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略威懾理論的歷史演進

2018-12-14 09:13
軍事歷史 2018年2期
關鍵詞:核威懾威懾核武器

2500年前《孫子兵法》中“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思想,長期受到東西方國家的普遍推崇,其獨創的樸素威懾觀念,成為現代戰略威懾的歷史源頭,并提供了最早的理論根據。威懾理論是冷戰時期占主導地位的一種國際安全理論,曾被譽為20世紀國際關系領域最重大、最深奧的學術創造。*[澳]克雷格·A·斯奈德等:《當代安全與戰略》,147頁,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戰略威懾理論研究的邏輯起點,就是經過客觀實踐的戰略威懾發展歷史。60多年來,戰略威懾循著一條科學技術與國際政治發展的歷史軌跡不斷演進。

一、戰略威懾理論的興起(1945年至20世紀50年代中期)

現代戰略威懾理論,并不是從美國第一顆原子彈在阿拉莫戈多*美國新墨西哥州南部城市,1945年7月16日世界第一顆原子彈在距此96公里的特里尼蒂發射場進行爆炸試驗。沙漠上試驗成功的那一時刻開始出現的,而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廣島、長崎爆炸的原子彈,使全世界對原子武器的巨大威力都產生了極大震動之后。從此,原子彈的幽靈籠罩著全球,核武器的巨大殺傷破壞作用,使得核武器成為了當時戰略威懾手段的最佳選擇。按照學術界的一般觀點,戰略威懾理論作為一種系統的理論和政策首先在美國興起,對其科學研究則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從核威懾起步的。從那時開始,人們越來越多地了解戰略威懾的概念和現實,關于戰略威懾的重要樣式——核威懾的理論研究也迅速增多。

20世紀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中期,是核威懾理論的早期興起階段。這一階段核威懾理論迅速興起,美國形成了初步的威懾理論體系。而蘇聯完善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展起來的軍事戰略和軍事理論,但受意識形態的影響,蘇聯始終不曾公開宣布戰略威懾方面的政策,對威懾一詞避而不談。蘇聯學者認為美國核威懾的基礎就是盡可能使俄國人處于恐怖之中,并利用核大棒統治世界,認為美國的核威懾理論家很早就妄想把蘇維埃俄國從地球上抹掉。*[蘇]阿·葛羅米柯、弗·洛梅科:《核時代新思想》,3頁,北京,新華出版社,1988。

(一)布羅迪提出了最早的核威懾理論。美國蘭德公司一直是威懾問題研究的主要機構,大多數早期的威懾理論家包括布羅迪,都曾經在蘭德公司工作過,他們在這里開展廣泛研究,其理論被用于重大決策,并形成了現代威懾思想的支柱。在美軍使用原子彈對日本廣島、長崎轟炸后的10個月,1946年6月,美國耶魯大學教授伯納德·布羅迪主持撰寫了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核戰爭、核政策、核戰略的專著《絕對武器:原子力量與世界秩序》,首次提出了核威懾理論的基本思想,并敏銳地覺察到核威懾在思維領域引發的變化。

(二)核威懾理論改變了以往對經典戰爭理論的認識?,F代核武器的出現,大大改變了戰爭的形式與規模,使以往阻延戰爭破壞作用的時間與空間因素同時受到超強度的壓縮,使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在現代導彈的威脅下,都呈裸露狀態??藙谌S茨認為,“戰略就是為了達到戰爭的目的而對戰斗的運用”,“消滅敵人軍隊是一切軍事行動的基礎,是一切行動最基本的支柱”,“用流血方式解決危機”是“戰爭的長子”。*[德]克勞塞維茨:《戰爭論》,73、79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也說:“戰爭的目的不是別的,就是‘保存自己,消滅敵人’”,而“只有大量地消滅敵人,才能有效地保存自己”。*《毛澤東選集》,第2卷,48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布羅迪的理論對這些經典戰爭理論提出了挑戰。布羅迪曾闡述道,“迄今為止,我們軍事力量的主要目的一直是為了打贏戰爭,但從現在起,我們軍事力量的主要目的必須是為了防止戰爭,除此之外幾乎沒有其他任何有益的目的”。

(三)杜勒斯制定了世界上第一個核威懾政策。1954年1月,美國國務卿杜勒斯發表演說,公開闡釋“大規模報復”戰略,威懾概念第一次在正式公布的官方文件中出現?!按笠幠髲汀睉鹇缘某霭l點是艾森豪威爾政府期待的“以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利益”的思想,它實現國家安全目標的主要途徑是以恫嚇為主的戰爭邊緣政策,不論蘇聯的“侵略”行動是發生在朝鮮還是在別的任何地方,美國都將運用戰略空軍以核手段進行大規模報復,目標不一定局限于發生沖突的實際地區。美國的核威懾戰略是針對蘇聯作為推行冷戰遏制戰略而確立起來,成為美國防務政策和軍事戰略的基石,也成為戰后戰略理論的一個新的生長點,備受人們的重視。但是,受到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大規模報復”戰略就是以應付所謂的第三次世界大戰為背景而制定出來的,對戰爭的設想還停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模式的水平上。這個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的核威懾戰略,在美國國內引發了巨大爭論。在這些爭論中,大量民間國際問題專家加入討論之中,核威懾研究空前活躍起來,這預示著核威懾研究黃金時代的到來。

二、戰略威懾理論的繁榮(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

1954年至1965年,被稱為戰略威懾研究的黃金時代。在這段時間里,核威懾成為戰略研究的重點,關于戰略威懾的許多科研成果涌現出來。美國蘭德公司的戰略分析家,以及與蘭德公司有聯系的一批新戰略家,掀起了核戰略研究的熱潮,產生了核威懾理論、有限戰爭理論、軍備控制理論,以及其他一些諸如危機管理的概念、逐步升級概念、靈活反應等等。當時提出的一些戰略思想和戰略概念,在今天的美國政策中,仍有很重要很突出的體現。

(一)美國建立起較完善的核威懾理論體系。20世紀60年代,威懾理論權威托馬斯·謝林兩本關于威懾理論的論著《沖突的戰略》《軍備及其影響》相繼問世。他積極倡導用博弈論方法研究威懾問題,形成了在冷戰時期占據主導地位的理性威懾學派,曾對美國軍事戰略和威懾政策的制定產生過重要的影響。謝林提出了新的合作觀,為了盡最大可能縮小雙方利益的差異或沖突程度,必須盡最大努力尋求沖突雙方的共同利益,而雙方確保摧毀的威懾狀態本身則是誘導雙方去尋求共同利益的源泉。謝林的另一個重要貢獻是提出使得雙方確保摧毀的核威懾得以有效的關鍵,不是如何使用核武器,而是使對方相信你將如何使用核武器,而必定造成對方無法接受的損失。

這一時期對核威懾理論的研究,出現了許多關于威懾的細分概念。1960年卡恩把美國的核威懾分成兩類,第一類是“懾止直接的攻擊”,第二類是“用戰略威脅來懾止敵人發動除對美國本土的直接攻擊以外的非常具有挑釁性的攻擊”。1961年,美國哈佛大學學者亨利·基辛格(后任美國國務卿)出版了《選擇的必要:美國外交政策的前景》,被視為當時美國外交和軍事政策的綱領性著作,著重探討核威懾所面臨的各種問題,提出了著名的有效威懾三要素:“有力量,有使用力量的決心和使潛在侵略者估計到這兩點?!?/p>

圍繞著核威懾的對抗,60年代出現了戰爭升級理論。1963年美國防務分析家赫爾曼·康恩最早提出了“逐步升級”的概念。他把戰爭從危機到全面核大戰之間分為7個階段、44個梯級和6道門檻,每一個層次都提供了強度不同,但適合于該層次情況的一些可供選擇的行動方式,對戰爭的不同等級在打擊目標及使用手段上作了詳細區分,交戰雙方的決策者可以通過比較做出行動決定。西方學者認為,可以用戰爭升級相威懾,使對手慎重考慮尋求政治解決的機會,從而使戰爭在對己方有利的情況下逐步降級。這種理論既“有助于威懾”,又注重實戰,因而成為美國和北約“靈活反應”戰略的重要思想來源。

(二)麥克納馬拉確立了長期影響的“確保摧毀”核威懾戰略。在麥克納馬拉任美國國防部長期間,出現了許多新的戰略,最重要的有“確保摧毀”“限制損傷”以及“靈活反應”等戰略,其中“確保摧毀”的核戰略一經提出便一直作為美國戰略威懾思想的基礎。這些至今仍然是戰略學家辯論的中心問題。蘇聯軍隊認為未來戰爭必然是核大戰,“任何戰爭,即使是從常規戰爭開始,也會變成毀滅性的火箭核戰爭”。麥克納馬拉提出“避開城市”和“打擊軍事力量”的主張,被正式確定為肯尼迪政府的“靈活反應”軍事戰略中的核戰略。這一戰略區別城市目標和軍事目標,為控制核戰爭提供了一種方案,也適應了當時的對抗形勢,與實戰思想緊密相關。他提出,在核戰爭中,主要的軍事目的應當是摧毀敵人的軍事力量而不是消滅其平民。*[美]威廉·M·考夫曼:《麥克納馬拉戰略》,179頁,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出版局,1965。這是美國戰后首次提出把軍事力量作為核戰爭中的主要打擊目標。

麥克納馬拉的另一個成就,是在任期內把美國的洲際彈道導彈和潛射彈道導彈的總數分別確定為1054枚和856枚。*[英]勞倫斯·弗里德曼:《核戰略的演變》,266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因為自從有了核武器,人們一直在考慮“核武器究竟有多少才算足夠”的問題,而麥克納馬拉提出了一個尺度,這個尺度就是“確保摧毀”的標準。直到21世紀的今天,美俄兩國還一直在討價還價以使核力量保持在這個水平上。

雖然蘇聯極少公開宣布核威懾方面的政策,實際上蘇聯在這一時期奉行的也是“確保摧毀”或“相互威懾”。蘇聯基本軍事理論著作《軍事戰略》表明,蘇聯軍隊承認了一場世界核戰爭的慘重而無法接受的后果,這就是相當坦率地承認相互威懾這個事實。實際上,美蘇早已把核威懾的概念作為他們戰略思想的主體,只不過在強調的程度上有所不同,并無實質性的差別。美國的威懾理論包含著實戰的成份,蘇聯打贏戰爭的理論包括著威懾概念。

三、戰略威懾理論的衰落(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

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受美蘇軍事對抗、國際形勢變化等因素的影響,美蘇兩國不斷進行戰略調整,美國的核威懾研究陷于停滯乃至衰退,而其他有核國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60年代中期以后,威懾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調整和發展時期,這在西方理論界被稱為威懾研究的“第三次浪潮”。*吳莼思:《威懾理論與導彈防御》,50頁,北京,長征出版社,2001。這次浪潮主要是對所謂黃金時代提出的核威懾理論和思想重新進行評價與批判。美國逐步形成了一整套以威懾為核心和基本目標的核戰略。核威懾經歷了一個由“純威懾”向“實戰威懾”演變的過程,尼克松政府和卡特政府沿著這一發展軌跡完善和發展了“實戰威懾”理論。

(一)施萊辛格企圖使實戰與威懾更緊密地結合。在尼克松政府第二任期時,美國第一位非軍人出任國防部長的職業戰略家施萊辛格,在國家安全決策備忘錄中提出了“有限核選擇”戰略,力圖把美國的戰略武器與北約組織的威懾戰略重新捏在一起。*[美]羅杰·斯皮德:《八十年代戰略威懾》,176頁,北京,戰士出版社,1983。希望通過控制升級、建立可靠的戰略預備力量、阻止蘇聯戰后恢復等舉措,增加戰略靈活性,在保持核力量總體優勢的基礎上,增加打有限核戰爭的選擇方案,增加核威懾的可信度,以防止蘇聯對美國發動有限核攻擊。施萊辛格的核威懾理論最本質的方面是,美國應具有進行有限核戰爭選擇的能力。真正目的是,通過使美國戰略核武器與歐洲防御“再度結合”,恢復美國核保護傘的可信性。但是由于種種原因,這種方針引起了激烈的爭論,因為其可信性不高,反而讓實戰成分充斥到了整個延伸威懾層次,人們擔心這會降低核門檻的高度,增加爆發全面核戰爭的機率。

(二)卡特政府確立了具有實戰威懾的“抵銷”戰略。側重打擊軍事目標的“有限核選擇”戰略,并不能保證戰略上的靈活性。美國更加傾向于用進行實戰而不是報復的方式實施戰略威懾,卡特政府實行“打擊軍事目標”的“抵銷”戰略。要求美國核力量除了具備打擊蘇聯城市的能力,同時具備打擊軍事目標的能力。針對不同程度的威脅做出不同程度的反應,成為當時戰略威懾研究的重要內容。1981年,國防部長布郎在談到“抵銷”戰略時特別強調:“‘抵銷’戰略不是一個新的戰略理論,它也不是對我們過去近十年來傳統戰略的根本改變?!墙涍^了大約一代人的時間,在麥克納馬拉和施萊辛格奠立的基本概念的基礎上發展的自然結果?!?/p>

(三)蘇聯開始逐步接受和發展戰略威懾理論。蘇聯對戰略威懾思想經歷一個從拒絕接受到逐步重視的過程。在斯大林時期,蘇聯完全不承認戰略威懾概念,把美國的戰略威懾視作“核訛詐”。從50年代后期開始,蘇聯逐步認識和接受戰略威懾觀點。60年代,隨著戰略核力量的增強,蘇聯在火箭核戰略思想的指導下,提出了自己的核戰爭理論。在赫魯曉夫時期提出了“核戰爭中沒有勝利者”“戰爭不是注定不可避免的”等戰略威懾觀點。在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雖然拒絕公開承認威懾概念,但在戰略理論和實踐中已開始接受和運用戰略威懾。針對美國依仗核優勢進行所謂的“大規模報復”,蘇聯突出研究了核戰爭的特點和實施方法。認為未來戰爭必然是火箭核戰爭,核武器及其投擲工具將成為主要的作戰手段,使用核武器實施進攻和突然襲擊是取得整個戰爭勝利的關鍵。同時也認為嚇阻美國的方法是建立優勢的戰略力量,而不是僅僅能消滅美國很大一部分居民和工業,蘇聯的理論要求有摧毀敵方的軍事力量、指揮控制系統和工業目標的能力,而且能夠差不多是同時摧毀。*[美]哈羅德·布朗:《美國未來二十年的對外戰略》,47頁,北京,時事出版社,1986。

(四)中等核國家根據本國特點制定了“有限核威懾”戰略。中等核國家受國力的限制和國際環境的影響,奉行“有限核威懾”戰略,即依靠一支數量有限的有效力量,能給對方一定損傷程度的核打擊,以此來抑制威脅制止戰爭,起到威懾作用。特別是在美蘇對峙的格局不變的情況下,兩國中任何一方若與中等核國家發生沖突,遭到中等國家的報復,會使其在對峙中處于不利地位。當時英國國防部認為:“核武器仍然是我們必要的能力因素,威懾來自其他擁有核武器國家的威脅?!庇送氐脑瓌t就是“莫斯科標準”核原則,英國的核威懾力量主要是應對蘇聯對英國核心利益的威脅。只要蘇聯對英國發動核進攻,英國就對蘇聯發動核報復,打擊包括莫斯科在內的許多重要城市和工業中心。任何對手對英國發動進攻,就將會遭到來自英國的沉重打擊。法國政府根據形勢的變化和需要,不斷調整“以弱制強”的核威懾戰略。法國的威懾邏輯是借助于“原子的同等能力”,使小國可以在大國面前不低頭。

四、戰略威懾理論的復興(20世紀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

20世紀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蘇聯軍事上的強硬使得美國急需重振國家威望,威懾研究重新受到重視,核威懾理論進入重新振興階段,美國“高邊疆”戰略的產生,逐漸改變了軍事對抗的格局,在軍事戰略理論方面產生了重要影響。新武器系統呈群體形式出現,并向非核化方向發展,使常規武器性能發生革命性變化,將戰略威懾理論向前大大推進了一步。

(一)“戰略防御計劃”使太空威懾走上前臺。80年代里根政府倡導的“戰略防御計劃”,標志著美國已經形成了較系統的太空威懾戰略。通過大力發展戰略防御體系,為美國戰略進攻力量乃至美國本土提供有效防護,使美國的戰略武器系統具有攻防兼備的能力,開始進行防御性的威懾?!皯鹇苑烙媱潯痹噲D建立一種探測、監視、跟蹤的系統,并且建立以定向能武器為主要手段的、多層次攔截進攻型戰略導彈的天基反導彈系統,企圖利用太空優勢使蘇聯喪失核威懾能力,進一步達到增強美國核威懾力量的目的?!皯鹇苑烙媱潯钡膶嵤┦巩敃r的戰略進攻與戰略防御達到了適當的平衡,改變了人們僅僅關注戰略進攻的思維方式,更加符合戰爭歷史上進攻與防御交替進行與發展的客觀規律。但是,由于政治、經濟、科技上的困難和阻力,“戰略防御計劃”在執行中多次被迫調整,但努力實現這種戰略威懾的目的并沒有放棄。

(二)“確保生存”戰略力圖改變美蘇對抗的格局。格雷厄姆的“高邊疆”戰略開辟了尋求戰略生存的新思路,使人們由“相互確保摧毀”的思維轉變到“確保生存”上來?!按_保生存”核戰略認為未來的核戰爭很可能是逐步升級、分階段進行的,設想有四種核戰爭樣式,通過利用核武器的命中精度和突防能力的提高,以打擊蘇聯的軍事目標為主,削弱其第二次核打擊能力,從而增強威懾效果。盡管里根政府認為戰略防御能力是一種“確保生存”的威懾力量,但在相當長時期內,核武器是取代不了的。即使反導防御系統研制成功并予以部署,也不可能使進攻性核武器全部失效,而且反導防御系統的研制會促使進攻性核武器技術的發展。因此,戰略防御計劃所依據和倡導的“確保生存”理論,在相當長時期內難以取代“相互確保摧毀”理論。

(三)“多層次威懾”使常規威懾理論得到發展。80年代以來戰略威懾理論的另一個重要發展,應屬常規威懾理論的出現。在核恐怖、核威懾的平衡條件下,誰也不敢輕易打核戰爭,常規沖突仍是最現實的威脅。80年代初、中期,美國和北約先后提出了常規威懾這一概念,就是要用高技術武器實現戰略威懾的作用。當時的美國學者對常規威懾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作了論證,認為常規威懾是對核威懾、特別是延伸威懾的補充。以常規力量對抗或抑制局部的常規沖突,以求全局威懾的穩定。*Richard Betts. Conventional Deterrence: Predictive Uncertainty & Policy Confidence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1980.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墨什默爾的《常規威懾》,是第一本系統研究常規威懾的論著,從戰略角度提出了常規威懾的基本理論框架。

(四)人民戰爭賦予戰略威懾新的內涵。人民戰爭作為常規威懾的戰略防御力量,在中國得到了充分運用并發揮了極大的威力。無論在戰爭年代還是在和平時期,毛澤東、鄧小平等革命家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出發,對中國古代威懾思想批判性地繼承,并在中國革命戰爭和為保衛和平而斗爭的長期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形成了具有鮮明時代特征和顯著特點的人民戰爭戰略威懾思想。始終堅持人民群眾是戰爭勝負的決定力量,實行人民戰爭基礎上的整體力量威懾,強調發揮整體威力,形成總體優勢威懾,取得了幾十年的和平發展環境。

在新的歷史時期,全面繼承和發展毛澤東戰略威懾思想,堅持實行人民戰爭的整體力量威懾,把以制約戰爭、維護和平為目的的威懾思想發展上升為國防建設的戰略指導思想,對和平時期軍隊的職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同時重視加強威懾力量的建設,強調以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增強威懾效果,并敢于善于顯示實力。通過軍事演習、新聞宣傳、國慶閱兵等方式,顯示中國國防實力強大的戰略威懾效果。

五、戰略威懾理論的系統發展(20世紀90年代初期至今)

伴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戰略威懾所依賴的技術基礎發生了改變,信息技術、航天技術以及精確制導技術方面的優勢,使戰略威懾的手段更加多樣,戰略威懾理論向著新的、更趨完整的理論體系方向發展。20世紀90年代以后,戰略威懾理論不斷發展,美國學者利林·格雷將冷戰后的時代稱之為“第二核時代”*Colin S. Gray. The Second Nuclear Age. London: Lynne Rienner Publisher, 1999.,以區別于美蘇對抗的冷戰時代。核威懾在信息條件下自然延伸,信息威懾、空間威懾、常規威懾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戰略威懾理論成體系不斷向前發展。

(一)“現實遏制”核戰略重點強調核威懾的有效性。俄羅斯新軍事學說“現實遏制”核戰略的核心就是核威懾,將核威懾的有效作用強調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俄羅斯改變前蘇聯時期對核力量極為保密的做法,加強宣傳攻勢,時常有選擇地公開報道核武器的研制、試驗特別是核力量部隊的部署、訓練及演習情況,其目的在于讓對手了解俄強大的核實力。放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諾,充分表明俄為維護國家安全不惜打一場核大戰的意志和決心。模擬臨戰前公布敵方重要政治、經濟、軍事、工業中心或重要民用設施為核打擊目標,基本界定俄軍平時和戰時可能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條件,以阻止和打消敵人的進攻企圖。核威懾主要目的是防止核大戰和大規模的常規戰爭,其威懾的主要手段仍然是先發制人、迎擊、核報復——第二次核還擊等。

(二)“全方位核威懾”戰略更加注重實戰威懾。經過近10年的調整,作為美國面向21世紀的新核威懾戰略的藍本,“全方位核威懾”戰略的提出標志著在新世紀美國核戰略的基本確立。與冷戰時期的核戰略相比,“全方位核威懾”戰略有了重大的調整和變化。新核威懾戰略的最高指導思想是追求絕對軍事優勢,在堅持核威懾的同時,將威懾的對象擴大并且重點發生轉移,提出建立進攻性打擊系統、防御系統、后備反應基礎設施的“新三位一體”威懾力量體系,增加常規威懾和防御威懾,構建一種全方位的威懾。但是由于對情報的嚴重依賴,將全方位的信息優勢作為前提條件,認為對手的意志和觀察能力是可以操縱的,這些固有的弱點最終導致威懾效果難以實現。

(三)太空威懾在軍事斗爭舞臺上發揮作用。太空一直是美國爭奪的“高邊疆”,美國不斷進行反衛星武器的試驗,也促使太空威懾作為全新的威懾形態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在戰略威懾的對抗中,當敵對雙方軍事上形成核均勢時,核武器作為一種推行霸權主義或敵對雙方爭奪優勢的工具,其作用就自然下降了。既擁有進攻性戰略武器,同時又擁有能制服核武器的防御性戰略武器,才是獲得威懾效果的重要手段,美國“高邊疆”戰略的推行加速了人類開拓和利用空間時代的到來過程。

(四)信息威懾成為各國研究的重點。隨著軍事對抗方式的演變,信息威懾在90年代作為一種全新的威懾形態,伴隨著信息科學技術在軍事領域的普遍滲透和快速發展應運而生。面對日益復雜的安全環境和自身發展利益,世界各發達國家均在創新發展信息威懾理論,積極備戰網絡信息戰。美國國防部和參聯會相繼出臺各種文件和對策措施,全面加強信息優勢建設,不僅準備打贏“危機和沖突時期內信息戰”,而且更強調在平時和危機爆發前運用“媒體戰”“心理對抗”等“信息對抗”以形成信息威懾。俄軍將網絡信息戰稱為“第六代戰爭”,認為在未來戰爭中,要奪取并掌握制信息權和制電磁權,就必須打贏網絡信息戰。而印軍也在積極準備虛擬空間爭奪戰。信息威懾成為各國戰略家研究的重點理論,信息威懾思想的產生為戰略威懾思想創新發展提供了嶄新的理論空間。

(五)常規威懾越來越凸顯重要。在“冷戰”期間,戰略威懾主要表現為核威懾?!袄鋺稹苯Y束后,在核威懾條件下,常規威懾在軍事斗爭中的地位和作用顯著提高。在當前國際環境下,世界各國面臨的現實和潛在的戰爭威脅,主要是局部戰爭和地區沖突。核武器運用的局限性,使得常規兵力武器成為應對威脅的主要手段,常規戰略威懾力量能發揮更大的威懾作用。常規威懾靈活可選、威力適度、效果可信,可有效地保護具體利益,成為跳出核威懾悖論僵局的必然選擇。在20世紀的最后幾年,為確保美軍在未來10年乃至更長的時間里處于世界軍事領域的絕對優勢地位,美軍配合國家的全球戰略拋出了一個又一個“構想”。1996年7月,美參聯會首先推出《2010年聯合構想》,吹響了美軍邁向21世紀的第一聲號角。2000年5月,美軍又在此基礎上出臺了更加完善的《2020年聯合構想》,不斷提升常規力量的建設水平和作戰能力。

60多年來戰略威懾理論與政策的發展歷史告訴人們,戰略威懾從側重純威懾發展到側重實戰威懾,已經完成了一個螺旋式上升的歷史循環,并成體系向前發展?;仡檻鹇酝氐臍v史也不難發現,西方大國的政策一直是根據核武器達到的技術水平,而不是根據對世界形勢的正確分析來確定的,這就使技術不僅決定武器,而且決定對戰略威懾的全部思維方式。所以,戰略威懾理論與政策制定的正確與否,歷史將作出客觀評判。

猜你喜歡
核威懾威懾核武器
五個核大國應率先行動起來
核威懾的四大風險及其應對
普京批準新版核威懾政策
網絡黑客比核武器更可怕
網絡黑客比核武器更可怕
美麗與威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