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儒家美學思想對新時代文藝發展的啟示

2020-02-21 00:21鄧文
名作欣賞·評論版 2020年2期
關鍵詞:社會功能

摘 要: 新時代社會主義文藝要想獲得更加悠長深厚的發展力量,需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華美學精神。儒家美學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想道德精髓。儒家美學堅持經世致用、以文化人、以美化人的原則,崇尚個體生命秩序與整體社會秩序和諧統一的精神,并將此融入、沉淀在中國哲學、政治、道德、文化、藝術、教育、倫理等層面中,對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儒家美學思想對促進新時代文藝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價值,文章從儒家美學的美育功能和社會功能兩方面出發,闡述儒家美學思想對新時代文藝發展的啟示。

關鍵詞:儒家美學思想 美育功能 社會功能

文藝是“意識形態的形式”a,是“國民精神所發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b。文藝既是個體對社會、歷史、文化、審美的見解和呼聲,又是民族精神、社會意識形態的反映,是中華民族展現自己的重要手段。新時代社會主義文藝要想獲得更加悠長深厚的發展力量,需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華美學精神?!爸腥A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規范,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價值”;“文藝工作者要善于從中華文化寶庫中萃取精華、汲取能量”c。儒家美學思想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寶庫中一股強大而深厚的能量,體現出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氣象,作用于中國藝術、哲學、政治、道德、文化、教育、倫理發展的方方面面,深刻影響了歷代中國人的生存方式、思想感情、藝術認知、審美心理、價值觀念和處世之道,對中華民族的穩定與發展產生了深遠不凡的意義。儒家美學經世致用、以文化人、以美化人的思想原則與崇尚個體生命秩序與整體社會秩序和諧統一的精神脈絡對新時代文藝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文章從儒家美學的美育功能和社會功能兩方面出發,闡述儒家美學思想對新時代文藝發展的啟示。

一、儒家美學內蘊的美育功能

(一)美育的目的:立德樹人、化育身心、積極入世

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國文藝愈發飽含現實主義情懷、愛國主義精神、藝術審美價值,但依然存在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d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反映了人民對真善美的追求,對人與社會全面、和諧發展的向往。這正與不斷踐行修身入世,積極追求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儒家美育思想不謀而合。儒家美育思想的目的正是立德樹人、化育身心、積極入世,并將其具體投射在“文、行、忠、信”的思想當中。

總體看來,“文行忠信”涵蓋了促進新時代文藝發展的兩個維度。第一個維度注重從審美角度對文化思想進行建構?!拔摹敝傅氖俏墨I,具體指《詩》《 書》《 禮》《 樂》 等六經、六藝之學,儒家美育思想認為人應該從經史子集中獲取知識。經史子集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富有中國精神、中國智慧、中國風范和中國氣度的文藝經典,具有合理的內涵,蘊含著諸多有益于世人的思想內容。并且經史子集中的儒家經典(如四書五經十三經等)有著強烈的感染力、引導力和影響力,不僅能夠加深人對社會和自然的認識,對人道德養成和人生發展有潛移默化的作用,還能夠賦予人改造客觀社會的能動性力量。譬如《大學》 中的“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一言道出當今文藝的發展現狀,指引文藝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尤其是當今日新月異的網絡文藝,如網絡視聽文藝就以體驗式、沉浸式等創新的手法探索挖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讓更多的民眾了解中國審美、民族文化的精神價值,如《詩中國》《 遇見天壇》《 博物奇妙夜》《 如果國寶會說話》《 中國文化必修課》 等文化類欄目,再如《中庸》 中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依然是引導當今文藝工作者做人做事的箴言,等等,因此,新時代文藝的建設與發展需要經史子集的精神給養。第二個維度則注重人德行的改善與發展。行,即德行、品行。忠、信同屬于德行的范疇之內。儒家將人的德育和美育融為一體,認為德育是美育的基礎,提倡以德為美、以德立藝。不容忽視的是,在新時代文藝領域和范疇不斷壯大的過程中,出現一小部分充斥著虛偽、白日夢,甚至有違人倫的道德傾向,如網絡文學中存在個別宣揚不勞而獲的思想傾向,甚至還有個別網絡主播為了謀取利益打著“藝術”的幌子而去傳播不良內容,對文藝發展造成不良影響。造成這種個別現象存在的原因,不僅是創作者的問題,亦是接受者的問題。所以,當今文藝生態需要“德”的化育。儒家美育思想認為圣王之道在“明明德”,德是人立身社會的基準和本源,德是國家發展和進步的必備條件。德像天一般浩瀚、像地一般厚重、山一般博大、水一般悠遠,美好的德行能夠承載萬物、覆蓋萬物、育化萬物,并認為實現明德的途徑有知、仁、勇。具體來說,“知”就是不僅作家要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并且要明確地告訴讀者什么是值得肯定和擁護的,什么是必須否定和反對的?!叭省眲t與愛不可分割,文藝創作者要懷一顆“仁愛之心”,才能夠做到德藝雙馨,使作品有溫度、有筋骨、有道德,從而打動人、感染人、鼓舞人。勇是向上向善的力量,能夠幫助文藝工作者抵制誘惑,不向市場妥協,激發其戰勝困難的戰斗力,促使其勇于攀登創作高峰。

(二) 美育的方法: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在新時代社會主義文藝大發展、大繁榮的進程中,同時存在過度追逐技術主義、功利至上、扭曲倫理、消費藝術的不良傾向,部分思想浮躁和急功近利的作家、作品逐漸浮出。規范發展、浸潤人心、提升境界需要正確的美育方法和手段,儒家“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的美育之道依然適用于當下,作用于讓人與文藝共同和諧、全面發展,是促進文藝發展的著力點和增長點。

首先,“志于道”是文藝走向全面發展的植根之道。志于道的意思就是要立志學道、向道,遵循“道統”,以道規范思想和行為?!俺劦?,夕可死矣”是古人的生命理想和人文精神。文藝之道,猶如圓心一點,由圓心一點可以畫出無數條直線,產生無數種創作的可能性,但這些可能性都離不開天道、道統的范圍。天道、道統既是規則,又是規律,是思想的基準。道統脫胎于社會精神、歷史文化、人文風俗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時代的社會發展、人文風情、精神理想。因此,新時代文藝工作者要遵循的“道”,需符合時代邏輯、歷史潮流以及社會大勢,如“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悌忍”、以德立人的君子之道,盡善盡美、文質彬彬的創作之道,以人為本、弘揚真善美的藝術之道,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之道,等等。新時代文藝發展“志于道”,才能走得對、走得正、走得遠。如《故事里的中國》,通過《永不消逝的電波》 《平凡的世界》 《智取威虎山》 《渴望》 等中國故事折射出愛國主義、舍生取義、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等中國精神的思想之道就感染、鼓舞了人民。其次,“據于德”,是文藝走向全面自由發展的重要支柱。據于德要求人要據守道德,遵循社會約定俗成的道德規范和禮俗習慣。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儒家美學對“德”高度重視,使其形成了獨特的審美理念和道德規范,并將守四德(“仁、義、禮、智”),崇仁愛、重民本、守誠信、求辯證、尚和合、求大同、匡扶正義、濟貧救危、自強不息、知行合一等優秀傳統美德灌注在經典著作中。如《論語》 《大學》 《中庸》 等著作都蘊含著一個復雜的道德體系,集為人的道德、為學的道德、為政的道德、處事的道德于一身。這啟示新時代文藝發展不僅要“古為今用”更要“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將傳統思想美德印刻在字里行間中,讓經典文藝活起來,讓現代文藝美起來,繼承并發揚中華美德精神。當今一些網絡動漫,如《中華美德故事》 《中華德育故事》《中國歷史文化名人》 《中國傳統文化經典故事》 等,就用感人的故事、鮮活的人物、有趣的表達、生動的文化符號,寓教于樂的手段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美德精神,吸引了不同年齡段的受眾。再者,“依于仁”,是文藝走向全面發展的核心力量。儒家追求的最高的人生境界即是以“仁”為內涵的審美境界,e仁是一種感性生命精神與理性的哲思精神的結合?!叭收?,人也”,人是“仁”的承載者和表達者,儒家強調“仁”不是靠外部強加給人的,而是注重培養將“仁”作為個體內心自發式、自覺式的情感要求。這種“仁”是發自于內心的“內省”與“克己”,從而上升到仁者愛人。將“仁”放置在當今文藝語境中來分析,“仁”具有多重作用:仁是統攝基礎道德的基準線;是判斷美丑善惡的重要依據;是組成審美標準的重要部分;是平衡市場秩序的關鍵底線。最后,“游于藝”,是文藝走向全面發展的關鍵動力?!坝巍睆淖置嫔蟻斫忉屖怯瓮婧镜囊馑?,此處之“游”蘊含著一種游戲的沖動與自由,體現出對六藝熟練掌握后(禮樂射御書數),由爐火純青的境界衍生出游刃有余的創造和運用,而散發出自在、自由、愉悅的感受?!坝斡谒嚒鄙钊霚\出地表達了人將自然規律、社會規律、藝術規律內化為己用與作用于他人的和諧統一之感。在當下文藝審美語境中,文藝創作要想做到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自然要有“游于藝”的追求?!坝斡谒嚒币笪乃嚬ぷ髡咭炀氄莆账囆g創作和創新的手法,將個人的理想與社會的理想結合起來,將個人的發展與自然社會的發展結合起來,堅守對向上向善價值情懷、理想信念的追求。如《上新了故宮》 就兼具了藝術性和思想性,在給予民眾歷史知識、文化信息的同時,激發了民眾探索中華歷史文化的好奇心,增強了民眾的審美能力。

二、儒家美學外延的社會功能

(一)文藝的社會功用:興、觀、群、怨

儒家美學注重“文以載道”的現實功用,強調文藝“興觀群怨”的社會功能。認為文藝可以激發人的情感、洞察人的內心,使人認識自然、了解社會,學到勸諫諷刺歸正的方法,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團結。結合新時代文藝發展狀況來看,“興觀群怨”對促進文藝發展有如下啟示。

首先,“興”能夠增強文藝作品的精神力量。儒家美學認為興能夠“感發志意”“托物興辭”“引譬連類”,滌蕩和凈化個體的靈魂,激勵人的思想,充實人的生命精神,增加人的見識,拓寬人的高度,改善人的作為,能將暮氣沉沉、昏庸的人轉變成生氣蓬勃的人,最終使人升華到豪杰、圣賢的精神境界。由此可見,“興”意味藝術具有激發情感、引發聯想、振奮意志的作用。當今文藝生態,需要鼓舞人心、振奮人心的精神,心懷“興”能夠起到如下作用。第一,能夠喚起民眾對美好的精神的向往,如《復興之路》 《筑夢路上》 《我和我的祖國》 《厲害了我的國》 都能夠激發民眾對愛國主義情懷和奉獻主義精神的崇尚之情。第二,能夠用具體的藝術形象激發人產生藝術聯想和想象,如《國家寶藏》把文物和人物結合起來探尋其“前世”與“今生”,讓文物活起來,讓觀眾深刻理解文物背后蘊含的歷史、文化、藝術精神。最后,“興”講求個體性的感性情感要符合社會整體的理性情感,將個體的情感投入到對更為廣闊而深遠的歷史性、社會性的思索中。因此,“興”能夠提升作品的精神力量。

其次,“觀”能夠賦予文藝作品更多的人文關懷。儒家美學認為“觀”主要是觀察、考察社會生活、人文風俗、政治狀況。一方面,“觀”體現文藝作品的表達是建立在對社會認知的基礎上的,并致力于“觀人”。另一反面,“觀”還能以深入的視角去審視作品。具體來看,觀不僅是對歷史經驗、社會生活的理性思考,“觀”亦包含對人道德取向和情感狀態的體察。所以,“觀”啟示當今文藝創作者,要立足于社會現實、扎根生活、扎根人民。秉持“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思想,對社會生活要有細致入微的體察與感悟,對是非善惡要有明確的判斷與標準,注重對理想道德真理的抒發,應心系人民、關懷人民,關切國家前途與命運,用作品反映時代的社會心理和精神狀態。

再者,“群”能夠拓展文藝傳播范圍。儒家美學將藝術活動視為社會活動的一部分,認為“群”在增進人們情感交流、思想溝通的同時促進了藝術的發展?!叭骸币馕吨?,藝術傳播需要傳播主體、傳播媒介和接受主體的參與。而傳播主體、接受主體與傳播媒介亦需要以文藝作為溝通生活體驗、內心情感、社會經驗的重要媒介?!叭骸焙臀乃囀窍嗷ゼ纳年P系,這啟示當今文藝要注重培養“群”,發展“群”,借助“群”去拓展文藝傳播的范圍,從而凝聚群體力量、集體意識和文化積淀。同時,不僅要注重國內的“群”,更要注重國外的“群”,讓中國文化和藝術走出去,融入更大的“群”中去,促進文藝的交流與互鑒,深化世界對中國文化、中國精神、中國風范的認識、理解與喜愛,團結更多可以團結的伙伴。

最后,“怨”能夠提升文藝批評品質。儒家美學對“怨”的界定是,面對不良社會現象、社會風氣所產生的不滿情緒;對君子受到不公平待遇或挫折時所產生的情緒;對違反仁道的事,可以“怨”。由此可見,儒家的“怨”是基于社會語境中,并建立在遵守“仁”和“禮”基礎上的批判思維,蘊含著思想價值和社會價值。在當下文藝語境中,“怨”可以發揮文藝創作與現實社會結合的辯證批判作用,可作為審美判斷、價值取向和標準的尺度,檢視人們廣泛認可的普遍價值、道德觀念和人倫規范,引導民眾的思想傾向,激發民眾的情感共鳴。這啟示當今文藝批評要結合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堅決抵制不良風氣,激濁揚清,褒優貶劣,正本清源,堅持發展正確的文藝主流,堅守真善美的文藝導向,推動健康文明風尚的形成。如《文化十分》 《今日影評》 《四味毒叔》 就能夠利用網絡平臺,不斷擴大主流評論的覆蓋力和影響力。

(二)文藝的審美標準:充實之謂美

儒家美學講求充實之謂美,認為美由“善”和“信”構成,善是從人身上油然而生的本善、真實、實在之情,做到立身行己,合乎天理人心,符合倫常,對人對己產生裨益就是善。遵循仁義禮智,親身躬行,不自欺不欺人,誠心誠意則為信。讓美善日積月累,充盈于心、通達于身,熔鑄在自己的人格之中,誠于中而形于外,達到更高明的境界,感化更多的人則為大。達到化育萬物的狀態則為“圣”,圣到妙不可言、深不可測的境界則為神。這正是儒家美學“善、信、美、大、圣、神”六境界,此六境可衍生出多種審美內涵。如“人性美、精神美、義理美、真實美、形式美、共同美”,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儒家美學相信“信”可以和“真”相互轉化,“大”蘊含著崇高與壯美之情?!俺鋵崱钡膶徝烙^有助于深化文藝靈魂。首先,真善美是文藝永恒的追求,優秀的作家應具備真善美的品質,優秀的文藝作品更要傳達真善美的精神。真,是作家對自己與人民的真誠,是作家對社會生活、世道人心的真實認知和實在體驗,是在真情實感的基礎上,完成對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刻畫。善,是一種重要的道德力量,能夠對人產生潛移默化、春風化雨的化育作用。善是善意,是善行,源于對生命的禮贊,對理想的向往,對美好的追求,對人的認同與尊重。美,是在真和善的基礎上運化出的精神品質,對文藝作品來說,美體現在語言上、形式上、內容上、精神上、意境上,等等。美,凈化人心、陶冶情操,能夠拓寬人的情懷,提升人的道德修養。其次,在真善美的基礎上,文藝應求“大”。大是由無數個體的人組成的,但“大”往往是超然于人的,屬于社會、歷史、人文的范疇?!按蟆笔且环N犧牲小我、成全大我,治國平天下的家國情懷,“大”是一種頂天立地,為萬民為蒼生崇高的情感。中國致力于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世界和諧美好發展就是“大”作為。因此,當今文藝作品比以往更需要注入“大”的精神與內涵。

在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的精神,社會主義文藝作為中華精神、中華文化的承載者,更需要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皬臍v史中我們可以看到自己,就好像站在時間的一點, 驚奇地注視著過去和未來,對過去我們看得愈清晰,未來發展的可能性就愈多”f。歷史和現實都證明了中華民族能夠在強根固本中繼往開來,在與時俱進中堅持求索,不斷前進。因此,儒家美學思想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部分,其以美育人、經世致用、格物致知、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教化思想、道德觀念、人文精神有助于引導新時代社會主義文藝的發展方向。

a 〔德〕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頁。

b魯迅:《墳》,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228頁。

c 習近平: 《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5年10月15日第2版。

d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e葉朗:《胸中之竹》,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0頁。

f 〔德〕雅斯貝爾斯: 《什么是教育》,鄒進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年版, 第58頁。

作 者: 鄧文,中國傳媒大學文藝學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文藝美學、現當代文學。

編 輯:趙紅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歡
社會功能
淺析音樂的美育作用
基層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探析
壯族(布偏)天琴文化的社會功能探微
淺談愛德華·邦德《李爾》中的“布萊希特式”
電視綜藝娛樂節目的社會功能探討
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淺析
當前我國鄉鎮綜合文化站的社會功能分析
人間佛教的社會功能
以數據新聞獲獎作品探析數據新聞特征
淺析維吾爾族樂器獨它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