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詠昭君詩主題的時代特色

2020-03-01 00:04季雯靜
名作欣賞·學術版 2020年4期
關鍵詞:時代特色明代主題

摘 要:昭君出塞發生于西漢元帝時,“昭君和番”作為文學母題在漢代即已產生,此后受到歷代文人墨客的關注,詠昭君的詩歌數量眾多且各具特色。明代詠昭君的詩歌有上百首,主題鮮明且蘊含時代特色,具體表現為三個方面:反映士人的畏禍心理;關注人的個體生存及欲望;表現宦官專權、文人不得志的心聲。

關鍵詞:明代 詠昭君詩 主題 時代特色

昭君出塞的故事發生于西漢元帝時期,后經過不斷的發展在晉代逐步定型,而“昭君和番”作為文學母題在漢代即已產生。這一具有傳奇性的故事吸引了大批文人墨客,因此歷代描寫王昭君的詩歌層出不窮且各具特色,引起了學界的廣泛關注。有人從縱向著手對歷代詠昭君詩進行系統梳理,也有人從橫向出發探究某一朝代詠昭君詩的特點。而明代詠昭君詩現存174首,在與歷代詠昭君詩進行對比之后可以發現,其主題鮮明且蘊含時代特色,但學界對其研究還略顯單薄。a因此,筆者將從這些詩歌出發,在對其所蘊含的主題傾向進行系統梳理歸納的基礎上,著力探究其中所反映出的時代特征及明代士人心態,希望對這一領域的研究有所助益。

一、反映士人的畏禍心理

明代自開國以來,士人們面臨的政治環境就比較嚴酷。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太祖朱元璋為加強皇權,特設“錦衣衛”這一機構,專門用于搜集軍政情報。同時令其掌管刑獄,并賦予其巡查緝捕的權利。錦衣衛的領袖直接聽命于皇帝,對任何人都可以進行直接逮捕以及不公開的審訊而不用通過官府衙門的審批,權利不可謂不大?!坝捎谄渲苯邮芑实壑概?,因而往往對于被監察的對象形成強大的心理壓力,這種心理壓力還直接來源于廠衛本身的職責,并不像都察院等其他監察機構一樣,有一套長期以來相對固定、相對開明的制度規則;因而實現了所謂‘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的效果?!闭驗樗麄冋莆罩鴺O大的權力,卻并未受到一定的約束,從而使得多數朝臣對其存在一種畏懼心理。而這一機構的存在幾乎沿襲了整個明代。因此,在這種高壓機構的籠罩下,“畏禍”成為明代士人心理層面的普遍特征。他們雖心存不滿,卻不敢直言。這在詩歌作品中,就相應地表現出一種隱晦性的特征。

在明代的詠昭君詩中,詩人們在探究造成昭君命運悲劇的原因之時,往往將其歸咎于毛延壽個人的所作所為,而不敢將矛頭直指漢元帝。這與當時士人普遍存在的畏禍心理息息相關。例如在徐壽的《王昭君》一詩中就突出了這種特點:“馬上琵琶塞上風,分明吹入玉關中。妾身本是鄉村女,不解金錢買畫工?!边@首詩運用了第一人稱的寫法,首先通過對“琵琶”“風”等景物的描繪,刻畫了一幅昭君坐在馬上彈奏琵琶,琵琶聲和著風聲傳入關內的場景。后兩句則直抒胸臆,通過對自己身為鄉村女不懂得用重金收買畫工這一事件的描述,從側面突出了畫工令人不齒的行徑。雖未直言其害,但其中蘊含的批判意味更為濃重。同樣的,像“可憐睇盼隔重霄,竟使畫圖欺白日。金珠不操靜女手,丹青更甚讒夫口”,則直接指責了毛延壽因為沒有收到賄賂而不肯畫好昭君的惡行,這種惡行更甚于對人格的毀謗,不僅使得昭君明珠蒙塵,也使皇帝受到了蒙蔽。在這些詩人的筆下,毛延壽成為迫使昭君出塞遠嫁的直接原因,但歷史上真正有無毛延壽此人還有待確定,這樣的寫法不過是一些人想要批判皇帝的昏庸無能卻又不敢開口,只得把毛延壽作為一個皇帝的代名詞,借此抒發心中所感。

與此同時,與唐太宗李世民等賢明的君主不同,明代皇帝少有能夠禮賢下士的。只有建文帝朱允炆和明孝宗朱佑樘這兩位在位時間均不久的皇帝可以擔此稱號,其余諸位皇帝對待朝中文人皆如下人奴婢,動輒凌辱打罵,更有甚者一言不合便直接抄家滅族,手段狠厲殘酷。而隨著宰相制度的廢除,君主專制的程度進一步加深,皇權亦缺少了制衡與監督,因此皇帝便逐漸成為凌駕于一切之上的存在,這使得他們更加獨斷專行甚至濫用權力。在洪武九年,以國子生授平遙縣訓導的葉伯巨b,針對朝廷用人問題曾上書說:“其始也,朝廷取天下之士,網羅捃摭,務無余逸。有司敦迫上道,如捕重囚。比到京師,而除官多以貌選。所學或非其所用,所用或非其所學。洎乎居官,一有差跌,茍免誅戮,則必在屯田工役之科。率是為常,不少顧惜,此豈陛下所樂為哉?誠欲人之懼而不敢犯也?!笨梢钥闯?,明代在選拔官員以及用人方面,存在很大缺陷。在選取官員之時,往往直接采取強迫網羅的手段,只要被朝廷認定為有用之才,皆會被“網羅捃摭”。同時,由于被網羅的人才遍布大江南北,而只有把他們帶回中央,皇帝才能任用,所以在將這些人才帶回京城的過程中,必然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但可想而知,這并非一段愉快的路程,因為這些知識分子皆面臨著如同重刑囚犯一般的待遇,一路上遭受凌辱虐待,使得他們感受不到些許作為知識分子的人格尊嚴。除此之外,朝廷在用人方面也十分荒謬。他們選取官員往往不重視個人才能的發揮,而是“除官多以貌選”,即根據樣貌來決定官職的歸屬,這就使得知識分子“學無所用”,他們的地位自然也就會愈發尷尬。而正是因為這種“所學無所用”的任官制度,使得很大一部分官員對自己的本職工作極不熟悉,因此在辦公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差錯。而皇帝也往往會敏銳地抓住這些錯處,輕則將其貶為屯田小官或者工匠雜役,重則直接誅殺,因此處于此種境遇下的官員皆如履薄冰、人心惶惶。類似的種種作為使得知識分子的地位越發低下,由于其人格尊嚴不能得到相應的尊重,因此便逐漸養成了一種畏禍心理,而這種心理也逐漸演變成為一種時代特色。如范兆祥在《昭君怨》中就寫道:“獨跨雕鞍出漢宮,琵琶聲斷戍樓空。金鈿換取龍泉劍,寄與君王斬畫工?!痹娙藦牡谝蝗朔Q的角度出發,希望用金錢換取寶劍,送給君王來斬殺毛延壽。這首詩雖然表面上寫了昭君想要斬殺畫工的愿望,但實則將矛頭暗自指向了輕易便受畫工蒙蔽的君王。如張時徹在《昭君怨》一詩中也寫道:“人生不用如花貌,只把黃金買畫師?!币约绊n洽的《昭君》等均是這一類反映明代士人畏禍心理的具有時代特色的代表性作品。

二、關注人的個體生存及欲望

在高度集中的君主專制以及皇權的壓迫下,無論是就政治層面而言還是社會層面而言,士人階層都面臨著普遍受挫的境遇,以致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畏禍心理。因此,傳統的中國文人關心家國政治的觀念在明代士人身上得到了改變。他們不再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為己任、以“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為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標。與此同時,他們對國家政事也普遍存在著一種淡漠的態度,從而轉向對日常生活以及個體生存的關注。這種轉變也使得人們開始正視自己的身體和欲望,表現出與眾不同的時代特征?!笆咳穗A層在政治和社會層面受挫,轉向建設和享受日常生活,這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價值觀和生活觀,使人得以正視自己的身體、欲望和個體生存。但與之相應的卻是對國家前景、社會事業的淡漠?!边@在明代詠昭君詩中即表現出歲月易逝、人生無常的主題傾向。

在馬景約的《明妃曲》中就有對這種主題的直觀表現:“家國知何在,風沙滿目愁。惟余天上月,還似漢宮秋!”抬眼遙望遠方的家國,卻看不到一點痕跡,只有滿天風沙的景象灌進眼中,令人愁腸滿腹。在這寂寥蕭索的夜晚,只有天上的月亮,同之前在漢宮中秋日里見到的一樣。只身到了塞外,眼前所見竟連物是人非也算不上了,突出了人生無常之感。許宏綱在《明妃二絕戲胡上舍便面》中也有類似的描繪:“日暮單于放獵歸,胡笳吹徹塞云飛。關情忽憶年來事,寒到長門共賜衣?!边@首詩以一幅單于外出打獵歸來之景開篇,映入眼簾的還有天上翻滾著的塞外的云彩,以及耳中充斥的胡笳之聲,首先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突出了背井離鄉的陌生之感。而在看到這幅景象后,主人公又突然想到了從前在漢宮時的日子,回想起了當年冬日之時君王在長門宮賞賜分發棉衣的場景。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詩中的物是人非、歲月已逝之感陡生。同時,像黃仲昭在《明妃詞》中曰“風起龍堆滿面沙,舉頭何處望中華”;彭汝讓《明妃怨》中曰“堪嘆容顏已憔悴,當年圖畫恰相同”;以及賈三近的《明妃村》中亦有“試問蛾眉山上月,當年曾見漢宮人”等句子,皆是通過對景物的描寫,突出了歲月流逝的主題。這也體現了人們通過昭君出塞這一事件,不僅僅體會到了以昭君視角凸顯出來的物是人非之感,更是進一步認識到了自身的境遇,即體會到了歲月易逝、人生無常之感。既然不能利用傳統的知識改變命運,那對日常生活以及個體生存的關注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人們“活在當下、享受生活”的欲望也就越來越強烈,這是明代鮮明的時代特色之表現。

除卻一系列由政治因素導致的士人們對個體生存的關注外,明代商品經濟的發展也使得人們的思想變得越來越開放。在嘉靖、萬歷年間,中國經濟發展的步伐空前加快,傳統的農業也向著規?;?、專業化和區域化發展邁進,在此基礎上,手工業的規模也在逐漸擴大。商品豐饒、工商業的流通速度加快再加上城市的崛起,使人們的日常生活變得越來越豐富?!懊鞔?、嘉靖、萬歷以后,士人對國家政治的失望、社會關懷的受阻,以及經世致用思想的高漲,導致了士人階層對人的俗世日常生活的價值發現和重新定位,物質欲望和日常生活需求從逼仄卑微的空間中解放出來,投身生活、將生活視為人生的主體和目的被賦予正當性?!边@種由商品經濟發展導致的士人思想開放的時代特色在明代詠昭君詩中就體現為擅于表現歲月易逝的主題。如史謹在《題明妃出塞圖》中就寫道:“琵琶聲斷雪紛紛,三月龍沙不見春?;厥诐h宮云一片,承恩今日是何人?”這首詩前兩句通過對“琵琶”“雪”“龍沙”等意象的描繪,突出了塞外自然環境的惡劣,后兩句又通過對漢宮今時今日情景的想象,體現了物是人非、歲月易逝的主題。這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詩人對個體生存以及自身欲望的關注。同時,像李東陽的《明妃怨》、沈士穎的《昭君墓》、李攀龍的《和聶儀部明妃曲(四首)》、李蓘的《明妃詞》和《昭君怨》以及雷思霈的《漢宮引》等詩中,都有通過對歲月易逝、人生無常等內容的描寫,從而突出對個體生存和欲望關注等具有時代特色的主題。

三、表現宦官專權、文人不得志的心聲

明代文人地位下降的原因不僅是因為皇權加劇所導致的畏禍心理,還有一種是由于宦官的崛起使得文人在政治上的表現力日漸不足。在建國初期,明太祖朱元璋對宦官們的管束還是比較嚴格的,他明確規定宦官們不能干預政事,也不能寫字讀書。但是隨著宦官職權范圍的逐漸擴大,最遲到了洪武中期,就有了對宦官們進行讀書識字的描述。據記載,南京的守備內官羅氏,在其十一歲時,便被“選入內庭,簡在宸,攻習書史,日有進益。至于道經釋典,靡不博覽。年二十擢大使,寶藏承運庫事,詳于出納,纖悉無遺”??梢娏_氏在被選入皇宮之后,無論對于詩書還是歷史文獻等方方面面都有所學習,而且非??炭?,能夠做到日日精進。同時,對于道家的名著經典以及佛教的釋書箴言亦皆有涉獵,此等對群書的博覽程度和讀書的刻苦程度,甚至可與文人士大夫相媲美。所以,在其年僅二十歲時,便被提拔為大使,專門管理國庫的寶藏收入與出納方面的一應事宜,事無巨細,他都能一一兼顧,可見其才能之高。但是這也使得宦官權力進一步擴大,越來越多的宦官在政壇上嶄露頭角,以至于供職于朝廷的文人的地位逐漸受到挑戰,也令其處境越來越尷尬。

而到了永樂時期,這種情況愈發嚴重。明成祖朱棣不僅對宦官進行大量的任用和提拔,而且開始有目的地挑選一些有文化的宦官入侍東宮。在建文四年的時候,就有過擢選年僅十二歲的楊云進入內庭學習的記載:“功習書史,學日有進。以其余力于道經梵典,亦皆博覽?!笨梢姉钤频那闆r與當年的羅氏類似,年紀輕輕便被選入內宮中進行讀書識字等方面的培訓學習,并且對于詩書古籍以至于道教和佛教的經典也皆有所攻讀博覽,同時他本人也十分精進好學,成績進步明顯。在此之后,對于宦官被選拔進入內廷學習的記載便逐漸增多。一大批年紀較輕的少年兒童都被選入皇宮的內廷進行培訓學習,從而變成閹人。比如在正統年間頗受英宗寵愛的司禮監太監范弘,他“占對嫻雅,成祖愛之,教令讀書,涉經史,善筆札,侍仁宗東宮”。在被選入內廷之后,由于他自身比較機靈便得到了明成祖的賞識,得到了讀書識字的機會,而他自己也能夠抓住機會,十分擅長工筆寫作,便得到了進入東宮侍奉英宗的機會。所以到了英宗執政的時期,“凡經筵講義及制誥、實錄等事,皆以命弘”,可見他十分得到賞識和器重。而同時代的宦官阮浪也是一個能夠博覽通讀各類經書古籍,而且能夠懂得用禮法約束自身之人??梢?,此時越來越多的宦官都能夠具備一定的歷史文化知識,同時具有非凡的才干,所以日漸受到皇帝的寵愛,以至于其職權范圍不斷擴大。這自然會對文人的地位有所威脅,同時文人們在朝堂上的作用也在不斷被頂替和削弱。因此,一部分致力于做官出仕的文人便在一系列詠昭君詩中表現出了他們的寄托,而這些以寄托為主題的詩歌中就蘊含著批判宦官專權的時代特色。

比如何喬新在《王昭君》一詩中寫道:“昭君在掖庭,皎皎冰玉姿。絕色恒自負,不肯賂畫師。君王不識面,遠嫁與胡兒。愛惡元有命,不在妍與媸。名花萎荒穢,小草植軒墀。古來盡如此,悲嘆亦奚為!”這首詩的前三句寫了王昭君因為自負貌美而不肯賄賂畫師,以至于得不到皇帝的召見,所以便被遠嫁給匈奴人。后三句則借王昭君的故事寄托自己的感情,作者認為喜愛和厭惡本在天命,并不在美丑,名貴美好的花朵被雜草埋沒,而不起眼的小草則被種在精美的花園中,作者以名花自比,認為自己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因此被埋沒,但是這種事情是自古以來就有的,唏噓感嘆也沒有什么作用。詩人以王昭君自比,表現了自身高潔的品性以及不愿與宦官們同流合污的愿望,同時也寄托了自身高遠的志向。而虞伯龍在《明妃曲》中也較為委婉地寫道:“生小入建章,垂死埋沙漠。不怨主恩輕,還悲妾命薄?!蹦昙o輕輕就進入漢宮,得不到君王賞識,后來只身出塞,死去也只能埋在沙漠,不能抱怨君王的恩惠稀薄,只能感嘆自身的命運多舛、福分單薄。整首詩雖然沒有選取景物意象進行鋪排渲染,但字字泣血,感情誠摯,第一人稱的表述也使得詩中的悲涼意味更加凸出。雖然作者寫道“不怨主恩輕”,只是因為自身的原因才不得志,但恰恰是這種看似善解人意的語氣,才更能凸顯自身的壯志難酬之感,同時也在暗中指責了宦官對朝政的把持以及對皇帝的蠱惑。同樣,像李濂的《王昭君》中也有類似的描寫:“世途皆用賄,錯倚面如花?!北憩F了詩人不愿趨炎附勢,只想憑自己的能力得到賞識卻又達不到目的的喟嘆。又如唐龍在《明妃篇并引》中也寫道:“方正倒置天地塞,蔽人之賢將奈何?!彼蕴斓刂刃虻腻e亂隱喻朝廷綱紀的錯亂,抒發了自己想要矯正卻又無可奈何的感慨。再比如何景明在《明妃引》中亦寫道:“古來抱節本難遇,況復蛾眉人所妒!君不見長門宮,不用黃金買詞賦,縱有朱顏君不顧?!眻允刈约旱臍夤澴怨乓詠砭筒皇且患菀椎氖虑?,何況還遭到別人的陷害嫉妒,詩人以王昭君和陳阿嬌兩位得不到君王寵幸之人自比,著重突出了其在政治上的不得志之感。除此之外,還有李攀龍的《王昭君吟》、杜文煥的《明妃詞》、屠大山的《昭君怨》以及陳子龍的《明妃篇》等詩中都寄寓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情緒。而這種情緒的抒發,都與當時宦官的專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綜上所述,從這174首明代詠昭君詩出發,可以看出這些詩歌所表現的主題中蘊含著鮮明的時代特色。這些詩歌大多從昭君出塞這一事件或者昭君的自身形象出發,從一部分把毛延壽作為君王代名詞的以批判性質為主題的詩歌中可以看出,在明代士人身上存在著普遍的畏禍心理。同時,由于明代政治上的高壓政策和宦官對朝政的把持,士人或借詠昭君詩表達自身懷才不遇的感慨,或直接選擇遠離政治,轉而正視自己的欲望和個體生存。因此,在以批判毛延壽、表達自身懷才不遇以及人生無常等為主題的明代詠昭君詩中,表現出以士人的畏禍心理、關注個體生存以及宦官專權等現象為代表的時代特色。但明代昭君詩的數量龐大,其研究范圍和領域必然十分深廣,文章有不足之處,望日后在此研究的基礎上有所補正。

a 學界對明代以王昭君為主題的作品的研究中,涉及小說方面的有劉娜的《〈雙鳳奇緣〉研究》、范軍的《歷史小說〈王昭君〉散論──兼談古今王昭君題材》等,關于戲劇方面的有賀芬的《略論歷代戲劇中的王昭君形象》、石艷梅的《〈群音類選〉所收孤本劇曲〈王昭君和番〉考釋》等,有關王昭君形象演變方面的有過元琛的《中國文學中王昭君形象的古今演變》、張文德的《王昭君故事傳承與嬗變》以及孫益梅的《王昭君形象演變體現的民族文化沖突與融合》等。但顯然皆未涉及對明代詠昭君詩的研究。

b 葉伯巨,明浙江寧海人,字居升。洪武時以國子生授平遙縣訓導。通經學,有見識。洪武九年(1376年)上書,稱天下可患者三事:分封太侈、用刑太繁、求治太急。太祖盛怒,謂其離間骨肉,下刑部獄,瘐死。

參考文獻:

[1] 趙曉耕,時晨.平衡與牽制:明代廠衛與法司的關系[J].甘肅社會科學,2018(5):105.

[2] 可永雪,余國欽編纂.歷代昭君文學作品集[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64-101.

[3] 趙強,王確.“大禮議”與明代后期士人心態蛻變[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5):13.

[4] 張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4404-7771.

[5] 朱誠如,王天有主編.明清論叢·第1輯[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9:135.

[6] 查繼佐.罪惟錄·列傳·卷二九·范弘傳[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473.

作 者: 季雯靜,內蒙古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明清文學。

編 輯: 曹曉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歡
時代特色明代主題
明代科舉對高考制度改革的啟示
明代休寧隆阜戴氏荊墩門的派分、建構及生活
農村幼兒園“幼小銜接”的“五步走”
試論電視節目主持人民族文化與時代特色的完美融合
淺論抗日戰爭時期革命歌曲的時代特色
戰國時期的軍事訓練及其時代特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