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費孝通文化觀對文化生態失衡問題的啟示

2019-03-21 21:12張培培
滁州學院學報 2019年4期
關鍵詞:費孝通生態文化

張培培,董 軍

工業化時代的到來,不僅造成了自然生態的失衡,也造成了文化生態的失衡。以人為中心的價值觀念造成了生態環境的破壞,以西方文化為中心的文化觀念也讓文化生態遭到了破壞。只不過,文化作為一個獨立的生態系統,作為由各種形態的子文化所構成的文化有機體,它的破壞不像自然生態的破壞,可以通過肉眼獲知、通過感官去體驗。人類可以通過數據展現自然界物種消失的數目,卻無法獲悉全球范圍內有多少土生土長的文化在全球化的過程中消亡。在現代文明席卷全球的今天,以西方文化為中心的觀念正在蠶食著傳統的文化發展的空間。面對全球文化生態失衡現狀,反思費孝通文化觀,以期帶來一些解決文化生態失衡問題的啟示。

一、文化生態失衡問題的提出

國內目前對于文化生態失衡問題的研究還沒有重視起來,而國際上關于文化生態研究的序幕早在上個世紀就已經拉開了。20世紀上半葉美國人類學家費蘭茲·博厄斯在進行實地考察的基礎之上,探討了環境與文化之間的關系,對文化進化論進行了挑戰,并提出了“決定論”,認為環境對文化具有直接的決定作用[1]。其后,斯圖爾德在《文化變遷理論》一書中,也表達了生態環境決定文化生態的觀念[2]。當時,以斯圖爾德為首的美國文化生態學派對于文化生態的認識一直停留在人類文化和行為與其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交互作用的關系上。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文化生態的研究已經延伸到多個學科與領域之中,此時,社會學、人類學,以及經濟學領域的學者都展開了對生態文化的研究。

費孝通作為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自然也對此十分關注。費孝通的學生方李莉在1998年的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所主辦的人類學高級研討班上,就提出了文化生態失衡的問題,她認為文化生態失衡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從文化自身來看,文化具有地域性,在無法與人工環境相融合的情況下,就會產生文化失衡的現象;從中國文化發展的脈絡來看,西方文化強勢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在中國進入了機器化的時代以后,傳統文化因為不能夠適應新興文化而失去了生存的根基;從全球各民族的文化發展來看,不少民族文化都在全球一體化的格局中,失去了文化自信,失去了傳統特色。[3]之后費孝通就針對方李莉的文化生態失衡問題表明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全球文化生態失衡面臨著兩個問題:一個問題是,一些落后的非西方國家有自己本身的文化傳統,但這些文化傳統已不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了,它們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去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第二個問題是,西方社會也要面臨如何與這些發展中國家的文化發展相互協調,避免造成各種文化的對立化,從而保證整個世界都能和平相處下去?!盵4]這兩個問題是目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面臨著的文化困境,人類社會的有序發展,需要不同的傳統文化的存在,在過去全球化浪潮還未興起之時,各種文化可以保持自身的特點,在一個相對獨立的環境中繼續發展,而現在整個世界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空間的距離不斷的壓縮,傳統文化不得不作出一定的改變,且這種改變必須是和現代化的發展相適應的。

距離費孝通提出這兩個問題已經過去了將近二十年的時間,無數事實已經證明未曾很好的適應現代化社會的傳統文化,都遭到了以西方文化為中心的觀念的侵蝕。非洲的部落文化、中國的傳統民俗文化,有的已經消失在人類文化歷史的長河中,有的正在面臨著將要消失的危機。文化生態的破壞,以及文化資源的減少已經成為不可否認的事實。西方人用現代機器、現代技術制造了一個新的物質環境,卻沒有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一個新的文化環境,在其還沒有完全適應自己制造出來的物質環境的同時,更無法將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融合到一起,讓二者相互促進。然而,一些本土文化的消失卻不得不引起大眾的關注,因為人類無法估量,傳統文化的消失帶來的社會文化失衡會達到多么嚴重的程度。

二、費孝通的文化主張

誠然,當今世界還沒有哪一種思想能夠圓滿地解決不同文明之間存在的問題,“文明沖突論”“天人對立說”“個人中心主義”的思潮仍然占據著時代發展的主流,西方部分學者雖然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卻沒有給出合理的方式去妥善的解決問題。在新世紀到來的時候,英格萊哈特與貝克根據自己的調查,發表了一篇報告,在報告中指出,大眾所看到的是文明多樣性的延續,而不是以西方普遍化的形式所表現出來的與日俱增的一致性。文明多樣性的延續,可以通過積極地重新創造和重新吸納非西方文明模式得以實現。而費孝通在21世紀初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他認為解決文化生態失衡的問題,可以采取多元化的辦法,并不是一定要找到一個唯一的途徑來融合不同的文化,而是要看到不同民族文化的特色,找到不同文化的出發點,根據各自的文化傳統來進行創造。東西方文化的學者不約而同地提出相似的觀點,足以看出,當今生態文化失衡現象的嚴重性,以及解決問題的趨向性。費孝通晚年對全球化和不同文明之間的關系進行了非常深入的探討,認為想要讓地球上各種文明都能夠平等的交流融合,應該建立起一個“和而不同”的社會,“這種‘和而不同’的狀態,是一種非常高的境界,它是人們的理想。但是要讓地球上的各種文明,各個民族、族群的億萬民眾,都能認同和貫徹這個理想,決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盵5]而想要實現這個理想,就必然需要經歷一個從文化自覺到文化自新再到文化共處的過程。

(一)文化自覺

所謂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不帶任何‘文化回歸’的意思,不是要‘復舊’,同時也不主張‘全盤西化’或‘全盤他化’?!盵6]而達到文化自覺不是一個簡單的閱讀文本的過程,更是深入調查的過程。對于文化實踐者而言,他們感知到的是各種新鮮文化的涌現與土生土長的文化的消失,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利用自己的專業性將文化現狀以及文化發展存在的各種問題通過文字的形式展現給大眾。

費孝通作為社會學家,始終堅持經驗性研究,從廣西大瑤山開始,到幾十年后第二次學術生命展開,實地調查都是費孝通學術研究的基本手段,在進行經驗性研究的過程中,人們才能夠更加清楚的認識到一種文化的特色,感知到一種文化的魅力。在《江村經濟》一書中,費孝通就明確的指出西方的科技成果進入到中國以后,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以及通信方式,過去的社會組織已經完全不能夠與之相適應,只有進行改革,才能夠建立起一個新的與時代發展相符的世界[7]。過去很多人認為中國的鄉村是封閉的,是難以改變的,它拒絕接受新的文化,新的知識,多少年都固守著同樣的文化,同樣的傳統。而實際上費孝通在江村進行考察的時候就發現,其實中國鄉村的原住民會主動的吸收和學習外界的技術和文化,也會對自己的文化進行思考,為了改善自身的生活環境,提高生產水平,鄉村的生產工藝也在不斷的進步,而這一切都是建立在文化自覺的基礎之上的。他們可能并不清楚什么是文化自覺,但是這種思想卻真實的融入了他們的生活和實踐當中。

從中國本身來說,五千年的文化歷史留給我們的是無限的財富,但真正懂得中華文化的人卻是不多,對自己的文化尚且談不上了解,又如何真正做到文化自覺呢?費孝通曾在自己的演講稿中指出,文化自覺的使命是中國人有責任用現代科學的方法來完成我們‘文化自覺’的使命,繼往開來的努力創造現代的中華文化,為全人類的明天做出貢獻。[8]“在世界全球化背景下,在對立之中找到對接,打破‘民族和世界’的二元對立框架,使中華民族文化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立足自我,吸收借鑒、站穩腳跟,擁抱世界?!盵9]人類社會是不斷地變化的,信息的更新速度卻不是及時的,生活于一種單一文化環境中的人想要去了解另一種文化背景中的人的生活,研究者必須深入到自己想要了解的文化中去。只有了解了文化的特色,才知道本土文化發展存在的問題,這也就是費孝通所說的自知之明,在對自身文化具有自知之明以后,一個民族才能夠加強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新環境、新時代文化選擇的主體地位。如果文化一直保持單一性的發展,只看到文化具有原始性的、特色的一面,結果只能是本土文化在面對外來文化沖擊時,被迫放棄民族文化傳統,融入到其他文化中去,失去自身文化的特色,連自主性都不具備,又遑論文化自覺。

(二)文化自新

自新在《世說新語》里面有兩種解釋,一是指自覺改正錯誤,重新做人。二是指有才要用到正道上,知錯必改。而在費孝通看來,“自新,就是自我更新,從傳統的基礎上來自新,而不是從零開始?!盵10]229人類進入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之后,需要建立起一個新的文化環境與之適應,建立新的文化環境的過程就是文化自新的過程。造成文化生態失衡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本土文化沒有進行有意識的自新,沒有認識到自身文化存在的一些問題。正如美國新進化論學派所言的一樣,文化是一種觀念和技術,社會結構的綜合構成,它經過調整能夠適應與其自然居住地和周圍相互競爭的其他文化??v觀歷史的發展,凡是具有生命力的文化都是懂得保持和創造的文化。

所謂保持就是延續本土文化的特征,在全球化的進程中,很多人對于文化的概念和認識都走進了誤區,大眾認為原始的土著文化是阻礙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它們的傳統習俗是封建的落后的,想要步入現代化,就必須用現代文明取締這些愚昧腐朽的文化[10]237。而實際上,任何一種文化,經歷了時間的流逝,都蘊含著深刻的智慧。原始的土著人熟悉自己生活的土地,他們可以掌握自然變化的規律,一代又一代承襲下來的生產經驗讓他們無比的清楚自己的土地,除了極端天氣的出現是不可預料的以外,其他的種種變化都是在他們的預料之內的。以巫術為例,這種在很多人眼中是反科學的東西,其實在很多土著文化中都是存在的。沒有生活在這個文化環境中的人不清楚巫術的作用,而實際上,土著人對于土地對于自然的敬畏是一種天生的本能,他們在自己居住的土地上繁衍生息,掌握這個地方的自然規律,可以通過有效的行為去維持這個地方的生態平衡?,F代科學雖然可以通過人力通過技術有效的控制和支配自然,但是自然界中不受人力支配的因素太多了,只有生活其中的人,在幾百上千年的時間中形成的文化才能夠切實的貼近自然,貼近人類生存的家園。

如果說保持是文化自新的基礎,那么,創造就是文化自新的關鍵。我們需要承認原始的文化是值得今天的新的文化去借鑒的,但是,也不能夠固步自封。真正能夠讓一種文化重新煥發生機的方式就是創造。人生活在一個客觀的世界里,文化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和改造能力,人類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對其進行改造。從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人類與自然的關系是不斷的變化的,文化發展的過程也隨著這種變化而不斷的改變。當人類居住的地理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文化不可避免也要經歷一次地震式的調整。工業文明擴張了人工環境的規模,它滿足了人類的物質需要,但是,自然生態系統的破壞速度卻也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在整個地球生物圈退化的同時,文化環境也不可避免的發生了變化。為什么過去的文化創造沒有造成文化生態的失衡,而在現代化的發展中,在人們物質生活得到滿足的條件下,文化生態卻失衡了呢?其實從文化的創造過程我們不難發現,文化創造是需要一定的限度和周期的。農業文明不發達的交通條件和自然環境的阻隔,讓文化的改變細小而緩慢,這就給文化充足的時間去適應新的文化的加入和舊的文化的更新。而工業化時代追求的是速度,是效率,它并沒有給舊的文化足夠的時間和彈性來創造自己。

“911”事件發生以后,費孝通認為西方特別是受難國會追尋事情發生的根源,然后再進行深刻的反思,認識到西方文化存在的問題[11]。而事件發生之后美國報復性的處理方式讓費孝通感到十分失望。因為西方國家并沒有認識到自身文化的問題,忽視了文化的價值觀在精神領域的作用,更忽略了不同文化之間是有沖突存在的,戰爭并不是解決文化沖突的最好方式。西方帶有政治性目的的文化輸出,試圖建立起具有共同價值標準和市場秩序的環境,卻沒有給原本的土著文化適應的時間,這就必然造成多種文化之間的矛盾。在進行文化擴張的過程中,西方文化雖然是有進步的,但是因為沒有給舊的文化發展的空間,又想讓自己的文化成為主導文化,就使得矛盾激化,造成慘痛的后果。所以說,進行文化自新是必要的,不管是西方文化還是其他地區的文化都不是完美的,在全球化發展的過程中都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三)文化共處

上個世紀90年代初,費孝通在自己的八十壽辰聚會上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12]的設想,來處理不同文化之間的關系。僅僅十年后,在21世紀初,他又提到了文化該如何共處的問題,而當時世界的確面臨著文化生態失衡的困境。由此可見,作為社會學家的費孝通對于社會未來發展的嗅覺是非常靈敏的。

實際上,“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是文化共處的最好結果,更是文化自覺的理想愿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不僅是文化共處的必要條件,也是達到“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前提。文化經過自覺和自新的過程以后,需要解決的就是共處的問題。因為文化自覺和自新所面對的都是民族自身文化所存在的問題,而文化生態失衡所面對的是全球性的問題,是不同民族的文化如何相處的問題。天下大同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中華民族上千年來一直在探求的最為崇高的精神愿景,也是人類最為理想的生活狀態,當文化生態達到平衡的時候,也就是真正的“天下大同”的時候。

此外,費孝通也指出,講究天下大同的時候,務必要注意“和而不同”?!昂投煌币辉~最早見于《孔子·子路》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它是指君子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可以保持和諧的狀態,卻不會放棄自己的立場,而小人則是在表面上迎合別人的想法,內心卻抱著不友善的態度。這在目前的文化生態環境是非常常見的文化沖突現象,一個民族在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會放棄自己固守的傳統,被迫融入到對方的文化環境的,這種融合是不情愿的,融合的過程更是矛盾頻發?!拔幕瘺_突作為一種社會沖突,對于文化交融創新、社會發展有著近乎激進的推動性作用?!盵13]而在文化沖突的過程中,任何民族發展自身文化的時候都要認清自己的立場,在和其他文化進行交流的時候敢于表達想法,積極的尋求共通點,這樣文化才具有長久的生命力,這與費孝通所提倡的“和而不同”的理念是不謀而合的。

三、建立多元一體的文化生態世界,化解文化生態失衡

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費孝通針對中國的國情提出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化格局的概念,他認為“中華民族的主流是許許多多分散獨立的民族單位,經過接觸,混雜,聯接和融合,同時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個你來我去,我來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個性的多元統一體?!盵10]168-169這是世界各地民族形成的共同過程。而進入到新世紀,面對經濟全球化的局面,費孝通是十分敏感的察覺到經濟上的休戚相關與政治上的各行其是,文化上的各美其美,在人類進入到全球化進程的初期,會形成一個大的矛盾,在面對各個民族各個國家的差異性的時候,如何解決矛盾是全球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

中華民族經歷了五千年的歷史,形成了多元一體化的格局,在民族平等的基礎上,實現了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景象。在探討全球化和不同文明之間的關系的時候,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化格局無疑帶來了深刻的啟發??v觀中國的發展歷史,雖然經歷了無數次的分分合合,可是統一始終是發展的主流,在走向統一的道路上,不斷摸索、不斷積累、不斷的完善,這才形成今天的多元一體化格局。在這個成熟的協調機制之下,每一個民族可以擁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習俗、自己的習慣,并與其他民族不斷的融合,共同發展自身。所以,費孝通指出,探討全球化的不同文明之間的關系,達到文化自覺的狀態,解決文化生態失衡的問題,可以從中華文明的發展中獲得啟迪。

世界文化如今是多元一體化格局,而中華民族的發展也是多元一體化的格局,不同之處在于當今的世界文化面臨著文化生態嚴重失衡的狀態,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經歷了幾千年,依然是良性的交流與融合。在中國古代人的眼中,中國就是天下,被人們看作是一個小的世界,朝代更替,紛爭不斷,不同種類、不同地區的文化不但沒有在戰亂中消失,反而形成了多元一體的格局。在朝代統一的情況下,任何一個統治者在位期間都是允許其他的文化形式存在的,即使對于外來文化也抱著非常開放的心態。佛教傳入中國,經過長期的發展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佛教,并且還由于不同的地區傳入的時間不同、社會歷史背景不同,形成了漢傳佛教、藏傳佛教以及云南地區的上座部佛教,這三種類型的佛教根據當地的民族文化進行本土化的改造,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融入了當地的社會和生活,并且成為了當地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說明了在古代中國任何一個局部的文化中心都能夠按照本土的特色進行文化的改造,居住于不同局域的居民有發展文化創造文化的機會,這樣分散的多中心文化局面也才能夠確立。為什么其他的古代文明都湮沒在歷史的過往中,而中國文明卻能夠延續幾千年呢?究其原因,還是在于中華文明的結構和機制在漫長的歲月中,經過無數先人的探索、積累和完善,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協調模式。儒家文化、道家文化與佛家文化都能夠彼此借鑒、彼此發展,看到對方文化中值得借鑒的一面,并將其融合到了自己的文化中。這種文化自覺、文化自新性存在于中華民族的骨血中,雖然說在古代并沒有明確的文化自覺的概念,但只有在歷史意義上才能夠知道一個歷史時期內發展的文化是否具有自覺自新性。

費孝通認為人類文明的多樣性是不同文明得以存在發展的保證,全球化進程的發展不應以犧牲人類文明為代價,因為文化生態的失衡帶來的是文化的缺失與趨同,而失去了土壤滋潤的文化還能夠走多遠,這是大家無法預知的事情。只有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弱勢文明本身就處于一個不利的地位,一再保持固步自封的狀態,最終肯定會被時代所淘汰。而強勢文明在文化上始終自我欣賞的話,也無法為自身文明注入新鮮的血液,最終只能淪為高嶺之花??v觀世界文化,在現代世界文化體系中,還有很多研究人員使用“主客之分”來進行文化研究,這種不平等的文化對話本身就是將自己站在了對方文化的對立面。費孝通所倡導的多元文化的交流是無主體性的交流,沒有此方與彼方,只有欣賞與學習,從“文化沖突論”中解脫出來,突破強勢文化的話語權。這也是為什么說只有建立起多元一體化的生態文化世界才能夠應對目前世界性的文化生態失衡問題的原因。

四、啟示

回歸到文化本身的概念,費孝通認為文化是為了讓人能夠更好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人對于物質生活的追求本身是無可厚非的,在物質生活以外,人需要精神生活的滋養。文化的出現滿足了人們對于物質以及精神方面的需求,當人在追求物質生活基礎上,建立起一個豐富的精神世界時,可以將人類從純粹追求物質生活的享受中解脫出來。然而文化發展到了今天,走上了一條人與自然對立的道路,西方式的個人中心主義觀念強勢的成為世界發展的主流,即使在人類活動已經引起自然反抗的情況下,人類依然沒有停下掠奪的腳步。

從民族自身來說,面對世界洪流的沖擊,立足于自身的傳統文化進行創新就是一種文化自新,在文化自覺的基礎上進行文化自新,學習以及吸收外來文化的先進思想,在新的條件下發展本民族的文化是現在每一個民族都應該做到的。非洲小部落文化的消亡已經向我們證實了文化不創新只會在夾縫中生存直至走向死亡,具有生命力的文化都是能夠向外汲取養分的。人與自然不斷激化的矛盾也表明了西方世界在其強大的技術支撐下正在創造的這個新的人文世界是存在巨大的缺陷的,可以說文化發展到至今都沒有確立一種能夠兼濟天下的文化觀念。所以從世界的角度來看的話,文化世界想要健康的發展,就需要堅持一體化與多元化同時發展,民族自身保持文化的特性,多種文化在共處中相互尊重與理解,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多元一體的文化生態環境,才能夠緩解目前文化生態失衡的嚴峻局勢,將人類從物質的欲望中解脫出來,去追求精神生活的滿足。人對于物質的追求是人作為生物體的生物性,而人在超越了這種動物性的追求之后才能夠進入到真正的文化世界。當個人、民族、世界都能夠接受多元一體的文化觀念,學會文化共處,文化生態失衡的現狀才有得到改變的機會。

為了滿足人類在物質方面的需要,自然生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而人類的物質欲望不斷的膨脹,讓文化生態也付出更為慘痛的代價。當人類為現代科技感到沾沾自喜的時候,文化已經面臨著嚴峻的失衡問題,費孝通在晚年一直在強調這個問題,也從全球化的角度出發,去思考解決問題的方式,并切實的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設想,希望建立起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和而不同”的世界?,F今面對越發嚴重的文化生態失衡的問題,可以說,費孝通的文化觀值得每一個人深思,考慮未來文化發展的方向。

猜你喜歡
費孝通生態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生態養生”娛晚年
住進呆萌生態房
今天,為什么我們要懷念費孝通?
費孝通的十個文化洞見
生態之旅
誰遠誰近?
費孝通紳權與皇權的關系研究
生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