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課程背景下《道德與法治》課堂育人策略探究

2020-02-25 09:45
福建基礎教育研究 2020年12期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家鄉法治

(建陽區西門小學,福建 南平 354200)

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是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成長,提高德育的實效性。道德教育不求“高、大、全”,但求“實、新、活”。因為小學生仍處在道德發展的啟蒙階段,也是為公民素質形成奠定基礎的階段,所以學習內容要順應學生需求,并能為他們所理解和接受。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由于教師對品德教學缺少研究,理念滯后,教育目標不明,常常使品德教學流于說教、灌輸,抑或演繹成語文課,導致教學目標及核心任務沒有得到有效落實。

一、真誠對話,激活課堂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只有主動學習,才能獲得更多的情感體驗,培養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成為全面發展的,對社會有用的人才。首先,教師需要轉變思想,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增加交流和互動。教師要通過語言交流、眼神關注,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真誠與關懷,從而激發對道德與法治課的興趣,達到激活課堂的效果。

(一)挖掘話題,有效表達交流

“親其師,信其道?!钡赖屡c法治教師應率先垂范,溝通要以理服人,真誠以待學生。學會適時放下身段,走到學生中去,“蹲下來”與學生真誠對話,聆聽學生的聲音,給予學生人文關懷。教師還要善于從教材中挖掘適合交流的話題,有序、有目的、有效地引導學生各抒己見,做到有主題、有要求、有結論,不能流于形式。例如,教學《我們的學?!芬徽n時,先帶領學生參觀校園,再呈現問題:你發現了什么?是怎樣發現的?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后每組推薦代表匯報。匯報時,給觀察仔細、敘述有理的學生頒發“善察能言”獎章。學生說錯了不責備,施以正面引導;說對了及時表揚,鼓勵積極發言。長此以往,學生就會敢想、敢說,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二)開放理念,張揚個性特長

教師要把學生從傳統的“做聽話不逾矩的好學生”的理念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善學、樂學、愛學。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可變傳統的舉手點名式發言為不舉手的搶答發言,變說教式的規范要求為角色表演后的評價導行,讓學生不受約束,放開說心里話。例如,在教學《我知道的民族》一課時,設計聊民族食品、賞民族服飾、聽民族歌曲、跳民族舞蹈等活動,引導學生感受民族文化的多樣性,了解祖國絢爛的民族文化。在跳民族舞蹈這一環節,學生們各顯特長,表演了孔雀舞、騎馬舞、新疆舞等多種舞蹈形式,切身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學生個性得到張揚,特長得到展示,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投入學習,內化道德認識,從而提升道德與法治課的教育實效。

(三)正面評價,豐富情感體驗

評價是教師和兒童雙方共同進行的有意義的建構過程,兒童既是評價的對象,又是評價的主體。教師應給予學生正面評價,豐富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培養健康向上的生活態度。有效的評價是提高道德與法治課高效育人的策略之一,也是引導學生正確審視自我、提升品德修養的指向標。評價應體現在平時的每堂課上,體現在每個主題教學結束時,體現在每個學期總結時。課堂上教師親切的眼神、細微的動作、真誠的贊許,都是對學生的正面評價。對于課堂表現良好的學生,可以設置分值為1 分、2 分、3 分、5 分不等的加分卡,規定累積到10 分時,可以換取書、本子、橡皮等小禮物。在此基礎上,定期評選“班級之星”,并頒發小獎狀。

二、實踐感悟,務實篤行

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是知與行相統一的過程,注重學生在體驗、探究和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質,實現社會性發展。這一性質決定其教學模式不應受時間、地點、形式、內容的局限,教學方法也應豐富多彩,不拘一格。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選擇有利于達成教學目標,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現實情境,組織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感悟做人做事的道理,并將其內化為健康的心理品格,轉化為良好的行為習慣。

道德與法治課以活動為教與學的基本形式,課程目標主要通過兒童在教師指導下的活動過程中的體驗、感悟和主動建構來實現。有效的體驗活動情境應源自“真實”,讓兒童親歷體驗過程,說真言真語、生真知灼見、有真情實感、獲真正德行,才能培育和提升兒童面對具體問題、具體情況進行道德分析與做出道德選擇的能力,[1]從而實現道德成長。例如,教學一年級《我喜歡我們班》一課時,組織學生一邊唱兒歌,一邊做“找朋友”游戲。在游戲的過程中,感悟到同學是自己的好朋友,應該和睦相處,友好互助;學會主動跟教師、同學打招呼,遵守游戲規則,這是一個講文明、懂禮貌的學生最基本的特征。同時,借助“找朋友”游戲,促進生生、師生間的感情,使一年級學生盡快融入新集體。

三、生活課程,創新發展

陶行知說:“我們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我們的實際生活,就是我們全部的課程;我們的課程,就是我們的實際生活?!钡赖屡c法治課程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2]課程實施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在生活實踐中發現和提出問題,在親身參與豐富多樣的社會活動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

(一)作業驅動,從課內延伸至課外

小學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學生具備一定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后,還要落實在具體的行為上,這是品德教育的歸宿。通過參與課堂及課后活動,指導學生的現實生活,讓課堂與生活連接起來,成為真正的生活大課堂。[3]道德與法治課作業不同于語、數學科作業,它不僅僅具有知識性,更有實踐性、體驗性和社會性,是能夠引導學生由“知”走向“行”,由“內化”走向“外化”的實踐作業,是能夠叩動學生心靈的一次次親歷體驗。

例如,教學《我的家庭貢獻與責任》一課,引導學生探究思考:“想一想,你們家是不是也缺少什么?開動腦筋,給家里出一些‘好點子’?!睂W生的創意點子有:“下雨了,我在家門口放一個墊子,不讓泥水帶到家里面?!薄翱展拮佑脕矸N花,家里的陽臺變得生機勃勃?!闭n后請學生根據自己的創意和行動,為家庭作貢獻。這些創意行為美化家庭環境,和諧家庭關系,增進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讓生活更美好。德育課堂從教室擴展到家庭、社區以及兒童的其他生活空間,從課內延伸到課外,用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

(二)課程互動,從教材走向生活

教材提供了許多校外實踐素材。教師要領會教材意圖,鼓勵學生走出學校,走進社會,進行實踐、探究。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發揮創造性,這也是核心素養對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目標要求。[4]《生活德育論》的作者高德勝提出:“重建與其他課程和教育活動的聯系?!睆娬{將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主渠道,確立一條主線,學校各類課程和活動中的德育元素都能在這個框架內發揮作用,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使學生在更為廣闊的空間里學習、感悟、享受生活。

例如,學習四下《家鄉的發展》一課后,組織學生開展“走進建陽,了解建陽”的綜合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游覽家鄉的名勝古跡,了解家鄉特產和歷史人物的事跡,在查找資料、實地查看、調查訪問中了解家鄉。一周后,開展“知家鄉,愛家鄉”的主題班隊活動,讓學生介紹家鄉人物,吃家鄉特產,演家鄉故事,跳家鄉舞蹈,還穿插進行一次建陽名勝的知識競賽。課后布置學生寫下關于家鄉的主題作文,在班級宣傳欄中交流展示。通過動手、動腦,調動學生多感官參與,突破了《家鄉的發展》這一教學內容的局限,讓學生更全面地了解家鄉,激發熱愛家鄉、保護家鄉、建設家鄉的情感。

猜你喜歡
道德與法治家鄉法治
送法進企“典”亮法治之路
反家庭暴力必須厲行法治
蘇教·中圖版《道德與法治》小學低年級教材解讀
以德促法 以法治國
中小學推出《道德與法治》課程
夏天的家鄉
治理下的法治與法治下的治理
家鄉美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