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理論與實踐”特稿專欄主持人語

2019-02-22 12:23孫正國
歌海 2019年6期
關鍵詞:佛教題材戲曲

當代文化轉型激活了中國傳統資源,也帶來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學術熱潮。2004年,我國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自此以來,我國政府加大力度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啟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代表性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兩個代表性制度”,設置了自上而下的國家行政機構來組織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同時,2011年6月1日起我國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開啟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典時代。

本期特稿正是基于這樣的背景而策劃組織的專欄,旨在從具體對象研究中探討當前語境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理論與實踐問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之路,既是作為傳統資源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實踐的探索歷程,也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學科理論建設的探索歷程。專欄所刊發的四篇論文,分為兩個主題:一是多民族文化視角下的區域民間文學研究;二是“非遺”語境下的傳統戲曲研究。任寬的《西南地區虎故事類型研究》認為西南地區的虎故事傳承廣泛,類型多樣,主要包括三大類型:義虎型、化身型和動物智斗型。多民族關系中的西南地區虎故事傳承有利于民族文化融合與交流,對于故事學也有積極價值。這一研究對于我們思考“非遺”保護與傳承的多民族文化交流特征,從而在討論與制定“非遺”保護政策時注重民族性與地域性的重要因素。三篇“非遺”語境下的傳統戲曲研究論文分別從個案與綜述兩個角度展開:鄧斯博的《論朱有燉藝術作品中“海東青”意象》認為,朱有燉的戲曲創作所塑造的“海東青”意象,一方面借“海東青”向帝王唱贊歌,同時褒揚自己藩治卓越,另一方面不忘禽荒之訓,兼有自慶自賞的意味;劉瑋的《吳梅戲曲史研究的繼承與創見——以戲曲起源與戲曲分期研究為例》梳理了吳梅作為近代曲學大家的戲曲史研究成果,認為吳梅以科學的態度推動了中國戲曲史及戲曲理論的考察研究,為現代曲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孫向鋒的《文化傳播視閾下佛教題材戲曲研究述評》從佛教與戲曲關系研究、佛教題材戲曲個案研究及佛教題材戲曲與佛教文化研究三個層面對此類戲曲的研究現狀作了回顧與反思,指出佛教題材戲曲在藝術上雖然與古典戲曲的巔峰之作相比尚存差距,但從文化傳播的角度看,正是這種由半俗半雅的語言風格、充滿宗教熱情的簡單故事、承載布道責任的劇中角色構成的戲劇才是佛教文化傳播的最佳載體。戲曲研究的上述思考,或以作品意象為點,或以戲曲家為個案,或以佛教題材的戲曲研究綜述為線索,比較深入、集中地論述了戲曲研究的重要問題,無論在藝術創作上,在藝術家的學術史貢獻上,還是在戲曲題材研究史的討論方面,都有較為清晰的邏輯辨析,對于傳統戲曲的理論研究、文化保護與當代傳承皆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孫正國,博士,華中師范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

猜你喜歡
佛教題材戲曲
中外大學生體驗非遺戲曲文化
軍旅題材受關注 2022年03月立項表分析
戲曲從哪里來
佛教藝術
傳統戲曲
廣電總局關于2020年4月全國拍攝制作電視劇備案公示的通知
2016年9月,全國電視劇拍攝制作備案公示的劇目共117部、4552集
河南省將戲曲納入大中小學課程
看中國·在浙江
五代兩宋佛教雕塑的佛學內涵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