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下公共衛生科普的價值與路徑

2020-02-20 04:09青,李
醫學與社會 2020年12期
關鍵詞:公共衛生抗疫科普

李 青,李 穩

1四川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四川成都,610068;2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四川成都,610068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爆發,暴露出公眾抗疫意識薄弱、知識欠缺、心理恐慌及行為失范等問題,導致公共衛生科普在抗擊疫情過程中的應有價值被遮蔽。理性分析公共衛生科普之價值,優化我國公共衛生科普的可行路徑,必要且適時。

1 疫情背景下我國公共衛生科普的發展困境

1.1 公共衛生知識欠缺導致“信息疫情”蔓延

疫情爆發后,對未知病毒認知的模糊性和公眾心理亟待疏導的迫切性,導致“信息疫情”蔓延,自媒體的裂變式傳播特性使疫情信息迅速擴散,疫情信息的冗雜混亂,新聞標題偏向獵奇化,網絡不實信息充斥,以致謠言四起,疫情信息熵數值升高[1],降低了疫情資訊的可信度?!靶畔⒁咔椤弊韪魴嗤鎸嵭畔⒌墨@取[2],切斷了公眾通過科學知識抵御未知事物的途徑,造成公眾心理恐慌,制約公眾理性抗疫的行為。相關調研顯示:“有超過60%的人錯誤認定氣溶膠傳播和糞口傳播是主要途徑,對勤洗手的認知也多停留在用手直接遮住口鼻,而非屈肘遮住口鼻”[3],凸顯了民眾在防疫知識掌握度方面存在的問題。

1.2 公共衛生科普機構的價值引領力式微

權威性公共衛生科普機構受制于未知病毒特性的不確定性和公眾獲知疫情知識的迫切性,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科普機構在引領公眾科學抗疫的價值引領力,以致疫情科普因多級傳播的擴散效應、回應社會關切不力、忽視公眾需求的差異性、發布內容冗長拖沓、發言人回應倉促等而削弱可信度[4]。疫情的應急科普中,一些科學共同體及科學家深陷于因發聲不當而造成的負面輿情中[5],未能充分解讀疫情知識,及時辟謠,致使公眾心理恐慌、抗疫信心不足,削弱了科普機構的社會公信力和堅定抗疫信心的價值引領力。主流或權威科普機構推文量偏小,也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抗疫成效。有研究對300篇網絡熱文進行分析,發現疫情相關報道類有257篇,占比85.7%;科普文34篇,占比11.3%;主流醫療機構或公共衛生專家的推文僅4篇,占比1.3%[6]。

1.3 公共衛生科普的方式和內容存在偏差

疫情初期,公共衛生科普多采取單向度在線宣傳的方式,注重權威新聞和疫情圖文的推送,受制于自媒體的主觀傾向性和裂變式傳播模式而出現疫情知識宣傳的偏激化或同質化,一些專業知識也缺乏簡約的通俗的解讀,造成閱讀困難。封閉式疫情防控態勢下,線下科普讀物宣傳效果削弱,中老年群體囿于網絡素養偏低而更容易遭受疫情謠言侵襲而喪失判斷力。疫情科普的形式單一,未充分考慮受眾年齡特征、知識水平等因素的限制[7],科普多依托制度手段開展,禁止性內容多于允許性內容,某種程度上忽視了公眾的心理接受度。

疫情科普作品較為豐富,但依然存在優質內容缺位問題,缺少通俗易懂的解讀病毒屬性、擴散機制以及應對策略的優質科普內容,造成公眾“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認知困境;某些網絡媒體為博得點擊率,不惜以獵奇式的負面新聞為重點報道內容,人為造成疫情恐慌氛圍[8];有些疫情科普宣傳內容較為專業,缺少學術概念生活化的轉化遷移,以致造成公眾疫情知識理解偏差。

2 公共衛生科普的價值分析

科普的價值追求是向公民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9]??破帐欠钦娇茖W教育的組成部分,也應遵循教育目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之三維價值觀。因而,公共衛生科普具有增強公民科學認知、培育公民科學精神、規范公民行為方式等方面的價值。從認知、情感以及行為維度分析科普價值,既體現了科學探究的范式要求,也暗含人的“知情意行”本質規律。

2.1 公共衛生科普的認知價值

認知價值是指在科普過程中客觀陳述相關知識的構成、特征、相互關系、應用方式以及發展規律等,最終實現公眾獲得關于該知識的基本認識,能夠基于該認識做出常識性判斷。公共衛生科普的認知價值強調將遠離生活情境的“科學”經過生活化處理而“普及”給公眾,創造科學知識與生活經驗間的傳輸通道,契合公眾的普遍性認知水平,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傳遞高深知識,并最終促使公眾依托這些知識指導生活世界。理解科學不僅有助于科學本身的發展,更有助于幫助公民理解自身生活實踐。深刻理解科學知識及其發展成就能在相當程度上幫助公民自覺抵制虛假信息,在去偽存真中把握知識的價值[10]。公眾理解新冠肺炎疫情相關知識,及時獲得公開透明的信息資訊,就相當于接種抗擊疫情的“知識疫苗”,緩解公眾對新冠病毒的未知恐懼,將公眾從非理性思維泥淖中解放出來,以理性化思維統領公眾的社會實踐,實現抗疫知識與個體生活經驗的“同化”,內化為自身穩定而具有持久影響力的心理圖式,并“順應”復雜疫情環境的要求,增強自身認知新冠病毒的能力和層次,形成基于知識儲備和深度理解的“知識戰線”,有效遏制疫情謠言和網絡虛假信息。

依據認知發展的基本規律,公眾對公共衛生安全事件的理性認知并非公共衛生科普最終歸宿,而是為公眾形成穩定價值定向和科學規范行為提供認知體系支撐,充當公眾理性判斷社會問題并根據自身實際做出合乎情理的行為前提。公共衛生科普應對公共衛生事件時的首要任務是真實及時地向公眾傳遞疫情相關知識資訊,確保公眾獲得關于該事件的理性認識,避免謠言的侵蝕,構筑抗擊疫情的“認知防線”。公共衛生科普的認知價值,使公眾理解應對困境需要何種知識,這種知識的生成過程是怎樣的,以及將這種知識運用到具體生活實踐中的方法有哪些[11],夯實科學抗疫根基。

2.2 公共衛生科普的文化引領價值

現代性語境中,科學精神的內涵指向“內容上的真、功用上的善、倫理上的臻、形式上的美”[12],4方面相互促進,構成引領社會價值觀走向的動力。公共衛生科普在確??挂咧R客觀真實性、彰顯科學抗疫的人文性、喚醒珍愛生命的倫理性等方面蘊含著科學精神。公共衛生科普能幫助公眾深入理解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國家間的內在聯系,構筑起強大的全民抗疫信心,消解著輿情危機所帶來的“次生災害”。

宣傳科學知識運用到疫情防控中的作用,冷靜審視科學及人與科技的關系,深刻體會科學知識在抗擊疫情中的關鍵作用,幫助公眾獲得關于科學及其價值的理性認識,并通過運用科學知識指導自身防疫實踐,逐步提升自身科學素養,避免謠言或恐慌心理的干擾;鞏固公民法制觀念。對不配合抗疫等行為的法律懲治進行宣傳,澄清什么是制售假冒醫療物資、疫情期間造謠生事、感染肺炎是否算工傷、延期薪資結算等公眾關心的問題,間接提升公民法制觀念。傳遞黨和國家重視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決心和勇氣,營造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的氣氛,宣傳各省市幫扶、民眾自發抗疫等內容,筑牢“中國夢”根基;深化敬畏自然,珍視生命的理念。通過向公眾傳遞食用野生動物具有傳播病毒的風險,營造全民抵制食用野味的風氣,深化敬畏自然、珍視生命的價值觀。

2.3 公共衛生科普的行為規范價值

公共衛生科普在知識支撐和價值引領上所產生的效用,能夠通過科學規范的公民行為得以體現,這種行為規范性價值兼具了公共衛生科普的目的論與方法論意義。公共衛生科普的行為規范價值是指通過公共衛生科普將關于疫情的知識內化為心理結構的穩定傾向性特質,進而以合乎情理的行為方式外顯出來,糾正錯誤行為,宣揚規范化行為,以期使公眾行為符合社會規范和道德要求。讓科學思維方式和科學精神成為我們國家和民族的一種文化和思維方式,一種行為方式[13]。

通過向公眾傳遞科學規范的知識,培育公眾應對重大衛生安全事件的能力,幫助公眾審視自身行為方式的科學合理性,并對錯誤行為予以糾正,如通報疫情期間隱瞞旅居史、哄搶醫療或生活物資、不配合醫護人員隔離等行為,使公眾意識到此類行為的危害,進而規范其抗疫行為。通過宣傳抗擊疫情過程中先進組織、榜樣案例的示范性行為,為公眾應對重大疫情提供行為參照模板,促使公眾生成模仿榜樣的心理認同,進而提升科學抗疫參與度和投入度,使科普抗疫內化于心,外顯于行,如對定期消毒、出門戴口罩、主動上報出行信息等公眾行為的宣揚報道,促進公眾對上述行為的文化認同和模仿借鑒,切實規范抗疫行為。通過向社會公眾宣傳黨和國家以及各族人民群眾萬眾抗疫,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越性,培育全民“命運共同體”意識和家國情懷,營造擁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文化生態,通過這種制度文化增強公眾的制度認同感,并將這種認同感落實到抗擊疫情的實踐中。

3 疫情常態化下公共衛生科普的發展路徑

3.1 增強公共衛生科普知識供給力

為社會公眾提供重大衛生安全事件所需知識,是公共衛生科普的職責所在。當前公共衛生科普正經歷從專業領域向社會領域的轉型,成為多方參與的實踐。公共衛生安全事件涉及衛生、食品、交通、心理、管理、輿論等眾多領域,決定了公共衛生科普知識供給絕非單維度學科領域知識的傳遞,應當是多學科維度的協同;公共衛生科普知識供給絕非醫療衛生機構的專屬責任,而應當涵蓋政府及職能部門、高等院校、社會公益組織、行業和企業、公益個體等多主體協同供給;公共衛生科普知識的供給主力絕不僅是醫護人員,而應當包括科技、教育、衛生、新聞等多領域的綜合化主體。

增強公共衛生科普知識側供給。推動公眾衛生(Public Health)向全民衛生(One Health)的知識供給轉向,以整合性思維將經濟發展、教育、運輸、餐飲、環境、住房、安全社區等納入公共衛生科普供給側[14]。應當著力加強知識協同供給,堅持協同發展,會同科技、教育、宣傳、文化、新聞出版等相關部門,廣泛動員科研院所、學校、企業、社會組織等各方面,形成開源、開放、協調的公共衛生科普知識供給格局[15]。

將公共衛生科普納入普通高校人才培養方案。既是高等教育踐行為國家現代化進程服務的使命的表現,也是發揮其在人才培養方面獨特優勢的表現。這里所指的納入普通院校人才培養方案,不是要求普通院校創辦醫學院或者轉型為醫科大學,而是普通院校將公共衛生素養培育上升到人才培養高度,從頂層設計和戰略高度重視公共衛生素養問題,探索公共衛生素養培育的制度體系和實踐路徑,著力修訂完善人才培養方案,使公共衛生科普人才培養走向多維常態化。

培育公共衛生科普人才。銜接醫療系統和公共衛生系統,增強兩者在公共衛生人才培育、防控重大衛生疫情、集中攻關科研項目的能力。應當推動醫療防治和公共衛生防治人才培養的互相認證制度,實現彼此間人才互動、資源共享、學分互認,嘗試建立公共衛生相關領域的跨學科學位制度,形成公共衛生科普人才培養合力;定期展開科普師資培訓,邀請專家開展科普知識講座,舉辦科普能力提升訓練班等,提升科普師資水平;拓寬科普師資的國際視野,定期選派科普人員到科普成效優異的國家或地區研習;在教學層面則要求教師具備專業知識和綜合學科素養,精心編排授課內容,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學生傳遞科普知識、育化學生科普精神[16]。增強知識供給的系統科學性。疫情過后的公共衛生科普知識供給,應當吸取前期經驗教訓,確保知識供給的系統性和科學性,規避負屬性知識的“選擇性遺忘”。

3.2 培育引領社會價值觀走向的科學精神

科學素養不僅體現為掌握科學知識的多寡, 更是對科學精神的堅持, 對科學思維方法的掌握以及對科學思想的通曉。如果說公共衛生科普的認知價值提供了“疫情是什么”的客觀知識性判斷,公共衛生科普的文化引領價值則提供了“我們該如何應對疫情”的主觀價值性判斷,是應對疫情的“價值自覺”。只有生成公眾科學抗疫的“價值自覺”,才能培育公眾科學抗疫的“行為自覺”,最終實現全民抗疫的“行為自為”。

注重培育公民理性,是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在公共衛生科普中培育公民理性,就要著力提升科普知識傳遞的規范嚴謹性、科學實效性,為公眾理性判斷疫情,彰顯公共責任意識,做出合乎情理的抗疫行動奠定心理基礎。要強化法制觀念,在科普中著重開展普法宣傳,報道疫情防控中的守法和違法行為,以幫助公眾鞏固法制觀念,自覺按照法律和道德的約束理性抗疫。要凝聚社會向心力,以抗疫中的感人事跡和家國情懷進行深入傳播,在全社會營造萬眾一心抗擊疫情的必勝信念和全民同呼吸共命運的氛圍,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要彰顯尊重生命,熱愛生命的價值觀念,在科普作品中呈現人性關懷,如可通過宣傳最美逆行者醫護工作者的抗疫事跡和向疫情搶時間的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事跡,彰顯疫情中最美人性,重視人民群眾生命價值。

3.3 優化公共衛生科普的方式與內容

公共衛生科普應找準公眾關切點,選擇恰當的資訊傳播方式。統籌利用好各種傳播渠道,發揮傳統媒體權威性強,新興傳播渠道形式活潑、覆蓋面廣的優勢,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科普,確??破詹坏艟€[17]。

優化傳統科普抗疫方式,要充分發揮宣傳冊、海報、傳單、展板、畫冊和橫幅等傳統手段的抗疫作用,因時因地制定宣傳計劃,提升科普抗疫方式與居民生活實際的契合度。編制《新冠肺炎防治手冊》醫護版和民眾版,醫護版側重專業知識解讀,民眾版則以貼近生活實際的方式傳遞抗疫知識,從民眾的生活飲食、穿衣出行等細節切入,增強民眾科學抗疫能力。巧用移動社交軟件宣傳科普知識,將抗疫科普投向公眾日常生活,可聯合微信平臺推出“為頭像配戴口罩”程序,鼓勵用戶參與,將戴口罩觀念內化成用戶生活習慣。還可采取錄制短視頻、制作抗疫動漫、開展抗疫在線畫展、報道抗疫故事等方式切實提升科普效果。如制作“新冠肺炎自診APP”,向民眾普及病毒特性、感染癥狀、防治手段以及及時就醫等內容,并定期向民眾推送政府權威衛生部門的疫情資訊。

提升公共衛生科普內容的科學性。政府網站或權威衛生機構可以通過專設抗疫板塊,向公眾傳遞綜合集成、客觀真實、具有時效的疫情知識,幫助公眾系統掌握疫情知識,防止疫情流言或虛假新聞的乘機而入[18],發揮權威科學共同體和官方媒體的正向輿論引導作用,以客觀真實、公正及時的姿態扮演好公共衛生科普“前哨人”角色[19]。邀請權威專家發聲,向公眾傳遞關于疫情防控資訊,穩定抗疫局勢,增強公眾抗疫信心,為科學抗疫吃下“定心丸”。新冠疫情中,專家學者及時發聲、答疑解惑,穩定人心、堅定信心,為打贏疫情防控這場硬仗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撐[20]。

公共衛生科普應視公眾為“主動的人”,理性審視受眾作為內容傳播者、接收者乃至創造者的身份屬性,激發公眾生成公共衛生科普內容的主動性??破諆热菔欠耜P切公眾切身利益也是制約科普成效的關鍵因素。如果科普工作傳遞的內容脫離公眾生活實際或與當前社會發展形勢步調不協調,就會導致科普效果打折扣。實施公共衛生科普,應當站在公眾的立場上思考他們究竟想了解哪些內容,他們能接受的方式是何樣的,才能實質性達成公共衛生科普目的。如湖南省《湖南疾控福爾摩斯》系列抗疫科普,就以病毒傳播軌跡為線索,以鮮活個案為敘事點,逐步向公眾剖開新冠病毒的,深受廣大群眾喜愛。

公共衛生科普既不是疫情下的應景之舉,也不是傳統教育的現代延續。當前公共衛生科普面臨的種種困境,體現了公共衛生科普向“公眾為中心”轉型的時代陣痛。公共衛生科普應繼續發揮增進公眾認知、培育公眾科學精神、規范公眾行為之價值,構筑全民應對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心理免疫力”。

猜你喜歡
公共衛生抗疫科普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畫”說抗疫
抗疫之歌
團結抗疫
科普達人養成記
《首都公共衛生》征訂啟事
科普漫畫
科普連連看
科普連連看
公共衛生服務怎加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