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農村女性職業教育與培訓

2019-09-10 19:26許晶
新生代·下半月 2019年7期
關鍵詞:職業教育培訓農村

【摘要】:加強我國農村女性進行職業教育與培訓的對于農村建設事業的意義十分重大,本文從女性主義視角出發,分析影響我國農村女性培訓的因素,提出加強農村女性培訓的對策,發揮女性作用,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職業教育 培訓 農村

全國婦聯關于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綱要(2010-2020)》促進女性成長的意見中指出:“深刻認識新形勢下女性成長的重大意義,促進女性成長是貫徹落實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的客觀要求”“要加強教育培訓,為女性人才提高素質增強實力提供服務”1。農村職業教育與培訓在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中發揮著重大作用,為農村建設事業培養適應的初中級建設人才和熟練的勞動者,其中對農村女性進行職業教育與培訓的意義十分重大。

首先,加強農村女性職業教育與培訓有利于提高其農業生產能力。隨著經濟結構轉型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農村青壯年男性勞動力向城鎮和非農產業轉移,農村勞動力結構發生明顯變化,婦女成為家庭農副業的主要勞動力,農村勞動力主體呈現出女性化趨勢。,農村女性職業教育與培訓作為農村女性人力資本投資的重要形式,是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村女性農業生產能力,形成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良性互動格局的主要途徑。

其次,加強農村女性職業教育與培訓有利于提高其勞動力轉移就業能力。隨著城市化的發展,社會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大量的農村女性勞動力由于素質不高,缺乏就業技能,不能很好地融入當地的經濟生活,制約了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規模和速度,也制約了勞動力轉移層次的提高。通過接受職業教育與培訓,農村女性就能掌握一定文化知識和先進技術,就會在就業轉移時提高其就業穩定性和工資水平。因此,職業教育與培訓對農村女性勞動力轉移具有重要作用。

一、影響農村女性職業教育與培訓的因素

(一)傳統文化觀念的影響

在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下,“男主女從”從簡單的兩性和分工到被制度化,女性定位于在家庭充當賢內助,男性則外出掙錢,是參政議政的當家人。在此誤導下,也就出現了男女兩種不同的能力資源評價標準,并錯誤地認為女性的主要資源在于她的生育能力,而男性的主要資源在于他的工作能力。對能力資源評價的雙重標準和賦予男女不同的規范,無疑會對兩性社會化產生影響。對于農村家庭來講,男孩子受教育的收益留在家庭內部,而女孩子受教育的收益要“流向”其他的家庭,受這種觀念的影響,不僅在家庭內部,社會對女性勞動力也存在歧視,女性勞動者的收入普遍低于男性,這就間接造成了女性教育成本的提高,家庭就更加不愿意讓女性接受教育或培訓,農村家庭多男孩子受教育的投資積極性一般高于女性2。

(二)高強度的勞動和生理負擔

由于我國農民的非農化進程并不是在農業生產力高度發達的基礎上展開的,從普遍情況來看,農業對人力的依賴還很大,農業的機械化和社會化的程度仍然很低,再加上婦女的生育負擔以及尚未社會化的大量家務負擔,因此女性的農業社會化過程勢必給農村婦女增加更高的勞動強度和沉重的生理負擔。女性的利益往往在家庭中更容易被忽視和犧牲。由于妻子長期以來一直是個犧牲者的角色:為了丈夫的發展、兒女的成長、老人的安康而犧牲自己的青春、愛好、理想、時間、精力等這些女性所能夠付出的東西。女性的這種犧牲雖然受到了贊揚,但卻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這從另一個側面說明女性的主體性在家庭中遭到漠視和踐踏,女性的利益被贊美的言辭不斷地“犧牲”。

(三)女性教育資源投入的不平衡

舒爾茨曾說過:“窮人福利改善的決定要素不是耕地、空間和能源而是人口質量的改善和知識的增進?!弊钪饕铌P鍵的就是女性人力資本投入不足,農村婦女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大量的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與收入存在正相關關系。家庭是人力資本的投資主體,家庭經濟條件對于孩子教育投資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絕大部分農村家庭的教育投資具有性別偏好。在經濟因素與性別因素交互作用下,貧困農民家庭傾向于將稀缺的教育資源分配給男孩,女性在家庭教育資源配置中處于不利的地位,越是資源缺乏的家庭,越有可能犧牲女孩的教育權益而保證男孩受教育的需求。

另外,農村教育資源的稀缺性也影響女性接受職業教育的機會。農村的學校數量少,而且教育質量偏低,部分鄉里只有一所初級中學或高級中學,優質教育資源主要集中在縣級地區。如上所述,在傳統性別觀念的影響下,這種稀缺的教育資源理所當然由男性享受。因此,受農村經濟資源以及教育資源的制約,大多數農村女孩所完成的學校教育年限比城市女孩少,而且教育質量比城市女孩低。而農村職業教育主要招收全口制青少年學生,需要具備相應的入學資格,并通過規定的考試,低教育程度的女性根本沒有選擇職業教育培訓的資格3。

二、促進農村女性職業教育與培訓的對策

(一)重視農村女性職業培訓,創造外部良好發展環境

各級組織以及全社會都要重視婦女工作,增強開發農村婦女人力資源的主動性和責任感,動員社會各方面都來關心和支持農村女性人才隊伍建設,營造一種女性自強值得尊重,女性創業值得贊賞,女性成功值得學習的社會氛圍。同時各級政府以及各類非政府組織,開展了一系列促進農村女性教育發展的政策、措施,特別關注了作為新農村建設重要推動力量的職業教育。

我國的公共政策在指導和促進女性職業教育的發展方面有著明顯的缺失,不僅缺乏支持農村婦女職業教育的專門具體的職業教育規劃,以及支撐農村婦女職業教育發展的財政政策和農村婦女就業保障政策。作為一項系統工程,農村女性教育不是教育部門獨立完成的,教育資源的整合與有效利用需要各級政府、婦聯及有關部門的齊抓共管、分工協作。教育部的38萬所農民文化技術學校,婦聯的10萬所農村婦女學校,科技部覆蓋省、市、縣、鄉鎮的農民科技培訓網絡和星火學校,農業部的中央農廣校及中國科協的農函大都是農村婦女教育培訓的平臺。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提到在今后的農村職業教育的實施過程中要強化省、市級發展職業教育的責任,擴大農村職業教育培訓覆蓋面,根據需要辦好職教培訓中心。

(二)將性別平等意識納入培訓,轉變就業觀念

發端于美國20世紀60年代的社會性別理論產生于西方女性主義運動第一次浪潮中,是作為對傳統男性中心主義在兩性關系上的“自然主義態度”提出的。社會性別理論認為,在自然的性別之外,人們還有著社會性別觀念,它是在特定的社會文化規范中形成的性別規范、性別角色及兩性的行為方式,即男女之間的性別角色差異是后天文化習俗影響的結果,是社會化的產物,基于此,它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可以改變的?,F代社會性別觀念認為,男女平等,婦女如果能夠樹立正確的主體意識,可以有效地克服自卑和依附思想,開發出自身的潛能。該理論是在承認男女兩性自然差異的基礎上,著重分析導致兩性社會差異的經濟條件、文化條件、家庭背景等影響因素,試圖建立社會性別平等的運行機制,使男女兩性能夠平等的占有各種資源,獲得均等的生存和發展機會,促進社會的發展。把性別平等意識納入培訓,使農村女性能夠認識到自身的價值所在,更有信心地投入到職業教育與培訓中去。

(三)培訓方式多元化,著力提高農村女性素質

職業教育培訓和辦學機構要發揮提高農村婦女素質主渠道的地位和作用,從培訓內容的選擇、培訓形式的利用可以多元化,都必須以農村女性素質的提高為出發點和歸宿。內容上要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激發廣大農村女性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從掃盲、簡單的農業技術的學習,到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知識的學習,須由淺入深、以點帶面、循序漸進,逐步提高農村女性的科學素質和人文素養 形式上要靈活多樣??梢圆捎棉r民群眾喜愛的通俗易懂的形式,以農民的致富為目標,將知識的提高與綠色證書的取得相結合,也可以采取分層培訓,由鄉鎮成人教育中心學校組織技術骨干集中培訓,再將其分配到各村進行培訓輔導。還可采用電教培訓,利用幻燈片、科技錄像資料等深入農村播放,以及采取宣傳性強的現場培訓,不僅能充分利用教學基地,而且能充分發揮各地專業戶、示范戶、能工巧匠的作用,有利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除此之外,知識、技能傳授與學習能力培養、觀念更新相結合。農村女性接受學校教育時間少、文化素質低,學習能力、學習習慣差,故不能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應該注重學習意識、學習習慣的培養,使其具有可持續、終身化發展的潛能,從而適應農村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發展效益農業和提高農民收入的客觀要求和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G].

【2】劉鳳存.當前我國農村女性接受成人教育的現狀、原因及對策探析[J].職教通訊,2007(6):50-52.

【3】葉文振.中國女性教育:一個性別文化與制度的分析[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3(5):122-125.

【4】鄭曦.農村婦女職業教育與農村發展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4.

作者簡介:許晶,專業: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方向:職業教育原理,學歷:碩士

猜你喜歡
職業教育培訓農村
會議·培訓
廣東省校外培訓風險防范提示
會議·培訓
《新農村》鄉村文藝家聯盟
“動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養路徑研究
論七年一貫制體系下本科學科建設中職業教育的重要性
芻議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PLC應用技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新農村》鄉村文藝家聯盟
教師培訓還需“精準滴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