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放學術資源評價的新突破

2019-05-27 14:16朱夢月楊凌云周維彬
法制與社會 2019年14期
關鍵詞:網絡信息資源人文科學書評

朱夢月 楊凌云 周維彬

摘 要 人文社會科學網絡學術信息資源評價的價值內涵和測度屬性是什么?關鍵影響因素有哪些?信息服務者、使用者和提供者如何采選、識別和保障高價值的人文社會科學網絡學術信息資源?基于這幾方面問題,評析《人文社會科學網絡學術信息資源評價理論與方法研究》一書。本文運用歸納、比較、內容分析等方法,從選題、框架、內容、方法等方面,評析該書的特點、創新和價值。認為該書是一部針對人文社會科學網絡學術信息資源評價這一專題領域的代表性著作。它重視開放學術資源開發利用的方法,有利于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建設提供充足保障。

關鍵詞 人文科學 社會科學 網絡信息資源 評價 書評

基金項目:本文系浙江省圖書館學會2018年度學術研究課題“新媒體環境下微閱讀受眾差異化細分研究”(項目編號:ZTXH2018B-14)的研究成果之一;臺州學院2018年校立科研培育項目“基于認知-發現理論的文獻檢索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構建”(2018PY052)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朱夢月,臺州學院圖書館,助理館員,研究方向:閱讀推廣;楊凌云,臺州學院圖書館,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圖書館管理;周維彬,臺州學院圖書館,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知識服務。

中圖分類號:G20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5.229

人文社會科學是典型的文獻依賴型學科,其研究需以充分的文獻信息資料為基礎,不僅需要進入正式學術信息交流系統的各種文獻信息資源,而且也需要互聯網中大量有價值的學術信息資源,如開放存取資源、各種學術網站等。前者有同行專家等把關,質量較高,但其較易受到出版商或發行商的控制,有時難以獲取和利用;后者獲取容易,但由于缺乏前者的事先評價機制,導致質量良莠不齊,它在給人們信息獲取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信息超載、信息污染等問題,這與人們有限的時間、稀缺的注意力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并且,相較以物為研究對象的自然科學,以人的意識及人的社會存在為研究對象的人文社會科學所受關注面更廣、網絡普及度更高,加之學者思想的活躍性和觀點的不一致性,他們更愿在網上發表見解,導致互聯網上的人文社會科學學術信息資源類型豐富、分布廣泛,占據了網絡學術信息較大的比例,使得人文社會科學相較自然科學對網絡學術信息資源的參考和依賴程度更高。

因此,有必要對人文社會科學網絡學術信息資源評價這一專題領域進行研究,以促進其開發和利用、提升用戶的信息素養和技能?!度宋纳鐣茖W網絡學術信息資源評價理論與方法研究》針對的正是這一專題領域,該書在上海市第十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016-2017)評選中,獲學科學術獎著作類二等獎。筆者通過細讀該書,認為其有以下特點、創新和價值。

一、選題新穎

(一)國內外網絡學術信息資源評價研究的不足

國內外網絡學術信息資源評價,在范圍上主要涵蓋學術網站、開放存取期刊、開放存取倉儲、學術博客、Web頁面、開放獲取論文、維基百科詞條等;在評價視角上,可分為基于信息服務和信息用戶兩大類型。

其不足之處在于:首先,對信息資源質量評價基礎的用戶認知狀態、過程及變化情境認識不足,缺乏對用戶信息查詢行為,以及使用網絡學術信息特點和規律的深入調查研究,導致建立的評價標準脫離實際應用需求,可操作性較差;其次,傾向于按不同的信息類型進行分門別類的評價研究,重視評價現象而忽視評價本質,造成評價邏輯的內在割裂以及不同信息類型評價的共性或規律揭示不足,阻礙了研究結論的推廣和應用;最后,較少區分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而前者具有不同于后者的獨特性,如意識形態屬性、價值導向性、抽象性、模糊性、歷史性等,需專門研究。

(二)國內信息資源評價專著在研究對象上的特點

目前國內已有關于信息資源評價的專著在研究對象上存在兩種現象:一是以網絡信息資源為評價對象的,未區分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二是以人文社會科學為評價對象的,未針對網絡形式的信息資源。

現象一如黃如花(2003)在《網絡信息組織:模式與評價》中,對網絡資源指南、搜索引擎、學科信息門戶、數字圖書館等的評價指標進行了分析,以指導網絡信息組織質量的評價;朱慶華(20 12)在《網絡信息資源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和測定》中構建了網絡信息資源評價指標體系,并以網站(企業、商業、政府、學術等網站)測評、搜索引擎測評、網絡數據庫測評為例進行指標體系的實證分析,以為圖書館、情報機構收集、組織網絡信息資源,信息用戶選擇、利用網絡信息資源提供指導和參考,但上述著作均未針對人文社會科學進行研究。

現象二如朱紅等(2009)在《社會科學評價方法的實踐與應用》中介紹了社會科學評價方法、創新評價指標體系等,為社會科學提供了評價指導;邱均平(2012)在《人文社會科學評價理論與實踐》中,構建的評價體系包含學科發展評價體系、學科研究評價體系、學科教育評價體系、學科社會影響評價體系四個一級指標,其中學科研究評價體系,包含科研計劃評價、科研項目評價、科研成果評價、科研機構評價、科研人員評價五個二級指標,構建了人文社會科學評價體系的基本框架,但上述著作均未針對網絡形式的信息資源展開研究。

綜上,國內外雖對信息資源評價研究較多,但對人文社會科學網絡學術信息資源評價這一專題領域的評價研究較少,這是已有研究的重要不足。而該書是專門針對這一專題領域研究的專著,彌補了空缺,選題新穎。

二、思路清晰

該書首先界定人文社會科學網絡學術信息資源評價的核心概念、綜述國內外相關研究和實踐現狀、歸納和梳理其評價的基礎理論、識別和分析其評價的關鍵影響因素;在此基礎上,圍繞其交流過程,分別從信息服務者、信息使用者及信息提供者的視角構建評價體系,思路清晰,如圖1所示。

三、內容全面

該書內容全面,主要圍繞評價認知分析、影響因素分析、評價體系構建三方面進行。

(一)闡述了人文社會科學網絡學術信息資源評價的基本認知

該書首先對國內外相關研究和實踐進行分析,明確了研究的起點、重點和方向。其次,基于哲學認識論分析人文社會科學網絡學術信息資源的精神產品屬性和特征,基于哲學價值論分析其價值維度和內涵;基于圖書館情報學中的文獻計量學、信息計量學、網絡計量學等理論和方法詳述其統計屬性和指標,力求從統計層面和“度”上精確反映其評價量的方面,如規模大小、變化快慢、利用多寡、水平高低等;最后,基于評價學理論,從評價主體、客體、目的、標準、方法、程序等方面論述了其評價的基本要素,深化了對人文社會科學網絡學術信息資源評價的基本認識。

(二)探究了人文社會科學網絡學術信息資源評價的影響因素

該書基于文獻普查、網絡調查和用戶調研等方式,從信息資源的形式與內容,信息系統的設計與功能,信息用戶的經驗與情感,信息任務的情境與類型等多方面詳細論述了人文社會科學網絡學術信息資源評價的關鍵影響因素,為評價體系的構建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三)構建了完整的人文社會科學網絡學術信息資源評價體系

該書圍繞人文社會科學網絡學術信息資源從產生到利用的整個交流過程,綜合考慮主要的評價主體及評價目的、類型和功能,將復雜的評價現象歸納為信息服務者的信息采選評價、信息使用者的檢索相關評價和信息提供者的質量規范評價三種主要類型,并分別構建評價體系,從而明確不同評價主體的評價目的及其適用的評價標準和方法,兼顧了其提供者、服務者和使用者等主要利益相關主體,構建了圍繞其學術信息交流及開發利用過程的完整評價體系,使得對人文社會科學網絡學術信息資源的評價更加全面。

1.信息服務者的信息采選評價

對于圖書館等信息服務機構,其評價的主要目的是對信息資源進行優選、為讀者提供文獻保障服務,該書一方面從宏觀上論述人文社會科學網絡學術信息資源服務者采選評價的基本原則、標準和模型、程序和方法等,進行評價體系的整體構建,見圖2,另一方面又從微觀上分類型分層次地研究和設計各種人文社會科學網絡學術信息資源服務者采選評價的詳盡指標體系,如開放存取期刊、學術網站和學術博客等。宏觀與微觀指標體系的共建,貼合了實際應用需求,提高了可操作性。

2.信息使用者的檢索相關評價

對于最終用戶,其評價的主要目的是關注信息效用,即信息對用戶的適用性和滿足程度,該書結合信息質量和用戶檢索等相關理論,通過對人文社會科學用戶的問卷調查構建基于用戶的信息評價標準和模型,包括基于外圍特征的預判斷質量評價和基于內容感知的詳盡質量評價兩個主要過程,以揭示信息搜索情境下用戶群體共通的關鍵評估標準和依據,并通過實證分析對評估模型進行修正和檢驗。同時,還通過案例分析,構建了維基百科詞條信息質量啟發式評價框架,這體現出該書評價指標體系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強。

3.信息提供者的質量規范評價

對于人文社會科學網絡學術信息資源的提供者,其評價的主要目的是對信息資源進行質量控制及質量的持續改進和提高,該書提出從生產者的學術規范、出版者的出版規范、服務者的服務規范等三方面共同約束、保障信息提供的質量,拓寬了人文社會科學網絡學術信息資源評價的視野。

四、創新價值突出

(一)運用多學科知識進行理論和實證分析

綜合運用價值哲學、圖書館情報學以及評價學等多學科知識分析人文社會科學網絡學術信息資源評價的價值內涵、測度屬性和評價要素,并進行實證研究,對推動人文社會科學網絡學術信息資源評價有理論與實踐的雙重價值。

(二)提出了學術博客評價的新指標及采選方法

在學術博客采選評價的系統研究和實證分析中,提出了評價指數、推薦指數、傳播擴散指數等評價新指標及采選方法,對學術博客及其類似資源評價有創新作用和實踐參考價值。

(三)深化了不同信息類型之間評價共性和基于用戶的評價規律的認識

基于信息質量和用戶檢索等相關研究理論,將不同類型信息資源評價統一于用戶這個利用主體,突破了不同類型信息分別評價的邏輯樊籬,深化了對評價共性和評價規律的認識。

五、結語

人文社會科學網絡學術信息資源涉及范圍廣泛,評價視角和標準多樣,該書以信息資源從產生到利用的整個交流過程為視角,將復雜的評價現象歸納為信息服務者的信息采選評價、信息使用者的檢索相關評價和信息提供者的質量規范評價這三種主要類型,做到了化復雜為簡單,變無序為有序,實現了對開放學術資源的重視,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保障體系建設的新突破。其選題新穎、思路清晰、內容全面、創新價值和學術價值高,兼備理論性和實踐操作性,構建了完整的人文社會科學網絡學術信息資源評價體系,是一部指導該領域評價研究的奠基性力作,對人文社會科學網絡學術信息資源評價,乃至其它信息資源評價的發展必將起到關鍵的推動和指導作用!

但人文社會科學網絡學術信息資源發展迅速、綜合性和交叉性強、涉及的學科和研究主題廣泛、研究內容分散,所以該書在內容系統全面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在部分細節上難以深入,比如,樣本分析時,未對不同教育程度和知識層次用戶的評價傾向和偏好進行比較、分析;未進行跟蹤訪談或實驗記錄,捕捉用戶在信息搜尋和評價時刻的真實意圖和確切想法,以修正問卷調查這種“靜態”作答所導致的認知偏差;同時,書中對用戶情境研究不足,用戶信息查詢和使用的動機、情緒等情境是影響其信息評判的重要因素,即不同情境下用戶對網絡學術信息資源的感知和評價可能有差別,但書中未開展用戶情境對評價影響的實證分析。

此外,今后需進一步加強對人文社會科學網絡學術信息質量控制和交流規范的研究,制訂其標準或指南、公眾監督的程序和方法等,以實現依靠廣大人文社會科學相關人員的價值信念和文化自律以及社會的共同監督,規范網絡學術信息資源的提供和利用,抵制信息污染、凈化網絡學術信息交流環境。期待和關注丁敬達教授后續產出更多、更好的相關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丁敬達.人文社會科學網絡學術信息資源評價理論與方法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7:13-68.

[2] 黃如花.網絡信息組織:模式與評價[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

[3] 朱慶華.網絡信息資源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和測定[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4] 朱紅,張克軍,齊正欣.社會科學評價方法的實踐與應用[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9.

[5] 邱均平.譚春輝,任全娥.人文社會科學評價理論與實踐[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192.

猜你喜歡
網絡信息資源人文科學書評
書評
書評
書評
在“實踐”中研究人
淺談創新人才培養視閾下醫學人文素質教育
圖書館網絡信息資源共享方式研究
抓好四個滲透,全面提高歷史教學質量
淺談網絡信息資源整合
大數據時代網絡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策略研究
網絡信息資源在煤礦機電管理中的應用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