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低段學生長度觀念培養初探

2019-01-28 17:53張群英
成長·讀寫月刊 2019年1期
關鍵詞:活動經驗生活教育

張群英

【摘要】“長度單位”是小學數學教材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只有在教學中提供多元素材,重視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自主選擇測量工具,經歷完整的測量過程,才能幫助學生形成清晰的長度單位表象,從而形成正確的長度觀念。

【關鍵詞】生活教育;活動經驗;長度觀念;長度單位教學

“長度單位”是小學數學的一個概念性的認知內容。然而對于抽象思維能力還未形成、感性認識還不夠豐富的小學低段學生來說學習這一內容會感到有一定的困難。要解決困難很大程度上在我們教學中要取材于生活,密切聯系生活,在生活操作和實踐中去感知、體會,使學生通過親身經歷學習數學知識。

一、聯系生活實際,重視生活教育,培養長度觀念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課堂教學應該著力體現生活性。然而,小學低段學生空間想象力有限,要理解“千米”、“米”、“分米”、“厘米”的概念,建立長度的表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同時,也很難通過想象和類比形成幾厘米、幾米甚至幾千米的長度表象。從而使得孩子們無法對我們生活中的物體長度和距離作出一定的估計。

在課堂上,教師教學時應充分聯系生活實際,組織多種測量活動,例如:認識長度單位“厘米”時,讓每個學生用手比一比,動手測一測,量一量,用眼看一看,用口說一說,用腦想一想,估一估,讓每個學生參與到學習過程的始終。先讓學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長度,體會每一大格的長是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再讓學生找一找身邊、身上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為1厘米,學生可以找出很多,如:手指的寬度、一節手指的長度、牙齒、鼻孔、眼睛、田字格等等。這些活動能幫助學生很好的看到“厘米”這個長度單位應用在哪些地方,也就能加深學生對“厘米”這個長度單位的認識。

二、加強操作體驗,建立長度單位表象,培養長度觀念

皮亞杰曾說,空間觀念的形成不像拍照,要想建立空間觀念,必須有動手做的過程。實踐操作活動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具有直觀形象,易于激發學生興趣,便于構建概念表象,有助于理解知識等特點。因此,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呈現的材料、組織的學習活動具有現實性和情景性,不要錯過每一次可以讓學生動手操作、親身體驗的機會。

在我們的教學中,我們經常會設計豐富的操作活動來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1分米”、“1毫米”等的長度表象,比如,在直尺上觀察1厘米或者1毫米的長度;在生活中找出1厘米、1分米或者幾毫米的物體;動手測量學生身邊的事物等等。但其實學生對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認識1厘米、1分米、1米、用厘米測量線段和較短的物體以及用千米測量較長物體的學習并不感到困難,但是在將物體從直觀表象抽象成文字表述后再讓其選擇合適的單位時,一部分學生就不能正確的對長度單位進行選擇,這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的積累有一定的關系,同時,還有兩個主要的原因:一是沒有正確形成長度單位的表象,二是不明確單位名稱是由測量時選擇的測量工具所確定的。因此,讓學生親自選擇測量工具,親自參與測量活動,引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幾厘米、幾米等的長度的原型是孩子們建立長度觀念的必經之路。

三、巧用“身體尺”,培養估測能力,鞏固長度觀念

培養估測能力并不應該單獨成為一課,而是要貫穿于整個長度單位的學習中。因為學生在面對估測問題時,不僅會借助標準長度單位的表象進行,也會使用我們身上的“尺子”進行,比如庹、身高、拃、指寬、手掌寬、臂長和步長等。教師可以讓每個學生先用尺子精確測量自己的這些“身體尺”,然后應用到具體的測量活動中。這些非標準長度單位的使用能很好地幫助學生建立長度單位的表象,形成正確的長度觀念。

在教學中,我們有時應該鼓勵學生用自己身上的“身體尺”進行測量。比如課桌的長和寬,我們可以用“拃”來量;橡皮的寬度我們可以用“指寬”來量等等,這樣才能讓學生感覺到長度估測的必要性。我們還可以設計讓學生猜一猜的環節,比如猜猜我們的身份證厚度是多少,猜猜我們自己的手有多長,猜猜50張紙的厚度是多少。在這些估測活動的過程中,學生自然對“毫米”、“厘米”、“分米”這些長度單位加深了認識,或許這些長度單位表象就此在學生腦海中形成!

四、重視生活運用,解決實際問題,深化長度觀念

長度測量在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中都有廣泛的應用,因此,在教學中,要重視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經常運用所學的長度單位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實際問題,鞏固學生的長度觀念。

例如在學習了千米以后,我把學生帶出教室,來到校園里最大的場所——操場,讓每一個學生都有直接體驗的機會和時間。學生認真聽取了任務,興致盎然。

任務一:我指明100米的距離,每個學生都去走一走,數一數大約要走多少步,走完后到小組長處記錄。

任務二:學校的操場跑道長200米,1000米里有幾個這樣的跑道長呢?每個學生沿著操場跑道跑5圈,跑不動了就接著走,每個學生都要爭取完成1000米的任務。

當孩子們完成任務回到教室時,大家都累壞了,體會到了原來1千米有這么長。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完成實踐任務,我還請家長幫忙,協助孩子去探索課外的“1千米”,讓數學活動成為快樂的家庭活動。第二天課堂上,孩子們都踴躍發言,搶著說自己的發現:

生1:我數到5個100米的時候就到家了,我家到學校就是1千米的路程。

生2:我坐在媽媽的車里,1千米很快就走完了。媽媽說,汽車每小時可以走幾十千米呢。

根據學生豐富的描述,可以發現1千米的長度表象已經深深印在孩子們的頭腦中了。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在“課程總目標”中明確指出: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

顯然,數學活動經驗在數學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生活中測量、比較長度的實例處處可見,學生對長度單位的認識也并不是一張白紙。因此重視生活教育,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幫助學生逐步建立長度單位表象,形成良好的長度觀念,是學好這一內容的必經之路!

參考文獻:

[1]黃麗萍.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提升核心素養[J].遼寧教育,2018年15期.

[2]吳勝男.淺談學生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J].小學教學參考,2018年27期.

猜你喜歡
活動經驗生活教育
借助實踐活動,積累應用經驗
感悟小學數學思想方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生活教育理念下如何開展初中信息技術教學
語文教育教學與生活實踐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