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倫理視閾下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論析

2020-05-11 13:44胡志遠胡順宇
關鍵詞:實踐邏輯生態倫理理論依據

胡志遠 胡順宇

摘要:當代中國,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國家現代化的進程中,人民群眾在享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豐碩成果的同時,正遭受到環境惡化和生態危機的嚴峻挑戰。當前保護自然環境和保持生態平衡,既是人類面臨的重要倫理道德問題,也是我國必須正視的重大現實課題,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積極吸收中國傳統生態倫理思想,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天人合一的生態和諧理念、珍愛生命的生態人文精神、物人平等的生態倫理思想和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價值取向等深刻的生態倫理思想,為當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重要借鑒。馬克思主義生態觀中關于人類來自于自然又依存于自然、人與自然具有相互影響與和諧統一關系的思想,強調自然界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為人類社會延續提供了重要物質保障的論述,關于人既屬于自然界又是自然界長期演進的產物、人類必須尊重自然、絕不能凌駕于自然界之上的觀點,已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指導。當代中國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下,積極順應當今世界發展潮流,以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為指引,吸收借鑒我國傳統生態倫理思想的積極成分,在新時代的歷史境遇中采取切實可行的科學路徑,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一是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完善生態環境立法,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根本保障;二是倡導生態環境民主、提高民眾參與意識,形成生態文明建設的巨大合力;三是提升政府生態服務能力、推動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制度基礎;四是優化國土資源開發、有效利用自然資源,為生態文明建設奠定基本前提;五是加強國際交流合作、積極借鑒學習,為共建人類生態命運共同體創造重要條件,真正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

關鍵詞:生態倫理: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理論依據;實踐邏輯

DOI: 10.16397/j.cnki.1671-1165.202002001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當今世界,隨著人類社會進步、科學技術發展和世界人口劇增,人類在享受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成果的同時,正面臨著自然環境日益惡化、生態平衡遭到破壞、人與自然矛盾加劇的生態環境危機。當代中國,經過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在取得經濟社會發展重大成就的同時,也遇到了環境惡化和生態危機的嚴峻挑戰,面臨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明確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總體布局。黨的十八大,習近平鄭重提出:“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新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盵1]39黨的十九大再次強調要“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2],充分彰顯了黨對自然界和生態環境的人文關懷和倫理思考。

一、生態倫理的基本含義與生態文明的科學內涵

倫理是指人與人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和處理這些關系的規制,是人們對道德標準的追求?!皞惱韺W是一門關于價值行為的科學,也就是關于正當與不當、善與惡之行為的研究和評價的科學?!盵3]生態倫理是人類在處理自身及其周圍的生物、環境和大自然等生態環境關系過程中所形成的道德規范,是人類與白然生態進行相互活動中所體現的倫理關系和調節原則,體現了自然界與人類社會存在著相互依賴、相互作用、彼此制約的辯證關系。

“生態”一詞源于古希臘語,最初包含了“我們的環境”或“家”的意思,是自然界中處于特定自然環境條件下的一切生物生存和發展的具體狀態,體現了自然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習性。工業革命以后,生態又被賦予了現代科學的新內涵,指生物生存和發展所依賴的自然環境狀態。文明是指人類社會所創造的一切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的基本標志,體現了一個國家或社會發展的水平和總體風貌。人類文明發展依次出現了三種基本形態: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人類文明的原始階段,由于極其低下的生產力水平和極為簡單的生產活動,致使人對自然處于純粹的依賴關系,原始人只能靠自然界而生存,人類對大自然充滿了崇拜和敬畏;在農業文明時期,由于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步增強,人類的生產活動對生態環境開始了一定程度的破壞,但這種破壞程度尚在自然界所能承受的范圍之內,對社會發展并未造成嚴重威脅,人類對待自然界的態度也由敬畏發展到威脅。自工業文明以來,由于科技水平的快速發展,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了極大提升,對自然資源的索取和利用遠遠超出自然界可承受的限度,從而導致了自然承載能力的極大退化,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破壞,自然災害頻繁發生,造成了全球性生態危機。時代發展召喚新的人類文明到來,生態文明便應運而生。

在當代,生態文明成為人類最新型的文明形態,鮮明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狀態。其核心理念是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的自身和諧統一,屬于更高層次的新型文明形態。生態文明內涵豐富,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上,生態文明是指人類在認識和改造自然的實踐中所達到的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狀態,包括人類在協調人與自然關系以實現永續發展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廣義上,生態文明是指以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基本原則,是自然界、人類社會及人的自身實現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和諧狀態,包括人類實踐中所取得的一切物質、精神、政治、社會、環境等制度成果的總和。人類在改造客觀物質世界的過程中,不斷糾正以往破壞自然的錯誤行為,逐步樹立生態文明理念,不斷優化和改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努力避免和消除由于片面追求發展而導致的負面效應,積極推動自然環境與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與可持續發展。作為最先進的文明形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是在堅持繼承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基礎上,汲取了中國傳統生態倫理有益成分所形成的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主旨、以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為依據、以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為著眼點的新型文明形式,是人類文明發展到更高層次的新形態,其核心在于把保護生態環境作為公共利益的最高價值訴求,通過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努力,實現政府主導、個人參與、社會協同的有機統一,形成多元化參與模式,最終作出符合最大多數人利益的理性決策。

一、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理論淵源

當代中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背景下,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以中國傳統哲學的生態倫理思想作為思想淵源、以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作為理論基礎。

(一)中國傳統哲學的生態倫理思想

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天人合一的生態和諧理念、珍愛生命的生態人文精神、物人平等的生態倫理思想和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價值取向等豐富的生態倫理思想,這些思想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淵源。

1.天人合一的生態和諧理念

天人合一是儒家處理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重要原則,其要義在于人與自然合二為一,實現天、地、人三者相互協調與辯證統一,體現了人類、自然、社會三者相互依存、彼此影響、和諧發展的內在關系。儒家認為,宇宙中的萬事萬物是一個矛盾統一體,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之間的各種關系相互關聯,存在著對立統一的關系,人類只有正確認識萬事萬物之間存在的對立統一關系,才能把握事物產生和發展的基本規律,真正達到與自然和諧相處,實現事物之間的協調統一,這種和諧思想表達了天地萬物之間相互依存、彼此影響的基本準則,成為中國傳統生態倫理的重要內容。天人合一的生態和諧思想最早出現在《周易》:“天地交泰,后以財(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币馑际钦f,天地萬物之間實現相互交融、和諧統一,以天地協調運行之理指導人們生產生活,就可實現“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弗違,后天而奉天時?!保ā吨芤住の难浴罚┲挥袑崿F天人合一、物我圓融,達到人類生態存在的最高境界,才有人民的幸福安康和國家的繁榮昌盛,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哲人從整體上把握宇宙和人生的生態智慧。此外,《周易》中亦有很多涉及生態和諧的理念:“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保ā吨芤住でゅ柁o》)也就是說,如果天道運行正常,充分發揮其應有作用,則世界萬物能夠各自秉承本性,得受天賦之命,純正不悖,就可保持和調整世間生物的和諧關系,達到普惠民眾、潤澤萬物之效?!吨芤住分泻芏鄡热莅押椭C看作人類與自然發展的基本原則,深刻體現了我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天道觀。

2.珍愛生命的生態人文精神

仁愛萬物是中國古代傳統思想的重要準則,尊重生命是我國自古以來普遍認同的倫理道德,包括儒、道、佛在內的各家學派皆蘊含著愛護生命、珍惜生命的道德倫理情懷。對于儒家來說,“仁者愛人”是其仁學思想的核心,強調要始終堅持友善愛護的態度對待天地萬物,絕不可加以傷害,“伐一木,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大戴禮記·曾子大孝篇》)??鬃诱J為在不合適的時節進行伐木狩獵活動是為不孝,儒家這種善待自然萬物所飽含的人文關注與慈善情懷的生態倫理對后世影響深遠。在仁愛思想的基礎上,孟子進行進一步發展,指出:“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保ā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献诱J為品德高尚的人對待飛禽走獸,看見它們活著就不忍心看見它們死,聽到它們的哀叫更不忍心食用它們的肉,因此真正的君子遠離廚房、拒絕肉食。到了兩漢時期,董仲舒又把儒家“仁者愛人”的道德關懷由仁愛人類擴展到珍愛萬物,從人類延伸到自然界,強調指出:“質于愛民,以下至鳥獸昆蟲莫不愛,不愛,奚足矣謂仁?”(《春秋繁露.仁義》)儒家生態倫理提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天不違人、人不違天,并強調“仁者”之愛就是從愛人到愛物,進而仁愛天地萬物,將人類對生態環境的珍愛升華到人類道德要求的最高層次。道家雖然沒有提出專門的保護動物的倫理思想,但提出世界萬物同屬一類,并無高低貴賤之分:“天地萬物,與我并生類也;類無貴賤?!保ā读凶印ふf符》)認為萬事萬物生而平等,絕無高低貴賤之分,堅決抵制那種把動物僅僅視作為人類提供肉食工具的錯誤觀點。

3.物人平等的生態倫理思想

作為東方文化的瑰寶,佛教經典也蘊含著豐富的生態思想,獨具傳統生態倫理特色?!度A嚴五教章》卷四:“法界緣起,乃自在無窮,圓融自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不可說其狀相耳?!盵4]即世上一切事物存在著彼此相容、相互包含、層層無盡的辯證關系,任何一物皆擁萬法,見一斑而窺全豹,萬事萬物相互擁有、彼此包含。正因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5]263,故佛家認為一切事物皆有佛性,擁有同樣的生存權利,強調萬物共性、眾生平等?!赌鶚劷洝芬舱f:“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異?!盵6]明確強調,萬物眾生都有覺悟成佛的可能性,不僅人類甚至其他所有生物皆可成佛。因此,佛教認為在佛祖面前,不僅人與人之間地位平等,而且人與其他生物也應該平等。既然萬物皆平等,人類就應該尊重自然、珍愛萬物,如果人類無視自然發展規律,肆意損害捕殺其他物種,過分開采自然資源,就要接受自然界的嚴厲懲罰,遭到天災人禍的報應。佛教倡導行善,講究生死輪回、因果報應,強調眾生善待他物就是善待自身,禁止人類“殺生”,并把“殺生”奉為“五戒”之首。雖然佛教經文圣典存在生死輪回、因果報應等思想局限,但佛教這種以慈悲為懷、珍愛萬物的生態倫理思想,在今天仍有重要指導意義,可供現代生態哲學鏡鑒,這對于促進人類環境保護,保持生態平衡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4.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價值取向

隨著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人類對自然界的利用和攫取不論從廣度還是深度都已達到空前的程度??萍荚趧撛炀薮笪镔|財富的同時,也極大地破壞了自然環境,生態問題成為危及人類存亡的最大威脅。早在兩千多年前,荀子就已認識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他說:“于是又節用御欲,收斂蓄藏以繼之也,是于已長慮顧后,幾不甚善矣哉?!保ā盾髯印s辱》)其意是,如果人類能夠節約使用自然資源,有效抑制自身的欲望,儉省節約物資,積聚財物資產,儲藏糧草資源,以繼續維持日后自身生活及滿足后代子孫未來生存需要。荀子這種“強本節用”的生態倫理觀點,強調人類過度消耗和破壞自然資源,必然會危害到國計民生,已經意識到天人關系協調統一的重要性,他明確指出人類必須合理地對待自然資源,保證自然財富得到永續的利用。這種作長遠打算、顧及自身以后和子孫后代生活的長慮顧后思想,已初具人類整體觀,蘊含了今天可持續發展思想。荀子“強本節用”生態倫理思想,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日益深人人心的今天仍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和借鑒價值。

(二)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

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認為,人類來自于自然又依存于自然,決不可凌駕于自然界之上,人與自然之間存在相互依存、彼此影響、和諧統一的辯證關系。

1.自然界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

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認為,自然界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為人類社會的延續提供了物質保障,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自然界,“自然界、外部的感性世界是勞動者用來實現他的勞動,在其中展開他的勞動活動,用它并借助于它來進行生產的材料”[6]53。這就是說,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一切物質資料都是直接或者間接地源于自然界。從根本上,自然界不僅是人的直接生活資料和生命活動材料、對象和工具的源泉,而且也是人類本身產生和發展的根源。人類進化于自然界又必須在自然界中賴以生存,在某種意義上,自然界同人的本身不可分割,是人與之形影不離的身體;而人又是自然界的有機組成部分,自然界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類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不可分離。因此,人與自然界須臾不可割離。從實踐領域來說,人類所需的一切物質資料也是人類生活生產活動的一部分,不論這些物質產品是以生活資料的形式還是以生產資料形式表現出來,人類生活生產只有靠這些自然物質產品才得以延續。如果離開自然界,人類就會失去獲得物質資料的可能性,也就不能與自然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馬克思指出:“沒有白然界,沒有外部的感性世界,勞動者就什么也不能創造?!盵6]53人類必須在自然界中進行勞動實踐活動,通過自身的勞動實踐從自然界中攫取或生產出自己生存發展所需要的材料和產品,因此說自然界是人賴以生存發展的現實基礎。

2.人是自然界進化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唯物史觀認為,人是自然界長期進化的產物。馬克思闡明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他強調:“歷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生成為人這一過程的一個現實部分?!盵7]374這就是說,人類社會是自然界的有機組成部分,是自然界分化的產物,屬于人化自然,“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自己的環境中并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7]374。馬克思進一步闡述:“那些現實的、有形體的、站在穩固的地球上呼吸著一切自然力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边@些理論充分證明了人類是自然界長期演化的產物,它們永遠不可分割。恩格斯也強調指出:“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我們對自然界的全部統治力量,就在于我們比其他一切生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盵8]在對人類起源進行深刻思考的基礎上,恩格斯從生物進化角度,明確闡述了人類是從自然界中獲得自我意識,具有主觀能動性,與動物有著本質區別。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就在于是否具有自我意識,因為動物沒有自我意識,只能按照本身那個種的尺度進行活動。而由于自我意識存在,人不但能以任何種的尺度進行實踐,而且可以把內在尺度運用于外在對象,按照美的規律來進行實踐。這說明,人類來自于自然卻又高于自然界,人能夠運用自身的本質力量,按照內在尺度來改造自然,首先表現為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時也改造著自己。

3.人類與自然具有一體性關系

人屬于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的無機身體,人與自然相互作用、彼此制約,具有辯證統一的關系。當人類通過勞動作用于自身之外的自然界,并在能動地改造自然界的同時也改變著自身的自然屬性,在這種創造性勞動中,人類使自身的自然潛力充分發揮出來,按自己的標準來改造自然界。同時,人類的活動也會引起自然界的反作用。也就是說,人類改造自然界的活動既是受自身控制,還受自然規律制約,人類活動如果凌駕于自然界之上,肆意作出破壞自然的行為,必將遭到自然界的報復。馬克思強調指出:“一個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沒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參加自然界的生活?!盵9]325人與自然的一體性關系是馬克思探究人的類本質的理論起點,科學分析了人的自然本質和自然界人的本質的概念區別,深刻闡明了人與自然的一體性關系,成為未來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統一的理想社會的思想基礎。在這種社會里,“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是人的實現了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界的實現了的人道主義”[9]301。這明確表明,馬克思的環境倫理思想把人類的角色從自然共同體的征服者轉換成自然共同體的普通成員,在這個共同體內不僅要尊重每一個成員,而且要尊重自然共同體本身。由此可見,人與自然是統一的一體性關系,它們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人類為了自身生存發展的利益,就不能與自然界對立,而應該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三、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實踐邏輯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已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現代化建設的總體部署,并將其置于同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建設同等重要地位,十八屆三中全會重申生態文明的重大意義,把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十九大報告再次強調:“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盵2]這充分表明,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已樹立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理念,確立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新形態,標志著我國開始步人生態文明新時代。

(一)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完善生態環境立法

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完善生態環境立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當前,人們為了自身利益往往忽視甚至漠視自然界及其發展規律,為了保護自然環境、避免人們對自然的任性行為,必須進行環境立法,限制人類對自然界破壞性開發利用。社會缺乏完善環境規則和保障規則的法律體系,就不能培育出廣大公眾的生態文明覺悟,生態環境立法是推動生態文明發展的法律保障。因此,我們必須在社會公共生活領域,制定出維護生態環境文明的具體規則和保障生態文明規則有效實施的法律制度,實現相關政策和政治生態化。政治生態化是生態環境立法的基本前提,生態環境立法必須在生態化的政治氣氛中,堅持生態化的政治體制運行模式,才能有效地提高公眾的生態環境覺悟,促進環境狀況的逐漸好轉和根本改善,真正發揮生態環境法律的應有作用。我國生態環境的科學立法始于1989年頒布的《環境保護法》,2012年又進行了首次重大修改。目前,我國制定了以《環境保護法》為基本法律的一系列法律法規,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充分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充分體現了黨和人民的意志。

自然資源開發利用是一種復雜的社會活動,既反映了人與物之間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聯系,也體現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我國自然資源總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卻很少,為了保護有限的自然資源,我們必須厲行節約,充分利用有限資源,實現利用資源方式的根本性轉變,要把人口增長的速度、資源利用的程度和環境可承受的程度結合起來?!氨仨殘猿止澕s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還白然以寧靜、和諧、美麗?!盵2]保護和節約自然資源,必須堅持可持續性原則,統籌兼顧,科學發展。進行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既要滿足當前發展的需要,又要顧及未來發展的需要。這就要求我們對自然資源進行全過程節約管理,改進資源開發和利用技術,努力增加生態環境的社會效益,不斷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科學有效利用和節約自然資源,不斷降低消耗和浪費環境資源的強度。進一步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制度改革,引進和吸收先進科學技術,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強利用自然資源和能源的能力,把生產利用技術優勢和資源優勢有機結合起來。積極進行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特別是要充分利用可再生性能源,大力發展低碳節能產業,確保我國自然資源和能源安全。為此,我們要積極進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大對環境安全保護的投入力度,促進有利于自然生態系統改善和自然資源保護的產業發展,實現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和諧發展,為社會主義民生改善和發展奠定牢固的物質基礎。

(五)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共建生態命運共同體

生態文明建設不僅對當代中國意義重大,而且關系到世界未來發展,“建設生態文明關乎人類未來”[12]525。人類只有一個地球,任何國家和民族絕不能置身于外,生態文明建設是全球面臨的共同課題,保護生態環境需要世界各國人民共同努力,一起打造人類生態命運共同體。

在當今全球化時代,中國與世界的發展聯系日益密切,存在著辯證統一關系。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中國始終秉承平等互利、友好協商、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則,愿意和各國一道共同建設美麗清潔的人類美好家園,習近平指出:“國際社會應該攜手同行,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盵12]525中國政府堅持統籌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既要把我國建設成為生態良好、環境優美的和諧社會,又樹立全球視野,加強生態保護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同各國人民一道攜手共建生態良好的美麗世界。中國發展與世界發展已經成為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統一體,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是世界生態環境保護T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生態文明發展直接關系到整個世界的可持續發展。習近平明確強調:“中國將繼續承擔應盡的國際義務,同世界各國深入開展生態文明領域的交流合作,推動成果分享,攜手共建生態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園?!盵10]212在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方面,中國積極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始終高度重視與世界各國的合作交流。積極參與生態環境國際合作的多國峰會、國際論壇,以大國協商促進多國合作,不斷推動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與實踐創新。近年來,中國積極參與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各種會議以及雙邊和多邊協議,已成為提出氣候行動的成員國和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最為關鍵國家。2015年,習近平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巴黎大會上,明確闡述了中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治理路徑和發展規劃,表達了中國將與世界一道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堅強決心,“中國堅持正確義利觀,積極參與氣候變化國際合作”[12]530。與此同時,在支持廣大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方面,中國肩負起大國應有的責任,認真落實對發展中國家的承諾,設立中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幫助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最不發達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這些行動都充分彰顯了中國共建生態命運共同體意識。

在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多極化的時代境遇中,中國正以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為指引,積極借鑒我國傳統生態倫理思想的精華,認真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生態環境建設之路,努力“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2],闊步邁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為子孫后代留下青山綠水、碧海藍天。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9.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1-5).

[3]萬俊人.現代西方倫理學史:下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289.

[4]徐紹強.華嚴五教章注解[M].高雄:臺灣高雄出版社,1997:1683.

[5]陳士強.中國學術名著提要:宗教卷[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263.

[6]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0]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II]習近平.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文章選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6:397.

[1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責任編輯朱凱)

On Xi Jinping's Thought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from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Ethics

Hu Zhiyuan',Hu Shunvu2

(1.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2.Jilin University)

Abstract: In contemporary China.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W in an all-rounrl wav andrealiz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country, people are faced with the severe challenges of environmentaldegrarlation and ecological crisis while enjoying the fruitful results of reform, opening up, and modernization.At present, protecting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maintaining ecological balance are not only importantethical and moral issues human face. but also major practical issues that China must adrlress. We must takethe Marxist ecological conception as a guide, absorb factor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ecological ethics, and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ontains profoundecological ethics such as the idea of harmonv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ecological humanistic spirit ofcherishing life, the ecological ethics of equality of all human beings and the ecological value orientation of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tc., providing references for Chines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heMaixist ecological views as follows serve as the fundamental guidence for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uman beings come from nature and depend on nature; human andnature have mutual influences and harmonious and unified relationship; nature is the basis of human survivaland development, providing important material guarantees for the continuation of human society; humans,belonging to nature, are the result of the long-term evolution of nature: humans must revere nature and mustnot override nature.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with Xi Jinping as the core, guided bythe Marxist ecological conception, contemporary China has followerl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world today,absorbed the positive elements of China's traditional ecological ethics, adopted feasible and scientific measuresi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new era,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First. establish theconcep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improve the legislation abou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o provide afundamental guarantee fo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Second, arlvocate the democracy of ecologicalenvironment and improve public awareness of participation to form a huge joint for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ird. enhance the government ' s ecological service capabilities anrl promote the systemestablishme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o provide an institutional basis. Fourth, optimize therlevelopment of national land resources to maintain the effective use of natural resources, laying the basicpremis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Fifth. strengthen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cooperation, learn from the experiences of other countries. create the conclitions for the buiming of acommunity of human with shared ecological future and embark on a unique road to ecological civilizationconstruction.

Key words: ecological ethics ; Xi Jinping's thought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 theoretical basis ;practice logic

收稿日期:2020-01-13

基金項目:2018年山西省哲學社會科學資助項目“習近平關于以人民為中心重要論述研究”(20188049);山西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思政專項)“新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現狀分析、對策思考及路徑選擇”(2019zsszsx024)

作者簡介:胡志遠,山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哲學、中國傳統文化等;胡順宇,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猜你喜歡
實踐邏輯生態倫理理論依據
文化傳承視域下大理“三月街”千年發展的實踐邏輯
精神養老研究取向及其實踐邏輯分析
試論先秦道家的生態倫理思想
大連市體育中心場館現狀調查研究
淺談高中英語閱讀課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
受控主體合法預期保護的理論依據研究
基于宅基地置換的新型集中社區建設類型及其實踐邏輯
政府雇員制歷史與理論邏輯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生態倫理智慧及其現代出路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路徑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