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媒介場域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徑
——基于網絡社群和大學生網絡行為的思考

2019-03-21 21:12侯曉珊戴琬瑩
滁州學院學報 2019年4期
關鍵詞:場域社群媒介

侯曉珊,戴琬瑩,金 志

網絡空間的生成和聚合,不僅改變了公眾傳統思維方式和交往行為,還改變了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和發揮作用的空間條件。在線社交網絡(OSN)的興起和移動虛擬現實的存在,為個體提供了表達思想、展現個性的空間,尤其是以大學生為代表的青年群體。大學生群體網絡行為具有多元并存的特質,個體嵌入多個虛擬群體現象普遍存在,進而導致個人主體在網絡社群的活動空間變得交織復雜。不恰當的“關系網絡傳播”往往會誘發現實中社會動員和社會矛盾的產生。在“互聯網+”媒介迅速發展的今天,抓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意識形態,筑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陣地顯得尤為重要。因而,加強對“互聯網+”媒介場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意識的形成機制研究勢在必行,同時還要兼顧主體的復雜性、多變性特征。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主體——高校,應該更加注重對大學生群體特征加以劃分,從內容、情感、啟發三個向度考慮,以便及時把握大學生思想動態,從其網絡交往行為中做好思想教育規范引領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樹立工作。

一、“互聯網+”媒介場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時代內涵與價值

(一)“互聯網+”媒介賦予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時代內涵

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使得網絡社群逐漸成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的教育陣地,“互聯網+”媒介中的教育價值逐漸凸顯,習近平總書記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就提出了一系列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論述,并且將思想政治教育置于新時代背景下“互聯網+”的媒介場域中,多次強調建設網絡強國的戰略目標,以強烈的政治擔當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16年12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盵1]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中又指出:“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盵2]這就要求現階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緊扣時代內涵,加強思政工作傳播形式、內容和渠道的革新。在“互聯網+”媒介場域下,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經不再是課堂上學生的“被動式接受”。作為一種多元式的教學模式,它能夠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進學生“碎片化”的學習當中,不僅僅是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內容、手段、機制和組織方法的創新,更是將互聯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新工具、新方法用以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3],大數據的運用使得教育工作能夠及時定位和調整工作方向、創新教育模式、提高工作效率,現如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然離不開網絡信息的參與。

在“互聯網+”媒介場域中,信息傳遞簡單迅速、交流方式多樣,這種得天獨厚的優勢使得互聯網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增添正能量方面有著不可或缺、無法替代的作用。一方面,“互聯網+”媒介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輿論陣地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渠道。但是另一方面,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對新時代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嚴峻的外部挑戰,世界格局多極化的迅速演變,新西方干涉主義日益蔓延,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秩序并未形成完整體系,一些錯誤思潮不斷輸入和滲透到國內,挑戰主流意識形態的安全[4],更多的“選擇權”逐漸消解了小部分高校的大學生對對集體主義道德觀念的信仰,后現代主義的“放逐”觀導致部分學生思想空虛、政治冷漠以及信仰缺失,青年學生正處于思想品德的塑造時期,在這個巨大而又復雜的場域之中必須引領他們正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應有的辯護功能和導向功能,深刻揭露侵入的不良意識形態。因此,新時代必須保證“互聯網+”媒介場域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可管可控,在其信息化的同時積極實現工作方式的創新并符合主流意識形態的要求,讓高校學生走出社會思潮的“迷宮”,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

(二)“互聯網+”媒介對思想政治網絡素養教育的價值

網絡信息科技的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無疑也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開創了新局面,“誘導式”“灌輸式”的單向傳統教育方法已經不再適應互聯網時代下多重維度,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形式在當下“互聯網+”媒介中早已悄然發生改變。

第一,“互聯網+”媒介擴大了思想政治的教學內容和教育范式?!盎ヂ摼W+”媒介場域中,巨大的信息儲備使得各種知識變得輕松易得,傳統課堂上教育者往往按照課本教學,其他形式也僅僅局限于聽報告、聽講座、談心等被動方式,這種局限性使得學生獲取的信息相當有限。但在“互聯網+”媒介場域中,教育者可以通過網絡向學生展示更多的時事新聞,擴大學生信息接觸知識面的同時也擴大了教育者的教學范圍,使得學生不再局限于傳統教育模式的束縛,學生不僅能從課堂上汲取思想政治理念,還可以從網站、網頁、APP等媒體上獲取除文字以外的視頻、音頻、圖片等教育資源,讓青年學生群體可以隨時隨地利用“互聯網+”媒介獲取更加新穎、開放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第二,“互聯網+”媒介增強了受教育過程中的互動性?;ヂ摼W空間的虛擬性使得網絡交往趨向平等,學生以往被動的受教育模式難以達到教育的目的性。抹去了個體之間的社會地位和天賦差別,擺脫現實課堂中的心理負擔,學生往往更加愿意與老師進行互動溝通,直抒胸臆表達自己的觀點而無需在意他人眼光。因此,依托“互聯網+”媒介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能夠更多的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與參與度?!盎ヂ摼W+”媒介特有的開放包容性、信息集成性與虛擬互動性,使其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完美結合,營造了一個極具價值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盎ヂ摼W+”媒介的隱匿性,有助于高校及時掌握學生思想動態,解答學生成長境遇中的困惑并準確加以引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作用。

第三,“互聯網+”媒介擴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空間。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針對校內學生,很容易受到時間、場地以及區域的限制,讓思想政治教育這一本該廣泛覆蓋的過程不得不受到多方局限?!盎ヂ摼W+”媒介覆蓋無限空間的特性使之完美地與思想政治教育相契合,借助網絡社群廣泛的影響力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號召力,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權在不知不覺中得以全面滲透進我們的日常生活,從宏觀領域構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

二、網絡社群的生成對大學生網絡行為的改變與具體表現

(一)傳統社交模式的斷崖:網絡社群的崛起

以血緣、地緣關系為紐帶結合的傳統社群因“互聯網+”媒介的嵌入迅速重構,網絡社群以其多重維度、多方觸角全方位地滲透進人們的社交活動中,一種全新的虛擬社群從原有的實體社群中不斷衍生,傳統直線式的社交模式也因此擴展成更大的社交網絡進而重新構筑成為新型空間。網絡社群中的每個成員都可以在“互聯網+”媒介中對話和交流以獲得信息分享和情感接納,這種全新的空間環境使得“人人都是自媒體”,每一個社群成員都能夠以個體為中心重建自己的社交網絡。在網絡社群中,不僅包括現實中的實體組織發展的線上媒體社群,還包括線上因共同興趣和需求自發結合的原生態媒體社群,移動社群根據社群成員的需求、屬性等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第一,以即時通訊、擴大交友范圍、分享個人生活為目的的網絡交流社群,例如國外的Facebook、Twitter,國內的微信、微博、QQ等;第二,以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為主共享資源的網絡社群,國外的YouTube、Instagram和國內的愛奇藝視頻、酷狗音樂、豆丁書房、千圖網等均是這類典型;第三,新聞推送、知識傳播社群,如國內的人民網、知識強國、搜狐新聞、各類公開課等。社群的組織基礎也因其職業、性別地域等特征大致可以分為機構社群、粉絲社群、性別社群以及地域社群等[5]。也有學者將網絡社群按照人際互動和生產共享等維度將網絡社群分為資源型、知識型、娛樂型、情感型等四類,認為網絡社群是一個網絡輿論場,身處其中的成員會受到場域的影響。[6]基于情感交流、知識學習和社會交往的需求,高校大學生憑借其強大的適應接納能力在網絡社群中迅速占領一席之地,因其共同的興趣愛好在“互聯網+”媒介中會聚成一個個網絡社群,他們可以在這個平臺上交換信息、發表言論,但無論社群是自發形成還是由發起者發起,輿論領袖在社群中的影響力都不容小覷,甚至每個社群成員都有成為輿論領袖的可能,引領著社群成員的情感導向和行為導向。網絡社群的崛起也因此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更多的機遇和挑戰,如何全面把控網絡思潮和全民思想動態,運用數字技術進行網絡輿情的跟蹤和引導工作成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和難點。

(二)大學生受網絡社群影響的行為具體表征

1.碎片化學習與網絡依賴并存。豐富多元的數字化信息運用使得知識的獲取逐漸從傳統的課堂教學轉移至虛擬課堂,知識的傳播也逐漸變得“碎片化”。由最開始從谷歌、百度等搜索引擎獲取信息,到QQ、微信平臺上各種公眾號的內容推送,再到如今各類公開課、微課堂等學習APP的普及,“碎片式”的知識獲取和“跳躍式”的內容瀏覽已成為高校大學生的主要學習方式之一,工具主義的傾向使得獲取答案變得迅速而又快捷,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被弱化,惰性逐漸滋長。并且由于缺乏專業老師的指導,獲取到這些不成體系的知識之后學生往往理解片面、不得要領,卻自認為自己涉獵廣泛,對于學習和研究能力的培養有害無益。這種高效便捷也使得高校學生對網絡社群的依賴越來越強,手機不離手已經成為現代人的特征之一,相當一部分學生群體的每日屏幕使用時間高于6小時,很容易沉溺于網絡社群中一些無營養無內涵的網絡資料之中,造成過度沉迷智能手機、荒廢學業等現象。

2.網絡社群中虛擬與現實的交互。社會交往是人的屬性之一,青年大學生的自我認識更強,個性豐富的他們需要通過社交活動表達心聲、表現個性。網絡社群已經成為他們社交活動的主要陣地,他們更傾向于通過微信、微博以及各類社交平臺來展示自我,分享生活,通過虛擬的網絡社交,他們能隱藏真實身份,宣泄個人情感,以多種虛擬的網絡角色和身份尋求更大的自我歸屬感。這種分享不僅是熟人的關系的維系,通過網絡社群他們可以跟全國乃至全世界的陌生人進行交流分享。然而,虛擬的人際網絡也成為高校學生逃避現實、尋求解放的出口,這也使得網絡世界與現實世界的界限變得模糊,引起現實中社交關系的疏遠。我們經??梢钥吹竭@樣一種現象:網絡空間中,網絡社群成員往往高談闊論、言辭激烈,亦或幽默風趣、個性鮮明,在不同的社群角色展示不同的性格特征,但是在現實世界中,他們卻閉口不言、少言寡語,“社交恐懼癥”在這種亦實亦需的轉換當中逐漸變得“正?!?。在這種情況下,即使虛擬的網絡社群縮短了時間和地域的距離,讓人際交往突破時空的限制,但是人們的“心理距離”卻越拉越大,感情聯絡變為快捷的“一鍵發出”,人情變得廉價和弱化,現實中的人際關系日益淡漠。在這種虛擬與現實的交互之中,高校大學生日漸空虛與迷茫。

3.網絡行為的盲目跟風與人云亦云。網絡社群的虛擬與自由讓網絡空間變得紛繁復雜,各種誘惑紛至沓來,讓心智尚未成熟的學生群體難以分辨真假,輕信網絡謠言并且成為謠言的傳播者。這種盲目同樣體現在網絡消費行為中,移動支付的出現縱容了消費行為的盲目,各式各樣的購物APP無形中刺激了學生群體消費的欲望。當然,盲目的消費行為能滿足物質生活需求、尋求精神的滿足以彌補情感空缺,但是面對各種誘惑,大學生往往容易陷入各種消費陷阱,產生攀比心理,一些不法分子甚至利用網聯網社群進行詐騙。近年來網絡詐騙、校園裸貸等事件讓我們深感痛惜。網絡社群不是法外之地,網絡的清凈不僅需要法律的規范,更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從根源上進行正確引領。

三、“互聯網+”媒介下思想政治素養培育的三個重要靶向

(一)思想政治網絡素養培育的內容向度

在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很多網絡思想教育內容不夠合理,主要體現在: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教學形式較為單一,難以凸顯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

首先,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要豐富教學內容。針對不同受眾群體特征和需求,編制教學資料。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局限于教材,采用說教形式單一刻板地將思想政治內容灌輸給學生群體,教學內容也經常與學生實際需求相脫節,這導致學生課堂注意力不高,無法深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和精神,使思想政治資料難以發揮最大作用?!盎ヂ摼W+”媒介場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要針對不同受眾群體編制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選擇更加合理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主動吸納互聯網思維,根據現階段學生群體“碎片化”學習的特征,提取思想政治資料中的重點內容,分年級、分階段、分形式地對學生群體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搭配不同的網絡媒介,充分利用新興社交媒體,全方位的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進高校學生的生活,讓學生易于更樂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其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要提升移動虛擬社群的內容價值。當前西方功利主義、享樂主義、新自由主義等思潮利用互聯網不斷傳播錯誤信息,企圖顛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統治,嚴重挑戰著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巨大沖擊。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必須堅持以立為本、立破并舉,不斷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和引領力。我們必須科學認識網絡傳播規律,提高用網治網水平,使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變成事業發展的最大增量?!盵7]新時代必須以“互聯網+”媒介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新的輿論陣地,提升網絡社群中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價值,對思想政治教育嚴格把控,加強、鞏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突出信念教育、道德建設和時代精神。

最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要更加貼近現實世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大部分是嚴肅枯燥的政治語言和哲學思想,在其傳播的過程中要將其轉化為高校學生自己的話語體系,回歸高校大學生的現實生活,從現實社會中汲取資源來充實網絡社群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讓高校大學生在網絡社群中正確理解和解讀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二)思想政治網絡素養培育的情感向度

“互聯網+”媒介場域下,高校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和主體性更強,網絡媒體不僅僅賦予了他們更多的話語權,還給了他們更多接收信息的選擇權,這就使得傳統的單向灌輸式教育模式在個性鮮明的大學生群體中失去魅力?!八枷胝谓逃粌H要強調科學性,更要講究藝術性?!盵8]面對新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應該充分考慮到教育對象的情感表達需要。

滿足高校大學生精神世界的需求。將教育對象的接受能力和接受意愿納入教學計劃的制定,采用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讓思想政治教育“活”起來、“動”起來。

第一,增強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之間的話語共識。在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堅定不移的傳播新時代精神,弘揚主旋律,運用政治術語,學習政治主張。但是有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慣用封閉刻板的教學方法傳播思想政治教育,甚至存在使用高壓嚴厲的語言和手段控制學生言行的行為,不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必然降低學生學習的欲望和探索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正確傳播黨的思想政治內容的同時,還應建構適應當代大學生的話語體系,考慮新時代青年的情感需求,遵循“互聯網+”媒介的信息傳播規律,將符合主旋律的網絡語言適當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來,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和藝術性。

第二,轉變思想政治教育的表現形式?!盎ヂ摼W+”媒介的興起讓圖文、音頻、視頻等形式成為輕松傳播信息的途徑,其信息表達的生動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更加簡單易懂,容易引起學生共鳴進而提高互動效率。例如,紅色文化與“流行音樂”的結合、政治術語在“網絡表情包”上的運用、思想政治教育 “微課堂”的廣泛傳播,都不斷突破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更成為傾聽學生心聲、把握學生思想動態的有效工具。

(三)思想政治網絡素養培育的啟發向度

思想政治教育其根本目的是服務青年、團結青年、教育青年、引領青年,新時代“互聯網+”這一新興媒體文化已經作為一種動力過程將文化和傳播相凝結,其輻射力之強大已經讓全國乃至世界無不牽扯其中,深刻的塑造著現代文化和價值觀念。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思想政治教育就不單單作為一種知識和文化教育,更成為一種思維方式教育以及網絡技能教育,必須:

首先,強化思想政治網絡教育素養,加強網絡媒體的素質教育。高校大學生作為典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對于我國知識性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價值。但是因其心理素質、知識結構、社會閱歷、情感特征等的局限[9],也最容易受到錯誤思潮的影響而影響其價值觀的塑造。正確地利用網絡社群傳播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要求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以及高校大學生自身都要具備基本的網絡媒體素養,合理甄別網絡社群中各類信息,正確解讀思想政治教育的媒體資源,讓網絡社群成為我們建設自身的有力武器。

其次,在“互聯網+”媒介場域中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智慧表達。海量信息的一鍵獲取滋長了高校大學生的惰性,影響了學術能力的培養,造成其鉆研能力的下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工作者應該準確把握網絡社群多維發散的特征,將其運用到網絡社群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并進行智慧的啟迪,加強思維方式的培養,讓高校學生在享受“互聯網+”媒介帶來的便利的同時將其自身的鮮明個性與網絡社群的發散跳躍性相契合,就像美國學者約翰松《美第奇效應》中描述的那樣:“靈感性思維和交叉性思維在新的方向上跳躍式的改變了世界面貌,常常為一個新領域的出現鋪平道路”,[10]培養高校學生的發散思維,注重智慧的表達,讓高校大學生群體作為時代青年,不斷地開拓新的領域,引領時代新發展。

四、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強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項戰略工程、固本工程、鑄魂工程,關乎到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11]?,F如今國家提出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這就要求一流高校更要緊密結合國家戰略需求,深化學校綜合改革,承擔起一流大學的新時代使命,思想政治教育在這一過程的當中無疑起到固本正源的作用。當前,“互聯網+”媒介場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時代背景下已經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刻領悟“互聯網+”媒介場域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代價值,把握好網絡社群的特點以及高校大學生受網絡社群影響的行為表征,精準定位好“互聯網+”媒介場域中思想政治素養培育的方向。無論是內容向度、情感向度還是啟發向度,都應該與網絡社群中的形態相契合。以重構適應新時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為手段,向大學生傳遞有價值、有能量的思想政治內容,并以互聯網的發散性為啟發,加強對學生思維方式的培育,讓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在“互聯網+”媒介中能夠不斷探索新出路、踐行新使命。

猜你喜歡
場域社群媒介
民主論辯場域中的法律修辭應用與反思
百年黨史場域下山東統戰工作的“齊魯特色”
媒介論爭,孰是孰非
社群短命七宗罪
中國武術發展需要多維輿論場域
書,最優雅的媒介
歡迎訂閱創新的媒介
組織場域研究脈絡梳理與未來展望
反思媒介呈現中的弱勢群體排斥現象
母嬰電商的社群玩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