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質疑的反思

2020-03-01 00:04楊筱
名作欣賞·學術版 2020年4期
關鍵詞:身份認同作家

摘 要:鄉土文學自20世紀20年代開始發展至今,在文學史上的每一個階段都發展出了不一樣的特點,然而當今的鄉土文學卻面臨著“鄉土終結”的質疑。這一說法雖然有些夸張,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鄉土文學發展所面臨的困境與出現的停滯。筆者將從敘事傳統的限制、作家身份認同的危機以及當下鄉土經驗的缺失與鄉土的消逝三個方面來探討“鄉土終結說”下鄉土文學的問題,對鄉土文學未來的發展提供一些思路。

關鍵詞:鄉土文學 敘事傳統 作家 身份認同

梁漱溟曾在《鄉村建設理論》中提出:“中國社會是以鄉村為基礎,并以鄉村為主體的?!痹谶@樣的環境下,鄉土文學可以說一直是現當代文學的主流。以“五四”為開端,鄉土文學至今已有一百年的歷史?!拔逅摹睍r期,一大批作家自覺地將視線放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如魯迅及在其影響下發展起來的鄉土小說作家群,以現代性思維燭照沉睡的鄉土中國。20世紀30年代的廢名、沈從文則以審美的方式審視鄉土,致力于構建美好純凈的鄉土世界。20世紀40年代,趙樹理的鄉土小說以通俗的語言促進了文學的大眾化,其筆下的農民形象及農村生活可以說最貼近現實生活。在“十七年文學”中,鄉土文學多是以“政治傳聲筒”的角色出現,是農村革命在文學作品中的記錄。新時期以來,鄉土文學以賈平凹、莫言、閻連科等人的創作為代表,他們始終對鄉土世界保持著深沉的審視。但是,有著百年歷史的鄉土文學發展到今天,卻呈現出衰退的趨勢,甚至有學者提出“鄉土終結”的口號。這種說法雖然有些言過其實,但是也表明了鄉土文學面臨的問題十分嚴重,主要表現為:敘事傳統的限制、作家身份認同的危機、當下鄉土經驗的缺失與鄉土的消逝。

一、鄉土文學敘事傳統的限制

縱觀我國的文學史,鄉土文學可以分為三種敘事傳統:批判類、抒情類、革命類?!拔逅摹睍r期,作家們將鄉土視為封建思想的滋生與繁衍之地,對其進行批判。魯迅筆下的農民形象如阿Q、華老栓、七斤等,都深受封建思想的迫害,麻木、冷漠、不覺悟,他們皆是國民性批判的對象。許杰、王魯彥等在魯迅影響下成長起來的“五四”鄉土小說作家群,也是以批判的眼光審視他們的故鄉,致力于揭露封建禮教、封建習俗對人性的戕害,如典妻、冥婚等。沈從文和廢名的創作主要體現了抒情的敘事傳統。沈從文筆下的湘西世界正是他著力構建的“希臘小廟”,有著優美、健康的人性顯現。廢名筆下的鄉村和諧美好,如《竹林的故事》便是對于鄉村恬靜安逸的生活書寫。革命類主要是指趙樹理、孫犁等作家以及“十七年”的鄉土敘事,在他們的作品中,鄉土書寫往往與革命相聯系。趙樹理以表現農村革命為主,而且農民往往在革命中成長起來。孫犁則是將鄉村書寫放置在革命歷史潮流中,表現的大多是革命情誼。

這三類敘事傳統可以說都是對于鄉土世界的外化:批判的敘事傳統將鄉土置于現代化的對立面,通過對其批判實現啟蒙、推動社會發展的目的;抒情的敘事傳統同樣是將鄉土放在二元對立的沖突之下,沈從文的“希臘小廟”是他在發現都市閹寺性下設置的理想王國;革命的敘事傳統更是把對鄉土的書寫當作實現政治理想的載體。鄉土文學的三類敘事傳統都將鄉土作為某種廣泛的寄托,在這種敘事傳統的影響下,鄉土主要是作為社會歷史的環境出現。如賈平凹的鄉土小說大多是以鄉村發展中保守與求變兩股勢力的斗爭為出發點,反映時代背景下鄉土世界的變化。他的《秦腔》不僅反映出“秦腔”這一戲劇形式的消亡,更是通過兩代人的觀念差異,表現了經濟高速發展背景下傳統文化的式微,有一種挽歌的基調??梢哉f,從社會歷史的宏觀視角進行描寫,鄉土文學缺失了個體對于鄉土經驗的深入闡釋。

不論是出于啟蒙與革命的目的對鄉土世界與國民性進行文化批判,還是表現鄉土中國的歷史發展進程,或是將鄉土置于與都市對立的情境下進行現代性反思,皆是對鄉土的能動反映。但鄉土文學同樣可以成為個人深層經驗的表達與精神的輸出,可以成為內視角下的龐雜與豐富的世界。在當下鄉土文學發展的瓶頸期,表達個體的鄉土經驗與鄉土記憶,也許能夠使鄉土文學重新散發活力。熊培云在《一個村莊里的中國》中引用甘地的話:“就物質生活而言,我的村莊就是世界;就精神生活而言,世界就是我的村莊?!背嗽卩l土中發現問題、于鄉土中仰望天堂,我們或許還可以賦予鄉土書寫無邊的生長性,在鄉土書寫中使“世界成為我的村莊”。

二、作家的身份認同危機

鄉土作家大都來自農村,有著充分的農村生活經驗,但是成為接受過現代教育的知識分子后,他們又與農村保持著一定的距離,表現出對于鄉土的反叛與文化上的疏離,有著身份認同和價值認同上的危機。正如魯迅在“鄉土文學”概念中提出的那樣,他們是“僑寓文學的作者”,在青年時代離開了自己生長的故鄉,寓居現代文化勃興、開放的北京、上海等都市之中。他們體驗和吸納城市文明,創作題材卻集中在閉塞、遙遠卻熟悉的故鄉農村,不論是心理還是創作活動皆受制于傳統與現代兩種文化抉擇的困境。

雖然許多作家都強調自己的鄉土身份,如沈從文、賈平凹等都反復強調自己是農民,但是他們徘徊于城鄉之間,與土地若即若離,在創作中也是精英視角與平民視角來回切換。一方面,他們將“自我”設置在鄉土之外,以知識分子的眼光觀照鄉土的變遷,對鄉土進行審視與批判;另一方面,他們又將鄉土視作自己的精神故鄉,對于他們來說,鄉土是與城市相對立的一片凈土,是失意時的避難所。同時,作家的身份認同危機表現為自我認同與外界認識相矛盾的情況。比如在最近的詩歌事件中,食指說余秀華要寫農村的痛苦,余秀華則說她不認為農民的生活是痛苦的。余秀華從根本上否定了個人立場上的鄉村感受是痛苦的,雖然獲得了大多數人的支持,但大眾還是把她的農村身份和苦難經歷作為她創作的標簽。在某種意義上,她迎合了大眾消費“苦難”的心態,造成了身份認同的分裂。

此外,作家身份在作品中的彰顯體現了鄉土文學創作的另一問題,即知識分子筆下的鄉土是否就是真實的“鄉土”?知識分子與農民分屬于精英文化與民間文化兩個系統,他們對于鄉土的言說,多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對于農村的建構或想象。而農民往往很難書寫自己的歷史,他們的聲音很容易被知識分子的話語所取代,甚至有可能被扭曲或篡改。在《西方的沒落》中,斯賓格勒就直接指出,農民是沒有歷史的,他們的話語權是建立在知識分子的解說之下的。因此,知識分子的權威性大打折扣,他們所建構的鄉土世界也令人產生懷疑,而這種懷疑則進一步消解了知識分子的話語。如果說作家自身的精神困境是其陷入身份認同危機的內在因素,那么知識分子話語的消解則從外部加重了這種危機。

三、當下鄉土經驗的缺失與鄉土的消逝

在經濟發展的大潮下,鄉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大量勞動力外出打工,婦女、兒童、老人留守村中,造成農村“空巢”的現象,而且農民也不再以土地為生,傳統的以農業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被各種副業所取代,農村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同時,在社會現代化的進程中,科技的發展帶來了信息爆炸,農民不再是封閉的田間勞動者。他們對于信息的接受與消化,不僅豐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且改變了自己的生活??偟膩碚f,當下的鄉土社會正在高速城鎮化的路上越走越遠,而農業文明也在不斷地走向衰落。

此外,對于大部分作家來說,鄉村的巨變加大了他們與鄉土世界的距離,造成了他們與以往鄉土經驗的斷裂,所以他們在面對現今的鄉土時多處于失語的狀態。就像閻連科所說的:“現在,面對這個轉型,給我,甚至是給我這一代的作家帶來的困惑是,你所熟知、熟悉的土地和鄉村,是過去的,不是現在進行時的;屬于你的那個‘本土和‘鄉村,是昨天的而非今天的。我們仔細考察一下中國20世紀50年代和部分60年代作家寫得比較好的‘本土文學,絕大多數都是‘過去的記憶,而非‘今天的經歷。這就給寫作帶來一個問題:當你真正想要透過鄉村關注中國今天的現實時,你和現實是‘陌生的,隔著一層的,是無法真正形成張力和那種我們說的‘緊張關系的?!彼?,作家與當下鄉土世界的隔離也是鄉土文學發展停滯的原因之一。

文學主體經驗的缺失與客體的消亡在客觀上造成了現今鄉土文學的停滯,鄉土作家的創作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對于作家來說,掌握鄉土經驗是十分必要的,但是鄉村的變化又是急劇且持續的,所以當下的鄉土文學的創作需要年輕的新一代作家來實現。他們是年輕的“70后”“80后”乃至“90后”,能夠直觀感受到現代農村的經濟發展,也沒有前輩鄉土作家承襲傳統的負重以及身份認同的危機。他們知識結構完善、理論積累豐富,在鄉土寫作中相對自由。正如有些學者所說的那樣,鄉村作為一個自足性的結構,并不需要作家對其進行知識分子的審視與批判,相反,對于鄉土世界中某些人類共有的生存經驗、情感訴求的關注,可能會促使鄉土文學產生新變。

參考文獻:

[1] 梁漱溟.鄉村建設理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 青屏. “?!迸c“變”——鄉土寫作的新質與困境 [J].長江文藝評論,2018(2).

[3] 程光煒等.鄉土文學的創作與中國社會的歷史轉型[J].渤海大學學報,2010(1).

基金項目: 喀什大學2019年度校級項目:論“五.四”鄉土小說的情與懷(2019KRY005)

作 者: 楊筱,喀什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

編 輯: 趙斌 E-mail:mzxszb@126.com

猜你喜歡
身份認同作家
作家的畫
作家的畫
作家的畫
作家現在時·智啊威
云想衣裳花想容
布爾加科夫戲劇創作與身份認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