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人民共和國70年經濟體制探索的經驗及啟示

2019-09-10 07:22喬榛
北方論叢 2019年1期
關鍵詞:經濟體制中華人民共和國

喬榛

[摘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70年,沿著社會主義道路勇于探索、勇于變革,不但從中國實際出發走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而且以解放和發展發展生產力為目的,最終選擇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借助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釋放出的活力,中國經濟取得了持續高速增長的奇跡。其中,圍繞經濟體制探索和改革,在處理理論與實踐的關系上解放思想,破除了不切實際的理論禁忌;在經濟體制改革中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讓蘊藏在人民群眾中的致富熱情充分迸發;在經濟體制探索和改革中始終堅持黨的領導,為探索和改革確立了正確的方向和提供了穩定的環境。這些經驗帶來的啟示是,在進入新時代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要進一步立足新的實際、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要繼續運用辯證思維指導改革。

[關鍵詞]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體制;經濟體制探索

[中圖分類號]F1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3541(2019)01-0015-06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70 Y ears’

Exploration of Economic System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QIAOZhen

(Business School,Heilongiang University , Harbin 150080,China)

Abstract:In the 70 years since the founding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 people explores and reforms bravely along the socialist road.They not only embarked on the 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reality of China , but also chose the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for the purpose of? liberating and developing productive forces.On the 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characteristics , China’s economy has achieved a miracle of sustained and rapid growth with the help of economic system reform andvitality released by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ystem.Among them , with the exploration and reform of economic system , Chinesepeople emancipate the mind in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breaking down unrealistic theoretical taboos;they respect the initiative spirit of in the reform of economic system , so as to fully explode the enthusiasm for enrichment hidden in thepeople;adhering to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throughout the exploration and reform of economic system , China establishes the rightdirection and provides a stable environment for exploration and reform , all of which enlightens people that deepening economic systemreform in the new era should be based on new reality , adhere to people-centered mode , and continue to use dialectical thinking toguide reform.

Key words: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 Economic System , Exploration of Economic System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即將走過的70年歷程中,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是中國最核心的主題。在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建立社會主義制度,跨越了資本主義發展階段,這不僅是一個理論難題, 還是一個現實難題。落后的生產力和先進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之間如何協調,成為解決這一難題的核心。在落后生產力基礎上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必須有一個適宜的經濟體制來實現二者的協調。為此,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發展中探索一種適宜的經濟體制成為一個重要課題。值得慶幸的是,賦有智慧的中國共產黨幾代領導集體,勇于探索,善于總結,最終找到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但創造了一個增長的奇跡,而且探索出一個符合中國實際的新的經濟體制,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總結出一些成功的經驗,也能夠從這些經驗中獲得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啟示。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70年經濟體制探索的歷程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站起來的中國人民自然要謀求富起來和強起來,因此,發展經濟便成為新生的人民共和國最主要任務。發展經濟對于中國共產黨來說,雖然不屬于新問題,但卻是一個新挑戰。因為在革命戰爭年代,我黨在根據地也有一定的經濟建設,但面對一個統一的新中國,如何發展國民經濟成為一個全新的課題。發展經濟必須以有效配置資源為出發點,因此,建立什么樣的經濟體制便現實地擺在我們黨及領導人面前。在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綱領》中規定,中國共產黨最終奮斗目標是,廢除資本私有制,沒收一切生產資料,如機器、土地、廠房、半成品等,歸社會所有,之后歷次黨的代表大會都堅持并完善這一日標。如此決定了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所要建立的經濟體制必須以生產資料社會所有為前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便開始向社會主義過渡,如毛澤東所講:“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基本上實現國家工業化和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盵1](p.89)當生產資料公有制建立起來,并成為社會主義社會唯—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后,如何配置這些由全民或集體所有的生產資料,以及作為社會主義主人——勞動者的勞動力,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前提。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應建立一種怎樣的資源配置方式?或建立一種怎樣的經濟體制?這開啟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圍繞經濟體制的第一次探索。

從理論上來看,這一探索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在揭示資本主義經濟運行規律基礎上,對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經濟運行方式的設想。馬克思在設想的自由人聯合體中提出:“他們用公共的生產資料進行勞動,并且自覺地把他們的許多個人勞動力當作一個社會勞動力來使用?!盵2](p.95)而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對共產主義社會經濟運行方式做了具體的概括:“一旦社會占有了生產資料,商品生產就將被消除,而產品對生產者的統治也將隨之消除。社會生產內部的無政府狀態將為有計劃的自覺的組織所代替?!盵3](p.323)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對代替了資本主義的共產主義所采取的經濟運行方式的設想,其基本的思想是用一種有計劃的經濟運行方式代替資本主義無政府的市場經濟。從實踐上講,這一探索首先是從模仿蘇聯高度集中計劃經濟體制出發的。蘇聯在斯大林時期建立了一種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這一體制以國家所有制和國家機關組織實施的計劃經濟為基本經濟特征,具體是運用國家的強制力量來推行國家的發展計劃。這樣的體制對于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來說,是加快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最為有效的手段。當然,在以上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上,我國在探索經濟體制時,也考慮了自己的國情,以及要實現的目標。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在落后生產力的現實是當時最大的國情,而要在這種落后的生產力水平上建設社會主義,快速發展社會主義經濟,一種具有集中和體現行政功能的體制是最有吸引力的。因此,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就成中華人民共和國基于理論、經驗和國情探索的一種選擇。

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建立后,一度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建設起到了比較大推動作用。一個是建立在落后生產力水平的經濟活動比較簡單以及人們的需求單一且水平較低;另一個是行政的高效率,以及人們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投入很高熱情。這樣的特殊條件決定了計劃經濟體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最初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其標志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經濟實現了高速增長,形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第一個經濟高速增長期。但是,在進入20世紀50年末以后,我們在加快“超英趕美”的目標下,過度地發揮了計劃經濟的作用,使計劃經濟的優勢轉向劣勢。這集中表現在超越,現實基礎的計劃,以及過度地實行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使資源配置過多地集中于重化工業,不僅使計劃出現了偏差,還引起巨大的資源浪費。1958年,國民經濟造成巨大損失。隨著經濟失調及經濟損失,計劃經濟體制運用遇到了困難,因此,對這種計劃經濟體制進行一定程度的調整。這一調整是伴隨著克服嚴重經濟困難開始的。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對農村的生產經營形式加以調整,在對“人民公社”政社合一體制調整的基礎上,將生產單位由公社轉到生產小隊。對城市的經濟運行雖然沒有改變集中計劃和行政命令,但調整了一些不合實際的計劃,經濟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由于對計劃經濟體制只限于調整,而沒有加以深刻的改革,因此,計劃經濟體制的集中決策、統一計劃和行政命令的特征并沒有改變。一直到十一屆三中全會,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主導了我國的經濟運行。如果說這個階段也有對經濟體制的探索,那也多表現為在計劃問題上搖擺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分權上。對經濟體制探索的實質性變化是在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開啟的。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被譽為決定中國社會主義發展前途和命運的大會。其召開的時間被作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元年;其重新確立的黨的基本路線為經濟體制改革指明了方向。這也成為中國探索經濟體制的新起點。對經濟體制的新探索,也就是對計劃經濟體制的改革,首先是基于對計劃經濟的重新認識。計劃經濟作為一種對市場經濟相對立的經濟體制,是具有相較于市場經濟的優勢的??朔袌鼋洕暧^運行的無計劃性,以及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都可以使計劃經濟體制成為推動經濟高速增長的有效機制。但是,由于實現計劃經濟體制有效運行的條件難以滿足,如科學地制訂計劃和有效地執行計劃是兩個非常大的挑戰,因此,計劃經濟體制運行的有效性很難持續。這也是所有社會主義國家在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初期,經濟發展狀況良好,而隨著計劃經濟體制實行的時間延長便出現問題的原因;也是絕大多數社會主義國家最終選擇了對計劃經濟體制進行改革的原因。

其次,對計劃經濟體制的改革和探索新的經濟體制還基于現實經濟狀況。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和探索是在一種“窮則思變”的邏輯下開啟的。首先開始于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農民的自發探索,就是為解決生存問題而進行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包干到戶,這一簡單的土地經營制度變革,不但實現小崗村解決溫飽的目標,而且形成了中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燎原之勢”。隨著農村改革的初步成功,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探索的重點轉到城市,開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城市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中心,占國民經濟比重近80%的全民所有制主要集中在城市,因此,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比較復雜,且面臨的制度約束更強。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是國有企業改革。針對國有企業效率較低的現狀,對國有企業進行了放權讓利的改革,并且在這一起點上不斷深化。此外,城市非公有制經濟不斷發展也是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隨著國有企業自主權擴大,以及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經濟主體越來越多元化,從而重新確立不同經濟主體之間的關系成為經濟改革的一項內容。這一改革的重要結果便是經濟關系的商品化,以及市場機制在經濟運行中的作用不斷擴大和增強。如此,我國在對計劃經濟體制進行改革的進程中逐步形成一種包括計劃、市場、多元經濟主體在內的新的經濟結構。如何把這樣的一個經濟結構有效地運行起來?必須構建一種新的經濟體制。

構建一種新的經濟體制是對計劃經濟體制改革所追求的目標。為此,又經歷一個比較長的探索過程。由于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所走的是一條漸進式道路,也就是在開始并沒有設定明確目標,最終建立怎樣的一種體制要通過探索來確定。開始我們提出的一個目標是建立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經濟運行方式。這是一種試圖完善計劃經濟的思路下所做的探索。然而,隨著我們認識到商品經濟的不可逾越性,以及對商品經濟所具有的發展生產力意義的更深刻認識,確立了商品經濟作為經濟形式的主導性,從而提出建立有計劃商品經濟體制的新目標。當然,有計劃商品經濟仍然是一種過渡體制,因為一種經濟體制最重要的是確立一個經濟調節機制或資源配置機制。在有計劃商品經濟體制下,如何處理計劃與市場的關系仍然不明確。但確立商品經濟的主導地位,必然會提升市場調節的作用。所以,進一步的改革探索逐步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或決定性作用。在這一過程中有兩個階段性的突破:一個是黨的十四大以及十四屆三中全會;另一個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1992年召開的黨的第一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是在鄧小平視察南方談話后召開的一次黨的代表大會。這次大會確定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作為對這一改革目標進一步闡釋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所作的《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做了全面的概括,確立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地位。為了使市場在資源配置的基礎地位得到有效發揮,需要轉換國有企業經營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培育和發展市場體系;轉變政府職能,建立健全宏觀經濟調控體系;建立合理的個人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等。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成為我國深化改革的方向和目標。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探索,這不但是中國改革需要實現的一個目標,而且也具有世界意義。因為在完全的計劃經濟和自由的市場經濟都被實踐證明不適合現代經濟發展要求的背景下,探索一種混合體制是一種時代的要求。中國所做的探索不同于西方國家的探索,而且中國在探索中所取得的成就是在一種后發狀態下實現的,具有的現實意義更加突出。從1993年到2013年,又經歷20年的不斷探索, 不但使中國經濟順利地實現了趕超,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且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思路越來越清晰。在此基礎上,2013年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做出了《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探索經濟體制改革的新目標。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這一總目標下,要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基礎上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宏觀調控體系、開放型經濟體系,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4]。至此,我國經歷40年的經濟體制漸進式改革探索,不但創造了一個增長的奇跡,而且形成一個新的方案。這使得中國的經濟體制探索不但具有中國意義,而且具有世界意義。正如黨的十九大報告所指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5](pp.10-1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70年,在經濟體制探索上,既有失誤也有成功,但最終找到了一個符合中國實際,又反映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新經濟體制。在這一曲折的經歷中,中國的這一探索有許多經驗需要總結,也有一些啟示值得在今后進一步遵循。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70年經濟體制探索的經驗

新中國在經濟體制探索上是曲折的,但是有成效的。其曲折和成功從三個方面提供了重要經驗。

第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探索經濟體制的曲折是因為理論脫離了實踐。所有社會主義國家建立的經濟體制都是選擇的結果。既然是選擇就應該體現其主觀能動性,而在通常的情況下,選擇的標準多來自于理論。這是因為社會主義是一種超越了資本主義的更高的社會形態,因此,建立了社會主義的國家首先會按照一個理想的模式去構建。從現實的社會主義國家來看,它們的經濟發展水平都相對落后,建立一種先進社會制度的現實基礎并不充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一方面是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現實,以及與此相應的落后生產力水平;另一方面,是要建立一個全新的、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面對這一矛盾時,我們選擇了按照經典理論描述的社會主義模式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及其經濟運行方式。選擇計劃經濟,顯然更多地遵循了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建立在對資本主義發展規律揭示基礎上的社會主義設想。當然也可以說,這種參照具有間接性特征,因為我們建立社會主義,以及選擇經濟體制首先是參照了蘇聯,間接地遵循了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這種借鑒蘇聯經驗,遵循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的模式,對于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來說是一種必然的選擇。而且這樣的選擇會引發一種思維慣性,即越是脫離現實,就越認為這種超越是實現趕超的唯一出路。我國在1956年模仿蘇聯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推行了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然而,這種具有理論基礎的經濟體制選擇與我國的國情是不甚相符的。首先,單一的公有制與我國落后的生產力水平存在一定的矛盾,而且這樣的一種關系不利于調動人們的積極性,使得這種生產關系與現實生產力之間不能形成一個具有強大動力支撐的人群中介。其次,完全的計劃與信息的分散之間很難協調,從而對計劃本身形成極大的挑戰,也增加了計劃失誤,以及經濟運行遭受挫折的可能性。最后,計劃執行所要求的激勵與勞動者積極性難以持續之間也存在矛盾,因而使計劃的執行被大打折扣,也影響到國民經濟的順利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超越現實基礎上的經濟體制選擇,雖然有理論上的根據,但最終難以擺脫現實的約束,因此,改革計劃經濟體制變成一種不可避免的選擇。

第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探索經濟體制的成功是有效利用了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經濟體制改革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一項重大的制度變遷,因而需要頂層設計并要求有理論指導。20世紀90年代,蘇聯東歐等前社會主義國家進行經濟體制改革,都從西方國家聘請頂級經濟學家來為它們設計方案。如俄羅斯聘請美國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杰弗里●薩克斯為其設計了一套“休克療法”的改革方案,但這套體現了西方主流經濟學最精髓思想的改革方案,不但沒有使俄羅斯建立起一個完備的市場經濟體制,而且使俄羅斯因為推行這樣的改革遭受了重大挫折。因此,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固然需要頂層設計或決策層支持,但最重要的原動力一定來自基層群眾改革意愿和探索精神。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是農村啟動的,而且是一個最基層的小村莊走出的“包干到戶”改革之路引領了中國農村改革的方向,進而推動了全國的經濟體制改革。當然,來自基層人民群眾的改革創新,也得到來自不同決策層的肯定和支持,這是總結中國改革經驗時必須考慮的一個因素。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十分重要,但決策層能夠正視并支持這種首創精神更為可貴。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成功就是把這種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與來自決策層的支持結合起來,并實現了良性的互動。因此,這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寶貴經驗。事實上,在中國實行的漸進式改革進程中,一直是在充分尊重人民群眾首創精神的基礎上,決策層把握方向并適時有序地推動改革方案的實施。因此,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得以穩定有序地推進,這一經驗是任何國家在進行改革時都可以遵循的,也是成本較小的一種改革的方略。

第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探索經濟體制的成功有著中國共產黨強有力的領導和保障。從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探索的經歷來看,一個最明顯的線索是在一個穩定的環境下實施和演進的。這是所有國家進行改革所希望的一種狀態。因為改革必需的調整一定會帶來人們固有利益格局的改變,這勢必帶來一定的風險。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這種風險,那么不僅會影響改革的效果,甚至會導致改革的失敗,如此的案例很多,教訓也很深刻。中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保持了一種在穩定環境下持續推進的狀態,其根本的依據就是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當然,在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的背后還包含了它的特質和智慧。中國共產黨從一個只有幾十人的政治組織演變為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和建立新中國的偉大的政黨,其中的一個重要特質是她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以及為此善于進行的自我革命。如果一個政黨能夠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或者能夠為人民謀福利,那么就會不斷地變革自己并可以進行自我糾錯。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就是憑借這一特質克服了一個個困難、糾正了一個個錯誤,最終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為實現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在生產力水平相當落后的基礎上探索一種可以更好推動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盡管在此過程中,有對蘇聯模式的模仿,也為此付出了一定的代價,但勇于自我革命的中國共產黨能夠進行具有革命性的改革,不僅鞏固了自己的地位,而且在引領改革和保護改革方面走出了一條新路,即穩定推進改革的道路。這在世界各國的政黨發展史上也屬于一個成功的范例。中國共產黨能夠做到這一點,一條重要經驗便是以人民為中心,并利用來自人民支持的力量保持了國家的安全和社會的穩定。這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構筑了一個具有很大回旋余地的探索空間。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70年經濟體制探索的啟示

在總結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體制探索的經驗之后還要歸l結由此帶來的啟示,是想在這一探索中發現一些更具一般意義的特征,以為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提供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建立一個適應新時代的經濟體制必須深化改革。而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體制探索的經驗中,包含一些可以進一步指導深化改革的重要啟示。

第一,新時代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必須面對新的現實。在中國經濟體制探索的進程中,從現實為出發點并充分反映現實的經濟體制探索進行得比較順利,取得的成就也比較顯著;相反,超越現實且不能反映現實的經濟體制探索則會遭遇挫折,給國民經濟帶來巨大損失。在經歷這樣正、反兩個方面的經濟體制探索之后,中國找到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樣一條正確的道路,而且進入了新時代。從此出發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是我們需要面對的新課題。如何很好地完成這一新課題?依然是要從新的現實出發,探索適應新現實的經濟體制。改革開放后的中國經濟實現了持續高速增長,在規模上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借助這種經濟實力的變化,中國也從世界舞臺的邊緣走向中央。新的國內外環境,既顯示了中國經濟的巨大成功,也帶來了中國經濟的巨大考驗。我們離世界舞臺的中央越近,面臨的挑戰也越大。在這種新形勢下,我們必須有定力,繼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因為只有一個更有活力、更能適應新形勢的經濟體制,才能在日益復雜而多變的國際經濟形勢中保持我們的發展態勢。在這一點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是十分明確而堅定的,繼續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是我們]迎接世界經濟新形勢和引領國內新時代的確定不移的選擇。加快經濟體制改革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目標,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這是深化經濟體制的方向。進一步解決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這是新的現實提出的新要求。為此,必須在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尋求改革的突破。2018年年末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對國企國資、資本市場、財稅體制改革的新要求。如在積極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過程中,要加快國資國企改革,堅持政企分開、政資分開和公平競爭原則,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加快實現從管企業向管資本轉變,該組成立一批國有資本投資公司,組建一批國有資本運用公司。我們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方面堅定不移,完全符合我國新的實踐,是一種從我國面臨的國內外新形勢做出的正確選擇。

第二,新時代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我國探索經濟體制的正、反兩個方面經驗提供的又一個啟示是,能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探索一個適宜國情的經濟體制的重要前提,而且在體現以人民為中心時,還要處理好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的關系。在實行計劃經濟體制時期,盡管我們也堅持了以人民為中心,但在處理人民的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時,計劃配置資源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犧牲人民的短期利益為代價的。因此,我國實行計劃經濟體制時期的顯著特點是短缺, 票證成為那個時代的一種普遍現象。造成這種現象絕不是生產能力不足,而是在配置資源過程中,沒有向滿足人民生活需要的方向傾斜,因此,出現了生活必需品短缺的現象。這種不能很好滿足人民生活需要的經濟體制最終使我國國民經濟發展遭受了一定的挫折,因而成為我國探索經濟體制過程中的一次失敗的教訓。1978年開啟的經濟體制改革,與此相伴生的是我們確立了新的社會主要矛盾,即從過去將階級矛盾作為主要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為經濟體制探索提供了新的前提和依據。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使以人民為中心有了新的內容。探索經濟體制的過程中,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程度決定了改革推進是否順利。1978年之后的經濟體制新探索或者經濟體制改革,始終圍繞著如何處理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展開的。在堅,持計劃經濟為主的前提,使市場調節也發揮一定的作用,就是要激發人民創造的主動性,并使人民獲得更多提高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機會。正是這種把人民的現實利益作為經濟體制所追求的目標,從而理順了經濟體制與人們之間的關系,并使經濟體制發揮了激發人們積極性的作用。在不斷推進的計劃與市場關系的探索中,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得到的滿足程度不斷提高,因此,經濟體制改革也在計劃與市場關系的不斷調整中得以深化,最終實現從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雖然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是在許多因素的推動下實現的,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探索或改革經濟體制的重要前提有著特殊的意義。這對我們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特別是探索在新時代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可持續的啟示意義。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中,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放在一個突出的地位[5](pp.20-21)這表明,在新時代我們要更加突出以人民為中心,這不僅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還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依據。如果我們能夠進一步把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堅持好,那么不僅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了一個重要方向,還會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本身更能體現出活力。中國經濟體制探索過程中的這種如何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不同選擇,以及由此導致的不同結果,啟示任何國家在建立適合自己的經濟體制時必須把人民放在核心的位置,上。人民是否滿意,以及能否激發人民的積極性,是檢驗探索的經濟體制適宜性的最終根據。

第三,新時代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必須有辯證思維的指導。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發表的重要講話中科學總結了40年改革開放的寶貴經驗,其中提出必須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在這一寶貴經驗中包含一個重要啟示是,我們堅持了辯證思維的指導,避免了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經濟發展、政治變革的形勢,任何單向度的、簡單的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都可能將我國改革開放引向錯誤的方向或造成巨大挫折。從我國改革開放的經歷來看,每一步改革都是具有一定風險并需要智慧去面對的。對此,我們堅持了加強黨的領導和尊重人民首創精神相結合的辯證統一的思維方法,一方面發揮了人民的創造力和保護了人民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以黨的堅強領導保證了人民創造性的改革探索能夠在一個穩定的環境下加以實施。同時,我們還堅持了“摸著石頭過河”和頂層設計相結合的辯證統一的思維方法。一方面“摸著石頭過河”可以減少改革可能帶來的震蕩,收到一種帕累托改進的效果;另一方面,頂層設計可以從戰略上進行規劃,有利于實現更長遠的利益。當然,我們也堅持了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統一的辯證思路, 方面問題導向是探索經濟體制的出發點,從解決經濟體制運行中出現的問題出發,是尋找改革思路的最好切人點,也是快速取得改革效果的最佳途徑;另一方面,目標導向是引領經濟體制改革的航標,黨的十四大及十四屆三中全會最終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這對于加快經濟體制改革進程,推動改革不斷走向深入,具有重要意義。這種用辯證思維探索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出路,啟示我們在今后的深化改革、進而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還應該繼續運用這種辯證思維以處理好改革、穩定和發展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面臨的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改變,如何處理好新的主要矛盾,必須有一種辯證的思維去把握、去尋求解決的途徑。當然,該啟示也具有世界意義,集中體現在應對越來越復雜、越來越不確定的世界形勢時,沒有一種辯證思維的指導很容易發生顛覆性的錯誤,相反,只有按照辯證思維去處理國家內部問題和國際關系,才可能達到一種共贏的狀態,這是解決目前一切重大問題最理想的目標。

任何國家只有實現了對自己擁有資源的有效配置,才可能達到在技術不變條件下的最大效益。因此,經濟體制對任何國家都是十分重要的?;诖?,任何國家都非常想找到一個有效的經濟體制,但由于一些條件的制約,在很多情況下事與愿違,實施了并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甚至會扭曲資源配置的經濟體制。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探索經濟體制的經歷中,一方面我們在是否從我國實際出發的正、反兩個方面經驗中得出立足我國實際是探索有效經濟體制的唯一途徑;另一方面,認識到一個有效的經濟體制必須把人民放在中心的位置,尊重和保護他們的首創精神十分重要。當然,能夠做到上述這兩點,必須堅持辯證思維,在看似矛盾的不同方面尋求其可以統一的結合點。這啟示我們任何線性的、純粹的選擇,都不是適應現代社會的最優選擇。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7.

[2]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4]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單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5]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

猜你喜歡
經濟體制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實施條例 第四章 投資管理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2019廣西水彩畫年度展
“丹青獻禮”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和青海解放70周年美術展
工程招投標存在的問題及對策1
關于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現狀及對策研究
習近平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新思想
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技術和價值比較
國企改革與市場經濟體制下微觀主體建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
更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