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中的輿情應對

2020-02-25 19:36
法治新聞傳播 2020年2期
關鍵詞:習慣性突發事件輿情

庚子年初,國難當頭。新春伊始,疫情肆虐神州,江城武漢尤甚。疫情迅速向湖北、向全國蔓延。武漢三鎮封城,九省通衢不通,茫茫大江之上,空余黃鶴一樓。隨之而來的是,高速封路,小區封院,鄉鎮封村。飛機火車停運,酒店商店關門,企業學校停擺。十幾億中國人都戴上了口罩。

比疫情更可怕的是輿情

疫情是可怕的,然而,與疫情相伴而生的輿情,其可怕程度,比疫情有過之而無不及。疫情初期,“傳言、謠言”漫天飛舞,輿情危機頻頻爆發:今天某官員說病毒可控,不會人傳人,明天某專家又說病毒可怕,肯定人傳人;今天權威媒體說,八名醫生網上造謠被警方訓誡,后來證明八名醫生敢講真情,是勇敢的“吹哨人”。

一時間,負面輿情接二連三:湖北省長三次說錯口罩產量,武漢紅十字會救助物資管理混亂,黃岡衛計委主任一問三不知,醫院院長補助遠超一線醫護人員,用靈車運菜、用垃圾車運肉給小區居民,媒體采訪送哨人艾芬文章被官方刪帖,小區居民隔窗喊話視察領導:假的,都是假的!……

哪個是真的?哪個是假的?我們該相信誰?民眾充滿了疑問、誤解、恐懼、無奈、不滿、憤怒。怎么辦?

疫情特殊時刻,急需上下一心,共同抗疫。但社會多元,色彩斑斕,聲音混雜,當屬正常。關鍵是為政者如何及時引導輿情,妥善應對輿情。輿情對政府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它考驗著政府的治理能力、治理水平、治理藝術的高下。輿情處理得好,可以轉危為機,柳暗花明;輿情處理不好,則形象大跌,雪上加霜。

因此,官員除了應具備高智商、高情商外,還應該有點“媒商”,即媒介素養的知識。所謂媒介素養,就是多知曉一些媒體這點事。官員要學會與媒體打交道,尤其是與新媒體打交道的能力,要懂網、用網,遇到突發事件,能夠借助媒體,迅速公開真相,回應焦點熱點,轉危為機,重塑政府形象。

疫情新聞發布有長足進步

2020 年疫情期間的政府輿情應對,比之2003 年的“非典”輿情應對,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17 年前“非典”疫情暴發,當時尚無移動互聯網,更沒有微博、微信、客戶端??只诺娜藗冇檬謾C通話、發短信交流,或口口相傳。十幾億人眼巴巴盼著下午四點,中央電視臺準時有一個新聞發布:由衛生部一位發言人宣讀一個準備好的文字稿,今天又有多少人感染,多少人疑似,多少人死亡。僅此而已。那時,“新聞發布會”還是個陌生的詞匯。

是2003 年的“非典”倒逼了改革,新聞發布制度從此漸漸浮出水面,新聞發言人制度日臻完善。國務院及時頒布了《信息公開條例》,于是有了發言人制度第一把“尚方寶劍”,有了第一屆被稱之為“黃埔一期”的發言人培訓班。此后,各省市區、中央各部委辦局的新聞發言人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連一向視為神秘的軍方國防部、各軍兵種的發言人也閃亮登場。中國的新聞發布制度一路走來,目前發言人隊伍已成矩陣,兵多將廣,數量可觀。凡有突發事件、重大新聞事件發生,立即召開新聞發布會成為常態。

此次疫情發生期間,中央及各省市新聞發布會召開數量之多,主發言人級別之高,回應內容之廣泛,應該是空前的。國家衛健委的新聞發布會備受關注,其權威性、專業性無人可比,基本上是一天一場,發布會請來著名專家鐘南山、李蘭娟等現場發布并回答提問,對穩定民心起到了重大作用。

國務院新聞辦于1 月22 日在北京召開首次疫情新聞發布會,及時回應民眾關切,并于2 月5 日將現場移師武漢,在抗疫最前線舉行新聞發布。除了請官員、專家發布新聞外,還請來了醫護人員、快遞小哥、公安民警、普通志愿者等現場回答記者提問,這種親民式的、接地氣式的新聞發布大獲網民點贊。

得改革開放風氣之先的廣東省于1月21日首開關于疫情的新聞發布會。此后基本上是一天一場。北京、上海、浙江、安徽等省市區的疫情新聞發布緊隨其后,陸續舉行。

一時間,中央級的、省部級的、地市級的新聞發布會緊鑼密鼓地舉行。其形式多樣,有面對面的、有網絡視頻的、有網上直播的,各種疫情新聞發布會遍地開花,令記者馬不停蹄,令讀者目不暇接。

疫情期間,新聞發布會萬眾矚目,一些部長、主任、省委書記、省長、市長等要職高官親自出馬,擔任新聞發布會的主發言人,這是一個明顯的進步。有的高官敢于直面媒體、直面鏡頭、直面觀眾,不躲不閃,回答記者提問,其勇氣可嘉。

輿情應對的短板與不足

仔細觀察此次疫情期間的新聞發布,雖然成績顯著,進步很大,但還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稍加梳理后發現,疫情期間輿情應對的短板與不足,與歷次重大突發事件后總結的經驗教訓何其相似——習慣性思維反復出現,習慣性動作反復上演。也就是說,面對突發事件,屢屢犯同樣的錯誤,盡管吃虧了,做錯了,付出高昂的學費了,但好了傷疤忘了痛,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蹈覆轍。梳理一下,大致有四:

(一)習慣性照本宣科

打開疫情期間眾多的新聞發布會的視頻,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同樣的動作:發言人總是眼不離稿子,大多時候是低頭照本宣科,有時回答記者提問時,還是照稿子宣讀,說明這些稿子都是提前預備好的,發布會成了稿件朗讀會。

發言人面對鏡頭,面對媒體提問,應該充分利用眼神、語調、語速、手勢、微笑、神態等非語言信息與記者們進行交流,一味地低頭讀稿,是新聞發布會的大忌,效果極差,顯得發言人非常不自信,如果再讀錯字詞,說錯數字,則更是貽笑大方。

湖北省有領導在新聞發布會上一直宣讀稿子,不管記者如何提問,他依然按稿說話,遭到網民嘲諷;還有領導先讀到口罩數字108 億,底下傳來條子,又改口說18億,最后又說108萬,這么重要的發布場合,這么重要的口罩數字,由這么重要的官員發布,其效果怎樣?網民怎么評價?官員形象如何?不言自明。

(二)習慣性官話、套話

高官走向前臺,出席發布會,與記者面對面回答問題,這是一個進步。但面對媒體,你說什么,怎么說,現場表現如何?民眾一直在鏡頭后面觀察著,評判著:你是否公開了疫情的真實情況,是否回應了熱點焦點,是否用溫情的語言解疑釋惑,是否回答了網民的關切?

官員在發布會上照本宣科,屢見不鮮,這些稿子都是提前準備好的。一些四平八穩的官話、千篇一律的套話屢屢出現在文稿中,官員一讀了之,效果肯定不佳。

一個好的發言人,該如何“發言”?首先,要及群眾之所想,及百姓之想知,還要善于運用自己個性化、柔性化的語言風格,講公開透明的話、真實真摯的話、幽默風趣的話、樸實無華的話。這樣才能令人信服。

(三)習慣性抓謠、辟謠

突發事件發生后,官方首先考慮的不是迅速公開真相,而是迅速抓謠辟謠。這一習慣性思維害人不淺,最佳的回應時間在抓謠辟謠中錯過了,官方的形象在抓謠辟謠中自損了,政府的公信力在抓謠辟謠中流失了。

實踐證明,每逢突發事件發生后,傳言、謠言都會滿天飛。政府要學會與謠言賽跑、學會大聲說話、學會搶喇叭;有話快說,實話實說。政府迅速將真實情況和盤托出,謠言就不攻自破了。

當然,有許多“謠言”事后被證明根本不是“謠言”,而是遙遙領先的預言。政府的“辟謠”是錯誤的。怎么辦?說錯了你就收回,做錯了你就道歉,該問責問責,該下臺下臺。與民眾溝通,誠懇對話,達成官民互信,求得百姓諒解,則轉危為機,重新樹立起政府公信、自信的形象。

(四)習慣性遮掩、推脫

無數事實證明,突發事件發生后,第一時間發布新聞,及時公布事件真相,迅速占領輿論高地,牢牢掌握話語權,可以起到穩定社會、穩定民心、迅速化解輿論熱點的效果。反之,如果推推脫脫,遮遮掩掩,不公開、不及時、不透明、不回應,或歪曲事實,遲報瞞報;或現場管制,驅趕記者;或嚴管網絡,責令刪帖,結果是欲蓋彌彰,越描越黑,小事炒大,大事炒炸,社會民心不穩,政府威信掃地。

此次疫情中,湖北省及武漢市一些官員嚴重失職瀆職,省委、市委、省市衛健委、省司法廳、監獄管理局、市紅會等部門多名領導被嚴厲問責、免職、撤職。我們亦看到,絕大多數武漢市及湖北各市的官員們均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日夜奮戰在抗疫第一線。他們對工作的盡心、對事業的盡職,無可挑剔。但在應對輿情方面,還是出現了一些不足。各級官員,要提高與媒體打交道的能力,一旦突發事件發生,不能恐媒、拒媒、防媒,應該知媒、懂媒、用媒。官員要勇于直面輿情、直面鏡頭,學會說話,快說、多說、敢說、會說、善說。

全國政協原發言人、國務院新聞辦原副主任王國慶早前說過這樣一段話:突發事件發生后,有些官員不敢說、不愿說、不會說、不善說,一些雷人之語的“口災”導致的次生災害,給政府公信力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公安部原新聞發言人武和平認為,政府說得越多,掌聲就越多;政府說得越快,罵聲就越少;政務越透明,被信任的程度就會越高。公開,才有力量。打開天窗說亮話、說真話,天塌不下來!

時下,輿論環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多元,眾聲喧沸,聲音混雜。網上輿論狂潮、輿論風暴、輿論審判一波接一波。話語權爭奪戰大幕開啟,網絡輿論戰洶涌澎湃。網絡改變了世界,網絡改變了中國。得民心者得天下,得網絡者得民心,網絡何其重要!在“十三五”規劃中,國家規劃了五年內建成100個大項目。排在第100 號的工程是:建設一支講好中國故事的隊伍?!笆濉币巹澮训绞展僦?,我們這支隊伍建設得如何?是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隊伍嗎?中國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如何向世界講述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故事,樹立起大國的新形象,的確是迫在眉睫之事。

猜你喜歡
習慣性突發事件輿情
老年習慣性便秘該如何治療
消費輿情
輿情
輿情
突發事件的輿論引導
老年習慣性便秘的蒙醫護理
清朝三起突發事件的處置
對于權力,人為什么會習慣性服從
輿情
突發事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