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國意識形態建設的基本經驗

2018-12-04 02:08
創造 2018年10期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思想建設

我們黨從建立以來就始終高度重視意識形態建設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盡管在探索的過程中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認知也一度出現了偏差和失誤,但是總的來看,建國以來尤其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意識形態建設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系統地總結和梳理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意識形態建設的基本經驗,對新時代加快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圍繞中心服務大局:鞏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物質基礎

如何客觀認知和正確定位意識形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功能作用,如何正確處理作為思想上層建筑的意識形態同作為現實存在的經濟基礎之間的辯證關系,是我們黨一直不懈探索的重要問題。而對這一問題的科學回答就成為我國現實社會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經驗。意識形態作為建立在特定經濟基礎之上的觀念上層建筑,它的存在與發展必須依賴于特定的物質基礎,必須為特定經濟基礎的鞏固服務。因此,加強意識形態建設不能僅僅從意識形態本身來認識和解決,必須從維護其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的角度(即發展生產力的角度)來認識和解決。長期以來,由于社會主義國家長期處于“冷戰對峙”“兩制對立”的現實環境下,加上社會主義國家在理論建設上的僵化和滯后等原因,使得社會主義國家在意識形態的功能定位及其建設等方面出現偏差甚至挫折,這方面的教訓要加以總結。

就我國而言,三大改造完成之后,盡管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領導集體清醒地認識到,在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發生根本變化的現實國情下,集中精力為發展生產力服務已經成為意識形態建設的根本任務。但是在實踐中卻沒能把這一正確思想堅持到底,片面突出了意識形態的階級屬性,過分夸大了意識形態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反作用,忽視了意識形態對經濟基礎的維護和服務功能。試圖通過強化意識形態建設本身來推動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最終導致了意識形態建設同經濟基礎發展的脫節,客觀上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而“文化大革命”提出的“政治掛帥”“階級斗爭為綱”,大批“唯生產力論”就是把這一錯誤推向極端的表現。

“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后,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科學定位了意識形態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功能和作用。沖破了傳統意識形態的種種禁錮,確定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必須服務于生產力發展這一根本任務及其實施路徑,從而實現了意識形態同經濟建設的良性互動,開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快速發展的新局面。其后,我們黨的歷屆領導集體始終立足這一科學定位,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一興國之要,不斷創新豐富發展理念和內涵。從“發展是硬道理”到“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從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再到“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新理念的形成,從而實現了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的健康快速發展,為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建設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新的歷史階段,面對全面深化改革步入攻堅期,社會深層次矛盾逐漸凸顯的新境遇,面對普通民眾逐漸把自身利益的實現程度作為評判政府績效的重要標準等新變化,我們進一步科學定位、協調處理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與意識形態建設這一極端重要的工作的辯證關系。既通過繼續推動全面深化改革解決生產力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需求,進一步夯實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物質基礎,又要始終堅持意識形態工作“兩個鞏固”的根本任務,積極發揮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功能和作用。實踐證明,過分強調物質基礎,否認和忽視意識形態作用的“唯生產力論”,必然會削弱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功能作用。同樣,片面強調意識形態的相對獨立性的“唯意識形態論”,缺少物質基礎的意識形態建設必然不能長久。只有正確處理、動態把握經濟建設同意識形態建設的辯證關系,才能真正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二、不斷實現理論創新:推動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與時俱進

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真理性只有始終同具體實踐相結合才能體現,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實現自身理論的發展、完善和創新才能堅持。在民主革命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就已經認識到,擺脫列強的剝削和壓迫,實現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必須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而不能照抄照搬馬列主義本本,照抄照搬蘇聯經驗。

“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后,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在實踐探索的基礎上,首次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命題,解決和回答了一系列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發展全局的基礎性理論問題,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創新和中國特色社會道路開拓的新篇章。其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這一偉大歷史征程的接續發展中,我們黨繼續拓展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新視域、新認知,并在這些不斷發展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成功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不斷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實踐、現實國情的新特點和人民群眾的新期盼催生和推動著理論創新的步伐。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建立更加成熟和更加定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作為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重要歷史使命。緊緊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國家治理,怎樣完善社會主義國家治理”“什么是更加成熟和定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怎樣建設更加成熟和定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問題。提出并形成了“中國夢”“發展新理念”“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五位一體”總布局、新時代、新矛盾、新戰略,以及“一帶一路”、大國外交、人類命運共同體和網絡強國戰略等一系列理論創新成果,從而實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新拓展,開辟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

從馬克思主義到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接續理論創新,我國主流意識形態不斷被賦予新的內容,產生新的理論,使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理論始終保持著科學性和真理性,從而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順利發展提供正確方向的指引和科學理論的指導。

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建設和國家政權建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三、堅守思想陣地: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

在任何國家、社會中占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只能是一元的,只能是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同時,在現實的國家存在中,任何國家的意識形態又不是絕對單一的純而又純的。一元主導、多元并存是常態。因此,在社會主義國家多元化意識形態的譜系中,我們既要允許多元化意識形態的存在,又要牢牢鞏固和捍衛馬克思主義在社會主義國家意識形態領域中的指導地位,決不允許其它任何反馬克思主義、非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肆意泛濫和滋長,消解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在強化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前提下,協調弘揚主旋律與堅持多樣性的辯證統一,用主導引領規范多樣,用多樣推動維護主導。

強化領導意識,鞏固和完善中國共產黨對意識形態的領導。社會主義國家的性質以及黨的領導地位決定了,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做好新的歷史條件下意識形態建設,必須堅持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這既是我們意識形態建設的寶貴經驗,也是我們意識形態建設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正如黨的文獻中所指出的:“黨管宣傳、黨管意識形態,是我們黨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重要原則和制度,是堅持黨的領導一個重要方面,必須始終牢牢堅持,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敝袊伯a黨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主導和管理意識形態是歷史形成的,這既是作為執政黨的客觀要求和必然選擇,也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根本原則和基本經驗。因此,無論國內外形勢發生什么樣的變化,無論是現實社會還是網絡社會,黨管意識形態的原則必須始終堅持,不能有絲毫動搖。強化黨的領導,一方面,始終重視通過政治領導、思想領導和組織領導來推動和強化黨的意識形態領導權。把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運用指導中國的實踐,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確保社會主義發展始終沿著的正確方向,從而實現政治領導;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深入人心,獲得廣泛認同,從而實現思想領導;通過當地各級黨委領導核心作用和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從而實現組織領導。另一方面,從黨員干部隊伍建設著手。要使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多元意識形態的較量、競爭中勝出,牢牢掌握意識形態的領導權,關鍵在于我們所倡導和堅持的意識形態能否獲得群眾的自覺認同。而這種認同不是靠外在的、硬性的強制力而是靠內在的、軟性的吸引力、感召力、親和力來實現的。一定程度上,人民群眾對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可以間接地等同于對共產黨員和黨員干部的認可,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能否深入人心關鍵在于共產黨員,尤其是黨的領導干部能否充分發揮作為意識形態積極踐行者的示范引領作用。我們始終注重黨員干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和理想信念教育,充分發揮其作為主流意識形態積極踐行者、宣傳者和捍衛者的示范引領作用和建設主體作用,使意識形態的領導權始終掌握在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手里。

強化層次意識,通過多種形式的教育方式方法,多樣化的教育內容,滿足多樣化社會群體不同層次的意識形態需求。意識形態教育和宣傳不能一刀切,在意識形態內容和形式上,實行分層次的宣傳,堅持黨內黨外相區別、黨員領導干部和普通黨員相區別、黨員和群眾相區別等等。始終高度重視黨員干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教育。針對不同時期黨員干部在理論、思想、作風等方面集中表現出的某些問題和傾向,通過整黨、整風和專題教育的方法對其進行學習和教育。從延安整風開始,到建國初期的整風整黨,再到十二大、十三大期間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十五大以后在全國縣級以上領導干部中開展以“三講”(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為主要內容的黨風黨性教育,以學習“三個代表”為主要內容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以及十八大以來開展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活動和黨的十九大以來在全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等等。以及專門制定《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條例》,把干部培訓教育制度化。這些都是我們黨加強黨員干部群體意識形態教育的重要方式和重要經驗。此外,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基本道德、共產主義道德等為主要內容,以公民道德建設、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等為載體,開展對不同群體的意識形態教育活動,推動全社會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知認同。

強化媒介意識,充分發揮大眾媒介在主流意識形態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我們黨始終高度重視傳播媒介在主流意識形態建設中的作用,始終把報紙、廣播、電視等傳播媒介定位為黨和人民的喉舌,堅持黨管媒體的原則,堅持政治家辦報、辦刊、辦臺、辦網的原則,堅持輿論宣傳的黨性原則,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原則,堅持正面引導原則等等。從而使各種大眾傳播媒介始終牢牢掌握在黨和國家的手中,使主流媒介始終成為宣傳黨的理論、方針、政策的窗口和平臺,成為批判錯誤思潮和輿論,發揮主流意識形態引領和整合功能的重要途徑。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傳播媒介的不斷更新換代?;ヂ摼W、新媒體的廣泛應用,網絡社會的呈現,“人人都是麥克風”的自媒體,使現實社會和網絡社會不同程度地出現“兩個輿論場”。面對宣傳思想工作的新境遇,“資本為王”“資本媒體”“商業媒體”的新情況,網絡社會的新環境,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把黨管媒體的原則貫徹到新媒體領域?!秉h管媒體的原則,不僅適用于黨和政府主辦的重點新聞媒體,而且也適用于其他媒體。這就包括諸如微博、微信、互聯網直播平臺等各類網絡媒介和網絡媒體。充分發揮大眾傳播媒介在主流意識形態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是我們黨在實踐中形成的一條重要意識形態建設經驗。無論信息技術如何發展,大眾媒介如何更新,黨管媒體黨管宣傳的原則不能變。

強化底線意識,開展必要的意識形態斗爭。社會主義改造順利完成以后,毛澤東同志從社會主義國家的基本國情出發,系統闡述了其關于意識形態斗爭的理論。明確提出,在社會主義國家里仍然存在著非馬克思主義和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因此,還存在思想斗爭的問題,這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間才能解決。而解決“思想斗爭同其他的斗爭不同,它不能采取粗暴的強制方法,只能用細致的講理的方法”“只有采取討論的方法,批評的方法,說理的方法”。正是在這一科學思想的指導下,面對建國后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鞏固了新生的社會主義政權。改革開放以來,針對國內出現的一些否定和歪曲社會主義的錯誤思潮和現象,我們堅決開展了反對精神污染、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等一系列斗爭,并及時提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為改革開放新時期意識形態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指導依據。進入新世紀以來,面對市場化、全球化、信息化和網絡化的新發展,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的意識形態滲透的力度加大,滲透進攻的手段也更趨隱蔽、多樣。我們始終保持清醒認識,堅持“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仍然是長期的、艱巨的、復雜的”的科學判斷,提出“在集中精力進行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全黨同志一刻都不能放松政治這根弦”。進一步明確和堅持意識形態領域的底線意識、陣地意識、政治意識、政權意識,旗幟鮮明地對各種否定四項基本原則的挑釁和攻擊予以堅決的抵制和徹底的批判。同時要求從事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識形態工作者不僅要確保自己的言行始終同黨中央保持一致,而且在涉及政治原則、政治方向等大是大非問題上要勇于站在風口浪尖,旗幟鮮明地開展斗爭,牢牢掌控意識形態斗爭的主陣地。各級主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不僅要對涉及本地區、本部門所出現的意識形態問題第一時間表明立場,還要公開支持和保護在意識形態問題上勇于堅持原則,勇于同錯誤意識形態思潮做斗爭的同志。有矛盾就必然有斗爭,這是唯物辯證法的客觀規律。在意識形態領域,要通過斗爭撥開思想迷霧、通過斗爭弘揚主流價值,通過斗爭凝聚社會共識,通過斗爭匯聚中國力量。

四、重視資源整合:不斷優化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平臺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們意識形態建設的優良傳統和真正優勢。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思想政治工作在意識形態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并用“靈魂”“生命線”“中心環節”“政治優勢”等來定位思想政治工作在黨的各項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在1927年毛澤東親自制定的《古田會議決議》等重要文件中,就明確規定了軍隊中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政治建設問題。正是由于革命戰爭年代我們黨強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才使我們的革命軍隊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始終保持高昂的革命斗志,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終勝利提供強大的思想保證。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思想政治工作立足于經濟建設,揭開了新的歷史篇章。新的歷史階段,針對深刻變化了的社會存在,我們黨更加注重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和方法的與時俱進,強調“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研究宣傳思想工作,以改革的精神來推動宣傳思想工作”,強調宣傳思想工作要抓好“理念創新、手段創新、基層工作創新”等等。正是在這些思想的指導下,思想政治工作充分發揮了其價值指引、利益協調、凝聚人心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現代化事業的新發展。

精神文明建設是改革開放后我們加強意識形態工作的著力點和主要路徑。改革開放起步后,鄧小平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出發,立足于現代化建設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提出了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問題,并以此作為新時期推進意識形態建設的著力點。一方面,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定位為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特征。鄧小平反復強調,我們建設的社會主義國家,既要有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也要有高度發達的精神文明。如果僅僅把社會主義理解為物質財富的積累,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而忽視了精神文明建設,社會主義的發展必然會走上邪路。并且認為精神文明建設關系現代化事業的全局,如果沒有精神文明,沒有共產主義道德、理想,社會風氣壞了,“發展下去會形成貪污、盜竊、賄賂橫行的世界”。另一方面,在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各個發展過程中,都要始終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針對新的歷史發展階段,面對更趨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形勢,精神文明建設的作用愈加凸顯。對此,習近平強調,“把精神文明建設貫穿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全過程、滲透社會生活各方面”,并且針對新的實踐,進一步提出要“以辯證的、全面的和平衡的觀念正確處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系”。此外,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還要不斷創新精神文明建設的具體形式,積極把精神文明建設融入社會建設的具體工作中,融入到日?,F實生活的具體實踐中,用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滋潤滋養,用黨風政風社風家風建設來塑造培育,才能真正賦予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生命力,才能有效推動意識形態的鞏固與發展,才能“為全國各族人民不斷前進提供堅強的思想保證、強大的精神力量、豐潤的道德滋養”。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是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依托和載體。意識形態同文化有著緊密的聯系,一定的意識形態必須借助文化為載體表現,意識形態實際上是一種文化;一定的文化又必定反映特定的意識形態,意識形態實際上是文化的中心內容。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就詳細論述了文化與政治、經濟的關系,提出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等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和重要原則。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社會網絡化的發展,不同國家民族的思想文化交流日趨頻繁,意識形態所竭力宣揚和維護的思想、主張等越來越滲透到文化載體中。再加之,西方國家積極利用其自身的經濟技術優勢強力推行“文化帝國主義”政策。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逐漸取代傳統政治方式而成為意識形態滲透和斗爭的主要方式。文化建設也越來越成為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內容。為適應這一新的發展趨勢,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江澤民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時代命題,繼而把“代表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作為黨指導思想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六大以后,胡錦濤按照社會主義“三個文明”協調發展的要求,從執政黨的角度,將“建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明確規定為黨的五種執政能力的重要內容,并進一步提出了文化強國戰略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新一屆領導集體,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做出新部署的同時,又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新命題,標志著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知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黨的十九大進一步闡明了“文化自信”的地位、功能和作用,進一步明確了大力弘揚傳統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具體路徑。文化自信、價值觀自信已經成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其功能作用極為重要?!拔幕d國家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蔽覀凕h對社會主義文化發展實踐的理論繼承與創新,不僅為新時期文化建設指明了方向,而且明確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新方向。

堅定文化自信,強化理論武裝

猜你喜歡
馬克思主義思想建設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思想與“劍”
牢牢堅持馬克思主義兒童觀
自貿區建設再出發
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思想是什么”
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
馬克思主義穿起了中國的粗布短襖
基于IUV的4G承載網的模擬建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