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謠《張打鐵》如何風靡南方

2018-12-14 12:46堯育飛
尋根 2018年6期
關鍵詞:何紹基流傳歌謠

□堯育飛

徐珂(1869-1928)在《清稗類鈔·迷信類·湘中童謠》中曾如是記載:

張打鐵,李打鐵,打把剪刀送姊姊。姊姊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去學打鐵。打鐵一,蘇州羊毛好做筆。打鐵兩,兩個娃娃拍巴掌。打鐵三,三兩銀子換布衫。打鐵四,四口花針好挑刺。打鐵五,五個粽子過端午。打鐵六,六月不見早禾熟。打鐵七,七個果子甜蜜蜜。打鐵八,八個娃娃砌寶塔。打鐵九,后花園里好飲酒。打鐵十,十個癩子戴斗笠。打鐵十一年,拾個破銅錢。娘要打酒吃,仔要還船錢。

文后另有注釋云:“仔,小兒也?;蛟粡?、李者,即獻忠、自成之讖。其打鐵一以下,均暗兆順治以后年號,然乎?”徐珂所記載的這首童謠《張打鐵》,不僅盛行于湖南,還流傳于安徽、江蘇、江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等地。1937年,北大《歌謠》周刊刊登了張為綱《“張打鐵”的研究》一文,文章梳理了25種不同的版本,遍布長江流域??梢姟稄埓蜩F》是十分流行的一種敘事“母題”。那么,這首童謠最早起源于何時何地,又是如何在南方地區風靡起來的呢?

根據張為綱的記載,在20世紀30年代,《張打鐵》這首童謠不僅僅用來傳唱,它還與一些動作相匹配,實際上是一種兒童游戲。具體的游戲方法是:兩個小孩分別伸出自己的左右手,互相合攏,交互摩擦一次,然后你唱一句“張打鐵”,我唱一句“李打鐵”,依次將左右手交互擊打對方的右左手,如此循環往復,直到唱完,再循環幾個來回。這個游戲并不難以理解,因為它的玩法與今天仍然流行的兒歌“你拍一我拍一”并無區別。至于它的傳播路線,張為綱先生認為,《張打鐵》最早可能起源于安徽安慶望江一帶,然后分三路傳播全國:一支東傳,“流傳到江蘇江寧、溧水、溧陽、宜興等地”;另一支往南,“流傳到江西省南昌、臨川、豐城等縣,再經江西省往西流傳到湖南省長沙、鳳凰等縣;由湖南省往南,又流傳到廣西省興安、桂林等縣”;還有一支則往西,“流傳到湖北省羅田、漢陽等縣,再由湖北省往西,便流傳到四川省梁山、重慶、南充等縣;由四川省往南,又流傳到云南昆明、蒙化、騰沖等縣”。經由張先生的梳理,《張打鐵》的流傳路線圖較為明晰了。然而徐珂曾認為“張”指張獻忠,“李”指李自成,頗讓人生疑。

我最近翻閱《曹典球輯》,發現早在1954年,曹典球先生(1877-1960)即發現這則歌謠的最早出處:

天啟時,南直有童謠曰:“張打鐵,李打鐵,打把剪刀送姊姊。姊姊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去學打鐵?!苯赃B臂而歌,手作打鐵勢。

又見明李介《天香閣隨筆》。介,字介立,江陰人,《天香閣隨筆》收入《粵雅堂叢書》中。此童謠余兒時嘗歌之,而不知起于明天啟時,錄之以作談資。

曹典球是湖南長沙人,為湖南近現代知名教育家,1895年因一篇《文選學賦》受知于湖南學政江標,后任湖南省教育廳廳長、湖南省代主席等職。通過曹典球的筆記可知,在清末長沙地區,《張打鐵》這首童謠仍廣為傳播。而它最初見于文獻乃是李介的《天香閣隨筆》,李介即李寄(1619-1690),是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之子,其母為徐霞客妾,因不容于嫡,改嫁于李氏,故姓李。李寄歷經明清鼎革,對明末歷史有切身的了解。他在《天香閣隨筆》第四卷的記載清楚顯示,《張打鐵》在明天啟年間已經流傳開來了。而李自成和張獻忠起事在明崇禎年間,因此徐珂推測張、李二人的具體姓名肯定是不準確的。在民間歌謠中,張、李原本是極為尋常的姓氏,本不必尋求具體指代哪一位歷史人物,但民間文化往往希望從童謠中解讀出別樣的隱喻來,譬如漢獻帝時期,長安地區有童謠云:“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碑敃r普遍的解讀都認為這首童謠暗示董卓將以臣凌君。如此一來,童謠且帶有預言的性質,頗有點類似《推背圖》或《燒餅歌》。不過,研究者早已發覺歷史上的此類預言都是“后見之明”,誠如著名學者李零所言——“這也是后人假托預言以證后事”?!稄埓蜩F》的歌謠傳唱以后,李自成、張獻忠起義,隨后清軍入關,天下大亂,等到順治以后,神州大地才逐步安寧,所以民間將這段歷史置放在童謠的理解中也不難理解。正如魯凱特所著《流言理論和問題理論》指出的:“不論流言明確與否,它都會導致可操作性的建議、采取行動的指令或者不采取行動的指令?!鼻宕衅趯Α稄埓蜩F》這一童謠背景的詮釋,顯示出清代人已經認識到李自成和張獻忠的起義對社會生活的極大破壞,因此他們通過童謠反復提及這兩人,似乎是以此告誡下一代,珍惜彼時較為安定的繁榮局面。

從李寄記載的版本,到現今諸多通行于各地的《張打鐵》版本,充分顯示了歌謠傳承過程中的不穩定性?!稄埓蜩F》這一歌謠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兩方面。首先,在歌謠游戲的動作方面,明天啟年間“連臂而歌,手作打鐵勢”,看來是兩個兒童并排挽手站立,做打鐵架勢,散發著充沛的男子漢氣息,而后來的拍手對唱,顯然溫婉了。其次,這種動作的改變,也與唱詞的變化有關。天啟年間的《張打鐵》歌詞十分短小,指向不明,因而具備很大的開發空間。四川成都地區的版本在“我要回去學打鐵”之后,緊接著的是:“東家屋頭有根蛇,把我耳朵嗷出血,我就哭到告爺爺,爺爺正在裹煙葉。我又哭到告婆婆,婆婆又在洗餑餑。我又哭到告爸爸,爸爸又在搓嘎嘎。我又哭到告媽媽,媽媽又在鏟鍋巴。我又哭到告娘娘,娘娘又在搽香香。我又哭到告哥哥,哥哥正在補砂鍋。我又哭到告妹妹,妹妹正在翻柜柜?!焙绷_田地區的版本是:“張打鐵,李打鐵,打把剪刀送姐姐。姐不接,留我歇,我怕姐的床上有臭蟲,把我的耳朵咬一個缺。我要回去對爹說?!边@種改寫具備一個很明顯的特征,即初版中的打鐵符號蛻變為一個固定的言說模式,而起初略微提及的“姐—弟”親情關系則得到極大的拓展。姐姐在后續衍生的歌詞中占據的分量逐步增加,同時,家族中的父親、母親、奶奶、爺爺、哥哥等人也紛紛登場。這就使得這首童謠不僅是兒童簡單的唱詞,而且成為一個家族親情的敘事,由此更具有人情味,也便于家族其他成員參與這一童謠的普及和推廣。

總而言之,雖各地《張打鐵》版本差異非常大,但其文本的組成結構則大致可分兩部分:一部分是李寄所記載的簡略版,另一部分則是此后衍生出的另一段歌詞。其中,長沙地區所記載的從數字“一”到數字“十一”是最為流行的模式。這種數字模式童謠的流行,可能與兒童對數字的熱愛和教育功能有關。

筆者新近翻閱《上海圖書館藏稿抄本日記叢刊》,里面有《何紹基日記》,其中末頁雜項記載了另一個版本,即一種三段式的唱詞,為此前各大民謠文獻所未載,姑記如下:

打鐵一,梳清羊毛好作筆。打鐵二,兩個孩兒拍巴掌。打鐵三,三根頭發擁金冠。打鐵四,四口針兒爬出刺。打鐵五,羊角粽子過端午。打鐵六,六月禾苗不見熟。打鐵七,盤盤果子甜如蜜。打鐵八,百歲公公白頭發。打鐵九,后花園里好飲酒。打鐵十,天上落雨地下濕。打鐵十一年,年年打鼓找□船,找到靈官廟,拾個破錢。爺要打酒吃,□□討婆娘。討個婆娘拜,又□□□子三□□□個月,干也三年,濕也三年,□□又三年,□□□辦里又三年,撿起來,賣□銅錢。

何紹基(1799-1873)生活于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年間,他記載的《張打鐵》早于徐珂的《清稗類鈔》,且根據何紹基的記載,在“打鐵一”到“打鐵十一”之后,似乎民間又增添出新的故事橋段,這個橋段說的是撿錢故事,“撿錢”也是民間故事的另一大母題。從何紹基的記載可以看出,從明天啟年間到清中葉,歷經200多年后,張打鐵的故事已經從一段變為三段,而三段故事的拼接對童謠來說已經太長了,這對參與游戲的兒童來說可謂不堪重負。因此,何紹基之后,《張打鐵》的歌詞版本似乎又開始了精簡的歷程。譬如民國時期云南騰沖地區的《張打鐵》版本為:“張打鐵,李打鐵,打把剪子送小姐;小姐留我歇,我不歇;打到正月正,騎著花馬看龍燈。打到二月二,兩個銅錢四個字。打到三月三,薺菜花兒賽牡丹。打到四月四,四個銅錢八個字。打到五月五,糖包粽子送丈母。打到六月六,打開箱子曬霉綠。打到七月七,織女牛郎會此夕。打到八月八,八個老人打滑踏。打到九月九,九個娘娘來朝斗?!庇蓛刹糠謨热輼嫵傻摹稄埓蜩F》版本得以流傳到云南邊陲,足以證明兩段式這種改編的成功。

◇何紹基日記中的《張打鐵》

《張打鐵》選取民間較為常見的職業行當,又裹挾著晚明農民起義的歷史大事件,具備隱喻和寓言的功能,因而在明末清初獲得了極大的傳播功能。伴隨著明末清初各地人口的大遷徙,如“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這首童謠于是在整個長江流域和西南地區傳播開來。在傳播過程中,各地的兒童和文人紛紛對這則童謠進行本地化的改造,由此造成童謠歌詞的版本歧出的現象。但最終固定下來的文本則是兩段式的改寫形態,這也足以證明民間文本雖然不穩定,但自有不可忽視的客觀定律。

猜你喜歡
何紹基流傳歌謠
涵抱萬有
——何紹基特展
幸福歌謠
春天的歌謠
經典“詠”流傳
圖說書法(187)
《春天的歌謠》
革命先烈精神永遠流傳
「壽蘇」與「訪蘇」 何紹基對蘇軾影響的接受與容納
古村難久遠,文化永流傳
央視《經典詠流傳》回文詩辯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