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館科學教育的若干思考

2019-09-10 07:22季良綱
科學教育與博物館 2019年5期
關鍵詞:科學教育科技館思考

摘 要 伴隨科學與技術的創新發展,科學教育的重要性與緊迫性進一步彰顯。通過科學教育,提高科學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國家綜合軟實力提升的重要途徑??萍拣^作為科學教育的重要場所和機構,從理念到實踐,都面臨著全新的挑戰,迫切需要深入思考研究,探索創新發展新思路。

關鍵詞 科技館 科學教育 思考

1 科技館科學教育的使命擔當

科學教育是伴隨著19世紀以來一系列重大科學發現和技術進步發展起來的,歐洲各國以“實驗教育”為核心的教育改革,在基礎教育中引入大量科學內容,大學設立工程技術專業。美國通過“贈地法案”,創辦大量新式大學,建立了最完備的科學教育體系。20世紀初,科技教育的理念從科學共同體內部通過創辦組織、雜志、書信等方式向社會延伸,科技傳播、科學普及成為專業化、職業化的工作,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傳播媒體大量報道科技內容;科技館、天文館等科技類場館,得到快速發展。英國科技史家J.D貝爾納在《科學的社會功能》一書,集中闡述了對于科學教育、傳播與普及的社會功能與作用的理解,無疑促進了人們對于科學重要性的認識。

20世紀的下半葉,迎來了“大科學時代”。一方面,新理論新技術改變了科學與技術發展軌跡,科學、技術、生產一體化趨勢,經濟社會發展越來越依靠科技推動,科技創新與應用成為主導動力,科學研究、技術創新、產業發展、社會發展相互促進更加明顯,各國政府更加重視科學教育,科學教育、傳播與普及步入發展新階段。如美國1994年發表了《為了國家利益的科學》政策報告,將“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列為美國科技政策的“國家目標”,提出“美國應該成為科學知識普及的社會”。另一方面,隨著原子能、基因工程、器官移植、克隆技術等發展與應用,引起科學技術與人類生存、社會倫理、個人隱私等方面的爭議,公眾對于科技未來發展出現擔憂和不安,科學與公眾之間關系“緊張”。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英國率先發起“公眾理解科學”運動,提出科學家與公眾平等對話,試圖以此消除公眾疑惑,實際效果并不理想。2000年,英國《科學與社會》報告認為,科學與公眾的關系到90年代已經變得十分緊張,出現了對科學的信任危機。新趨勢、新問題、新挑戰,嚴重影響了科學教育與普及,迫使教育界、科技界以及科學共同體重新解讀科學教育的作用與本質,力求在內容、方式、載體、手段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

在公共教育和公益性目的原則指導下,全球知名的自然博物館、科技館、科學中心等,十分重視教育功能的發揮,將它置于公共服務角色的中心位置。隨著“全民教育”“終身教育”觀念的深入人心,現代博物館、科技館等出現了新變化,表現在博物館對傳統業務,如收藏、研究等進行了拓展,教育功能明顯重視,并逐步列入首要位置。2007年國際博物館協(ICOM)維也納大會宣布,教育是博物館第一功能。它改變了博物館“以研究收藏為主”的傳統觀念,突顯了教育在博物館“社會責任”方面的地位,博物館的角色開始由“獨立的專業單位”向“社區的文化中心”轉變。美國《博物館教育工作者手冊》博物館教育定義稱:“最廣泛地理解為任何促進公眾知識或體驗的博物館活動”,“教育的愿景,事實上也是博物館使命和整體目標的愿景,教育和展覽彼此關聯的,并應該互相包含”。美國華盛頓大學博物館主任Kym·S·Rice認為,博物館教育項目和活動必須足夠靈活變通,盡量服務每個人的需求。為展覽所開發的教育項目,通常是最為直觀的教育活動,需要傳遞不僅僅是展覽的內容,可以“對觀眾產生長遠、持續、積極的影響”。

在我國,科技類博物館包括科技館(科學中心)、自然類博物館、專業(行業)科技博物館,發展歷史并不算太長。從教育理念和內容、形式、方法等看,整體落后于歐美發達國家,表現在建館理念陳舊,教育服務意識淡薄,簡單地將展覽等同于教育活動;對場館教育資源挖掘不深,教育內容單調平庸;教育活動缺乏創新,難以激起公眾興趣。復旦大學鄭奕根據對美國史密斯博物館群體的研究,提出場館教育“前、中、后三階段一體化規劃實施”的觀點,對場館科學教育理念進行新探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普卡林加獎”獲得者李象益認為,科技館不應被看作為一座科技展覽館,而應該被看作是一間課堂、一座實驗室,乃至一所適合時代和未來教育的特殊學校??萍拣^提供的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和延伸。正如《博物館體驗》作者John·H·Falk和Lynne·D·Dierking所言:“任何學習的發生都是有環境的。學習是個體與其環境間經歷時間的對話,并且這種情境驅動的對話,被視為個體的個人、社會文化以及物理情境之間的互動的進程和產物”。博物館、科技館有獨特的學習環境,互動體驗中獲得的感悟,應該是充滿樂趣的求知過程。

科學知識、方法的學習理解,科學興趣的培養,對于科學未來的關注,超出了一般意義的知識學習。20世紀80年代,美國科學促進會牽頭教育、科學等領域專家,提出了面向青少年的“2061計劃”(即2061年哈雷彗星回歸時間),全面推進STEM教育理念,引領全球基礎教育的重大變革。2006年我國頒布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提出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目標和任務,2016年首次將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目標,寫入《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2018年《國家中小學教育大綱》,明確從小學一年級起,開設科學教育課程。無論是國家政府重視程度,還是公眾自身需求,推進科學教育已成為社會共識,也直接影響著青少年未來成長和人生規劃。

科技館(科學中心)作為科技類博物館的一個門類,旨在通過展示科技發展歷史,促進人們對于科學發展的理解。世界范圍的科學發展和工程技術的廣泛運用,已成為公眾接受科學教育的重要場所。依托場館所開展科學與技術展示、體驗、活動,成為非正規教育中最有特色的部分,在公眾特別是青少年科學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到2017年底,全國建成開放標準科技館867座,面積498.9萬平方米,年接待人數6 000多萬人。中國科技館單日接待人數達5.7萬人次,上??萍拣^年接待公眾600多萬,浙江省科技館年接待人數近100萬人次。毫無疑問,科技館已經成為公眾接受科學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堅持科技館科學教育理念,探索教育功能發揮和創新發展,成為履行社會責任的重中之重。

2 科技館科學教育的主要特征

科學技術館,簡稱科技館(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是以展覽教育為主要功能的公益性科普教育機構。通過常設和短期展覽,以參與、體驗、互動性的展品及輔助性展示手段,以激發科學興趣、啟迪科學觀念為目的,對公眾進行科普教育,以及舉辦其他科普教育、科技傳播和科學文化交流活動。包括展示演示、體驗互動、表演活動、旅游休閑、講座,示范表演、探索活動、專題講座、視聽欣賞、動手制作、研習活動、知識競賽、知性旅游、學術研討、刊物發行、咨詢服務等。作為學校正規教育的重要補充,是科學教育的重要形式與渠道,有著顯著的特色。

首先,依托場館開展科學教育??茖W技術發展歷程表明,文藝復興運動之后的西歐,經過思想啟蒙、工業革命等變革,科學技術逐漸盛行,極大促進了生產力發展,影響著思想、觀念、行為方式,改變著世界的面貌,帶來了真正意義上的科學知識普及與傳播。

科技館以科技展品展示作為特色,特殊空間環境里開展科學教育,不同于依照教學大綱要求,通過教師授課、科學實驗等環節,教室、實驗室等環境有組織有目的地教育活動。最先出現自然歷史類博物館,以收藏、陳列動植物、礦物、化石標本等為主,展示自然生態與人類活動關系。所有者一般為皇家或貴族等,主要為滿足個人的喜好或獵奇需要,一般不會對公眾開放。18世紀后,隨著科學技術進步,出現展示工業革命成果的場館,包括實驗儀器、機器設備、交通工具等人工制造的實物或模型,展示了工業革命的技術。如法國科學工藝博物館(1794年)英國科學博物館(1857年)、德意志博物館(1903年)等,展示工業技術與產品博覽館、實驗室,面向公眾展示開放。20世紀以來,出現了以科技教育展覽、組織科普活動為主的場館,旨在讓公眾在親身體驗中接受科學教育思想,一般稱為“科學中心”,如法國科學發現宮(1937年)、美國舊金山科學探索館(1969年)等,強化了科學教育功能,突出人與科技展品的互動體驗關系,鼓勵參觀者動手體驗,從中發現奧秘,獲得科技知識。弗蘭克·奧本海默創辦的美國舊金山科學探索館,以現代物理學為基礎,設置可以參與互動的500多項展品,展示科學傳播的新理念。它改變了收藏或研究的辦館模式,突出互動體驗特點,公眾在體驗中感知領悟科學的原理發現科技的魅力。李象益認為,這種以突破傳統教育觀念,彰顯創新思維,培養創新能力的新型社會教育,開啟了“科學中心”的新時代。受其影響,我國大多數科技館都秉持“科學中心”的理念,布展中突出了互動、體驗和活動,成為科技館的鮮明特色,甚至直接用科學中心命名,如廣東科學中心等,清楚表明科技館科學教育的職責與目標。

其次,獨特的科學教育內容??茖W自歐洲誕生以來,經歷了三次工業革命的洗禮,從機器時代、電子時代、太空時代、網絡時代,正邁向人工智能時代??茖W發展與技術進步,重塑了地球億萬年來的萬物生存空間,也重構著人類的觀念、思維、生活方式,極大地影響著文明進程。而科技“雙刃劍”的角色,公眾在享受科技帶來的便捷舒適的同時,對強大的未來發展的方向與內涵,產生了一定疑慮與擔心。隨著知識海量增加,專業化程度提高,科學研究領域的不斷擴展,與公眾之間出現了知識鴻溝??茖W教育、傳播和普及,與科學一路同行,并相互促進??茖W史上,大批科學研究者也是著名科學傳播者。1543年哥白尼花費畢生精力,撰寫出版《天體運行論》,闡釋天文觀測結果,挑戰“地心說”,宣傳“日心說”;1632年伽里略發表《關于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的對話》,明確支持哥白尼學說,成為近代科普的第一人;從1824年起,英國化學家法拉第連續19年在圣誕節之夜舉辦科學講座,成為科學傳播史上佳話,英國人將這一傳統保持至今。這些已經成為科學傳播史上的佳話,也是科學文化歷史悠久的重要標志。

有著5 000年文明史的中國,有著東方文明的獨特氣質,崇尚“天人合一”的觀念,缺乏歐洲模式的科學文化傳統與基礎,也沒有經歷工業革命的洗禮,缺乏科學產生與發揮作用的社會基礎。正如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所問:“為什么近代科學和科學革命只產生在歐洲呢?為什么直到中世紀中國還比歐洲先進,后來卻讓歐洲人變成先進了呢?怎么會產生這樣的轉變呢”?科學文化傳統的長期缺失,明末清初“西學東漸”啟蒙,清末掀起的“洋務運動”,創辦工廠、“開啟民智”的實踐,始終沒有跟上科技革命的步伐。20世紀初,大批受過西方教育的有識之士,認為科學落后才是導致國力衰弱受欺的原因,不遺余力地高舉“科學”大旗,提出“科學救國”理念,舉辦實業、創辦學校、出版期刊等,面向公眾開展科學普及運動,科學教育和科學文化建設開始步入正軌。

眾所周知,科學教育、科學傳播、科學普及的目標,是促進公眾理解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崇尚科學精神,用科學理性的思維解決或處理生活工作中的問題,形成崇尚科學理性的文化基礎??茖W教育、傳播與科普發展歷程,形式內容日趨多樣,涵蓋了多個方面,主要有:大、中、小學校甚至幼兒啟蒙的科學教育與實驗課程;科學內容為主的各類電影、電視、廣播等視頻、音頻傳播;科學內容的報紙、雜志、圖書等出版與發行;科技專家報告、講座及學術交流、科學新聞發布等;科技主題的戲劇、音樂、歌舞、繪畫等藝術表演或創作;科技專題的展覽,圖片張貼、資料發放;科技館、自然博物館、水族館等陳列、展示及互動體驗;網絡平臺的科學傳播,及科學內容查詢、搜索、咨詢等;面向公眾開放的科學主題大型活動、集會、游樂等;與科技、科普相關的理論研究、圖書創作、資料編纂等。其中,以自然科學為展示主體的科技館、自然博物館等,作為非正規教育的重要形式,是學??茖W教育的重要補充,扮演著社會教育者的重要角色。它集參觀、游戲、體驗、互動為一體,科學設置展品展項,直觀形象,把科學原理與現象集中展示,有別于學校教室的科學體驗氛圍,特別受到青少年青睞,更加易于激發科學興趣。

再次,豐富多彩的科學教育形式??茖W教育內容多樣化,與公眾科學興趣多樣化,促進了教育方式的創新發展??萍拣^科學教育活動體現在展品展示、講解輔導、互動體驗、影視觀賞、科學表演、動手制作等諸多環節,體現了科學教育形式與內容的多樣性與復雜性。

其一,通過科學設置展品展項,以及由此構成展區,展示或演示經典的基本的科學原理或現象,具體形象地演示科學發展的進程,有著強烈的現場感和體驗感,讓公眾現場參觀體驗中知曉科學原理,提示科學奧秘。其二,通過專業人員對展品展項所呈現的科學原理、科學現象講解闡釋,提示科學發現、科技進步或科學家及其研究,在科學發展史上價值與作用等,幫助公眾理解科學本身,提高展教效果。其三,在專業人員指導下,公眾直接參與展品所展示的運動、變化或機械操作的過程,或在穿戴相關設備幫助下,在虛擬的場景下體驗探索的感覺,即AR/VR體驗等。其四,通過特定的影院空間和影院技術,播放科技類、探索類科教影片、視頻等,展示人類在太空、深海等宏觀世界,或深入事物內部或隱秘的微觀世界,體驗實驗室或重大科學裝備,營造沉浸式的體驗氛圍,以了解相關科技知識。其五,專業人員或公眾共同參與,通過藝術表演形式,如舞臺劇、歌舞、相聲、說唱、戲曲等,形象化展示科學現象原理,或者科學家的科研人生,揭示科學奧秘與事物真相。其六,在專業人員指導下,依照一定的科學方法或原理,獨立或合作運用各種材料,動手設計制作、計算機編程等,展示創意成果的過程。其七,是綜合以上多種形態的臨時展覽、專題展覽,以及流動科技館、數字科技館、科普大篷車等,共同構成現代科技館體系,發揮傳播科學的作用。

科技館科學教育模式,形式更豐富,內容更有趣,自主性更強,便于公眾自主選擇,有別于規范嚴肅的課堂科學教育,增加了體驗的樂趣。寓教于樂,寓教于動,輔以場館特有的背景音樂、聲音特效、色彩燈光效果等,以及體驗活動中常有如現場評估、指標監測等,增強科技現場體驗感,易于激發公眾興趣。

3 科技館科學教育的價值實現

科技館通過展品、展項、展區科學有序的規劃和設計,通過一件或若干展品構成了學科展區,展示不同學科的發展歷程,演示基本科學原理。有的展示重大技術進步,也收藏保存科技發展史上重要的儀器、設備或產品。如英國科技館收藏了瓦特改良的蒸汽機,法國科學工藝科技館收藏了拉瓦錫實驗室,彼得堡科技館保存了彼得大帝制作動植物標本等。國外一些著名的科技館,與博物館一樣,具有收藏、展示、教育、研究的功能。國內大型的科技館,也有收藏或仿制大型科技設備,如中國科技館仿制了張衡的地動儀、蘇頌的水運儀等,展示古代科技成就,了解科技進步歷史;模擬了銅綠山開采銅礦場景,展示幾千年來開采、冶煉青銅的過程,揭示古代人民的認識、了解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智慧。一般而言,科技館規??臻g越大,展示能力越強,能讓公眾在大型、奇特的、綜合性的展品中獲得獨特的感受,體會到科技發展的進步,以及給人類文明帶來的巨大改變,加深對于科學與人、科學與社會關系的理解。因此,人們將科技館美譽為“科學殿堂”。

科技館屬于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范疇,為便于公眾參與科技活動,一般規劃建設在人口密集、交通便利的區域,在不少城市,科技館作為城市文化的標志,在城市文化占有重要位置。如改革開放之初,深圳科技館被列為“重大文化工程”之一;浙江、福建、武漢等地科技館,都坐落在城市核心區塊,成為城市重要文化標志;1984年中國科學技術館開工時,鄧小平親自為奠基題詞,黨和國家領導人頻頻視察中國科技館,媒體廣泛報道;2005年中國科技館新館坐落在北京奧運會主場周邊,成為人氣最旺的公共文化活動場所。高質量、高水平的規劃建設大型科技館,體現國家高度重視科技發展與科學教育,極大地促進了人們的科學認知,有利于在全社會形成共識。

為便于公眾理解,在科技館展區內,一般都會有專業人員或志愿者針對展品的講解、輔導,指導和幫助公眾觀察、體驗展品,了解展品所揭示的科學原理??萍驾o導的內容,包括原理展示、知識介紹、歷史沿革,以及相關知名科學家故事、科研趣聞、獲得榮譽,有助于增強人們對于科學歷程的了解,激發對科學和科學家的興趣。隨著科普服務方式的創新,從一般展品介紹,發展為科學表演、現場實驗等,營造了現場氣氛,滿足了公眾需求,促進了公眾對于科學的理解。

科技館科學教育,較之于嚴肅規范的課堂教學活動,更富于自主選擇性,體驗活動體現了游戲或運動的樂趣。自主選擇體驗項目,不同層次體驗要求,可以獲得成功感覺,有利于激發青少年科學興趣。展品展項實施科學教育之外,積極探索科學教育方式,設置科學教室、實驗課堂等,在專業人員指導下進行科學實驗、機器人編程、創意設計,提高知識運用與動手實驗能力。青少年參與展品講解,角色扮演,如科技達人、記者、演員、志愿者等,通過表演、演講、寫作、講解等,在特定的場館環境,感悟科學精神,培育科學情感,激發科學興趣。策劃與科學家見面會,聆聽科學家人生故事,從科學家科研人生和非凡業績,感受科學家人格力量。建設院士展廳等資源,舉辦科學家主題活動,關注科學家科技人生,舉辦專題性專業化小型化展覽,展示科學家專著、科研用品、科研設備、收藏資料、獲獎證書等,邀請親人、同事、學生等分享科學家成長經歷、科研故事,多維度、全方面的介紹科學家成長經歷,近距離接觸科學家,展示科學家的家國情懷、個人志趣、成長軌跡等,引導青少年崇敬科學和科學家,激發科學興趣,以此實現“弘揚科學精神與科學家精神”的目標。

弘揚科學精神,激發科學興趣,是科技館科學教育的重要內容。以好奇心為動力,探索與研究自然奧秘,科學家群體體現出博學多識、理想追求、精神風范、意志品質等,是科學精神的重要體現。優秀的科學家一般都有強烈的好奇心,秉持著實證求真、崇尚真理、不斷探索等價值追求,體現在科學家人文精神方面的特質,如勤奮好學、淡泊名利、家國情懷、團隊精神等優秀品質,教育和引導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構成了科學家精神的基本內核,成為“弘揚科學精神”的具體舉措。

科技館獨有的展品設計、陳列與展教方式,關注科技發展前沿,關注科技與人的關系,有著鮮明的科學探索特質??茖W設置的展品展項,互動體驗交流,倡導自由探索精神,激發培養科學興趣,體現了先進的科學教育理念。在科技展品環境規劃設計中,充分體現了科學準確、合理、精妙等特點,營造不同于一般游樂場所的科學氛圍、科學環境,有利于培育青少年的科學情懷、科學氣質??茖W發展歷程、重大科學成果、科學家精神等集中展示,以情動人、以情感人的情感共鳴,讓青少年在接受科學精神、科學思想、科學態度等方面受益。

4 科技館科學教育的創新方向

互聯網背景下的科學教育,面臨著新的變革,新科技產品不斷涌現,內容海量增加,知識學習時不我待,公眾學習熱情與積極性、主動性大為增強,需求更加豐富多樣,“終身學習”理念正在逐步形成。從全國科技館建設的數量和規???,表現在政府及社會力量投入科技館建設力度更大,給公眾科學教育提供了更多的選擇。調查數據表明,有較高教育背景的青年一代父母,接受新科技、新知識的意愿更強烈,主動學習、自主學習能力更強,比父輩更愿意帶孩子進入科技館、博物館,感受科技發展與創新活躍的氣氛。2018年浙江省第十次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顯示,浙江人過去一年中去參觀科普場館比例:動物園、水族館、植物園為67.1%,科技館為41.7%,自然博物館37.2%,比以往年份更高。另一方面,科技不斷發展,大大豐富了展品展項,展品研發設計能力提升,新展品不斷涌現,出現了專門的科普產品展會,如中國(蕪湖)科普展品博覽交易會、上海國際科普產品博覽會等。特別是網絡化、數字化技術展示手段的大量涌現,科技展示更加有效,有力地促進科學教育成效提升。

不容置疑,科技館科學教育面臨著創新發展的迫切要求。公眾獲得知識的渠道、途徑日益豐富,需求表現出旺盛與日益多樣化,科學教育創新必不可少??萍及l展日新月異,在做好知識學習與傳承的同時,必須更加注重科學精神的傳播、科學情感的培養、科學興趣的激發,以至推進更深層次的科學文化建設,正受到研究者和業界的高度關注。

從發展機遇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國科技發展從跟隨著、并行、到一些領域的引領,表明世界科技格局發生重大變化,未來世界科學中心有望首次向東方轉移??茖W教育、傳播與科普極其重要,認識日益深刻,并正成為社會共識。國家科學教育的政策法規陸續出臺,科學教育、傳播與普及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1994年出臺的《關于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見》,成為建國以來第一個有關科普工作的行政法規。2002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是世界上第一部科學普及的專門法律,強調“普及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我國科普進入了有法可依的法制時代。2006年頒布的《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明確了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目標任務。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提高公民科學素養”。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突出了“科學精神”的重要性。2016年5月,習近平在全國“科技三會”上提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闡明了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的辯證關系,強調了科學普及在科技創新中的基礎作用。

對科學教育與普及重視,表現在群眾性科普活動豐富多彩,對于科學話題關注度明顯上升;表現在科普法律體系不斷完善,農業、工業、環境保護、氣候變化、食品安全、醫療衛生、休閑健康等法律法規,增加了科普的條款或內容;科普信息化、社會化程度明顯提升,科學傳播方式從載體、手段到內容不斷創新;科普文化產業呈現新的發展趨勢,科普產品、展品大量涌現,形成了專業化博覽交易市場。

從公眾科普需求看,創新是社會發展動力,科技創新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最活躍的因素??破招枨蠹扔形幕枨蟮奶卣?,也有公眾生活需求特點,具體體現在公眾科學素質的整體水平。2018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為8.47%,比2015年6.20%提高了2.27個百分點,增幅達36.6%。浙江省公民科學素質水平更高,比例為11.12%,杭州、寧波、溫州市分別為14.6%、13.8%、11.8%,基本達到或接近本世紀初歐美國家公民科學素質的水平。調查顯示,公眾關注的科學話題日益廣泛,體現在需求旺盛和多樣性,對于重大科技話題日益感興趣。青年群體對于科技未來發展、人與科學關系等討論轉向深入,轉基因、核能、基因編輯等成為關注熱點,樂于表達自己觀點。

科普需求大數據分析,對于生產、健康、環境等科技問題關注明顯提高,網絡搜索頻度快速提升,網絡作為獲得信息的渠道作用明顯,但也出現了新的知識傳播焦慮,即對網絡傳播的真實性不滿意。信息科技、健康與醫療、氣候與環境,成為2016年度網民最為關心的主題,分別為24.8%、23.5%、17.0%。眾所周知,科學技術是促進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更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因素??萍歼M步引起了勞動方式的科學化,促進人的勞動技能發展,改善人的智力結構,提高人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優化了人的心理品質。公眾的科普需求持續旺盛,表明科學文化建設的社會正在形成。

從創新發展前景看,公眾科學素質是創新的基礎因素,缺乏高素質的隊伍,直接影響科技創新。事實上,科學素質判斷也存在爭議,如調查問卷的科學性、適應性;執行調查過程的規范與嚴肅性;調查問卷的偏重知識調查,缺乏科學精神態度方面調查的有效方式;缺乏有效手段評估,對導致素質提升的內在機制也不明確,提升低素質地區水平的方式與手段研究明顯不足。這些情況說明,科學教育、科學素質建設及科學文化形成,依然任重而道遠。

缺失理論認為,公眾科學知識欠缺,需要科學共同體或科學家向公眾傳播科學知識。事實是,公眾掌握科學知識多少,與他們支持科學的態度并不存在線性關系。隨著科學教育普及化,認識觀念正在改變,對于科學技術知識及其作用的認知,也更加理性,更加實事求是。對于科技發展認識,采取雙向模式即對話模式,強調公眾與科學家之間的協商,開展平等對話,有利于促進科學發展。從20世紀70年代世界性反核運動,到近年來廈門、寧波、大連等地阻止PX項目建設,杭州等地垃圾焚燒建設引起群體性事件,以及公眾對轉基因討論與關注,政府、科技團體、企業、公眾之間因認知角度的差異而引發的博弈加劇。而從科學教育與傳播角度看,任何一次公眾事件,對于相關科技知識的密集關注,社會焦點成就了傳播效果。

5 科技館科學教育的實踐探索

國家科普能力是指一個國家向公眾提供科普產品和服務的綜合能力??萍拣^作為科普工作重要平臺,是國家科普能力的重要方面,受到國家高度重視。2002年6月,我國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科普的專門法律《科普法》,規定“省自治區市直轄市人民政府和其他有條件的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將科普場館、設施建設納入城鄉建設規劃和基本建設計劃”。2006年國務院下發《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把“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列為四大重點工程之一,提出“積極發展科技館,按照《科學技術館建設標準》,對不具備展教功能的或不能充分發揮科普作用的科技館進行必要的更新改造。積極推進科技館在全國的合理布局,重點在市(地)和有條件的縣(市)發展主題、專題及其他具有特色的科技館”?!蛾P于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通過新建、改建和擴建等方式,建設一批布局合理、管理科學、運行規范、符合需求的科普場館”?!犊破栈A設施發展規劃》提出,建設和拓展完善科技類博物館,實施“科普設施拓展工程”。2007年《科學技術館建設標準》公布實施,明確“科技館是政府和社會開展科普工作和活動的公益性基礎設施”“實施觀眾可參與的互動性科普展覽、教育活動是科技館的核心功能”。政府主導國家科普能力建設,大大加快科技場館建設步伐,省會城市或主要城市基本都擁有一座標準化的科技館。

在浙江,科普基礎設施建設一直受到高度重視。習近平主政浙江時,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黨對科協工作領導的意見》,提出要大力加強科技館等科普設施建設,充分發揮科普設施的重要作用。按照科技館由財政撥款、社會捐助和科協管理的要求,在十一五期間,努力建設好省市兩級科技館,縣(市區)特別是經濟強縣要創造條件建設相應的科普場館。到目前為止,全省科技館總面積20萬平方米,中型以上的科技館7座,還有一批由企業、高校、社會機構建設的專題科技場館,為公眾接受科技新知、提高科學素質創造了良好條件。

隨著國家重視科技創新和國民素質整體提升,科技館作為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內容,受到社會高度關注。推進了科技館新一輪建設高潮的到來,改革開放初建成了一批省市科技館,面臨著改造、提升、擴大規模的機遇,一批大型、超大型科技館正在興建或建成開放,如廣東、遼寧、湖北、河南、福建、江西等省新建科技館,規模巨大。在樂見場館建設高潮的同時,對超大型科技館的科學布展、功能體現、高效運營等方面提出了新挑戰,面臨著一些新難題,對我國科技館未來發展將產生深遠影響。

科技館從建設到管理運營,從布展創意到作用發揮,始終存在的一些棘手的問題。相對于圖書館、博物館等,科技館展陳理念、展品制作與設計、展教效果評估等,業界尚缺乏深入系統的理論研究,各自為政、被動適應、經驗性總結為多,缺乏行業性、系統化、權威性的理論指導。從國家或省級相關政策看,科技館建設基本都納入地方經濟社會或城市發展總體規劃,但是經常缺乏剛性規定,執行落實的情況并不容樂觀。同樣以浙江為例,盡管省級多個政策文件對科技館建設有明確規定,但到目前為止,省科技館面積僅3萬多平方,規模排名在全國20多位,還有四個設區市沒有建成開放科技館。而北京、上海等一線大城市,科技類場館建設的投入、數量、規模、種類等指標,明顯好于省區級總體情況,印證了歷次抽樣調查結果,即城市化提供了更多優質科普服務資源,促進了城市居民科學素質水平的整體較高。

從城市化水平和基層公共服務均等化指標看,與劇院、影院、圖書館、體育館等設施相比,科技館、自然博物館、專業科技館等建設力度嚴重不足。在東部一些大中型城市,基礎文化設施標準已經步入更高層次,迎來了新一輪建設周期。當然,科技館自身也存在不足,如展陳理念相對陳舊,展品展項創新性不足,科學教育效果缺乏評估等,直接影響了展教功能的體現。展品過于簡陋,缺乏科技創新性,知識性趣味性不足,或者千篇一律,或設計粗陋,缺乏教育啟迪功能,對于科學原理現象的解讀展示缺乏創意,難以達到寓教于樂或激發興趣的作用。不少人將它當成了游樂或休閑場所,甚至成為消暑避寒的去處。一些參觀團隊美名曰研學旅游,常常是走馬觀花,談不上高質量的科學教育過程,也難以真正體現科技類博物館的文化價值。

科技館科學教育發展創新,責任重大,任務艱巨,形勢迫切,甚至遠比建設規模、進館人數等指標更重要,努力將科技館打造成營造科學氛圍、培養科學情感、感悟科學精神的科學圣地,依然任重而道遠??萍拣^創新發展,有賴于政策環境的優化改善,有賴于加強科學文化建設,有賴于業界的積極探索。

一是完善法制化建設。完善科普法律體系建設,推進依法科普,增強工作剛性,落實法律職責。強化科普法制化意識,明確政府、科技團體、企業各方在科技館規劃建設、運營管理、活動策劃、作用發揮等環節的法定職責,充分體現公益性特點,回歸服務公眾的初心。嚴格依法依規行政,從國家科技發展的戰略高度出發,大力推進科技館事業發展,提升科技館建設科學化、專業化水平,確??萍拣^合法權益,發揮科技館獨特的文化建設作用。

二是用好信息化手段?;ヂ摼W、數字化是當今科技發展的最新成果,極大地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研究表明,科普信息化可分為科普資源數字化、內容傳播網絡化、應用服務智能化??萍拣^必須把握這一重大契機,充分利用互聯網數字化手段,用好最新科技手段做科學教育,在展示技術、展示內容、展示方式、展示載體實現全面創新,推進科學教育的全面升級。依托場館資源,將AR/VR技術引入科學教育,建立展示、觀摩、體驗、交流、協作、探究全面融合的平臺,建構非正規學習的全場所??萍拣^場館展示平臺的角色,具備線上線下結合優勢,更符合現代科學教育與傳播的要求和范式。

三是提升專業化水平??破帐且婚T學問,需要基本科技知識積累,需要語言學、傳播學、心理學、教育學等知識輔助??萍拣^科學教育,是科學傳播與普及科學知識的重點難點,需要全面創新,提升專業化水平,專業的事應該交給專業的人去做?;ヂ摼W文化倡導多元價值觀,對信息權威的信任私人化,消解了科學權威的專業地位??萍拣^以物質形式固化科技成果,依托展品演示科學原理,揭示科學奧秘,相對于網絡形式的傳播,具有更強的可視性和真實感,更大程度的獲得公眾認可??萍拣^科學教育要吸引教育、傳播、網絡等更多領域的專業人士參與,建成一支理論到實踐都具有更高水平的科技館科學教育的專業化隊伍。

四是推進國際化步伐??萍拣^從展品到活動策劃,始終貫穿著科學教育的理念。要緊跟科技發展的步伐,展望科技未來發展的方向,傳播前沿科技知識與信息,引領公眾科技發展的新期待。主動融入國家重大戰略,加強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區域合作,積極參與國際科技交流,重點加強與科學文化傳統深厚國家的交流合作,培養國際化科學教育與傳播人才。認清科技館科學教育的落后現狀,借鑒學習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引進優秀創意展品,豐富科技展教內涵,提升場館科學教育水平。堅持文化自信,積極推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交流,開展科學教育專題國際研討,積極為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服務。

參考資料

[1]鄭奕.博物館教育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8.

[2]季良綱.科普年華[M].北京:科普出版社,2018.

[3]John·H·Falk, Lynne·D·Dierking. Learning from museums [M]. New Yourk: Rowman Littlefield Pub Inc, 2010.

[4]張曉芳.PUS研究的兩種思路[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4.(7):55-60.

[5]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Z].2002-06-29.

[6]國務院.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Z].2006-3-20.

[7]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科學技術部,財政部,中國科學技術學會.科普基礎設施發展規劃(2008-2010-2015)[Z].2008-11-14.

[8]科學技術部,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教育部,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財政部,中國科學技術學會,中國科學院.關于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的若干意見[Z].2007-01-17.

[9]建設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科學技術館建設標準[Z].2007-06-27.

[10]中共浙江省委.中共浙江省委關于進一步加強黨對科協工作領導的意見[J].杭州科技,2003(2):26-28.

[11]全民科學素質綱要實施辦公室.2018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主要結果[R].中國科普研究所,2018.

[12]胡俊平,鐘琦,王黎明.信息化時代的科學普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

作者簡介:季良綱(1966—),男,現任浙江省科技館館長,E-mail: ji111789@163.com。

Abstract With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importance and urgency of science education is further highlighted. Through scientific education, improving scientific quality and promoting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enhance the comprehensive soft power of the coun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as an important place and institution of science education, is facing new challenges from concept to practice. It is urgent to study deeply and explore new ideas of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Key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science education, reflection

猜你喜歡
科學教育科技館思考
找出口
我在四川科技館
科技館驚魂之旅
科技館驚魂之旅
STEM對我國科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啟示
少兒圖書館小志愿者工作的意義和思考
淺論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科學教育與藝術教育相互融合探究
“語用”環境下對古詩詞教學再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