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皇島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中的傳承與創新研究

2018-11-12 11:19劉霞
理論觀察 2018年6期
關鍵詞:推廣傳承創新

摘 要:本文從秦皇島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現狀及意義入手,結合秦皇島高校雙排鍵電子琴教學實踐,論證其在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和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創新中的積極推動作用。

關鍵詞: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雙排鍵電子琴;傳承;創新;推廣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8)06 — 0149 — 03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非物質文化遺產凝聚了五千年的歷史底蘊。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對各族人民民間音樂的傳承。河北省秦皇島地區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形成了一大批風格鮮明、演唱技巧獨特并且蘊含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的民間音樂樣式?!安璧匮砀?、昌黎民歌、河北鼓吹樂、昌黎皮影戲、撫寧太平鼓、青龍猴打棒、滿族村子秧歌、北戴河任家班鼓吹樂”等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憑借其“活態”傳承的生動藝術氣質和濃郁的地域性民俗情韻,也已成為詮釋秦皇島地區傳統民俗文化精神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并深受群眾喜愛。例如,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河北鼓吹樂,曾是中國民族音樂史上重要的樂種。主要分布在河北,其中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區更被享有“中國吹歌之鄉”的美稱。撫寧鼓吹樂形式多樣,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以及非常重要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還有主要活動在河北省秦皇島地區及東北三省各地的北戴河任家班鼓吹樂也是河北鼓吹樂的主要代表。不同種類的嗩吶是撫寧鼓吹樂、北戴河任家班鼓吹樂演奏的主要樂器,演奏風格活潑粗獷,風趣詼諧,熱烈,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撫寧鼓吹樂主要用于婚喪嫁娶、年節喜慶和民間舞蹈的伴奏,歷來深受群眾歡迎。

河北省政府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2014年3月21日,河北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并下發了《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品、資料和實物征集與管理辦法》、《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基地命名管理暫行辦法》等政策法規,從立法角度對河北省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進行了規定。秦皇島市政府成立了秦皇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在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搶救、研究、保護和整理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的工作。

然而,飛速發展的經濟建設和信息技術的現代化進程以及各種新型娛樂形式的發展,給具有地方特色的寶貴的非物質文化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它們正在面臨著被遺忘、遭損壞、趨消失的嚴重威脅,尤其是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發展得不盡如人意。首先由于傳承方式的特殊性,使得這項文化逐漸走向衰落。河北地區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以家族方式傳唱傳承,近幾十年來,具備此項才藝的十幾名老藝人逐漸去世,年高的老藝人們無力從事表演活動,其傳人人數較少,技藝也無法達到更高的標準。其次,由于演出場所及方式的限制,民俗活動的逐漸消失,傳承活動難以為繼。因此,河北地區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掘、整理、搶救、繼承和保護工作刻不容緩,尤以傳承人的學習和培訓工作為重中之重。

高校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與傳承教育的基地,他們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創造發展的主體。高校所擁有的獨特資源能深入開展秦皇島地區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理論研究工作和教育實踐。秦皇島地區高校對音樂類指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教育教學和課程教材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因此,在區域內高校進行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創新課程研究及教學實踐是目前秦皇島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的重要內容。挑選河北地區有代表性的、符合現代人們審美愛好的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保留其文化精髓和特色風格的基礎上,用大眾歡迎的現代電子器樂—雙排鍵電子琴加以演繹和創編,并結合民樂以及舞蹈表演,不僅能夠豐富和發展區域高校藝術專業課程理論,探索并尋找地方高校特色課程與教材建設規律,最主要的是培養出更多家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使古老的民間藝術能夠在現代社會得以傳承和創新,得到更多人群尤其是年輕人的喜愛從而推動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一、以雙排鍵教學研究為中心進行研發活動

雙排鍵電子琴具有近千種多變的音色寬廣的音域、宏大的音響,開拓了音樂創作與演奏的新領域。豐富的音色變化,非凡的表現力,可以惟妙惟肖地模仿各種樂器的演奏,自創打擊樂節奏,演繹出不同風格的樂曲,可以以古典音樂、流行音樂甚至民族音樂等各種各樣的音樂風格展現在人們的面前,氣勢恢宏,堪稱“一個人的樂隊”。雙排鍵電子琴比較適合現場演奏和伴奏,多聲部即興演奏和表現大樂隊效果尤為出色。其手腳并用的肢體語言,氣勢宏大的演出效果能夠保留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精髓和民族特色,其不受場地和人員限制的演出方式更能夠隨時隨地開展各種形式的傳承活動,更加貼近人們的生活,受到當代年輕人的喜愛。為此,在高校的雙排鍵專業教育活動和教學實踐中將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典型代表曲目用雙排鍵電子琴進行演繹,必將推動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燕山大學雙排鍵專業以課程建設為核心。依據體系目標,確立以素質為基礎,向專業延伸的課程建設思路。教學內容探索“傳承性學習”與“生活化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將理論成果向教學運用及時轉化,促進優秀民族文化的弘揚與大學生理性認同的有機融合。在課程內容上,廣泛引入本土文化資源,形成以“家鄉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的集認知、研究、傳習為一體的學生研究課題群。雙排鍵專業成立了專門的課題研發小組和專業表演團隊,進行了“秦皇島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中的傳承與創新研究”課題研究。結合教學實踐,對“昌黎地秧歌、昌黎民歌、河北鼓吹樂、昌黎皮影戲、撫寧太平鼓、青龍猴打棒、滿族村子秧歌、北戴河任家班鼓吹樂”等器樂歌舞類文化遺產進行了搜集、整理、創編以及演繹活動。在教學實踐中,推行“中西并舉,以中為主”的多元化教育教學思想,對電子管風琴專業學生采取課堂教學中邊試奏、邊討論、邊修改的方法,進行課程開發,建立了“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把廣博深厚的傳統文化藝術引入教學機制,力圖嘗試在現代樂器與非遺文化中既保持原汁原味又滲入新鮮血液。使優秀的傳統文化得以在高校學生中進行傳承,煥發出新的生機。例如,以河北鼓吹樂中的代表曲目《小二番》為例,這首作品的樂隊組合是最基本的一種形式。使用的樂器以嗩吶(喇叭)、笛、笙為主,也配以二胡、板胡、三弦、鼓、鑼、鈸等打擊樂器。這些樂器的音色在雙排鍵電子琴這件樂器中都使用了VA音源(VA音源擅長最逼真地模擬管樂和弦樂,從嘴唇動作到吹氣強弱,都模仿得維妙維俏。)當然,演奏者必須對演奏樂器熟悉了解把握準確的奏法才能將雙排鍵電子琴上的音色完美呈現?!缎《肪褪堑湫途哂羞@些特色的作品,樂曲旋律以嗩吶和竹笛為主,二者互為主次,把鼓吹樂樂思中的“逗趣兒”表現的淋漓盡致,輔以復雜多變的節奏,盡展"一曲多變"的特點?!缎《吩谧冏鄷r往往曲式結構、節拍沒有變化,而是突出演奏技巧的變化來推動樂曲的發展,是民間鼓吹樂演奏中運用的最廣泛的變奏手法之一。在雙排鍵電子琴的演奏中想表現《小二番》的節奏特點是件比較復雜的問題,畢竟所有的打擊樂器演奏起來不能靠一位演奏者來實現。我們需要把所有的打擊樂器制作成固定的節奏,一件樂器,一層層的按音符時值和節拍編輯儲存到SEQ中。但是其弊端就是節奏節拍得格式化。因為它限制了獨奏者、演奏者在音樂處理上的隨心所欲。我們演奏的形式可以根據樂曲的改編有多種,如全曲改編到雙排鍵電子琴上就可以一個人獨奏;還可以雙排鍵電子琴同嗩吶獨奏者的協奏;也可以雙排鍵電子琴充當所有打擊樂器來同其他樂器的演奏者配合等等。這些形式的結合將是一種嶄新的嘗試。在高校的雙排鍵電子琴教學中即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同時傳承創新的非遺文化。

二、以課題為中心推進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

2016年起,秦皇島地區的高校掀起了“傳統文化進課堂”的教改熱潮,以理論研究為基礎。作為一個新興的學術領域,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的價值取向、體系建設、傳承實踐等在國際國內均處于初始探索階段?!扒鼗蕧u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校園的傳承與發展策略研究”課題組以燕山大學藝術學院雙排鍵專業為核心,結合雙排鍵電子琴學科教學特點,進行秦皇島地區說唱器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論研究。課題組負責人為雙排鍵專業的教師,成員涉及雙排鍵、舞蹈、民樂、繪畫、音樂表演等多專業學科的學生,形成了以教育教學、科學研究以及專業演出為一體的專業研究團隊。

課題組成員圍繞秦皇島地區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創新、高校地方課程開發等主題對已有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分析;對各級政府出臺的保護傳承的政策文本和傳承實踐材料進行搜集;與秦皇島地區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傳承人進行訪談,傳承經驗進行歸納總結;對相關文本資料進行實地搜集整理,為課程開發研究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電子管風琴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賦予地域音樂新的內容、新的主題、新的生命力和藝術感染力。

課題組成員在進行“電子管風琴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開發的基礎上,逐步將聲樂、鋼琴、舞蹈、二胡等相關專業學科教學引入教學與實踐環節,進行合理的開發探索。通過共同合作、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創作出音樂元素鮮明突出的電子管風琴歌舞作品,為課程開發研究與教學實踐開辟了新的路徑。

三、創新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現形式,進行推廣宣傳活動。

為使古老的民間藝術增強知名度和傳唱度,走入“尋常百姓家”,在民眾中進行推廣,“秦皇島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中的傳承與創新研究”課題組成員利用自身的專業優勢,組成專業的表演團隊,每年進行大型的器樂合賽、歌舞演出、志愿服務活動,充分調動以雙排鍵電子琴為主體、民樂、舞蹈等多學科專業為輔的學生投身藝術實踐之中的積極性。通過師生創編,實踐、演出等多種形式形式使古老的藝術得以絢麗綻放。

1.進行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說唱與表演活動。燕山大學志愿者學生對秦皇島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河北鼓吹樂、撫寧太平鼓”等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曲目融入現代元素,將大眾的口口傳唱的樸實音樂曲目與現代電子演奏樂器——雙排鍵電子琴的演奏進行融合。保留原有曲目的特色,貼近中小學生的審美與心理需求,進行藝術形式、音色、節奏、視覺效果的改編與創新,在秦皇島的青少年活動中心、鄉村少年宮等中小學生活動場所以及各中小學藝術節進行教唱與表演活動,在廣大中小學生中進行推廣傳唱。使古老的民間藝術得以在廣大青少年兒童中進行傳承與發展。

2.進行志愿者展演活動。燕山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組建了8個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志愿者服務隊,將學生的專業學習與秦皇島地區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整合,使其在深入學習探究秦皇島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對其進行傳承與傳播。秦皇島歷史悠久,是全國首批"優秀旅游城市",全市共有47家旅游景區(點),其中,世界文化遺產山海關萬里長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山海關以及馳名中外的旅游休閑度假勝地北戴河尤為受到游人喜愛。志愿者服務隊結合北戴河區連續開展的“北戴河音樂文化人”活動。在北戴河區石塘路步行街、奧林匹克大道公園等30多個室外活動地點開展公益演出活動。將研究、創編的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曲目《小二番》等曲目進行志愿者展演活動,極大地豐富了市民和游客的暑期文化生活,使學生們學習和研究的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得到了展示、傳播與推廣,受到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更激發了學生進行進一步探究與傳承的積極性。

綜上所述,秦皇島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研究已成為秦皇島高校音樂藝術專業教育教學改革的一部分,以課程研究為中心,以課題研究為依托、以宣傳展示為手段的研究模式使古老的藝術煥發新的生命力,秦皇島地區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必將成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璀璨明珠。

〔參 考 文 獻〕

〔1〕張仲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研究〔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

〔2〕傅謹.薪火相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3〕徐華龍.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俗〔M〕.杭州:杭州出版社,2010.

〔4〕趙文碩,盧小兵.寧夏花兒課程開發教學實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3,(11).

〔5〕劉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昌黎民歌”與現代音樂元素結合的探究〔J〕.學理論,2012,(03).

〔6〕張蕊.試析雙排鍵電子琴對管弦樂音色的模擬與演奏〔J〕.北方音樂,2010,(08).

〔責任編輯:譚 蕊〕

猜你喜歡
推廣傳承創新
國產小成本電影全媒體推廣的邊際效應探究
農村地區進一步推廣非現金支付工具的有效途徑
基于Web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土族盤繡電子商務平臺的設計與實現
在醫療衛生單位推廣運動處方的研究
“互聯網+”時代出版人才培養的傳承與突破
新媒體時代下的蒙古族文化傳播研究
青年怎樣傳承長征紅色基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