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強地方文化建設 增強民族文化自信

2019-05-30 12:08王靜
治理現代化研究 2019年3期
關鍵詞:文化發展

王靜

摘 要:地方文化是一個區域由歷史發展、自然環境、生活方式、價值理念等各方面綜合作用的產物,因而得到本區域內民眾的高度認同,是培育當地民眾文化自信的關鍵要素。加強文化自信應以地方文化為切入點,以培育對地方文化的自信為基礎。這就需要加強對地方文化的認知和運用,加強對地方文化的傳承、保護和發展創新,深入挖掘地方文化潛力,精心培育地方文化品牌,以文化的繁榮發展帶動區域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地方文化;文化自信;地方特色

中圖分類號:G12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2096-5729(2019)03-0072-05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習近平指出:“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币虼?,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1]現在,“四個自信”已寫入中國共產黨的黨章,文化自信已上升到國家的發展戰略高度,說明文化建設已經成為新時代中國發展的重大課題之一。[2]提升文化自信,加強文化建設,今后將成為新時代中國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

文化也是一個地方的靈魂。中國地大物博,每一個地域都有不同于其他區域的最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它不僅是一個地域的標志和符號,更是當地民眾對個人歸屬的一種精神認同。地方文化既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又是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強化地域認同的基礎。因此,保護并培育積極健康的地方文化,對于增強全民族文化自信,加強新時代中國文化建設,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堅定文化自信,離不開對地方文化的認知和運用

地方文化是一個民族在幾千年漫長的歷史發展和特定的地理環境中,通過長期的交流、碰撞、融合,形成的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歷史文化積淀,它包括風土人情、生活方式、性格氣質等各個方面的地方特點。由于我國歷史悠久、地域遼闊、民族眾多,所以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雖然由于每一種地方文化產生的自然條件與社會環境具有明顯差異,導致它們都具有較為突出的地方特色,但是誕生在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母體之下,使得地方文化在精神內核上,都具有鮮明的一致的中華文化的共性特征。如強調以人為本、道德自律、倫理關系等樸素的生存意識,以及重視平衡發展、積極樂觀的進取精神等。這種內在精神的相近,共同構成了中華文化的整體生態。如“齊魯文化”“徽州文化”“荊楚文化”“晉商文化”“燕趙文化”等,每一種地方文化都各自獨立,成為一個地方最具特色的人文現象和傳承不衰的極為重要的文化資源,都是一個地方社會政治、經濟、思想、哲學、法律、宗教、文學、藝術等社會精神文明成果的集中體現;同時也都是博大精深的華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成中華文化的基石和骨干。在每一種獨特的地方文化中,不僅能夠看到一個區域內的古今溯源和滄海桑田,還能夠看到整個中華民族的魂脈和氣運。這些特色鮮明的地方文化,不僅是區域內人民不可或缺的物質和精神生活,同時也在幾千年的傳承演變和一代又一代人發展創新的過程中,對本地區的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革潛移默化地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地方文化是一個區域由歷史發展、自然環境、生活方式、價值理念等各方面綜合作用而得來的產物,是區域內的人民群眾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創造、積淀而成的。它們來源于群眾,反映著區域內物質和精神生活的變遷,因而必然能夠得到本區域內民眾的高度認同,是培育當地民眾文化自信的關鍵要素。因此,提升全民族的文化自信,應以提升地方文化自信為基礎。正如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所說,中國的社會關系格局“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人們對于文化的自信其實也是如此:以自己所生長的地域為中心,只有對生于斯長于斯的地方文化有著充分的自信,才能夠在此基礎上樹立起對整個國家和民族文化的自信。

培育對地方文化的自信,離不開對地方文化的認知和運用。樹立地方文化自信的首要前提是要對地方文化有深入了解。如果我們不能正確地認知地方文化,不能清楚地認識到地方文化對于樹立全民族文化自信的意義,要想建立起民眾對地方文化的自信就很困難。而對于地方文化的認識,不能簡單地以好或不好、先進或落后、強勢或弱勢來評價。這是因為每一種不同的地方文化,都是一定的歷史條件和特定的區域共同作用的產物,都有其產生的文化土壤。因此,想要正確認識地方文化,首先要尊重每一種不同的地方文化,充分認識到多元化的文化并存才是人類發展的動力。只有文化多元發展,具有不同特征的文化擁有平等的發展空間,才能夠推動文化之間的互動,彼此取長補短;才能夠加速文化實踐的生機勃發,產生豐碩的文化成果,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才能夠推動地方文化大步前進,推動中華民族文化發展到一個全新的高度,為全世界文化多元化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而對于地方文化的認識,最重要的是地域內部的文化認同,缺乏內部認同的文化往往會在與其他文化碰撞時丟失或淪為附庸。因此,加強文化自信應以地方文化為切入點,挖掘地方文化的內涵和潛力,使之更加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成為凝聚全民族的向心力。而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的內涵,不僅能夠保存一個地方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記憶,強化地方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同時還能夠傳承地方乃至國家的歷史文脈,能夠凝練地方和民族的精神氣質,增強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自信,推動地方的文化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形成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民族文化自信的生動地方實踐。

二、培育文化自信,離不開對地方文化的傳承和保護

地方文化經過漫長的歷史積淀延續至今,造就了過去和現在的我們。地方文化既是一個區域內一代又一代人民群眾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體現,也是人民群眾的思想文化的載體,從這個角度來說,地方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思想文化傳承的一筆巨大的財富。但是隨著歷史的不斷推進和發展,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互聯網的普及,今天有很多人在面對這個多元化的世界時,漸漸開始產生對自身文化的不自信,甚至對自身文化的否定。比如:過度推崇或排斥外來文化,這都是對自身文化不自信的表現。因此,地方文化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受到了極大的沖擊,越來越被邊緣化,甚至出現了較為嚴重的流失、斷層現象。很多年輕人熱衷于網絡世界、時尚潮流,對自己家鄉的歷史文化、資源環境、風俗習慣、名人古跡卻不甚了解,甚至漠不關心、毫無興趣。盡管他們的物質生活看似豐富多彩,但在他們的精神世界里,卻少了一些厚重、溫情的東西。造成這種現象和趨勢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他們不愛家鄉,而是教育體系的缺陷。[3]長期以來,我國的全日制學校教育一直是緊跟教育改革的步伐,卻完全忽視了近在眼前的鄉土地域的教育資源。無論是大學還是中小學的課堂上,我們只能看到通識教材,地方文化卻被擱置一旁受盡冷落。民眾從青少年時期就對地方文化缺乏深入了解和認同,更沒有興趣對其進行研究學習,甚至有很多人認為,地方文化與個人生活毫無關系,對自己來說是可有可無的東西,自然也就不會關注地方文化的發展。長此以往,必然會導致地方文化的影響力越來越小,地方文化的獨特價值無法彰顯。

在這種情況下,加強對地方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就顯得尤為重要,其中最關鍵的就是要重視地方文化的普及和教育。民眾能否形成對本地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以及自豪感,是地方文化得以發展的前提;而構建規范、有效的社會教育體系,引導民眾深入了解本地文化,又是地方文化得以傳承的關鍵所在。地方文化延續數千年,如果我們沒有繼往開來的文化發展意識,我們的文化在不久的將來就有可能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以,從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承繼和弘揚出發,加強地方文化的教育和普及是我們當前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加強地方文化的普及教育,不僅能夠加深人們與家鄉的情感聯系,同時通過增進人們對家鄉的認知和感受,可以加深對地域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這種心有所依的感覺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有效地緩解人在離開家鄉后產生的虛無感,也即鄉愁。近年來,習近平多次提出“鄉愁”的概念,他說“鄉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離開了這個地方會想念這個地方”?!耙粋€地方的幸福很重要,要記得住鄉愁”。鄉愁其實就是故鄉獨有的無可替代的特色文化背景,是只有在故鄉才能真實體會到的身心都能夠妥帖舒適的幸福感,這種眷戀和依賴的感覺如影隨形。因為,“故鄉”不僅僅是人們自幼生長的地方,更是每個人在精神和情感上終生依賴的精神家園和文化原鄉。人要有情懷有溫度地活在世界上,靠的不僅僅是高度的物質文明和制度文明,同樣也需要高度的精神文明與文化氛圍。地方文化的天然使命,就是安頓和撫慰人們那種無處安放的浮躁的身心。因此,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地方文化的這種功能和作用都不可抹殺。而習近平提出“鄉愁”,就是意在喚醒人們關注自身心靈和精神生命的這樣一種文化意識,引導人們不能因為追求物質的滿足而在物欲中喪失初心,而是要把更多的關注放在自己的精神生命和心靈家園。[4]同時,“鄉愁”的提出也意在表明,我們現在所謂的文化不能僅僅是一些學以致用的知識,它更應當關注人的精神歸宿,讓人不會在物欲中迷失本心和方向。所以,我們現在要提升文化自信,就不能僅僅關注中華民族具有共性的傳統文化,更要關注來自于我們身邊的自幼生長的地方的文化,關注我們生命的本源和生活的理想。如果我們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丟失了最根本的文化與精神的導向,我們就有可能在物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從這個角度講,對地方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是一項功在千秋、澤被萬世的偉大事業。

三、加強文化建設,離不開地方文化的發展創新

時代和社會在不斷進步發展,要想與之相適應,文化也必須不斷地發展和創新。今天的中國與過去相比在各個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雖然文化的核心精神可以在相當長的時間中保持穩定,但是,用以體現文化核心精神的具體形式,則應隨著時代與社會的變遷而發生改變,隨著時代的前進而創新發展,即地方文化也需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做出創新性的改變。另外,地方文化傳承數千年,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必然會有一些內容跟不上時代發展的腳步,必須變革創新才能夠產生新的生命活力。實踐證明,僵化保守、故步自封的文化只能是死路一條。地方文化在新時代發展背景下,必須時刻保持新的精神面貌才能夠實現繁榮和發展。因此,今后各地在加強地方文化建設時首先要大力探究新時代地方文化的發展思路;研究如何在傳承原汁原味的地方文化的同時,不斷地對地方文化的內容和形式進行大膽的創新;研究地方文化要如何適應經濟社會的改變并引領經濟社會的發展;研究如何為地方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豐富給養和有力支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讓優秀的地方文化時刻展現出獨特的魅力和時代的風采。

首先,要積極培育民眾對地方文化的自信。德國著名哲學家卡西爾在《人論》中提出“人是文化的存在”。地方文化是生活在這個區域里的人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是其集體創造、集體智慧的結晶。它不可能脫離人而獨立存在。因而,提升地方文化自信的前提是加強當地民眾對地方文化的認同和參與。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將地方文化融入社會教育體系之中,加強宣傳和推廣,由地方政府統籌安排,以學校和各級宣傳部門為主體,開展規范的教育宣傳,建立長效的推廣機制,構建全方位的地方文化宣傳教育網絡。[5]學校、社區和新聞媒體等可以定期舉辦地方文化主題活動,引導不同文化程度和年齡層次的民眾都能廣泛參與,全面深入地了解本地的歷史地理、民俗物產、名家名人等特色文化,通過接觸了解,逐步認識地方文化的價值與藝術魅力,形成對地方文化的認同感及歸屬感,進而產生喜愛之情,產生深入探究地方文化的興趣和保護、傳承和創新地方文化的理念。同時,通過宣傳引導,不斷鼓勵民眾進一步挖掘地方文化對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多重價值,引導民眾深入領悟地方文化自信與中華文化自信之間的關系,從而以更為自覺自信的態度去推動地方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并在推進地方文化建設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和自豪感,使地方文化自強自信,成為本區域內民眾的共識,成為一種強勁而持久的精神動力,不斷推動地方文化的繁榮興盛。

其次,要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地方文化的生命力和最大魅力,就是在于其鮮明獨特的個性和民眾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因此,新時代地方文化的發展必須要有新的發展思路和目標方向,要用全新的理念、內容和實踐去修正舊有的一些不合時宜的發展方式和價值取向,彰顯與眾不同的獨特魅力,表明自己獨樹一幟的文化主張,形成地方文化在新世紀新時代的新面貌。要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的個性魅力,如歷史沿革、風景名勝、飲食文化,以及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學典故、戲曲、建筑、名人等。要大力加強資源環境與文化內涵相結合,打造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如紅色文化、濕地文化等。要堅持發展與創新相結合,充分挖掘地方的歷史文化、自然環境、名人古跡等因素,打造最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特色,這是地方文化走向繁榮的必由之路。

第三,要精心培育和打造地方文化品牌?!懊褡宓木褪鞘澜绲摹?,地方文化也是這樣,既是地域的,又是中華民族的,同時也是世界的。很多地方特色文化經過精心培育打造都可以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一方面,地方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精神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憑借著鮮明的地方特色、獨特的藝術魅力、巨大的發展潛力和龐大的受眾群體,既可以成為新的地方宣傳名片,又可以打造成為地方的經濟增長點;另一方面,地方文化具有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為打造地方文化品牌提供了生動鮮活的素材。地方文化尤其是好的文化品牌對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強大作用,同時又是民族文化多元的有力佐證,是推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動力。因此,今后各地在扶持地方文化發展時,要精心培育地方文化品牌,著力打造在國內外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地方文化品牌,讓越來越多的地方文化品牌享譽全國走向世界。地方政府要在政策和資金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否則即便有再多的地方文化資源可以開發利用,沒有政策和資金的扶持,要形成國內外知名文化品牌的目標也很難實現。[6]另外,在地方文化的開發建設中格局要高、思路要寬,盡最大可能地將地方文化品牌的開發建設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夠實現區域的全面發展。

第四,要加強不同地方文化之間的交流和學習。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相比較而存在、相碰撞而發展的。地方文化也是如此。由于歷史傳統等原因所致,雖然每一種地方文化有自身的鮮明特點,但也都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每一種地方文化都有自己重點關注和需要解決的問題,這也導致每一種地方文化都會有自己關注的局限性。只有在與其他文化交流互動的過程中,才能夠開闊視野,不斷豐富發展自己。培育地方文化自信絕不是讓我們自我封閉、孤芳自賞,而是要虛心同其他文化交流互鑒,積極借鑒其他地方文化的精華和長處,彌補自身的劣勢和不足,這樣才能不斷增強地方文化自信。不能因為別的地方文化與自己的文化不同就有排斥心理。盡管歷史發展到今天,多數地方文化還保持著傳統的內容和形式,但是同過去各自孤立地原地發展的狀態相比,現在的地方文化早已不再是相對隔絕互不影響,而是各種不同的文化形態相互碰撞、相互滲透,并在相互的交織、比較和沖突中不斷地交流、融合,共同發展創新,不僅為中華文化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大大激發了傳統文化的發展活力,同時還構成了中華文化多元形態共存的格局?!八街?,可以攻玉”。因此,各地在加強地方文化建設的過程中,要拓寬思路,突破地域局限,加強跨區域的文化交流與學習合作,有選擇地吸收、借鑒其他地方文化的精髓,不斷地豐富和提高地方文化的活力,不斷地增強地方文化的獨特魅力,促進地方文化繁榮與發展。

參考文獻:

[1] 趙銀平.文化自信——習近平提出的時代課題[J].理論 導報,2016(08):7-9.

[2] 鄒廣文.文化自信與文化繁榮興盛[N].吉林日報, 2017-11-10.

[3] 徐守斌.樹立文化自信不可冷落地方文化[N].中國教 育報,2017-07-18(02).

[4] 章偉文.傳統文化是涵養文化自信的源泉[J].人民論 壇,2017(23):128-130.

[5] 呂健.地方文化的傳承和創新[J].人民論壇,2018(12): 138-139.

[6] 李兵.如何推動地域特色文化走向世界[EB/OL].http:// www.chinagwyw.org/hunan/sl/slzd/167286.html,2013-08- 04/2019-01-17.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Local Culture and Enhance the Confidence of

National Culture

WANG Jing

(Research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Party School of Tangshan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of C.P.C [Tangshan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Tangshan 063000,China)

Abstract:Local culture is the product of a regions comprehensive function from historical development,natural environment,lifestyle,value concept and so on. Therefore,it is highly recognized by the people in the region and the key factor to cultivate th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of the local people. To strengthen cultural self-confidence,we should take local culture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cultivate self-confidence in local culture as the basis. This requires strengthening the recognition and application of local culture,strengthening the inheritance,protection,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local culture,deeply tapping the potential of local culture,carefully cultivating local cultural brands,and promoting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society with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Key Words:local culture;cultural confidence;local characteristics

猜你喜歡
文化發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誰遠誰近?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會”與“展”引導再制造發展
文化之間的搖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