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兒童抗逆力培養及研究

2019-07-15 00:00吳嘉琦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6期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生命教育

本文為西北大學2018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貧困/留守兒童抗逆力研究》(編號:201810697018)

【摘 要】 本文立足于農村兒童抗逆力培養的實踐,以陜西藍田縣某村的兒童為例,分析了藍田縣農村兒童的現狀,論證了農村兒童需要抗逆力培養的原因和培養方法。并且將城市留守兒童與農村留守兒童進行了比較,而后總結經驗,提出建議。

【關鍵詞】 農村留守兒童;抗逆力;生命教育

一、緒論

1、研究背景

本文為“貧困/留守兒童抗逆力研究”項目的研究成果。項目原為西北大學校級大學生項目,曾以陜西省西安市沙井村孝慈留守兒童服務站為項目的實施地點,服務時長近四個月,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2018年6月,項目升為陜西省大學生創新項目,同年9月,經教育部批準,項目遴選為國家級大學生實務項目,并進一步開展。

為深入項目研究,對選取對象起到積極的幫扶作用,項目組與西安青年會合作,深入藍田縣農村學校,在小學高年級的孩子們中開展以“生命教育”為專題的系列活動,通過小組游戲、PPT講解、閱讀繪本等方式,幫助孩子們了解生命健康的重要意義,培養孩子們的抗逆力。同時,為兒童抗逆力培養這一領域提供團隊的經驗和可以借鑒的成果。

2、研究現狀

當前國內關于兒童抗逆力的研究不是很多。以知網為主要檢索來源,可以查到的研究性論文只有一百余篇(見圖1),這些論文的研究對象大都是農村兒童、留守兒童、貧困兒童、流動兒童、患病兒童等存在問題(或有潛在問題)的兒童群體。其中,能夠查到的最早的論文發表于2009年,也就是說,關于兒童抗逆力的研究是在10年內才逐漸出現并且發展的。因此,對于該領域的研究需要進一步深入,而兒童抗逆力的培養,遠比民眾想象的要重要的多。

3、理論支持

(1)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亦稱“基本需求層次理論”,是行為科學的理論之一,由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于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一文中提出。他將需求分為五種,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逐級遞升,分別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

(2)舒茨的人際需要理論。社會心理學家舒茨提出了人際需要的三維理論,他認為,每一個個體在人際互動過程中,都有三種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這三種基本的人際需要決定了個體在人際交往中所采用的行為,以及如何描述、解釋和預測他人行為。三種基本需要的形成與個體的早期成長經驗密切相關。包容需要指個體想要與人接觸、交往、隸屬于某個群體,與他人建立并維持一種滿意的相互關系的需要。

(3)優勢視角理論?!皟瀯菀暯恰笔且环N關注人的內在力量和優勢資源的視角,這意味著應當把人們及其所處環境中的優勢和資源作為社會工作助人過程中所關注的焦點,而非關注其問題和病理。優勢視角基于這樣一種信念——即個人所具備的能力及其內部資源允許他們能夠有效地應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挑戰。

二、藍田縣農村兒童現狀分析

1、需求評估

藍田縣x村小學為項目的實施地點,該小學一共有六個年級,因為人數的限制,每個年級只有一個班。項目開始前,筆者在四、五、六三個年級中進行了前測和需求評估,并最終選擇了五、六年級的孩子進行抗逆力培養。

從上表中可以看到,孩子們在學習上、生活中有著不同的需求和問題。其中,學習壓力大、與他人交往不順是占比較大的兩個問題,而學習上他們對于課業輔導和心理輔導的需求較大,這些都與這一年齡段的孩子的情況相符合。

與此同時,筆者還關注了孩子在家庭中所處的位置及其與父母、其他血脈親人的關系。其中,因為大部分孩子是留守兒童,所以他們或多或少對父母抱有不滿的態度,而不滿態度的背后又是對父愛母愛的極度需求,無論是五年級還是六年級,40%以上的孩子都希望父母能多陪自己,這正體現了父母陪伴的缺失。而在親人關系上,除了父母之外,和孩子們一起生活的大都是(外)祖父母和兄弟姐妹(極少數和舅舅、姑姑等一起生活),而隔輩親在這里并沒有太多的體現,孩子們普遍反映和(外)祖父母的關系一般,其中的原因更多是文化因素,在后文筆者會進一步解釋。

綜上所述,在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上,孩子們更側重于后者。

2、現狀分析

藍田縣x村位于地勢較高的坡地上,從村子里出來到車輛行駛的大路距離較遠,步行通常在半個小時左右。x村小學即在x村內,因此交通狀況與之相似。

x村小學的基礎條件較好,小學曾于幾年前進行翻新,現教學樓為三層,廁所由旱廁改為普通的沖水廁所,教學樓外也設置了如乒乓球臺一類的體育設施,從整體來說,其環境在諸多農村小學之中屬于中上的層次。

x村小學的學生都為本村居住的孩子,其中非獨生子女占90%以上,男女生比約為9:7,相對均衡。學校除了正常的課程之外,還開設了少量的興趣課(如書法課)等,但是對于兒童的生命教育和其他一些知識上的教育仍有欠缺(這不僅僅體現在農村學校,一些城市學校也是如此),兒童的性別疏離感也較強。因此,綜合考慮,我們將生命教育作為兒童抗逆力培養的主要方向。

三、農村兒童需要抗逆力培養的原因

1、家庭的結構性失衡不利于兒童成長

第一,家庭成員的構成不完善。一些孩子屬于單親家庭,或者直接由祖父母照管,難以享受到充足的父愛和母愛,因而缺乏可以信任的傾訴對象和他人對自我的理解,進而導致精神文化生活單調,缺少對自我的認同和肯定。

第二,家庭教育的失調。對于留守兒童來說,父母長期在外工作很少回家,而對于其他兒童來說,父母因為文化水平和人文素養較低,給予自己孩子的教育的深度和廣度有限,很難對學校的教育形成引導和補充的作用。[1]

2、農村貧困兒童的救助政策不完善

當前的精準扶貧背景下,農村的救助政策主要體現在對貧困戶(貧困家庭)的救助上,而對于貧困兒童的專項救助政策不多,雖然存在但是并不完善,也沒有形成體系。一般來說,貧困家庭的兒童都屬于貧困兒童,但是扶貧更注重的是擺脫貧困線,是針對家庭的整體扶助,而對于家庭中每個個體的關懷是有限的。同時,有的家庭雖然生活水準高于貧困線,但是貧困問題并沒有解決,屬于事實貧困家庭,這一家庭中的兒童如何進行救助也非常值得考量。

有學者在文章中談到中國貧困兒童救助時,指出了其存在的幾點突出問題——“不少貧困兒童仍被排斥在救助范圍之內”、“部分貧困兒童的生活依然比價困難”、“貧困兒童的醫療救助政策有待完善”,[2]這些都體現了救助政策的不完善。

3、農村傳統的性別意識較城市突出

性別的區分和分別對待一直以來都是公眾關注和討論的話題。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性別意識一直根深蒂固于國人的觀念之中,隨著思想解放和性別平等的倡導,性別意識正在逐漸淡化,但是不可否認它并沒有完全消除。和城市相比,農村由于教育水平落后,風俗習慣立易破難,思想很難快速轉變,所以性別意識比較突出(尤其是孩子)。

男女生之間的日常相處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是細節上卻可以看出性別意識。比如說男女生之間從來不拉手,男女生之間不會表現出過于親密的關系(親人除外),在分小組進行活動和游戲時幾乎都是同性組合等。而如果某一組中只有一個男生或女生,那么他/她被孤立的可能性則很高。

4、只注重傳統教育而忽視了綜合教育

農村的學校教育還停留在傳統教育的層面,課外的其他教育較少,也缺乏相應的實踐、文娛活動,孩子們的知識大部分來源于課本和老師講授,家人對孩子的教育作用體現的并不明顯。在生理知識、與同輩群體交往、自我興趣愛好的培養提高等方面,農村兒童能夠獲取的資源十分有限。

5、社會發展對農村兒童帶來一定的心理沖擊

隨著時代的進步,經濟、科技、文化等都在不斷發展,它們都在一定程度上給農村兒童帶來了心理沖擊。經濟層面上,城市生活的優渥,使農村兒童心生向往,同時引發了他們的自卑感;科技上,網絡已經全面普及,手機等移動設備的使用范圍也越來越廣泛,兒童由于天性好動好玩,缺乏一定的自制力,所以對網絡游戲上癮;文化上,多元的文化不斷在交互融合,農村傳統的一些文化、習俗受到沖擊,兒童在文化認同和習俗養成上陷入困境。因此,社會的發展不僅會帶來積極的影響,也會有消極的反映。

四、抗逆力培養及行動研究

1、以小組工作為方法開展專題教育

筆者帶領的團隊對兒童進行抗逆力培養選擇的方式是以小組工作為方法開展專題教育。小組工作是社會工作的三大專業工作方法之一,其適用于具有共同需求的、數量在三者及以上的同質性群體。而專題教育則更具有針對性,在眾多專題中,筆者帶領的團隊結合前期的需求評估,最終選擇了“生命教育”專題,并在其中融入了性教育、感恩教育等內容。

在團隊的設計下,生命教育專題共分為“我從哪里來”“我來保護我自己”“我的青春期”“性別平等和社會性別”“感恩父母”五個階段進行。在進行專題教育的過程中,團隊將孩子們分成了六個小組(五六年級分開進行,都是六個小組),并制定了小組規范?;顒拥男问奖容^多樣,包括小組游戲、PPT講解、繪本閱讀、一分鐘短視頻、角色扮演、問答互動、課后任務等,都非常貼近孩子們的需求和天性。

在進行小組工作時,參與的工作人員一共有四人,分別是一名主帶(由筆者擔任)、兩名志愿者、一名機構觀察者。為了充分發揮每個人的作用,使得活動規范化、秩序化,團隊設計并采取了圖4.1的分布互動模式。而經過實踐證明,這種模式是成功的。

2、參與式觀察

參與式觀察是很多行動研究中都會采用的觀察方法,與其他研究技術相比,參與式觀察導致研究者把他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強加于他試圖理解的那個社會世界的可能性最小,它常常是在“沒有先入之見”的情況下進行這種探討的。因此,它為獲得社會現實的真實圖像提供了最好的方法。

對于x村小學孩子的參與式觀察,筆者團隊除了在小組工作活動中進行,同時還在學校的體育課中進行,也就是說,和孩子們一起上體育課。在參與式觀察的過程中,筆者可以看到不同孩子的現實表現和狀態,而室內的小組活動和室外的體育課又是一種動態互補的關系,因此效果十分明顯。

3、行動研究中社會工作者的角色

社會工作者在本次活動中扮演了較為重要的角色,在此,將之定義為“陪伴者”“協助者”和“同行者”。其中,“陪伴者”是指社會工作者堅守在項目始終,全程參與,“協助者”是指社會工作者在活動過程中進行的協助以及在特殊情況下的救場,“同行者”則是指社會工作者和孩子們一起向前走,和孩子們一起成長。

4、應用到的社會工作技巧

(1)積極傾聽。在每次進行問答式互動時,筆者都會認真傾聽孩子們的回答,并給予他們一定的反饋(反饋包括點頭、肯定、共情式回應等)。

(2)總結??偨Y是小組中經常采用的一種方式,也是小組領導必需的技巧,它是將散落在活動過程中的信息進行歸類,以精煉和簡潔的語言對那些重要的觀點和內容予以歸類。在每一次活動結束后,筆者都會給孩子們進行回顧總結。

(3)鼓勵和支持。在開展小組時,主帶需要用溫暖的話語和愉快的面部表情以及開放、放松的姿態來傳達對成員的支持,用及時的回應傳達對成員的鼓勵。這一點在每次活動中都有應用。

(4)自我流露。自我流露是指主帶在成員們交流思想和情感時,將個人的經歷、感受真實的呈現給大家的情況。自我流露之所以是有用的技巧,是因為領導者的行為、溝通風格、傾聽能力、對他人的鼓勵和其的真實自在都會成為其他人學習和超越的典范。

在進行PPT講解時,筆者曾以自身的經歷為例,帶動了孩子們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在體育課和孩子們一起運動時,互動較多。

(5)設限。小組過程中,有時候需要主帶設定好界限,讓小組的互動有所框架,不可逾越或偏離目標。在每次活動中,各小組內部的討論或者互動給予成員們進行書寫和繪畫時,都有相應的時間限制。

(6)對質。對質是指主帶出于助人的目的,在適當的情形下,對組員言行的不一致,內在沖突的外在表現,對組員試圖逃避的事情等做出挑戰,帶領組員或整個小組對成員的軟弱、盲點、內心矛盾和沖突做直接的接觸。

在幾次活動中,曾出現過小組制定目標和規則時亂寫一氣、優點轟炸游戲時用不文明的字眼或者指責他人等情況。在那幾次情況中,團隊采用了對質的方法,幫助孩子們認識到了他們存在的問題。

(7)建立默契。默契是引導和規范的一種技巧,其采用固定的互動式語句,來迅速調節場間的變化。在本次項目中,筆者團隊和孩子們建立了“一二三四五,我是小松鼠”的默契,應用成效較好。

5、評估工具

(1)量表。項目完成之后,如何對項目進行評估十分重要,兒童抗逆力的培養研究屬于社會科學的范疇,無論是定量的研究還是質性的研究都具有合理性,因此在綜合考量下,筆者選擇的第一個評估工具是量表,為了使量表的評分更具準確性,在其中又劃分了四個一級指標、十三個二級指標、三十三個三級指標(見表4)。

(2)后測問卷。后測問卷是筆者選擇的第二個評估工具,它與進行需求評估的前測問卷相對應,與量表不同,其填寫對象是參與抗逆力培養的孩子們。

從統計數據上看,90%以上的孩子認為自己學到了知識,85%以上的孩子覺得自己比以前更開心了,100%的孩子都希望以后能開展類似的系列活動。由此可見,抗逆力培養給孩子們帶來了一定程度上的改變,這也直接反映了給兒童進行抗逆力培養的重要性。

五、城市留守兒童與農村留守兒童之比較

城市留守兒童和農村留守兒童雖然都屬于留守兒童,但由于其所處的地域和環境的不同,還是存在較大差異。筆者結合在同一城市內的城市與農村留守兒童的項目經驗與服務經驗,進行簡單的梳理。

1、穩定狀況不同

這里的穩定狀況主要是就流動性來說的。城市的留守兒童大多是父母出來打工而帶出來的,因此其居住場所具有不穩定性,他們甚至符合一般程度上的“流動兒童”的定義;而農村留守兒童的居住地是固定的,因為其家庭或家族大都是世代居住于此,所以具有穩定性。

2、能夠獲取的資源不同

城市的經濟狀況較農村更發達,資源也較農村更豐富,很多社會工作機構、基金會的辦事處基本都設置在城市中,因而城市兒童能夠更快、更好、更直接的獲得資源,也更容易獲得優質的資源。而農村因為位置較為偏僻,出行較為不便,所以資源的獲取上存在一定障礙。

3、兒童的狀態有所不同

從筆者和孩子們接觸的直接感覺上講,城市兒童與農村兒童大都是單純的、可愛的,他們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情緒、自己的需求。不過,如果從細微處看,還是存在不同——城市兒童的日常語言是普通話,幾乎很少能聽到當地的方言,而農村兒童的日常用語則以方言為主(方言中也帶有普通話,他們在這兩者之間的切換比較自如);城市兒童在與不熟的人接觸時最開始比較靦腆,從不熟到熟的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而農村的孩子大多比較大大咧咧,不害怕和陌生人打交道,待人也非常熱情;城市兒童處理事情的能力相較農村兒童較弱。

六、建議

1、項目改進建議

(1)除去前測調研,項目活動的實際開展時間為五周(即共計五節活動),整體時間較短,如果以后開展類似的項目,建議將時間跨度加大,但不宜過長,八周左右為宜。

(2)默契的建立時間較晚,中期建立雖然有一定效果,但是前期的現場應變則出現了空白。建議以后在第一節活動時就建立默契,并選擇朗朗上口的句子。

(3)準備的禮物形式過于單一。建議以后每次都準備不同的禮物,增加新鮮感。

2、項目推廣建議

本項目針對農村貧困/留守兒童,以培養兒童抗逆力為主題,結合了“生命教育”“性教育”“同輩群體教育”等多個內容,具有一定的可推廣性。

農村兒童因其所處環境和自身特點,學習的知識大多僅限于課本,而對于生理知識、人際關系處理等幾乎沒有了解,所以開設類似的課程很有必要??鼓媪ε囵B對象應該在合適的范圍內,筆者認為農村小學高年級和初中生是較為合適的對象。

七、總結

兒童抗逆力是指兒童在逆境中依靠自身和環境系統的資源或優勢,克服困難,展示積極適應結果的能力。兒童抗逆力理論由于強調對個體的資產或優勢的關注,突破了傳統問題取向的研究和干預模式,實現了研究視角向優勢取向的轉型,成為社會科學研究中重要的理論和實踐范式。將兒童抗逆力引入我國現有的社會工作理論和實踐框架中,發展出適合我國不同類型人群的抗逆力指標和實踐邏輯,對推動我國社會工作發展意義重大。[3]

綜上所述,兒童抗逆力的培養對于兒童的成長十分重要,當前我國還有很多兒童面臨著諸多問題和困境(而不僅僅是貧困兒童和留守兒童),因此,擴大對兒童的關注度,加強對兒童的教育培養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 吳嘉琦.貧困/留守兒童抗逆力研究[J].人文之友,2018.77.

[2] 張時飛、唐鈞.中國貧困兒童救助:問題與對策[J].新視野,2009.59-61.

[3] 劉玉蘭、彭華民.兒童抗逆力:一項關于流動兒童社會工作實務的探討[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8.

[4] 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小組工作[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4-95.

【作者簡介】

吳嘉琦(1997—)男,陜西咸陽人,西北大學學生,研究方向:社會學、社會工作.

猜你喜歡
農村留守兒童生命教育
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關注
淺析小學留守兒童感恩教育
淺談技校語文詩歌教學中的情感教育
如何在影視欣賞課程中滲透生命教育的有效教學探索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淺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問題及其對策研究
真誠激勵,關愛相隨
語文教學中的生命教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