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時期從黨國體制到軍人獨裁的國民黨社會權威再造路徑分析

2019-03-19 12:10郭英東徐冰旸
產業與科技論壇 2019年17期
關鍵詞:中常會孫中山權威

□郭英東 徐冰旸

晚清叛亂頻乃,清王朝無奈以地方團練應對之,威權下移,叛亂戡平,但地方社會軍事化尾大不掉,為清王朝的失敗埋下禍根。辛亥革命將專制王權的軀殼最后摧毀了,傳統政治權威合法性的來源也就隨之消亡。因之,中國近代從傳統農業社會到現代工業社會的轉型過程也就始終伴隨著動蕩與不安,整個轉型過程失范、混亂。重拾散落在地方的權威也就成為革命者的第一任務,也終將決定革命的成功與失敗。

一、國民黨黨國體制的建立

辛亥之后,革命者們準備將他們崇高的革命理想付諸實踐,在中國第一次實踐了歐美的議會民主制,一時間政黨和議會在中國大量涌現。議會政治是想通過代議制的形式將各個地方和中央連接在一起,以自下而上的方式統一全國。這是一條典型的歐美道路,但最后以袁世凱復辟告終。洪憲帝制想用傳統的專制王權終結議會的爭吵,統一離心離德的地方政權,恢復大一統,將政權的合法性重新建立在傳統王權之上,但這條路終究是不可能的。曇花一現的洪憲帝制之后,中國進入了軍閥割據時期,政治權威徹底的四分五裂。

中國國民黨從開始的興中會、同盟會,到國民黨,再到中華革命黨,期間名稱不斷改變,但其組織結構少有變化。經過屢次的失敗后,孫中山認識到了國民黨組織體系的問題,決心改變國民黨軟弱無力、紀律渙散的狀況。1914年,孫中山在日本成立中華革命黨時,為了建立紀律嚴明、領導有力的政黨,孫中山要求入會者要按照傳統會黨的方式,按指模宣誓入會,此舉因遭到反對而沒有繼續執行下去。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也引起了孫中山的注意,但孫中山對俄國的興趣主要在于其短期內迅速崛起的軍事力量,而不是俄共組織結構。1922年,陳炯明的叛變,使孫中山認識到:光靠軍事革命事業不一定能成功,而擴張黨務則有勝無敗。1923年孫中山對國民黨進行了改進,提出了聯俄、容共的政策,但此時孫中山聯俄的目標仍然是得到俄國的軍事和物質援助,而不是學習蘇聯的政治制度和俄共的組織形式。后來經過俄國人的勸說,尤其是在鮑羅廷的勸說之下,孫中山才同意學習俄共的組織模式改組國民黨。當然,孫中山“以俄為師”是有明確的選擇性的,主要是學習俄國布爾什維克建黨、治黨的技術,而非全盤俄化。學習俄共建立了涵蓋每一位國民黨黨員的基層組織,更堅定了“以黨建國”、“以黨治國”的信念,還學習俄國建立了在國民黨領導和控制下的軍隊。

1928年國民黨北伐成功,結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建立了全國性政權的南京政府,按照孫中山的建國路線,國民黨進入了“訓政”時期。國民黨二屆五中全會通過了胡漢民起草的《訓政大綱》,明確南京政府的政治體制為“以黨治國”。所謂“以黨治國”就是孫中山所說的“黨在國上”,其核心思想是“一切權力皆由黨集中,由黨發施”?!队栒缶V》是黨治體制的最高原則,為國民黨的“以黨治國”奠定了法律基礎,是國民黨訓政時期的治國方略。國民黨擁有中華民國的全部政治權力,對全國人民進行保姆訓政,教導人民受民主之訓練,訓導人民自治之方法?!皬倪@個《訓政大綱》可以看出國民黨的權力和地位大為提升,充分顯示黨治的色彩濃厚,不僅取代了民權和民治,也掩蓋了軍權和軍治?!眹顸h還起草了《訓政大綱提案說明書》以及《國民政府組織法》等文件,對國民黨訓政時期的黨政關系、政權治權關系、政府人民關系等方面的問題提供了基本原則和實施方案?!皣顸h自認為是一個肩負著改造和建設近代中國歷史責任的黨,是先進人物的集合體,是人民的代表,所以排斥他黨存在,不許黨外有黨?!敝链?,國民黨的“黨在國上”的黨國體制已經形成,胡漢民本想以黨馭權、以黨治軍,集權于黨,但歷史做出了其他的選擇。

二、軍人獨裁的形成

國民黨黨國體制的法理順序應該是黨、政府、軍隊,但實際的順序卻是軍隊、政府、黨,其順序整個顛倒過來了。名義上以黨統政、以黨治軍的黨國體制,最終卻形成了一個以黨治為表、軍治為里的軍事獨裁政體。這一點可以從國民黨中央機構職權的變化中清楚地看到。在國民黨中央機構中,中央執行委員會(簡稱“中執委”)是國民黨最高權力機構,下設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簡稱“中常會”)、中央政治委員會(簡稱“中政會”)、中央軍事委員會(簡稱“中軍會”)。在法理上中常會是中執委的常設機構,是中執委權力的實際實行者,但在具體分工上中常會負責黨務,中政會主管政治,中軍會負責軍事。

1924年改組完成后,國民黨有常務委員,但沒有設常務委員會,1926年鑒于黨務的實際需要才設立了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剛開始的時候,因為全代會和中全會都不經常開會,作為常設機構的中常會則經常開會,其地位是很重要的。但30年代開始,中常會由中執委權力的實際執行者變成了專門辦理黨務的機構,其地位開始由實變虛,逐漸的“中常會所討論的,主要是一些瑣碎的例行‘黨事’,諸如地方黨部人事改選任免,介紹、開除黨員以及褒揚和撫恤死難黨員等?!睆堉沃性诨貞涗浿姓f過這樣一段話:“國民黨黨員常說以黨治國,以黨建國。這完全是個空話。黨的中常會從來很少討論到政策問題,黨對黨員從政干部從來就沒有約束的力量,無組織、無紀律。中常會和代表大會是有政策性的討論和決定的,但皆類成具文,一到行政院,相應置之不理,所謂‘會而不議、議而不決,決而不行,行而不能,最后更變成‘好話說盡、壞事做盡’黨只剩下一塊招牌,名存實亡了?!?/p>

中政會在法理上是國民黨中執委的隸屬機構,是最高政治指導機關。孫中山在世時中政會受到中執委和孫中山的限制,權力較小。但國民黨宣布實施訓政后,1928年10月國民黨中常會通過了《中央政治會議暫行條例》,條例規定政治會議為全國實行訓政之最高指導機關,對于中央執行委員會負全責。中政會被賦予五項職權:一是建國大綱;二是立法原則;三是施政方針;四是軍事大計;五是國民政府委員,五院正副院長及委員,各部部長,各委員委員長,各省政府委員、主席及廳長,各特別市市長、特使、公使及特任特派官吏人選。此條例賦予中政會國家立法權、最高決策權和人事權,使中政會成為了“太上政府”?!坝栒跗?,國民黨正是通過這一制度化的黨治輸入管道,在法理上實現其對國家政治的全面壟斷和絕對控制的?!奔磭顸h通過權力巨大的中政會來實現他們的黨國體制。但后來中政會權力受到削弱,其表現就是從一開始一二十人的核心權力機關變成了多達200人的臃腫機構。最后中政會委員蛻變成了一個沒有實權的榮譽性職銜。

“全代會、中常會和中政會之所以逐漸變得無足輕重,人數太多只是一個表面因素,實則黨權已為其他力量所侵奪。而侵奪黨權的力量,不外軍權與政權,其主要是軍權?!痹诋敃r國民黨內部最高領導權的兩個最主要的競爭對手是胡漢民和蔣介石,胡漢民是國民黨元老級人物,在黨內資歷最老,遠遠高于蔣介石,并且掌握了巨大的黨政權力。隨著北伐戰爭的迅猛推進,軍權急劇上升,蔣介石的個人威望和在黨內的地位也急劇上升。胡漢民對這種情況是很清楚的,所以,北伐剛剛結束,就在隨之開始的訓政中把黨權提高到無以復加的地步,試圖以此來控制蔣介石的軍權;并且十分注重厘清黨、政、軍的關系,他反復強調軍不能越政,更不能與黨平行。但是國民黨只是實現了表面的統一,地位實力派依然離心離德,不斷挑戰著南京政府的權威。1929年“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等想借“聯省自治”來保護自己的既得利益,對南京政府構成了巨大的壓力,蔣介石只能以武力拆除地方分裂勢力。蔣桂戰爭之后,又爆發了蔣馮戰爭、蔣唐戰爭和蔣石戰爭,戰爭的實際需要使軍權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逐漸的黨權再也無法控制軍權了。法理上規定軍權隸屬于黨權,但現實中軍事首腦成了權力中心。蔣介石為了“剿匪”設立了南昌行營,南昌行營才是真正的政府權力中心,蔣介石權隨人走,蔣介石在那里,權力中心就在那里。軍權膨脹意味著黨權的衰落,軍權勢必高居于黨權之上。軍權與黨權之爭由來已久,最后以胡蔣二人的“約法之爭”為導火索,以胡漢民被軟禁的“湯山事件”而告終。蔣介石以軍權裹脅黨權建立了一個以黨治為表、以軍治為里的獨裁政權。

三、軍人獨裁形成的原因及其局限性

蔣介石的軍人獨裁是在與胡漢民的權力爭奪中形成的,但這只是蔣介石軍人獨裁政權產生的過程,不是原因。蔣介石之所以能在這場權力斗爭中獲勝,根本原因在于與地方實力派的戰爭中,軍事權威得到了極速的膨脹,蔣介石正是憑借著軍隊的力量而在與胡漢民的權力斗爭中勝出。其實質則是,蔣介石的軍人獨裁能夠比黨國體制更好地解決國民黨政權面對的歷史難題——權威再造。

民國時期國民黨想要完成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強大國家的首要條件就是實現政權的統一,權威再造。實現這一目標最大的障礙無疑是各自為政的地方實力派。地方實力派割據一方的社會基礎是什么?其根源可以追溯到晚清為了應對叛亂實行的地方團練。中國自古皇權不下縣,中國鄉村一直處在地方鄉紳的統治之下,1905年科舉制的廢除,只是廢除了產生鄉紳的制度化渠道,但鄉紳依然存在?!班l紳代表地方上的一種長老權力,”它既代表地方,也代表政府,具有一種雙重身份,傳統鄉紳在鄉村的統治主要是依靠知識、傳統和經濟實力。但晚清團練的結果之一就是鄉紳開始和軍事力量相結合?!霸S多地方記載證明,農村名流通過控制自治的機構力圖維持他們在村社的統治,這個過程我們已經追溯到了晚清的團練制,并且順利地延續到20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的國民政府時期?!鼻宄笠唤y的政治權威正是散落在這樣四分五裂的地域里,這正是民國初年軍閥割據的歷史和社會基礎,也是國民黨政權要解決的問題。在某種程度上,正是黨國體制面對這個問題時的失敗導致了軍人獨裁的產生。

按照孫中山《建國大綱》里涉及的建國的三階段:軍政、訓政和憲政,國民黨北伐成功后就進入了訓政階段。訓政的根本目標是培育地方自治,以一種自下而上的方式實現權威再造。但在當時的社會結構下,這是不可能的。正如孔飛力所言,“孫中山的思想盡管有許多含糊之處,但有一點是相當清楚的,即他支持現代性——特別是廣泛的參政——不能自上而下強加于人,而是必須在地方村社中產生,然后逐步擴大到全國。孫中山認為,地方自治造成的結果并不是權力分散,而是全國政治的一體化。但是另一方面,更進步的地方自治倡導者的具體的現代化目標卻被傳統勢力大大地削弱了,為了這些目標,自治運動干脆認為晚清時期鄉紳行使的地方統治權是正確的,并決心使它永久存在下去?!睂O中山自下而上的民主自治運動合適于西歐的情況,在中國它只能造成地方分裂主義。所以,國民政府統一全國以后,胡漢民制定的《訓政大綱》并不是按照孫中山的設想實行一種自下而上的自治運動,相反,實際建立的是一種自上而下的黨國體制。但1924年國民黨“以俄為師”的改造只學了俄共組織技術層面的東西,實際只學了半套表面功夫。國民黨基層組織尤其是農村基層組織渙散無力,本質上國民黨只是一個城市政權?!皣顸h始終未能建立一個具有嚴密滲透性和強大內聚力的政黨政治體系”,“執政以后沒有觸動既存的社會結構。在社會整合方面,國民黨的組織和影響也未能深入到社會底層和輻射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币虼?,國民黨盡管建立了一黨專政的黨國體制,因自身的先天性缺陷不可能完成政治一體化、權威再造的任務。

在這種情況下,軍人集團從邊緣入主社會中心,其社會地位和作用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败娙穗A層成為社會秩序更替與重建的主角,同時也賦予軍人階層在社會政治參與和社會資源分配中的優先地位?!痹谥袊鐣?,要實現政治一體化,軍人主政似乎有其合理性,鄉紳“這種地方威權或者土霸權力可以發展到政令自行的方式,他們就是政府或者統治者,可以私定里卡,購置軍械,私定刑律,反抗政府的干涉,不受官家法理的制裁?!泵恳粋€鄉紳就是一個土皇帝,每一個土皇帝都統治各自自封閉的小王國。很顯然,要蕩平這些小王國靠地方自治和軟弱渙散的國民黨是沒法完成的,所以,軍人獨裁才走到了歷史的前臺。

但這又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軍事問題,它關系到中國社會的二元結構,本質上是一個從傳統農業社會到現代工業社會的轉型問題。在這個轉型過程中,“無論執行什么樣的政策,只要觸動鄉村傳統權勢集團的利益,就招致極為頑強的抗拒,而國民黨南京政權恰恰缺乏足夠的權威來應對和化解這種抗拒?!蓖ㄟ^蔣介石的軍事獨裁依然無法最后完成統一權威的再造,根源在于這種軍事獨裁的局限性,“作為一個靠營房支撐的城市軍政權,國民黨軍人集團狹隘的利益準則使它喪失民心而陷于孤立地位。盡管蔣介石極力通過軍事強制建立起一個軍事化社會,但他始終未能使軍事化的社會整合獲得成功,國民黨的社會軍事化運動只會使缺乏群眾基礎的軍人政權作繭自縛,最終陷于軍事化社會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彼?,國民黨最終仍然沒有完成權威再造的歷史使命,也就難逃在大陸潰敗的命運,歷史最終做出了新的選擇。

猜你喜歡
中常會孫中山權威
別開生面先行者——孫中山的哲學創意
各大權威媒體聚焦流翔高鈣
跟蹤督察:工作干得實 權威立得起
權威發布
趣話角度arccos
權威的影子
民國時期孫中山郵票賞析
孫中山民生主義的現代啟示
咨詢專欄幫你答疑解惑
孫中山的澳門情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