨著景物的變化,作者的心情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最后發出了“其境過清,不可久居”的感嘆。最后一句要讀得稍慢,讀出淡淡的惋惜與無奈。

總之,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加強引導,讓學生真正走進文本,讓文本進入學生心里,讓學生與文本進行直接的語言交流、情感交流、思想交流。這樣,整個閱讀教學才更高質、更有效。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蘇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編譯《給教師的建議》,科學出版社,1984年.

[3]徐江,邱星光.不能讓學生失去“學閱讀”的機會,人民教育,2012.

作者簡介:殷振峰,沙河市第九中學。

猜你喜歡
初中閱讀教學語文
初中英語評判性閱讀教學實踐與探索
多元讀寫理論指導下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實踐
高階思維介入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
“認知-遷移”教學模式在高年級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初中物理“問題—發現”式課堂的實踐與思考
共情教學模式在科學課堂的構建與實施研究
計算機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素質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學管理目標研究
我的語文書
語文知識連連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