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女性主義視域下多麗絲·萊辛作品中的女性身份探求

2020-02-21 00:21王靜吳曉梅
名作欣賞·評論版 2020年2期
關鍵詞:多麗絲

王靜 吳曉梅

摘 要:本文以后女性主義理論為框架,以多麗絲·萊辛不同時期的三部作品《天黑前的夏天》 《簡·薩默斯的日記》和《祖母》 為文本,探討女性身份的流動與轉換、女性身體倫理張揚與克制,以及兩性關系對峙與互補在其文本中的體現,挖掘萊辛作品中女性身份認同在小說中從“個人” 到“相互”,從“獨白” 到“對話” 的沖突與演變過程,進而闡明萊辛的女性身份觀與后現代女性主義在流動、反本質、反中心等核心觀點上的契合之處。

關鍵詞:女性身份探求 多麗絲·萊辛作品 后女性主義理論 兩性氣質 身體倫理

引 言

多麗絲·萊辛以其懷疑的精神、透視心性的敘述力、作品中滲透的使命感,將分崩離析的社會容態和現代文明具象化。目前學界主要從女性主義、心理分析、后殖民主義、文化研究等理論視角出發,對萊辛的藝術創作形式、殖民主義立場,以及其作品中呈現出的生命哲學和女性主義觀點等進行深入探討。 《天黑前的夏天》 (The Summer Before the Dark,1973)、 《簡·薩默斯的日記》 (The Diaries of Jane Somers,1984) 和《祖母》 (Grandmothers,2003)是萊辛以女性視角觀察生活、體味生活,用女性思維想象與表達的代表作,是萊辛進入創作成熟期后的標志性作品。評論界對《天黑前的夏天》 的研究主要運用榮格、拉康鏡像心理學理論與女性主義批評理論相結合,分析小說中呈現出的女性主體性身份建構和女性自我成長歷程,剖析女主人公自我鏡像的成因、破滅以及其自我發現的過程。學者對《簡·薩默斯的日記》 的研究主要以消費文化、后現代理論、新歷史主義、精神分析與女性主義批評相結合,分析作品中體現出的女性自我實現過程以及女性身體敘事,揭示后現代社會中女性的生存困境。

迄今為止,鮮有學者將萊辛作品置于后現代視域下,探討其作品中所呈現出的女性身份、女性身體話語及兩性關系等話題。本文將結合萊辛不同時期作品《天黑前的夏天》 《簡·薩默斯的日記》 以及《祖母》,從女性身份認同、女性身體言說和兩性關系構建三個方面,探討萊辛作品中的女性身份探求。通過分析,可以看出萊辛作品中所表現出的女性身份觀點為流動的女性身份需要在個體和社會認同下,建立存在差異的女性主體;萊辛主張女性身體要在倫理范圍內爭取女性話語權;她提倡以消解中心和本源為基礎創建非對立的兩性關系。

一、 反本質主義——碎片化的女性身份

身份認同大致經歷了三種認同傾向:其一,受西方哲學主體論思想而強調對個體身份認同;其二,受歐洲社會學影響而強調對社會身份的認同;其三,受后現代主義影響而提倡多變不定,反對單一僵硬的去中心身份認同(陶家俊,(37—44)。萊辛作品不僅呈現出女性對個體認同和社會認同的雙重身份追尋,還揭示了在后現代語境下,女性身份認同的流動性和碎片化,其認同的歸宿是在尊重女性差異基礎上,獲取獨立自主女性意識,并根據女性個體條件和性格建構自身女性身份。

(一) 女性自我身份認同與社會身份認同

一般來說,身份認同可以分為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兩種類型。個體認同強調個人的獨特性和差異性,強調自我心理和身體體驗;而社會認同是從一個集體維度出發,標識出個人與他人的相似性和共享的東西(吉登斯,2003:1)。女性不僅需要被承認為個體,還需要被承認為一個共同體成員。從《天黑前的夏天》 到《簡·薩默斯的日記》 ,萊辛勾勒出女性從集體到個體,再由個體回歸集體的認同過程。

在對女性生理特征與社會文化特征的再現過程中,被建構的只是女性集體身份,而個體身份卻被深埋其下。本質主義者認為身份認同是固定不變、超越歷史的,傳統女性作為女兒、妻子或母親沒有實質性區別。實際上,這三種身份都是以男性為綱,是菲勒斯文化對女性身份的某種規范。對女性而言,女兒、妻子、母親是父權社會賦予女性的集體角色。

在《天黑前的夏天》 中,凱特實現了由堅守集體角色到追尋個人身份的轉變。凱特最初的生活特點“就是——服從和適應他人”( Lessing,2010:18),她接受了在父權社會定義下屬于女性群體特征和行為方式的固有概述,成為一個附屬男性的傳統女性,自覺培養賢良謙卑、溫順柔弱等特征。凱特的身份認同只是白人妻子和四個孩子母親。社會文化所標識出的凱特的女性氣質本質是女性集體身份的體現,凱特作為個體的女性身份未能得以呈現??梢钥闯?,在凱特從少女到妻子再到母親的身份轉化過程中,她不斷確認自己應該有的女性集體身份,但與此同時,也因為對自己身份的不完全維護,她遺失了自己作為個人的價值和身份,被拋擲于“他者” 的邊緣位置。最終,她開始反思,“質疑具有一致身份的觀點,并且把對于類型或身份的抵制視為真正的自由”(金莉, 65)。凱特以“家—家”的圓形結構為基礎建構了自己的個體女性身份。她從被限制的私領域走出來,在工作中,她的能力得到認可;在與其他男性的交往中,她的個人魅力得到認同;在與莫林的交流中,收獲了姐妹情誼。凱特領悟到“妻子”和“母親”并非自己的唯一身份,她開始平衡個人需求和家庭需求之外的其他關系。

在《簡·薩默斯的日記》 中,簡·薩默斯實現了由極端“偽女性主體” 到與集體共融的“自由女性” 的轉變。在女性主體性建構的熱潮中,隨著個體化壓力的加大,女性容易丟失自己的集體身份,過分強調個體價值。女性的個體性實現需要立足于集體性立場,集體身份是其存在的必要條件。萊辛筆下的女性出現了一種反傳統集體身份的現象。一些女性在獲取女性自我身份認同,取得經濟獨立之后,對母親、妻子等角色的冷漠和忽視造成了她們在私領域角色的缺失。在《簡·薩默斯的日記》 中,簡最初認為女性的價值是以拋棄集體角色為基礎,但隨后,簡在尋找集體身份的過程中認識到“女性主體” 與“母性”“兩性”并不矛盾。萊辛以一種“重生” 的方式讓死去的母親、未曾有過的女兒在簡的自我探尋之旅中以其他方式出現,讓簡重新理解非傳統的母親和女兒關系,對母親—女兒兩個雙重身份進行了重新定義。傳統女性主義者認為母性是對女性的抹殺,她們提出母女關系的沖突和分裂從根源上講是因為母親這一身份限制了女性的發展。新時代女性在追求女性個體價值時,容易陷入母女角色對抗的誤區。在萊辛的巧妙安排下,簡再次體驗母女的雙重角色,重解了母女關系。簡從年老的朋友莫迪的處境中看到母親、祖母遭受的一切。面對病痛折磨時的孤獨和絕望,使她與莫迪之間建立了一種非親生的母女關系,她重新審視自己與母親的關系。同樣,簡和兩個侄女的相處也讓她重新理解母親這一角色,經歷了從排斥母親角色到承擔其職責的過程。簡在這種非血緣的母女關系中,明白了工作不是自己的唯一價值。簡認同了之前認為阻礙了其個體身份發展的集體身份?!叭送耆梢宰龅郊茸杂捎植还陋?, 既具有批評的眼光又不懷疑一切, 既獨立又不與世界相脫離。這種自由只有通過實現人的自我,使人成為他自己才能獲得” (萊辛,2012:372)。萊辛并不要求每位女性必須按照社會標準經歷這一切,但她提出女性應該正視自己的集體身份,批評摒棄母親和妻子角色的所謂“解放”,認為這是一種女性的偽自由。萊辛提倡女性在集體身份和個體身份之間尋找平衡點,但她的作品也揭示出在后現代社會中,個體身份的流動性為尋找這個平衡點增加了難度。

(二) 流動且不確定的女性身份認同

關于女性身份認同的問題,是一個復雜的動態定義過程,沒有精確的概念和屬性。雖然從分析角度可將身份認同分為社會認同與自我認同,其看似有著確定的固化的外部表象,但是其內部從來都是液化的不固定的?!吧矸菔且患姿榈乃囆g品,對身份的追尋雖迫在眉睫,卻是一場抑制和減緩流動、將流體加以固化、賦予無形的東西以有形的持續性的斗爭” (鮑曼,2002:126—27)。身份認同沒有可以清楚界定、普遍接受的界限。

反本質主義者認為身份是流動、偶發、不確定的。萊辛作品體現了女性身份會隨場域不同而發生重疊甚至沖突。無論是《天黑前的夏天》 中的傳統女性凱特或是《簡·薩默斯的日記》 中的都市女性簡,其女性角色都在空間內流動轉變。實現個體精神自由體驗的凱特,不再以母親、妻子角色為中心;簡在最后漸漸將精力放在陌生老人莫迪身上,忽略自己曾認為最重要的工作,這些都體現出她們自身身份的流動性。在后現代語境下,我們無法再按規則編碼、分等分類地來談論女性特征(西蘇,1992:189)。個體具有偶然性和不穩定性,個體與社會之間并非永久聯系,個體身份的確立需要借助個體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個體與社會的相對關系方能確定。在面對身份的流動性時,女性需要在不同場域,處理好多種身份認同之間的關系,策略性地選擇使用她們的身份。

萊辛作品呈現出女性身份存在不確定性和個性差異。每位女性都擁有不同的階級、歷史、政治屬性,不同的心理、性格特征,在后現代語境下用一種整齊劃一的方式去定義女性的身份必然會是徒勞的?!?天黑前的夏天》 和《簡·薩默斯的日記》 兩部作品塑造的兩位女性截然對立。凱特在對母親、妻子的角色重新定義后,尋找到自我,回歸家庭;簡轉變對待家庭和愛情的觀念,從對工作的狂熱改變為享受生活,融合了傳統女性身份和現代女性身份。雖然這兩種女性實現了其身份建構,但其身份仍舊存在差異,女性的個體身份和集體身份存在重疊交叉,密切相連。后現代女性主義者提倡身份的多元和可變,強調女性內部的差異性和多樣化,認同女性身份和氣質具有包容性和多元性。在《天黑前的夏天》《 簡·薩默斯的日記》 和《祖母》 中,無論是渴望追尋自我的家庭婦女、再次建構完整身份的都市成功女性,還是打破禁戒并違背倫理的祖母們,她們沒有一個統一的女性身份建構模式。萊辛對女性的身份建構融合并模糊了身份與身份之間的界限。

萊辛作品對女性身份的建構經歷了從集體到個體,再由個體回歸到集體的循環往復。她在前期作品中試圖分解、定義女性身份,但在后期作品中,萊辛更注重女性身份的多元化和模糊化,反對任何名目的中心主義。她的作品呈現出女性的多重身份以一種交雜、流動的動態方式而形成,強調女性在獲取獨立自主女性意識的基礎上,需要根據自身條件建構女性身份,承認女性身份沒有統一答案。

二、打破禁忌——女性身體再發聲

萊辛小說中的“身體” 敘事是女性主體性身份建構的有效媒介。身體敘事是揭示女性內心精神變化以及身份和權力對峙最直觀的言說方式。萊辛小說包含兩種類型的女性身體敘事:一種是被男性凝視和控制,處于邊緣境地的女性,她們雖然嘗試通過身體的言說重構女性主體性,但最終卻遭受靈與肉的分離;另一種是占據主導地位,把控男性的女性,她們以期用女性身體話語爭奪男性話語霸權,但卻陷入倫理困境之中。

(一) 邊緣化分裂的女性身體敘事

萊辛作品展示了女性身體從殘缺客體到放縱主體的變化,重繪出兩性間的話語圖示。在《天黑前的夏天》 和《簡·薩默斯的日記》 中,處于“他者” 地位的女性雖然確定了物質性身體的在場,但意識受到多重壓制,進而身體與意識走向分裂。在《祖母》 中,占中心地位的女性誤認為身體占主導即完全等同于女性在兩性關系中占據主導,但最終陷入倫理困境。

萊辛小說呈現出的第一類女性身體敘事以女性身體作為客體,女性試圖以被男權社會所規訓的肉體作為反抗工具。在《天黑前的夏天中》 ,凱特受身心二元論影響,心靈與肉體分離。在《簡·薩默斯的日記》中,受消費文化影響,簡的身體物化為商品,意識與身體分離。無論簡或是凱特,她們的身體雖然在場但主體性身份缺席?!霸谖覀兾幕囊庾R形態中,女性都是被描述的客體,而不是言說的主體” (蓋洛普,2005:39),女性處于被觀望狀態的“客體”,掌權的男性有意或無意將女性視作玩物,將女性身體視為泄欲和生育的器官。長期處于失語和桎梏的女性身體雖然開始能動地體驗和感悟兩性關系,但女性主體意識不夠強烈和清晰,女性邊緣化處境并未得到改變,這是女性身體與精神分裂的主要原因。

在《天黑前的夏天》 中,凱特的身體一直作為“客體”,處于被定域的狀態。備受男權壓迫的凱特在出走中遇到一個性格軟弱、需要女性照顧的杰弗里,兩人產生了愛意。要實現女性的身心解放必須通過解除其自身受到的男權中心思想禁錮。凱特在傳統倫理道德和男性霸權的思想桎梏之中,遭遇了新的倫理困境。在整個出走之中,凱特的身體境遇十分艱難。身體是女性自我意識的具象文本,而女性身體話語分別表現為神經衰弱、歇斯底里、飲食失調(鮑爾多,2009:214)。凱特試圖用身體解放自己,但遭遇失敗,她的身體呈現出瘦弱、病態、無力的狀態。凱特身體的變化帶來漂浮的感知和性情不穩定,這是精神與身體分裂的具體表現。

在《簡·薩默斯的日記》中,簡的“身體” 在消費文化中被“物化”,處于從屬地位。簡作為婦女雜志的主編呈現出符合后現代身體美學標準特征:年輕、美麗、時尚。在后現代消費文化中,簡的身體既是消費的主體,又是被消費和使用的對象。女性身體進入消費領域后,物化為被凝視的商品。簡在丈夫去世后,放縱自己,她的身體已經不再是單個自我的容器,而是幻化成一個流動在場所與場所之間、漂移在意識與意識之間的器具,其本質是肉體與意識的分離。簡看似處于主流話語的中心,實則處于邏各斯的邊緣。簡用她的成功換來了她所尋求的精致且高品質的物質生活,但她卻感到與社會脫離、孤立無援,其身體是從屬的,意識是飄忽的。

萊辛作品呈現出的兩性關系始終以和諧為導向。她的前期作品著重探討處于弱勢地位的女性成長歷程,中晚期作品旨在探討女性如何采取恰當而不偏激的方式追求兩性平等?!芭越夥胖皇侨祟惤夥诺男〔糠帧保ㄈR辛,2012:17),她將兩性關系放在真正平等的位置,宏觀而辯證地看待兩性關系,認為兩個主體需要相互尊重差異、和諧互助。

結 語

在后現代女性主義視域下,萊辛作品涵蓋了作者對女性身份認同、女性身體言說以及兩性關系構建等問題的探討,凸顯西方社會女性所遇到的困境。一方面,因為女性身份存在多重、流動、差異和不穩定等特征,她們產生了身份認同困境。另一方面,由于兩性地位和身體處于邊緣與中心流動狀態,她們產生了倫理困境。探求萊辛作品中女性身份認同的目的不是為了還原女性成長歷程,而是為了表達訴求、發出呼吁,幫助有話語權的女性有效“發聲”。萊辛作品在揭露女性身份認同的迷茫與困境時,也為讀者提供了構建兩性關系的新模式。萊辛極具前瞻性的女性身份認同觀不僅揭示出女性在構建自身主體性身份的過程中所遭遇的倫理困境,更重要的是,萊辛關于女性人生與命運的思考,對當今社會女性身份的建構仍具有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Brooks, Ann. Stock Image Postfeminisms: Feminism, Cultural Theory and Cultural Forms. London: Routledge, 1997.

[2] Genz,Stéphanie, and Benjamin A. Brabon. Postfeminism: Cultural Texts and Theories. Edinburgh: Edinburgh UP, 2009.

[3] Derrida, Jacques. 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 Alan Bass. London: Routledge, 1978.

[4] Lessing, Doris. Grandmothers. New York:Harper Collins Press, 2012.

[5] Lessing, Doris.Prisons we choose to live inside.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1987.

[6] Lessing, Doris.The Diaries of Jane Somers.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5.

[7] Lessing, Doris.The Summer Before the Dark. New York: Vintage International Vintage Book, 2010.

[8] 陶家俊.身份認同導論[J].外國文學,2004(2).

[9] 安東尼·吉登斯. 社會學[M].趙旭東等譯.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

[10] 埃萊娜·西蘇.美杜莎的笑聲 .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 [M].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2.

[11] 貝蒂·弗里丹. 第二階段[M]. 小意譯.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9.

[12] 蘇珊·鮑爾多. 不能承受之重——女性主義、西方文化與身體[M]. 纂亮, 趙育春譯. 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9.

[13] 多麗絲·萊辛. 影中行[M].瞿鵬霄譯. 北京: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2.

[14] 金莉. 美國女權運動·女性文學·女權批評[J].美國研究, 2009(1).

[15] 江原由美子. 性別支配是一種裝置[M]. 丁莉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5.

[16] 簡·蓋洛普. 通過身體思考[M].楊莉馨譯. 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5.

[17] 劉麗芳, 李正栓. 萊辛《天黑前的夏天》中的女性成長主題研究[J].當代外國文學,2016 (1).

[18] 拉康. 拉康選集[M].褚孝泉譯. 上海: 上海三聯書店, 2001.

[19] 齊格蒙特·鮑曼. 流動的現代性[M].歐陽景根譯. 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2002.

[20] 焦小婷, 趙琳婭編譯. 心靈的對話:200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多麗絲·萊辛訪談錄[M]. 開封: 河南大學出版社, 2014.

基金項目: 20世紀英國女性主義文學中的身份認同研究,項目基金編號:ykj-2018-00568

作 者: 王靜,北京工業大學文法學部外國語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學;吳曉梅,北京工業大學文法學部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中西比較文學。

編 輯: 張晴 E-mail: 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歡
多麗絲
《屋頂麗人》中幻想與現實沖突的解讀
高貴的“偽證”
失散53年美國姐妹因疫情團聚
高貴的“偽證”
德前總理要求前妻放棄使用他的姓氏
高貴的“偽證”
中國女留學生與意大利老奶奶的忘年交
多麗絲·萊辛小說的生態女性主義研究
《虹和多麗絲》:女留學生與意大利奶奶“忘年情”
偷了60年的國際珠寶大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