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棄疾的終點

2019-04-17 12:55路也辛
福建文學 2019年4期
關鍵詞:鉛山辛棄疾

路也辛

我終于去了辛棄疾的終老之地。那是十一月中旬,北方大地已經全面進入冬季,南方卻依然綠著,雖然綠得已經有些不太情愿。

我先坐飛機,再上高鐵,后乘大巴,再轉三輪車,坐出租車,最終是為了抵達江西省上饒市鉛山縣,以及下屬的稼軒鄉期思村。

我到達鉛山縣政府所在地河口鎮時,已是下午四點了。趁著天還沒黑,我跑出去看古鎮。這是徐霞客寫過的地方,是辛棄疾當年遭貶之后擇居的地方。古鎮在信江旁邊,江上有一座由許多只小船手挽手搭成的浮橋,我在浮橋上來回走了兩趟,看到有人撐一支長篙,乘著竹筏載著兩只鸕鶿在捕魚。江的外側,緊挨江畔臥伏著一個又一個圓滾滾的小山頭,每座小山頭似乎都是由整整一大塊渾圓渾圓的巨石構成,山上植被很少,僅僅從石縫里零星擠出少許,緊鄰的山腳才會簇擁著蓬蓬綠色。至于那些山體的顏色,看上去基本都是黑褐色或黑棕色,有時望過去,略微發紅,似乎有金屬質感。我開始胡亂猜測,莫非這些山體石質中含著大量的鉛元素和銅元素,所以才呈現出這種色調、質地和形態?鉛山縣中的“鉛”讀音作“顏”,它的含義還是鉛的意思吧,地名是否由此而來?我還想出了另一種解釋,武夷山呈東北、西南走向,橫跨福建、江西兩省,上饒正在江西東北部,這邊的山仍然屬于武夷山脈,鉛山縣就有一個鎮叫武夷山鎮,那么,即使作為最后余脈的這些不太知名的山,其地質構造也與武夷山是相同的吧,應該屬于沉積巖地貌中的丹霞地貌——此處看到的山與武夷山確實很相像,只不過作為強弩之末,規模已經很小了。

從浮橋上沿著緩慢而開闊的江面,朝著信江公路大橋那邊遙望,可見大橋另一邊江畔同樣圓滾滾的一座山頭上站立著一個巨大塑像,背對著信江和鉛山縣城,朝向西北望去,不知望到的是長安還是浮云??磥砟菓摼褪切侣勚兴f的高達三十二米的辛棄疾像了。把一個像塑造得如此巨大,放置到如此懸空而高調的地理位置,可見辛棄疾在本地已然成為某類可以鎮災禍保平安的“神”,看上去似乎是在保佑鉛山縣風調雨順,保佑信江別有洪澇之災。

我用手機百度出這個塑像來,算是從屏幕上拉近了細細看它。這個辛棄疾塑像真是極盡威武之能事,身板像銀行金庫大門那么闊大厚實,明顯中年發福,挺胸腆肚,雖左手拿劍右手執書卷,但武夫氣過重而文人氣不足,從神情到姿態都表達著躊躇滿志和鏗鏘有力,而絲毫看不出遭貶卜居鉛山之后的苦悶與困惑,當然也看不出在鉛山引淵明為知己時那種清平樂村居的呆憨與快活。

接下來去逛老街。這沿山河口鎮雖說是在明清時期商業活動達到鼎盛,水運贛閩通衢,但其實這古鎮在唐初就建成了,在北宋初年已經非常繁華,信息通達,距離南宋都城臨安也不太遠,又山清水秀,所以再到后來,被貶的辛棄疾就來了。他先是在不遠處的上饒帶湖住了十四五年,帶湖宅子發生大火后,又搬到原本常去小住并已經建好屋宅的鉛山來生活,在瓢泉邊一住就是十二年,直至死去。他來到鉛山時,這條古街雖不及后來繁榮,想必也已具備某種雛形。

進入那條信江和惠濟河交匯之處的九弄十三街,保留下來的大多是明清建筑了。巷子里的路面是由長條的青石和麻石鋪成的,石板上有凹陷下去的印跡,是年深日久軋出來的車轍,不一會兒下起了小雨,這些凹陷之處就變成了水洼。主干街兩旁是密集得讓人喘不過氣來的雕梁畫棟,空氣里有一種木質在時光里腐朽著的味道。大多數房子閑置著,有少數還在營業,茶行、紙店、藥號、綢緞店、瓷器店。另有一些長長的窄巷子,雜草掩隱了高墻宅院,這么陰濕幽暗的古巷中,要么藏了佳人要么藏了鬼。當然有相當一些房子里面混住著不少百姓人家,還算是有人間煙火氣的,有人正在古井汲水,井壁上生長著綠綠的蕨。我從河邊只能容納一人的窄道上走過,旁邊的人家正開著門,茶桌擺在門口,這樣經過時,幾乎就進到人家堂屋里去了?!拔矣惺裁茨軒湍銌??”難怪男主人忽然這樣問我。

天色漸晚,我在一個胡同里迷了路,怎么也走不出來了。這時一家房門敞開來,一個端了洗菜盆的女子彎著身子走出來接水,我就上前去詢問怎么從這里拐到大街上去,那女子抬起頭來,我幾乎被嚇掉了魂。那應該是一個被燙傷或者被燒傷得完全變了形的面孔,牙齒全部暴露著或者長在了嘴巴外面,在黑下來的天色里,更顯得白瘆瘆的。我迅速逃竄,確信自己真的見到了鬼。

我就這樣胡亂撞來竄去的,結果又到了一個胡同口,遇見一家門店或者人家正吹吹打打,一群人擠在門口。定睛一看,不得了,那些人披麻戴孝,房門口街上擺了一副棺材,一個穿黃袍的,大約是僧人吧,正在那里做佛事或法事,口中念念有詞。我走過時,那些人把頭忽然一齊扭過來,在暗下來的天光里用詭異的眼神望著我。我大氣不敢出,心里呼喊著:“辛棄疾救我!”就用一雙已經被嚇軟了哆嗦得失去效用的腿逃掉了。

好不容易走出像迷魂陣一樣的古街時,天已經黑透了。為了給自己壓壓驚,我決定大吃一頓。正好在古街和現代街道交會之處有一家看上去仿佛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公社食堂那樣的建筑,里面是本地小吃大排檔。我要了兩大籠“燈盞粿”,一籠屜里有十個,兩籠屜就有二十個。鉛山是燈盞粿的發源地,糯米粿的皮可以是白色的,也可以是加了草汁菜汁變成綠色的,要先搟成餃子皮那樣,中間平攤開來,同時讓四周邊緣翹起,做成燈盞的模樣,也像一個淺碟,然后在這燈盞內部放進肉末、香菇末、冬瓜粒、蘿卜丁和碎豆芽。把這樣一個一個燈盞粿像小蒸包那樣擺放在了籠屜上,再放到鍋上去蒸熟,最后出鍋時往籠屜里撒上一把蔥花,就可以開吃了。燈盞粿真是好吃啊,又糯又香又清爽。而后來幾天,我到上饒市區之后,又買過幾次燈盞粿,運氣實在不好,油汪汪的,膩得只剩了油味,吃一口就把嗓子眼給狠狠地堵死了,簡直是在給鉛山燈盞粿抹黑。那頓晚餐,我還吃了這里的另外一種小吃,叫“蕎麥粿”,其實就是一種苦蕎麥皮的蒸餃,里面的餡是白蘿卜絲、蝦皮兒和辣椒,又咸又辣,實在消受不了。還有一種“清湯”,其實就是小餛飩,我總不能因為餛飩改了名,換了馬甲,就去來上一碗吧。當然還有米粉,放上酸豆角肉末,還是可以來一碗嘗嘗的。

據說燈盞粿與乾隆下江南路過鉛山的某個傳說故事有關。傳說歸傳說,不能等同于歷史,何況與乾隆有關的傳說,基本上都不太靠譜,信不信都可。我想辛棄疾在這里生活了這么多年,像燈盞粿、蕎麥粿、清湯、米粉什么的,肯定都是吃過不少的吧?這個山東大漢吃得慣嗎?辛棄疾詩詞中提及的食物,印象中不多,好像也只有酒、莼菜、鱸魚、米飯、甜瓜、芋栗、薺菜、黃雞、社肉什么的。

在河口鎮的馬路上,問過多輛出租車,竟都不曉得稼軒墓在哪里,甚至從來沒有聽說過,有的干脆把江邊山頭望向西北的那座高達三十二米的辛棄疾雕像當成了墓地。

那天晚上我住在鉛山最豪華的一家酒店里,看上去有五星級的樣子,每晚竟只要一百五十元人民幣。我打開手提電腦,連上網絡,開始做功課,好不容易搜索并聯系到了一位對路線熟悉的出租車司機。

第二天一大早就出發。司機五十多歲,叫朱小富,小富即安,又姓了朱,這姓和名搭配得真好。我當著朱師傅的面,給他的車牌拍了照,往家里微信群里發去了圖片。女子孤身出門,又是與陌生人一起前往荒郊野外,這樣做是出于下意識。

從河口鎮去往期思村的路上,正好路過鵝湖書院。去往鵝湖書院的山間道旁,開滿了茶油花,綠葉,白瓣,黃蕊,很好看。下車細看,并摘了幾朵。想起辛詞中寫花的句子,雖然寫的不是這秋末的茶油花,而是其他的花:“啼鳥有時能勸容,小桃無賴已撩人,梨花已做白頭新?!?/p>

大約地處偏僻少有人來之故,鵝湖書院這個在中國哲學史上相當重要的地點依然彌漫著足夠的古意,確實是“一榻清風殿影涼,涓涓流水響回廊”。院落里只有我一個人。踩著石板上潮濕的青苔,腳下不小心就能滑倒。朱熹、陸九齡、陸九淵曾經來此探討學術。把那說明文字一一看去,古人對真理窮追不舍的態度,深深打動我,對一向不喜歡的朱熹忽然間似乎改變了看法。其實,作為經院哲學家的朱熹在中國的地位,大致相當于意大利的托馬斯·阿奎納或者印度的商羯羅。他提出的“存天理,滅人欲”,單從字面上看其實沒有什么不對,用來自上天的絕對真理和世間的普遍法則來約束人類日益膨脹并無休無止的欲望和貪婪,這不正是人類文明繼續向前發展所需要的理性精神?除此,難道狂妄的人類還有其他出路嗎?尤其在所有人欲橫流的朽壞時代,這種提法和強調肯定是有價值的。天理和人欲,當然是可以共存的,而一旦發生嚴重沖突,到了非選一個不可、必須分出先后次序來的時候,應該選哪一個呢?毫無疑問,一定是天理。

中年以后的辛棄疾更是常游鵝湖。后來陳亮、朱熹、辛棄疾三人相約鉛山,那次朱熹有事沒來成,只來了陳亮也叫陳同甫的,于是辛棄疾陳亮這兩個相差三歲的好友在此相會,就有了歷史上著名的第二次鵝湖之會。那是冬天,“我病君來高歌飲,驚散樓頭飛雪”。他們同游同飲,議論時政,相處甚歡,在一起大約待了十天,還留下了一個有關立志收復北方失地的斬馬橋的傳說。別后二人不斷寫詩相贈,回憶美好時光,一個寫:“佳人重約還輕別,鑄就而今相思錯?!币蝗嘶卮穑骸爸皇咕?,從來與我,話頭多合……但莫使伯牙弦絕?!绷硪粋€又念叨兩人住在一起的細節和對話:“事無兩樣人心別。我最憐君中宵舞,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绷硪粋€再回:“嘆只今,兩地三人月。男兒何用傷離別?!倍硪粋€干脆直接寫了一首千古絕唱來回應,里面有名句:“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毙翖壖搽p子座,陳亮天秤座,這兩個風向星座的人可謂百分之百地合拍,二者之中,天秤更強勢,雙子在天秤面前要弱勢一些,從他們倆給對方寫詩詞的數量和熱情度上也可以明顯印證這一點。我不禁想起自己在世間也有這樣的同性好友啊,這比那種無論多么如膠似漆都會隨時崩盤的男女關系更讓人感到欣慰。

接下來從鵝湖書院去期思村瓢泉舊址。那就是辛棄疾此生最后居住的地方了。一路看到稻田里基本上只剩下了收割后的稻茬,還有個別早已熟透卻不知為什么沒有收割的水稻,遺留在田里,望去一大片蒼茫的金黃,也有零星的未收的甘蔗,一簇簇地,挺立在秋風中。常有一種開著五顏六色花朵的樹木掠過車窗前,叫不出名字,看上去似乎是木槿的變種。

公路旁漸漸出現了散落的農舍。接下來車子開始從大路往一條窄小的土路上拐,朱小富師傅提醒我“馬上就到了”。

最外面一家農舍旁安裝著太陽能,它的平屋頂上站立著一只低眉順眼的小黑狗,張望著大路和小路,和對面的秋野。

果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只是豐年的水稻收割了,蛙聲已歇。

再往里開,看到有一家很衰敗的黑瓦農舍,似乎已無人跡,但門前一棵細小的柚子樹上卻結滿了碩大的柚子,像橙色的圓燈籠。這是辛棄疾家的柚子,或者,這是辛棄疾鄰居家的柚子。

再往里,是更低矮的廢棄了的房舍,以及一些菜地,更多的是茂草叢生的荒蕪。這里很像那個地方,就是那個溫柔敦厚的鄰家,大兒鋤豆溪東,小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朱師傅指著荒地說:“辛棄疾家的別墅就在這一片,幾年前還能找到他家大石頭的屋基呢,現在不好找了,都弄沒了?!?/p>

幼安先生,你的老家來人了,從趵突泉邊來到瓢泉邊,奔波了兩千里。幼安先生,來看你的人,是你的濟南同鄉,也是一個詩人,她的頭巾在秋風中飄著,也是朝著西北的方向。

車子很快在一座綠綠的山崖前停下來。一股潮潤之氣彌漫。

山崖上種了竹子,還有一些雜草和垂下來的鐵線蕨,崖壁上有濕淋淋的水光。山崖的崖根有一塊巨大的青石,青石表面上有兩個緊挨著的天然石坑,看上去都是泉池。其實,我研究了好半天,認為似乎只有其中一個是泉,里面清水汪汪,一條不知是天然的還是人工鑿出的很細的槽,把水同時又引到了緊挨著的另一個石坑里。兩個石坑看上去都很像瓢。好玩的是,第二個石坑的邊緣上有一大一小的兩個凹陷的小窩,據說那是辛棄疾家當年用來放置碗盤的地方。

這眼泉是辛棄疾卜居于此的重要原因?!捌叭笔切翖壖财鸬拿?,據說他當時想到了孔子評說顏回時“一簞食,一瓢飲”之句,頗有勵志之意,那么,居于此,他偶爾也會想到故鄉濟南那眾多的泉水吧,故鄉的泉水跟這瓢泉一樣清冽。

我在瓢泉之畔徘徊了很久,想象著當年辛棄疾在泉邊的情形。守著這樣一眼活潑潑的泉水生活,多么愜意,這泉給了他噴涌的永不枯竭的靈感。

根據他那個時期的詞,可以想象當年瓢泉居所附近的大致樣子。他在這里修建了以長廊相連接的村舍式別墅,起名草堂、秋水堂、停云堂之類,種了梅花、菊花、柳樹、荷花、連云的松樹和竹子,池塘里養了魚,園子里還種了菜蔬。他在家中小窗前讀書,可望見山影、稻田、鷗鳥,看見倒映水中的星和月。他常常飲酒大醉,與遠方來客唱和。他關心鄉村風俗,與村中的野老和小兒交往,發現他們的嬌憨可愛……

接下來去往石塘鎮,途中拐了一個彎,車子開上一個地勢稍高的山路,從車窗向外,越過一大片開闊的野地和河汊,還可以望見期思村那邊的瓢泉舊址一帶。中間相隔的是河灘、水田、蘆葦、高高低低的竹林,全都在綠中帶著秋意。一群赤麻鴨在溪水中游過,三兩只水牛,那黑青色的身影,在灘涂叢林中忽隱忽現。我忽然對司機師傅說“停車——”,然后下得車來,站在那山路上眺望。我覺得自己忽然發現了辛詞中所寫鄉村的意境,說不出究竟確切地屬于哪一句,一下子冒出了一大堆,類似“斜帶水,半遮山”“云煙草樹,山北山南雨”“新柳樹,舊沙洲,去年溪打那邊流”“雞鴨成群晚不收,桑麻長過屋山頭”……

從期思村到石塘鎮,走公路得繞不少路,似乎還有相當一段距離。而如果像現在這樣望過去,兩個地點之間直線距離其實相當近,只隔著這么一大片開闊的野地和河汊。當年辛棄疾從家門口乘上小船,橫過河去,估計半個時辰就可以到達繁華的石塘鎮了。

穿過石塘鎮古屋林立溪水相伴的窄窄長長的街巷,到達了鎮子的最東頭,那里的視野忽然又明朗起來。那里有可俯瞰整個石塘鎮的綠綠的小山,上有奇崛之石,山跟前彎窄的沙土路上有古界碑,還有一個小土地廟,廟門前的舊春聯上的紅色尚未完全褪去,一座古橋看不出年代,欄桿上長滿了青苔,橋下是岸芷汀蘭,鵝卵石浸泡在潺潺的溪水里。我站在那里,朝著河汊野灘的對面遙望,那有瓢泉舊址的期思村竟又一次重新進入了視野。剛才還大晴的天不知何時已暗了下來,抬頭可見半個白月亮半隱在浮云中,不知何時竟有雨點落了下來……這不正是辛詞里寫過的嗎?“七八顆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現?!?/p>

辛棄疾的生命在鉛山達到了最自由的境界。他中年以后的詞作越寫越多,也越寫越好,呈噴涌之態勢。越到晚年,他的心理越是發生了悄悄的變化,大約也發現那“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的宏大理想一旦放在更遼闊的時空里,未免還是很有局限的,于是寫了很多關乎鄉村野趣的生機勃勃之作??梢娝睦镏辽龠€是比較明白了的。是啊,想必他年老時已經大致想清楚了吧,看那題目,多逗,《最高樓·吾擬乞歸,犬子以田產未置止我,賦此罵之》,意思是說,我打算辭職回老家,兒子用沒有置辦田地和家產來制止,于是就寫了這首詞罵他。

說到辛詞,在我看來,什么豪放不豪放的,豪放當然不假,但別人也可以豪放,還有用典,當然不錯,但別人也在用啊,而辛棄疾對于宋詞的最大的也是最獨特的貢獻其實在于,他使宋詞最大限度地實現了口語化表達并且加入了大劑量的幽默成分。

魯迅曾經這樣寫道:“謹案才子立言,總須大嚷三大苦難:一曰窮,二曰病,三曰社會迫害我。那結果,便是失掉了愛人;若用專門名詞,則謂之失戀?!倍@些文人幾乎或多或少都有的毛病,唯獨辛棄疾一條也沒有。除了老年時真的精力不濟病倒在床的時刻,他幾乎一生身心康健,天天嚷嚷著要去打仗,被貶,起用,又被貶,再起用,又被貶,直到再起用,那時他已病在床上起不來了。一次又一次,他都不接受教訓,屢敗屢戰,屢戰屢敗。賦閑在家,對于他是難受的,但自己勸自己,宜醉宜游宜睡,管竹管山管水,實在苦惱極了,排解不了,就登高樓,一遍遍地拍欄桿。他當然也不會失戀,上了年紀,就給些盤纏,把侍妾們一個一個地打發走。實在不行,到了最后,窮途末路了,還可以“論堆”,大叫著“吾衰矣”,還可以耍賴,“便休休,更說甚,是與非?!?/p>

這種結果,當然主要來自天性,但有相當部分或許也得益于他的出身。是的,他從來沒有把自己當才子,他把肢體活動或者說體力勞動看得很重要,天天吵吵著嚷嚷著要去打仗啊打仗啊,不打仗我受不了啊。這在別人可能是耍嘴皮子,他可不是,他是真打過硬仗并以此為榮的,還想繼續去打仗。如果今生不打仗,他會去做什么?他肯定會去種田,不是已經自號稼軒了嗎?他說“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也是要施展體力。這種熱愛肢體運動或體力勞動的人,跟那種純書齋式人物不一樣,其思維會常常在天地之間在大自然之中得到更新,保持活潑,不會變得酸腐。維特根斯坦厭惡了劍橋大學的所謂學術氛圍對自己思維的禁錮,他的解決方式竟是主動報名上戰場,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讓身體活動起來。

誰知道呢?這個一輩子鬧著要去打仗的人,上天偏偏要用跟打仗毫無關系甚至與打仗完全相反的事情來成就了他。這種想打仗而打不成的生命經歷,也使他的詞,無論寫不寫打仗,即使不寫打仗而改寫兒女情長或閑適的日常生活,也會寫得比別人闊大清朗,仿佛接受了更多的陽光照射,洋溢健康之氣,不缺乏維生素D和鈣質,也不缺鐵,與一般只以筆墨為生的文人們的那些軟性作品很不一樣?!伴e愁”這種怪物,似乎只在中國才有,頂多是為東南亞所特有,辛棄疾恐怕是中國古代文人中寫“閑愁”寫得最少的了,他似乎也寫過那么一丁點,但往往那愁并不閑,而是真的愁了,換言之,那是淋漓盡致的痛苦,“近來愁似天來大……又把愁來作個天”。當然,更多時候,最終他想要表達的那個意思竟是“要愁那得工夫”,那愁終于還是伴著春色一起歸到天之盡頭去了。

朱小富師傅繼續開車,行駛在從期思村方向去往西南面的山里,在村野山間拐來拐去,拐了足足有九九八十一道彎,才終于到達了瓜山虎頭門陽原山,這里是有辛棄疾墓地的山前。墓地就在其中一面的半山腰上。山前開著茶油花,這里的茶油花比在別處見到的更高大。

師傅想陪我上山,我謝絕了,還是決定自己上去。在這荒郊野外,獨自一人固然讓我感到有些害怕,而與陌生人一起,會更讓我感到害怕。

順著長長山路往上去,走了一段路,才到達一個朝向南面山坳的半山腰。那里矗立著一座四壁壘了麻石的圓墳,墳頭覆蓋著青草。墳前有一塊青石墓碑,字跡已經因年代久遠而模糊,難以辨認,只知碑是辛棄疾二兒子的后裔在清朝乾隆年間所立。

我把手里的一支茶油花順手放在了墓碑上方邊緣。

這座墳墓所在的高度、位置以及與周圍地形的搭配,使得它都類似于一個點將臺,這位將軍死后依然站立在點將臺上,居高臨下,面對山谷,仿佛沙場秋點兵。只不過,他面對著的不再是士兵,而是滿山谷的莊稼。那些莊稼有的已收獲,剩下茬子留在地里,有的還在寂寞地生長著,似乎過了成熟期而被遺忘,看去似乎有玉米、豆子和芋艿。那個人每天眺望著這些莊稼。生前從他的帶湖和瓢泉的居所窗前,都可以望見莊稼,死后,他依然可以從這半山腰望得見一大片莊稼,生前死后他都呼應著“稼軒”二字,住在稼軒之中。

我開始胡思亂想,墳塋中的這個人,從北到南折騰了一輩子,說他愛國者有之,說他酷吏者有之,說他貪污者有之。累不累啊,倒是真不如干脆貶回家去才安穩?,F在,他抗的那個金沒了,他愛的大宋也沒了,而青山還在,流水還在,稼稈長短句還在。早知如此,倒不如金也別抗,宋也別保,只寫“七八顆星天外”即可。但如果真的如我設計的這樣,一個沒有沖突的生命也便失去了質感和張力,一個沒有直面過慘淡人生的人便不會產生出真正的激情和勇氣,對自己進行重新安頓并且做出趣味之思想。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鳥山花好弟兄——廣闊的鄉野把世間真理教給了他。

別埋怨那個沒出息的南宋了,別埋怨主和派們的茍且了,別埋怨皇帝的昏聵了,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上天讓辛棄疾中年之后脫軌,有了更多的機會、精力和個體經驗用于寫作,發揮其文學才華,得以挖掘出自身全部的文學潛力,否則這世上多個將領又如何?我們的歷史當然需要將軍,但并不獨獨缺少這一個將軍,我們更需要的是一個詩人和其作品中的永恒——只有詩人才是時間長河里真正的贏家,他甚至可以贏了他所處的那個朝代。

四無人煙,這荒山野墳,以及植被茂長著的陰濕氣氛,難免讓人膽寒,而我還是硬逼著自己盡量繞著那圓圓的墓穴走了一圈,向這位詞人致敬,八百多年,就這樣被我繞了一圈,給繞完了。

接著,我以最快速度溜向山底,好像那個人的魂靈在后面追著我??諝庵袧穸群艽?,又有雨點落了下來。

朱師傅驚訝我怎么這么快就下來了。他剛剛為我采集了一些圓圓的茶油花的種子,用塑料袋包了,他讓我帶回北方,種在花盆里。

又沿著來時的九九八十一道山路開車回程。朱小富師傅告訴我,雖然來的次數很少,但他是去過那個墓地的。他認為應該修建一個亭子,從上方蓋住那個墳墓,這樣下雨的時候,就可以避免淋著了辛棄疾。我理解他的好心,但那樣的好心會辦成一件壞事。

在一個村莊外面的道旁,有一大片收割后只剩下了稻茬的水田,生長著大片大片的叫作長箭葉蓼的水生植物,正開著細細碎碎的花,望過去,如同田間正升騰著一抹淡紅色的云霧。我讓師傅停車,我想去田里采上一支。下車后才發現,只站在路旁伸長胳膊,是夠不到離得最近的花的,而田壟旁的溝渠有些深闊,里面全是松軟泥巴,下不去腳。這時朱師傅過來幫忙,他忽然大步邁過了溝渠,一只腳踩到了田壟上,另一只腳卻不慎踩進了旁邊的泥溝,等拔出來時,褲腿沾滿了泥。當他把采下來的一支花遞過來時,我表示了感謝和內疚。

已經是下午兩點半了,我們打算就在那個采花的村子里吃午飯。朱師傅請我吃了一碗清湯,看到我對米粉感興趣,又為我買了一份米粉,放到紙碗里打包帶著。

原本準備再回到河口鎮,去汽車總站乘坐去上饒的車的,朱小富師傅覺得那樣太繞而且浪費時間,他打算在公路上替我攔截車輛??礈室惠v中巴公交在前面行駛,后窗上貼著“鉛山—上饒”字樣,于是我們這輛藍綠色出租車便加大油門追了上去。

接下來,我就轉坐在了中巴上,顛簸著離開了辛棄疾的終老之地鉛山。除了拖放著拉桿箱和雙肩包,我還一路捧著那支采自辛棄疾墓地附近水田的盛開著的長箭葉蓼,還有那碗鄉村小店里的米粉。我那副既興奮又狼狽的樣貌,真可謂“只為林泉有底忙”。

責任編輯 林 芝

猜你喜歡
鉛山辛棄疾
辛棄疾:男兒到死心如鐵(上)
試談辛棄疾的田園詞
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介紹【民間音樂類】 鉛山畬族民歌
試論鉛山畬族山歌中的假聲運用問題
辛棄疾:男兒到死心如鐵(下)
辛棄疾田園詞中的人物形象
辛棄疾的元宵節惹人妒
鉛山米粉滿口香
鉛山紅芽芋新品種贛芋1號
說不盡的鉛山(1)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