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扶貧:激發貧困者內生動力的新途徑

2020-01-08 07:34龔立新
天中學刊 2020年2期
關鍵詞:貧困者貧困人口貧困地區

龔立新

(信陽師范學院 大別山區社會經濟發展研究中心,河南 信陽 464000)

當前,學界關于扶貧問題的研究呈現熱冷不均現象。熱的是物質扶貧。無論是扶貧的理論探索層面,還是有關扶貧的實踐探索層面,眾多研究均集中在物質扶貧方面,聚焦于從物質上支持和救助貧困人口,“輸血式”扶貧特征明顯。冷的是心理扶貧,少有學者關注心理扶貧?,F有少數心理扶貧研究,或者籠統地討論心理扶貧或精神扶貧,或者一般性地分析心理扶貧的必要性,或者從表現與原因方面論述心理貧困,或者籠統提出心理扶貧的實施路徑,缺乏對貧困人口心理致貧原因的深入系統分析,缺乏精細化、針對性的實施路徑和操作方案。顯然,這些研究不足以解決心理扶貧問題。心理扶貧是扶貧工作的新領域,應該引起更廣泛關注。只有加強貧困者的心理建設,把扶貧與扶志、扶智結合起來,開展有針對性的專題研究,才能準確地認識貧困者的致貧心理因素,轉變貧困者的固有思維模式,提升貧困者的自我發展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形成良好的精準扶貧秩序,實現貧困者對物質需要與心理(精神)需要的同步滿足,促進其物質與精神生活的和諧統一。有鑒于此,本文擬從改變貧困者的認知思維、激勵貧困者的內生動力、增強貧困者的發展能力等心理改善路徑入手,探討對貧困戶的心理扶貧問題,試圖找到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的新途徑。

一、激發貧困者的創造欲望

(一)改變貧困者的認知思維

在貧困治理過程中,經濟貧困、資源貧困和制度貧困等問題可以通過外部手段得到干預,權利貧困和能力貧困等問題借助外部措施也可以得到有效緩解。心理扶貧針對的是貧困者的內在心理問題,無論是他們的自卑、依賴、保守、焦慮等不良心理狀態,還是他們不正確的認知和思維,單靠外力都很難解決。最近的研究恰恰認為,“貧困主體收入持續低下的關鍵原因是其心理特征及相應的行為選擇?!?015年世界發展報告》也指出:相對于物質匱乏,導致貧困更主要的原因是貧困主體內在認知和心理”[1]。所以,只有開展心理扶貧,解決貧困主體的心理問題,充分發揮貧困者自身的積極性主動性,促使其自我調節,增強自身能力,才能取得扶貧實效。

近年來,我國頒布實施了一系列惠農政策,扶貧力度大大增強,這些帶來了農村面貌尤其農村經濟面貌的巨大變化,貧困戶的經濟狀況大大改善,物質生活水平顯著提升。然而,貧困戶的認知和思維仍有明顯局限性,他們往往目光短淺、眼界狹窄、固守傳統、封閉排外,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度均不高,缺乏競爭意識和合作共贏思想。貧困戶的貧困心理和心態仍較為嚴重,他們存在不同程度的宿命感、自卑感和無助感,受教育意識薄弱。部分貧困戶“等、靠、要”的思想似乎越來越嚴重,甚至演變為一種普遍意識,他們自認為這是合理的訴求,“不要白不要、要了還想要”是其典型的心態。在這種消極心理和心態作用下,部分貧困戶過于依賴政府和政策扶持等外部力量,缺乏勤勞致富的意愿和動力,缺乏主動性。長此以往,必將導致他們的惰性越來越嚴重,而把扶貧、脫貧看作是政府的單方責任。

針對上述問題,根據認知科學的最新成果,“應首先研究農民‘小富即安甚至溫飽即安’的貧困心理形成歷程及生理機制,剖析導致貧困心理的根本原因,通過腦成像技術深入探索貧困心理的生理變化過程,進而尋找鏟除‘等、靠、要’心理的思路與方案”[2]127–135。因此,切實提高精準扶貧的針對性,切實增強扶貧開發的有效性,必須關注貧困人口的心理感受,研究他們的心理特征。具體可從以下方面著手:首先,探究貧困戶懶惰的心理原因,找準病癥,對癥下藥,采取針對性的幫扶措施。扶貧工作人員應與貧困戶深入交談、溝通思想,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打開他們的心結,培養其脫貧致富的志氣、決心和毅力。其次,要做好激勵性制度設計,比如采用“以工代賑”“以獎代補”方式,幫助懶惰貧困戶改變懶惰習慣,在實踐中幫助他們確立有耕耘才有收獲、勤勞才能脫貧致富的意識;要發揮榜樣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樹立通過自強自立脫貧致富的典型榜樣讓大家學習。再次,扶貧工作人員必須有高度的責任心,采用科學的工作方法把扶貧工作做到實處,做到貧困戶的心坎上。這樣,才能有效改變貧困者的認知和思維,充分發揮貧困戶認知的積極性、思維的主動性,使其直面現實,戰勝貧困。

(二)激勵貧困者的內生動力

內生動力是指貧困戶積極主動擺脫貧困狀態的心理動機[2]127–135?!罢鲗?、社會參與”是當下我國的主要扶貧模式。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我國貧困人口自身參與扶貧致富的意愿、能力和行動還不充分。這正是制約扶貧成效的核心因素,貧困戶擺脫貧困的內生動力不足。所以,完成深度貧困地區的扶貧任務,僅僅依靠外援和投資是不夠的,還需要激發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內在動力,激發其擺脫貧困的斗志和強烈意愿。

激發內生動力,要多措并舉,解決貧困家庭的認識、思想與知識等問題,調動他們脫貧的熱情和主動性,促進貧困戶的思想轉變,幫助貧困戶在思想上由“要我脫貧”轉為“我要脫貧”,使其具有健康、開放、進取的心理。

首先,要完善貧困人口利益和需求表達機制,重點關注貧困人口實際情況與內在需要,提高他們的熱情和主動性,使貧困人口在貧困治理上處于自覺的主導地位。其次,提倡協作互助。通過邀請專家、技術人員或致富能手對貧困戶采取手把手幫扶的形式,開展與貧困戶的溝通和交流活動,針對脫貧工作和具體方法等問題,進行深層次的交流幫扶。在此過程中,工作人員要讓貧困戶切實體會到自身意愿的重要性,讓貧困戶感受到社會無私的支持與幫助,進而幫助其逐步提升致富信心,克服消極心理,最終戰勝貧困。最后,工作人員應重視貧困戶的心理健康,關注他們的心理狀態,這包括把心理健康服務納入貧困戶基本醫療保健體系,邀請心理專家提供專業化的心理咨詢與指導,并鼓勵社會工作者提供心理服務。關注貧困戶心理健康的目的,就是使貧困戶擁有積極進取的健康心態,使其轉變貧困心理,引發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從而積極應對現狀[3]。

(三)提升貧困者的發展能力

相對解決絕對貧困引起的糧食、服裝、住房、交通等問題,當前我國的扶貧目標已經轉變為幫助貧困個體發展,使其生活得更加有尊嚴。黨的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強調,要堅持大扶貧格局,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4],做到“治貧先治愚,扶貧必扶智”,重點解決區域性貧困和整體性貧困,重點攻克深度貧困地區的貧困。因此,當下的扶貧工作應一改過去簡單的救濟式、補助式模式,將幫扶的重心放在提升貧困者的發展能力上,幫助貧困者實現自身的長遠發展,使其走上致富之路。

新時期貧困家庭之所以貧困,除了老、弱、病、殘等客觀因素,貧困家庭自身缺乏發展能力才是最大的內在原因。長期以來,貧困人口一直處于自滿和思想落后狀態,他們習慣了傳統的耕作方式。因此,扶貧工作者要從生活態度、生活習慣、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對他們加以思想引導,使貧困人口自發產生直面現狀、積極改變的心理。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為了實現貧困人口脫貧致富、走向小康的目標,政府應千方百計幫助其提升自我發展能力,從根源上解決貧困人口的致貧問題,幫助其實現收入向可持續增長方向轉變[5]。為此,政府要通過增加農產品附加值、發展鄉村旅游等,增加貧困群體的經營收入;通過技能培訓,增加貧困者的人力資本,幫助他們提高工資性收入;通過思想交流,使其意識到緊跟政策、抓住機遇的重要性,切斷隔代貧困的鴻溝,進而提升貧困人口的生活質量。

知識體系薄弱、教育水平低是大多數貧困人口的共同特征,他們害怕損失,在思想上傾向于保守,缺乏創新意識,同時對先進技術的學習意識不強,無法有效掌握先進技術。因此,為貧困群體組建一支科技扶貧團隊,“在貧困地區提拔一批活躍在貧困人口身邊的‘看得見、問得著、留得住’的鄉土專家和技術能手”[6],顯得格外重要。唯有如此,科技培訓才能針對性、個性化地進行,所提供的科技服務才能及時、方便、高效,才能提高貧困人口的生產能力和發展能力。因此,“在扶貧工作中,要逐漸擺脫‘就扶貧談扶貧、就脫貧談脫貧’的思路,把幫助貧困戶的脫貧致富的路子與當地經濟齊頭并進發展相結合,將貧困戶在經濟社會事務的參與圈子進一步擴大,加強貧困家庭與外界社會的溝通交流,促使他們不斷學習新技術,塑造從自我發展到脫貧再到發展的良好螺旋效應”[7]。

(四)優化貧困者的生存環境

保證居民的生活質量,公共服務與公共基礎設施二者不可或缺。缺乏公共服務與基礎設施,不僅會直接阻礙貧困的消減,還可能會引發隱性的風險。應該認識到,扶貧與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竟卜詹粌H能夠滿足群眾對水、能源等最直接的基本需求,而且能夠為個人能力的提升提供平臺和空間,為貧困地區的發展提供杠桿和機遇。因此,政府在轉變職能過程中,一方面要完善貧困農村的基礎設施,以滿足“生活富?!钡囊?;另一方面,要完善鄉村經濟發展基礎,以滿足“產業興旺”的要求。在完善基礎設施方面,需要從貧困地區的客觀實際出發,圍繞水利、交通、住房、子女上學等重點問題,有計劃、系統地進行安排:“重點解決路、電、水、通訊等問題,使路、電、通訊、水、廣播電視等建設便利到絕大多數貧困地區,目的是促進貧困戶與外界的交流學習,為其脫貧提供基礎條件”[8];健全鄉村發展的基礎建設,使其契合新農業、新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需求,盡一切努力把村域經濟做實、做大、做強,幫助貧困戶實現自我發展和進步;出臺關于發展“村域經濟”方面的科學合理的規劃方案,讓貧困地區的農業生產結構得以有效調整;因地制宜,針對貧困地區的區域資源、氣候條件和市場需要,加大產業支持力度,堅持生產優質農產品,積極生產地理標志產品,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等,“實現助困、立項、種植、加工、銷售一條龍服務,幫助貧困戶農產品產量增加、收入增加,塑造‘政府主導、團體協助、企業參與、市場運作’的規?;?、專業化生產銷售與產業化經營新格局”[7]56–61。

此外,在優化貧困者的生存環境方面,政府要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確保窮人,特別是貧困老年人得到保障和救助;繼續加強對生態保護的支持和發展力度,發展與生態保護相關的產業和社會公益事業,為貧困戶提供公益性崗位;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參與生態扶貧開發,實施“村村通”,推進貧困地區交通建設,加強生態貧困地區的對外聯系和溝通,減少社會排斥;加強鄉村文化建設,實施針對性的家庭教育,鼓勵優生優育,讓貧困者充分重視子女教育,有效防止貧困代際傳遞;挖掘地域特色文化,繼承和發揚民族傳統文化,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宣傳和服務活動,充實貧困人口的精神世界,營造風清氣正的鄉村環境。

二、提升貧困者的創造能力

(一)做好心理扶貧的頂層設計

加強貧困者的心理建設,必須做好心理扶貧的頂層設計,從個體心理與行為、家庭、鄰里、社會各個層面綜合考慮,以有效激發貧困者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心理扶貧是“通過采用各種手段從貧困人口內部改變不當認知,幫助其塑造健康的心態,進而矯正因不恰當認知而產生的與精準扶貧原則相悖的不當行為”[9]131–137。在精準扶貧實施過程中,心理扶貧是亟待加強的領域。精準扶貧既包括物質扶貧,也應包含精神扶貧、心理扶貧,應該是物質、精神、心理扶貧的有機統一,需要我們妥善處理好物質扶貧與精神扶貧、心理扶貧的關系。否則,將影響扶貧的現實效果和長期效果。精神包含心理,心理是精神的重要有機成分。心理扶貧是精神扶貧的基礎,唯有進行心理扶貧,才能讓貧困人口真正樹立主體意識。集中統一領導是我國政治的現實特點,頂層設計在中國非常重要,事關全局,自上而下的政策比自下而上的改革更加具有計劃性,也更具有效率和影響力。因此,應該把心理扶貧納入頂層設計,進行整體規劃、統籌安排。最高決策層要重視心理扶貧,牽頭制定心理扶貧的方案和策略,明確心理扶貧的目標、重點、難點、方法、途徑,形成系統方案,再逐級向地方各級政府傳達,讓各級政府在實際的扶貧工作中具體貫徹落實國家的心理扶貧方案。同時,最高決策層要加強心理扶貧效果的評估,把心理扶貧效果納入政府績效考核體系,納入扶貧工作人員的實際工作內容?!爸挥羞@樣,才能從實效上將心理扶貧工作落地扎根,達到長期有效,把扶貧、扶志與扶智一手抓,在幫助貧困群體實現心理脫貧的基礎上最終達到物質脫貧,走上長期富裕的道路”[9]131–137。

(二)構建心理扶貧的信任機制

信任,在貧困治理中意義重大,它可以有效激發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減少扶貧政策執行阻力。然而,現實的問題是,在貧困地區,尤其是在深度貧困地區,貧困戶集體感、歸屬感淡薄,公共意識不強,再加上扶貧工作人員在方式方法、資源分配、信息交流、情感溝通等方面存在問題和不足,容易導致貧困戶對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不信任,這種不信任將導致扶貧工作的無效,制約精準扶貧的效果和效率。

構建心理扶貧的信任機制,可以從加強社會心理支持系統入手。社會支持系統是個體生活的有效保障機制。貧困人口由于處于社會弱勢地位,他們的社會支持系統往往比較脆弱,社會支持水平較低,正所謂“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貧困加上缺乏社會支持,很容易讓貧困人口產生失望、絕望、仇富、反社會等極端負面心理和情緒。在此不良心理和情緒作用下,部分貧困人口可能在行為上走向極端,出現自殺、犯罪等惡性事件。因此,扶貧工作一定要重視信任機制和社會心理支持系統建設,政府、社會公眾、媒體、專業機構等各方應整合資源,形成合力,通過落實扶貧法規政策、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提供專業幫助等方法和途徑,構建農村社會心理支持系統,以有效應對貧困;成立合作社、互助組、農民協會等社團組織,吸納貧困者參與其中,以社團組織為紐帶,增強貧困者的社會參與度和心理歸屬感,增強他們與外界的認知和情感聯結。

(三)用活心理扶貧政策

毋庸置疑,黨和國家的扶貧政策是好的、正確的。有了好的政策,如何具體貫徹落實,如何在工作實踐中用活、用好它就變得至關重要。其中,處事裁量權就是用活、用好扶貧政策的一個重要方面。處事裁量權的好壞不能簡單用裁量權大小來評價。我國地域廣大,各地自然條件、經濟狀況、社會環境、傳統文化、民風民俗等,既有跨地域的一致性,也有其獨特性。因此,雖然中央的扶貧政策是科學的,但是各地不能在工作落實中簡單地照搬照抄,而要實事求是地根據當地情況進行適當調整,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和服務于現實的扶貧工作需要?;谶@些認識,對于扶貧工作,尤其是更為復雜、尚未有成熟模式和經驗的心理扶貧工作,上級政府在進行政策設計時,應該適當增加下級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工作靈活性,給予基層政府一定的裁量權,給予扶貧工作人員一定的自由度和自主權,便于基層更好地因時、因地貫徹落實上級的心理扶貧要求和政策。例如:在貧困家庭的收入評估方面,就存在多種戶籍人口收入與其家庭實際收入不同步、不一致現象。這樣,扶貧工作人員在執行上級政策時,就不能粗線條地簡單了事,而應堅持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在實際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靈活地有區別地對待貧困家庭,讓扶貧政策更合實際、更合民意、更出實效。

(四)重塑心理扶貧的鄉約鄉風

這可從重塑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引導社會正確認識貧困、規制貧困人口不當行為、完善村級民主政治氛圍等方面入手。

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生命力強,影響深遠。在扶貧工作中,應該重視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優秀傳統文化,讓優秀傳統文化助力心理扶貧,推進心理扶貧工作?!皞€體的認知、情感和行為方式均受文化的熏陶和影響,同時,文化也制約著整個社會與國家的道德、法律制度以及整體環境?!盵2]127–135因此,傳統文化能夠有效助推扶貧工作。傳統的拜祖文化、感恩文化、孝親文化、集體主義文化、友愛互助文化、家國文化、勤勞自強文化等,對扶貧工作都有重大影響,都大有可為。比如,通過弘揚感恩文化,開展感恩教育,可以增強貧困戶對他人、社會、政府的感恩和感激之情,融洽人我關系、官民關系;通過挖掘集體主義文化、友愛互助文化,可以更好地發揮集體的力量、團結的力量,實現“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在友愛互助中幫助貧困戶更快地擺脫貧困;通過光大勤勞自強文化,有助于幫助貧困戶樹立主體意識、自覺意識,有助于幫助貧困戶奮發圖強、勤勞脫貧致富。對于上述優秀的傳統文化,應該通過新聞媒體、文化平臺等予以大力宣傳和弘揚,讓它們入腦入心;對于在脫貧工作中涌現的先進典型,應該大力表彰,樹為榜樣和標桿,從而發揮其示范帶動作用,潛移默化地教育、引導貧困者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社會對貧困的認識、態度和看法對貧困者的心理狀況有很大的影響和作用。社會認識正確、客觀、積極,有助于社會客觀公正地對待貧困者,有助于貧困者增強心理自覺、自尊和自信,有助于貧困者增強發展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相反,如果人們戴著有色眼鏡看待貧困現象和貧困者,就容易導致貧困者自卑,使其感覺自己是社會的弱勢群體、國家的包袱,處于社會階層的下層、底層,從而陷入消極的心理泥沼而不能自拔。因此,端正對貧困的認識,在全社會營造正確認識貧困的良好氛圍和治理格局,對于幫助貧困者擺脫心理劣勢,使其積極投身于脫貧致富的大潮,是必要和重要的。

在扶貧工作中,一些貧困人員在某種程度上存在一定的不當行為。如何規制貧困人員的不當行為,也是扶貧工作面臨的一個實際問題。我們認為,不能因為國家正在大力開展精準扶貧,不能因為貧困者需要得到幫助、扶持,就在法律面前對他們區別對待,甚至在他們犯錯、違規、違法時還一味地包容,不予懲戒或從輕處理。否則,不僅不利于維護法律的尊嚴和權威,不利于整個社會的和諧、安定和團結,也不利于貧困者自身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不利于貧困者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皩τ谪毨丝诘牟划斝袨?,政府也應當一視同仁,一定的懲罰機制有利于貧困人口樹立主體意識和規則意識,在制約不當行為的同時也幫助貧困人口加強了自我約束的意識,有利于增強其脫貧的內在動力?!盵9]131–137

農村黨支部是黨在農村的基層組織,是村各種組織和各項工作的領導核心。村委會是農村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村級兩委的一舉一動、行事作風,均與村民息息相關。在扶貧工作中,要重視對貧困地區村級兩委組織的建設,村兩委班子人員要起到脫貧致富帶頭人的作用,組建一支優秀強勁的村兩委班子對脫貧攻堅工作具有不可小覷的推進潤滑作用。他們能夠為貧困戶起到模范帶頭作用,有利于鄉土人才的培養與回流,能夠帶領本地的貧困戶將扶貧工作一路走到底,直到走向脫貧致富的成功彼岸[10]。在扶貧工作中,還要優化基層工作隊伍,夯實筑牢基層組織力量,實施民主管理、民主政治,多渠道廣泛宣傳基層民主政治制度、政策,營造良好的民主政治氛圍。在扶貧工作中,更要時時心系貧困戶,關心貧困戶的衣食住行等物質需要以及溝通交流等心理需求,盡一切可能為貧困戶提供指導、幫扶和服務,讓他們的合法利益和合理訴求最大限度地得到及時有效滿足。

三、構筑貧困者的返貧阻斷機制

“弱鳥可望先飛,至貧可能先富,但先飛、先富的關鍵是我們頭腦里要有先飛、先富的意識。我們一向認為,地方貧困,但人的精神和心理不能貧困;貧困并不可怕,但可怕的是人的精神和心理貧困。貧困地區擺脫貧困的首要意義并不是擺脫人們物質上的貧困,而是首先要擺脫人們頭腦中的意識、精神和心理貧困,只有擺脫了心理和精神的貧困,才能徹底擺脫物質上的貧困。扶貧先要扶志,要從思想上淡化貧困意識?!盵11]然而,前述的研究表明,無論是既往的學術研究,還是扶貧開發實踐,往往把貧困發生的原因更多地歸結為自然歷史原因、經濟社會原因、家庭代際原因等,而對貧困群體作為行為個體的內在心理要素卻罕有具體深入的剖析。伴隨著世界性減貧事業的不斷向前推進和學術研究的精細化、聚焦化,人們對貧困發生的內在心理要素的認識正在日漸深入。比如,當我們分析致貧原因時,不僅要關注物質資源的匱乏,更要從貧困人口自身的思想觀念上尋找突破口。有學者指出,對貧困人口心理的咨詢與輔導是幫扶的重要基礎,更有利于提高貧困識別的精準性[12]。從提高扶貧策略的有效性上看,政策推行與經濟幫扶的效果直接受扶貧政策與目標群體之間能否建立良好的心理聯結、能否發生良性的心理互動的影響[13]。以上這些認識上的進步,為我們從心理建設方面構筑我國貧困地區返貧阻斷機制提供了思路參考。

構筑貧困地區返貧阻斷的心理機制,需要重視貧困群體存在的不良心理傾向。正如《關于開展扶貧扶志行動的意見》指出的那樣,脫貧攻堅以來,廣大貧困群眾脫貧致富信心、自我發展能力明顯提高,精神面貌顯著改變,扶貧扶志工作取得積極進展,但仍然存在部分貧困群眾脫貧主體意識淡薄、“等靠要”思想突出、脫貧能力不足、幫扶工作中簡單給錢給物和一些陳規陋習現象嚴重等問題[14]。實地調查發現,貧困群體存在的不良心理傾向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價值觀上,存在著“等靠要”的不良心理傾向。部分貧困人口將脫貧的希望完全寄托在政府和社會等外部資源的注入上,以至于脫貧減貧的內生動力嚴重不足,自主參與脫貧實踐的積極性近乎喪失。第二,在自我認知上,存在著自我評價較低、社會安全感缺乏的不良心理傾向。部分貧困群眾由于受地理環境因素和自身社會接觸面的限制,自我封閉,缺乏與外界環境的有效交流,以至于在心理上呈現出敏感、自卑的特征,在行為上存在著難以與外界環境發生必要互動的人際交往障礙。第三,在目標設定上,存在著消極保守、缺乏進取精神的不良心理傾向。部分貧困群眾受傳統農業經營方式和農村生活方式的影響,小富即安,因循守舊,缺乏對自身和家庭遠期目標的設定,缺乏對人類社會美好生活追求的動力和意識。貧困群眾存在的不良心理傾向為業已開展的精準扶貧工作制造了“攔路虎”,直接影響著2020年脫貧目標的實現。也正因為如此,唯有“將貧困群眾內心深處根存的不良心理傾向完全清除,才能使以脫貧致富為目標的幫扶工作在貧困地區立竿見影”[13]。

構筑貧困地區返貧阻斷的心理機制,需要弄清貧困群體不良心理傾向的發生機制。從根本上來說,貧困群體不良心理傾向很大程度上源于貧困群體的“個體現代性”不足,而背后深層次原因則來自傳統農業社會相對保守的生產生活方式。這一點與我國貧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地理位置相對偏僻、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農業生產方式占主體地位的老少邊窮地區的現實特點高度契合。因此,構筑貧困地區返貧阻斷心理機制,必須立足于貧困地區實際情況,高度重視地區發展,要“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把發展作為解決貧困的根本途徑,將扶貧與扶志一手抓,充分調動貧困人口的脫貧積極性和強大內生動力,幫助其提升脫貧能力,從側面鼓勵其自主脫貧,實現長久脫貧”[15]。此外,教育因素、制度因素同樣或多或少地影響著貧困群眾不良心理傾向的產生或者形成?!拔镔|扶貧往往會起到立竿見影之效,但實現長期脫貧,則非急功近利的物質扶貧所能達到,必須依仗貧困戶們在文化、心理、精神、信心、尊嚴等方面的共同進步?!盵16]

(一)加強心理健康宣傳教育

習近平同志指出:“脫貧致富貴在立志,只要有志氣、有信心,就沒有邁不過去的坎?!盵17]因此,構筑返貧阻斷的心理機制要做好宣傳工作,以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第一,在宣傳內容上,組織貧困群眾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積極挖掘“自力更生”“艱苦創業”“水滴石穿”等傳統優秀文化的現代價值,大力宣傳“擼起袖子加油干”“幸福是奮斗出來的”等富有時代精神的時尚表述,積極引導貧困群眾擺脫不良心理傾向,逐步樹立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精神氣質和依靠自身力量擺脫貧困的主體意識;組織群眾認真學習當地脫貧減貧目標,掌握扶貧標準,做到實事求是地設計扶貧規劃,在增強貧困群眾脫貧信心的同時不能隨意拔高脫貧標準,要使貧困群眾真實地參與扶貧政策的落實并獲得切合實際的幫扶。第二,在宣傳形式上,既要善于運用廣播、電視、宣傳欄等傳統形式,同時也要利用微信、微博、網站、移動客戶端等新媒體形式,增強貧困群眾的“個體現代性”,使其逐步樹立對現代文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希望。第三,在宣傳主體上,要重視發揮鄉村干部、致富帶頭人、模范人物等鄉土社會政治精英、經濟精英的宣傳媒介作用,鼓勵其現身說法,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向貧困群眾及時、有效、便捷地傳播社會正能量,提升困難群眾自我教育、自我激勵的能力和意識。第四,在氛圍形成上,要重視脫貧致富的榜樣力量,積極總結推廣成功經驗,組織貧困群眾推選身邊的脫貧致富典型,以此激發群眾依靠自己力量實現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斗志。

(二)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務網絡

長期以來,廣大農村尤其貧困農村地區沒有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務網絡,以至于困難群眾缺乏有效的心理狀態測評、心理輔導救助渠道。為此,廣大農村地區,尤其是貧困人口集中地區,要不斷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務網絡,制定貧困群眾心理服務計劃,因地制宜地開展貧困群眾心理測評、輔導答疑、團體輔導、心理咨詢等服務,開展情緒調節、壓力應對等心理健康主題宣講,有針對性地幫助貧困群眾解決現實的心理健康問題,并及時給予社會支持,切實提升貧困群眾的心理健康水平。第一,結合當地實際情況,依托村衛生室、鄉鎮衛生院等現有機構,適時建立心理健康輔導科室,選配專兼職心理健康輔導人員,開展面向貧困群體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切實滿足困難群眾心理疏導教育需求。第二,積極搭建農村心理健康公益服務平臺。引入公益輔導機制,積極選拔具有心理學專業背景的社會愛心人員、高等院校專業師生等,以支教幫扶、公益活動的形式積極參與現有心理健康服務網絡建設,開展面向農村困難群體的心理服務活動。第三,健全社會化的心理健康服務供給。積極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農村困難群眾的心理健康服務工作,各級政府要從資金、政策、制度、管理等方面支持農村心理健康服務機構,推動其規范化、常態化運作,實現農村心理健康服務工作的多主體運作。

(三)關愛心理健康服務對象

長期以來,廣大農村地區心理健康服務工作存在著服務對象細分不足、服務面覆蓋狹窄的問題。構筑貧困地區返貧阻斷心理機制,必須構建以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相結合的立體教育模式,做好重點人群的關愛工作,逐步提升農村心理服務水平。第一,對于學齡前兒童,可以采用兒歌、童謠和童話等方式進行脫貧心理資源啟蒙教育。第二,對于兒童和青少年,可重點利用學校教育資源通過榜樣示范等手段引入脫貧心理資源強化教育。第三,對于青年、中年群體,可以以家庭心理建設、脫貧目標建設、脫貧致富規劃、致富知識技能培養等為切入點,激發他們自身脫貧的思想意識。第四,對于老年人,要建立詳細準確的老年人脫貧心理需求檔案,定期上門開展綜合服務。第五,對于“三留守”群眾,要充分發揮農村黨群服務中心、基層計劃生育協會、婦聯、團委等組織的作用,開展宣傳脫貧心理健康知識輔導和具體的脫貧心理健康服務活動。值得一提的是,在對農村困難群眾開展心理健康服務過程中,要注意心理測評的科學性、適用性;要結合農村困難群眾不良心理傾向產生的原因及個案實際,開展心理干預工作,要注意區分個體差異和共性問題;對于常見問題,要注意梳理總結,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流程化操作模式,借此提高心理扶貧工作的有效性。

(四)完善心理健康社會支持機制

構筑貧困地區返貧阻斷心理機制,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協同發力。第一,要積極引導多種社會力量參與農村扶貧工作,通過構建貧困群眾實際需求與社會力量幫扶意愿有效結合的工作機制,形成全社會關心關愛農村貧困群體的良好氛圍,實現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相結合。對存在不良心理傾向較嚴重的個人、家庭,要集中優勢資源給予重點關愛,切實改變其脫貧心理資源匱乏的實際狀況,實現有效脫貧、脫貧后不返貧。第二,要培養專業的心理扶貧工作者隊伍,對農村貧困群眾進行精準幫扶。實踐中,可以通過選拔鄉村扶貧干部、鄉村醫務人員開展系統化、專業化的扶貧心理知識培訓,也可以通過選拔具有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工作知識背景的大學畢業生到基層服務,為農村困難群眾提供專業化的心理扶貧服務。第三,要完善心理扶貧的政策支持。相關職能部門要強化農村心理扶貧的政策激勵機制,為心理扶貧人員晉升打開通路。要重視心理扶貧人才在專業上的能力提升和培訓問題,為其定期提供培訓、晉升機會,幫助其不斷提升專業素質,同時將其納入專業技術崗位與管理體系提升其工作積極性、自我效能感和工作幸福感。

猜你喜歡
貧困者貧困人口貧困地區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錦上添花
山西省政府采購貧困地區農副產品1.42億元
對貧困地區鄉村學前教育的幾點思考
交通運輸部累計投入約7100億支持貧困地區交通建設
上學不如“混社會”? 貧困地區的“厭學癥”如何治
精準嵌入型政府扶貧信息化模式探索
隱形貧困人口
十八大以來每年超千萬人脫貧
古巴經濟衰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