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年“花錢革命”:從憑票購買到無現金支付

2019-09-10 07:22
文萃報·周二版 2019年40期
關鍵詞:銀行卡

從買什么都要憑票到外匯券風靡一時,從刷卡消費到手機支付……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老百姓的錢袋子在70年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癟到鼓,從小到大,再從有到無——隨著個人的可支配收入愈來愈高,支付方式愈來愈多且日益便捷,老百姓的獲得感也愈來愈強。

外匯券:風靡一時的『特權貨幣』

改革開放初期,來華交流訪問的外國人、歸國華僑和港澳臺同胞不斷增多,為了便于他們購物、消費,國務院于1980年4月1日授權中國銀行發行外匯兌換券,也就是百姓口中的“外匯券”。

漸漸地,擁有外匯券不再是外國人的專利。一些大陸居民從他們的海外親戚朋友那里能得到一些外匯券。而一旦擁有外匯券,他們立刻成為同事、鄰居和朋友眼紅的對象,因為外匯券就是出入友誼商店的特殊通行證,能買到許多進口“高檔貨”——人頭馬的洋酒、萬寶路香煙、彩電、瑞士手表等。當時有外國專家形容外匯券是“特權貨幣”,“如果錢能說話,外匯券的聲音比人民幣大50%”。

1993年12月29日,國家宣布從1994年元旦開始停止發行外匯券,外匯券退出歷史舞臺。直到此時,大陸居民仍然沒有官方渠道去購買美元。

1998年,我國開始逐漸放開個人購匯,國家外管局規定個人因私出境一次可購匯2000美元。2003年9月,這一額度提高到個人因私出境6個月以內為3000美元、6個月以上為5000美元。2005年8月,個人購匯額度再次分別被提升到5000美元和8000美元。直到2006年5月1日,中國實施了年度購匯管理制度,居民每年可購買2萬美元等值外匯。這一額度又在2007年2月1日提高到5萬美元,并沿用至今。

現在的中國老百姓,錢包里雖然沒有了外匯券,但一張雙幣銀行卡就能滿足一切兌換外幣的需求了。更何況,現在人民幣的地位不斷提升,一些國家和地區的民間交易甚至可以直接以人民幣結算。

票證時代:有錢沒票?照樣買不到!

上世紀50年代初,我國糧食短缺。中央政務院于1953年10月發布命令:全國實行糧食計劃供應,采取憑證定量售糧辦法,糧票出現了。

1958年春節開始,國家對豬肉、牛羊肉、鮮蛋、紅白糖、粉絲等8種副食品實行憑票定量供應。漢民等每月每人供應豬肉6兩,牛羊肉5兩;回民每月每人供應牛羊肉1斤4兩。6兩豬肉兩筷子就夾沒了,卻是一人一月的定量,真是少得可憐。所以那個年代肉食店營業員最吃香,大家都想跟他們搞好關系,以便于在買肉的時候能弄到肥肉,有點兒油水解解饞。

1960年,蔬菜也開始對居民實行憑票限量供應,凡是在北京有正式戶口的,每人每天供應鮮菜2兩,但品種不限。蘿卜、土豆、白菜等任擇其一。另外還發放有少量的“蔥票”,持票可購買到少許蔥、姜、蒜等。

為了分配有限商品,北京還發放過:肥皂票、火柴票、煙筒票、鐵爐子票、鐵鍋票、鋁壺票。還有大衣柜票、大木箱子票、木床票、圓桌票、鬧鐘票、手表票等。據不完全統計,北京市1961年度憑票供應物品達69種。隨著全國改革開放形勢的發展,再加上糧食連年豐收,全國許多地方逐步取消了糧食定量供應。1993年4月1日起,按照國務院《關于加快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通知》精神,取消了糧票和油票,實行糧油商品敞開供應。從此,伴隨城鎮居民40年歷程的糧票、油票等各種票證完成了謝幕演出,轉而進入了收藏者的藏冊。

銀行卡:改變國人生活34年

如果現在隨機打開一個中國人的錢包,你會發現現金不太多,而各種銀行卡卻不少。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報告,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全國銀行卡在用發卡數量達到65.18億張。全國人均持有銀行卡4.71張。

難以想象,中國人直到1985年才擁有信用卡——當年3月,中國銀行珠海分行在中國內地推出“中銀卡”。與現在消費者瀟灑刷卡買單不同,那時沒有聯線POS機,持卡人在消費之前,商戶需要人工核對“黑名單”,需要用手工壓卡機,把卡片的凸印信息復寫在簽購單上,還需要填寫金額、證件號碼等,超過限額還要給發卡行打電話索要授權,整個過程比現金消費還麻煩。當時授信額度也較小,銀卡300元、金卡800元。

1988年12月26日,上海第一臺ATM機在工商銀行上海分行營業部大廳正式亮相,同時宣告上海第一張借記卡“浦江卡”問世。

在此之前,很多人還習慣于在柜臺前排著長隊存取錢款,習慣于在發工資的那一天去單位財務科領一個信封?!捌纸ā卑l行后最大的用途便是工資轉賬業務,一時間,上海市民持卡在銀行自動柜員機前排隊提取工資的景象,成為眾多上海人對于那個年代的經典記憶。1993年我國啟動了“金卡工程”,到2002年3月,中國的銀行卡聯合組織——中國銀聯成立,標志著我國銀行卡產業開始向集約化、規?;l展,進入了全面、快速發展新階段。

移動支付:中國模式引領全球

改革開放初期,借記卡、信用卡等國外支付方式通過廣東等沿海地區傳到中國;現在,微信、支付寶等“中國式支付”卻正在引領全球消費者的支付潮流——截至2017年10月底,我國移動支付交易規模近150萬億元,居全球首位。

“不僅僅是我,周圍的大多數人都會使用手機進行移動支付?!?0后劉小樂幾乎完整地經歷了移動支付的社會化浪潮。對她來說,花錢的時候第一反應是掏出手機而不是打開錢包。她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消費環節,如打車、吃飯、逛街、看電影等,都會選擇手機支付。

“以前旅游時總擔心,現金帶少了不方便,帶多了又不安全,去年春節去三亞,吃飯、打車、住賓館,一個手機就搞定了?!?0后的王確也早早就欣然接受了無現金生活。

根據人民網報道,在當下中國,使用過移動支付的人數比例高達77%。與此同時,兩大“中國式支付”也在海外布局——據介紹,支付寶在國內有6億多用戶,海外有2.8億支付寶戰略合作伙伴。而微信支付跨境業務支持25個境外國家和地區的接入,支持超過13個幣種交易。

當全球的餐飲、超市、便利店、主題樂園、休閑等各類吃喝玩樂消費場景都能用手機搞定時,“中國式支付”讓全世界都可以對錢包說拜拜了。

(綜合《中國生活記憶》《新民周刊》《時代郵刊》等)

猜你喜歡
銀行卡
銀行卡閑置風險需規避
誰劃走了銀行卡里的款
外管局:個人銀行卡境外取現每年不得超過10萬元人民幣
國家外匯管理局:將采集銀行卡在境外單筆1000元以上消費信息
銀聯12年清算市場“一家獨大”局面被打破
忘記銀行卡密碼怎么辦?
中國銀聯“一家獨大”局面被破
感動的3個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