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保護與脫貧攻堅雙推雙贏
——來自洱源縣、玉龍縣的脫貧實踐

2018-12-04 02:08
創造 2018年10期
關鍵詞:洱源縣油橄欖玉龍

洱源風光

建立永續利用生態資源的能力與發展策略,是可持續脫貧的基本前提。2018年初,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林業局、財政部、水利部、農業部、國務院扶貧辦共同制定了《生態扶貧工作方案》,堅持扶貧開發與生態保護并重,通過實施多項生態建設、發展、創新等方式,使貧困人口從生態保護與修復中得到更多實惠,實現脫貧攻堅與生態文明建設“雙贏”。

云南,是中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也在努力爭當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排頭兵。在云南,一些貧困地區同時又是生態脆弱區,減貧事業的推動及精準脫貧目標的實現,也是生態建設和綠色發展推動的過程。大理州洱源縣和麗江市玉龍縣的脫貧實踐就證明了這一點。

靠山養山、興山富民,靠水護水、水清惠民——兩個國家級貧困縣結合大扶貧戰略,探索綠色可持續發展模式,走出了一條生態建設與脫貧增收的“雙贏”之路,形成了在保護綠水青山中實現精準脫貧的生態扶貧新模式。

兩場“硬仗”一起打

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湖光映日,白鷺騰空。這里是大理州洱源縣。

洱源縣地處洱海源頭,是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縣、全國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同時又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等問題突出。

“洱源必須堅持洱海保護與脫貧攻堅兩場硬仗一起打。兩場硬仗都是輸不起的攻堅戰?!泵鎸γ撠毠院投T搭^保護治理的嚴峻形勢,洱源縣先后成立脫貧攻堅指揮部和洱海保護指揮部,均由縣委書記和縣長任雙指揮長。全縣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一定要把洱海保護好”的殷殷囑托,將脫貧攻堅和洱海源頭保護治理深度融合,構建起大扶貧與大環保工作格局。3年來,在“洱源凈”與“群眾富”的驅動下,洱源縣累計投入脫貧攻堅資金37.6億元,洱海源頭保護治理資金34.9億元,全面實施發展生產、易地搬遷、改善基礎設施、發展教育、金融扶貧、生態補償、社會保障兜底7大工程。

通過開展生態環境保護知識宣傳、調整貧困戶產業結構、流轉生態濕地和生態隔離帶土地、為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等措施,洱源縣在改善入洱海河流水質的同時促進貧困群眾增收,全縣貧困發生率從2013年的8.8%降至2017年的1.28%。

值得一提的是,洱源探索利用“以濕養濕”模式,累計投入4億多元恢復建成茈碧湖、草海、海西海、西湖、東湖等濕地1.64萬畝,流轉生態濕地、生態隔離帶土地2.3萬畝,每年為群眾增加租金收入4700多萬元;引導群眾發展1500多畝海菜種植,產值達1200萬元;開發多種形式的公益性崗位,從貧困戶中吸納天保員、護林員、保潔員、河道管理員、管水員、森林防火專業撲火隊員等906人,每年為貧困群眾增加700多萬元工資性收入。

從洱源縣北上一百多公里,進入金秋的麗江市玉龍納西族自治縣,碧水藍天,層林盡染,滿眼都是詩畫般的圖景。

金沙江流經玉龍縣364公里,沿線分布著著名的“萬里長江第一灣”、玉龍雪山、虎跳峽等世界自然奇觀和旅游景區。在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過程中,玉龍縣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統領,通過創新理念把脫貧攻堅與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等為主的生態補償脫貧有機結合,全力以赴把金沙江流域建成綠色生態走廊和群眾增收的“金山銀山”,闖出了一條生態補償脫貧攻堅和生態保護雙贏的新路子。

綠色是玉龍的底色,生態是玉龍的本色。保護好綠水青山,就保住了玉龍縣的未來。目前,全縣共有1255名護林員奮戰在森林管護第一線,確保758.8萬畝林地得到有效保護,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74.4%,比1997年提高了6.4個百分點。

說起以前非法狩獵、亂砍濫伐帶來的破壞,玉龍縣黎明鄉黎光村民小組村民喬成記憶猶新。他說:“過去村里吃水都困難……最近幾年,油鋸聲變成了鳥叫聲,猿猴也回來了,村里的生態越來越好?!崩韫獯暹@一喜人的變化,得益于村里實施“生態保護與村寨銀行聯動項目”。目前,全村13個村民小組367戶人家,管護著11.7萬畝集體林,戶均318畝。

據了解,村寨銀行的宗旨是保護生態,村民哪家有需要都可以借款,無需擔保,只要履行保護生態環境承諾就可以了。對于違背承諾亂砍濫伐的村民,不僅要扣回投入到村寨銀行的資金,還要根據實際情況給予罰款。幾年下來,黎光村環境好了,全村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村民的心也攏在了一起,大家愛林、護林、管林的積極性越來越高。

據悉,玉龍縣還把“村寨銀行”助推脫貧攻堅和生態保護的做法,在河源、蘭香等7個村委會進行推廣,都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全縣生態補償共覆蓋建檔立卡貧困戶4013戶、13627人。

“生態+”產業助力脫貧

綠色產業發展是實現貧困戶持續穩定增收的根本。在洱源縣,“生態+”產業扶貧模式,實現了過去靠毀林開荒為代價填飽肚子向產業綠色生產方式致富的轉變。

洱源縣煉鐵鄉紙廠村是一個典型的彝族支系諾蘇聚居村之一,海拔2900多米,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生產力低下,屬于高寒特困山區。群眾隨意毀林開荒,山區森林資源嚴重被破壞,群眾生活廣種薄收。脫貧攻堅工作開展起來后,紙廠村引進一家食品公司,開始種植山崳菜(芥末)。在“黨支部+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下,山崳菜收益成為紙廠村村民主要經濟來源之一。目前,紙廠村山崳菜種植面積已達1240畝,遠銷日、韓等國家,畝均收入達5000多元,帶動合作社近400名社員收益。2017年全村經濟總量達1250萬元,人均純收入5704元。

同樣地處偏遠、交通落后、產業滯后的洱源縣西山鄉,傳統的“刀耕火種”讓群眾陷入“生態破壞加深生活貧窮、生活貧窮加大生態破壞”的惡性循環。面對這一狀況,洱源縣委、縣政府引導當地群眾轉變發展觀念,依托林地和土地資源廣闊的優勢,發展“林上果子”“林下菌子”“林間藥草”,讓錢袋子鼓起來,建立了嚴禁亂砍濫伐、毀林開荒、伐木燒炭等村規民約和巡山制度。引導群眾退耕還林,發展華山松、種植泡核桃、中藥材等,實現了從“貧困”到“富?!?,從“砍樹”到“護林”,讓“林子”變“票子”、荒山變青山、青山變金山的大轉變。

依托滬滇互助項目,洱源縣右所鎮起勝村積極探索“生態+產業”發展模式,發展種植優質蘋果 200多畝,發展“林下經濟”套種馬鈴薯,當年產值24萬余元,受益農戶144戶;實施退耕還林綠化項目,種植華山松1768.8畝,套種前胡等中藥材210畝,產值達120余萬元,帶動80余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致富。

金沙兩岸綠,致富產業興。綠色產業也已經成為玉龍縣脫貧攻堅的新興力量。在轉變生態觀念的同時,玉龍縣積極引導、幫扶群眾累計種植核桃、油橄欖、花椒、雪桃、蘋果等經濟林果74.8萬畝;種植中藥材12萬畝,其中滇重樓種植面積位居全省首位。

給再多的“票子”,不如找一條發展產業的“路子”。玉龍縣魯甸鄉曾經是有名的森林采伐“重災區”。近幾年來,魯甸鄉通過探索發展中藥材產業,實現了從“木材之鄉”到“藥材之鄉”“藥材強鄉”的轉身。全鄉12萬畝土地,一半以上種上了中藥材。2017年,全鄉實現藥材交易收入3億元。

在玉龍縣大具鄉,被稱為“植物油皇后”和“液體黃金”的萬畝油橄欖樹,染綠了昔日寸草不生的金沙江干熱河谷。麗江本土的麗江三全油橄欖開發有限公司和來自甘肅的麗江田園油橄欖科技開發有限公司,通過建立“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發展油橄欖產業,帶動了村民增收。王文明是培良村委會培當村民小組村民,2014年,他與妻子雙雙進入三全公司負責油橄欖樹管護,每年收入6萬多元。

鳴音鄉洪門村委會252戶1052名群眾,通過結合實施石漠化綜合治理經濟林建設項目,累計種植油橄欖5006畝。預計種下的油橄欖全部進入盛果期后,將為村民帶來人均1萬元以上的收入。

守好綠水青山,收獲金山銀山。事實證明,生態保護和扶貧脫貧絕非對立、確可兼得。只要因地制宜,找到生態與發展的最大公約數,厘清發展思路,就一定能創造天藍、地綠、水清、民富的未來。

猜你喜歡
洱源縣油橄欖玉龍
基于改進EfficientDet的油橄欖果實成熟度檢測
云南省玉龍納西族自治縣金沙江干熱河谷區油橄欖種植技術
玉龍云巒
洱源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之思考
適量硼促進油橄欖開花著果
油橄欖的速生早實豐產栽培技術
紅山文化“玉龍”中的“猿”
玉龍山
玉龍山下“育苗人”:記納西族“老關工”和學賢
鳳起之城——洱源縣鳳羽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