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先秦時期的素食觀

2020-05-11 13:44鄧永芳劉國和
關鍵詞:先秦生態文明

鄧永芳 劉國和

摘要:中國先秦時期形成了農業文明時代素食觀的基本思想形態,其中有較為明確觀點的主要有儒家、道家和墨家。儒家的素食觀念不甚清晰,但也為維護社會秩序建立了因禮而設的素食制度,并開始把仁愛理念拓展到飲食文化中,總體上不反對肉食,但主張在特定時間范圍內食素。道家通過提倡素食達到節性適欲的目的,以此調適統治階級的奢侈生活。墨家和《呂氏春秋》都提出了論述系統、邏輯明晰的素食主張,其中墨家通過提倡素食來達到節財養儉的目的,以此反對和批判統治階級的貪婪行為。先秦素食觀是古代農業文明的產物,在當今生態文明時代,先秦素食觀既可以也應該通過創造性轉化而重獲生機。事實上,健康、科學、合理、有文化品位的飲食觀才是這個時代我們應提倡的。先秦素食傳統中的優秀文化因子豐富了中華民族飲食觀念里面的傳統意蘊、民族底蘊和人文涵蘊,既可以也應該成為現代飲食觀的有機成分。

關鍵詞:素食觀;先秦;時代性轉化;生態文明

DOI:10.16397/j.cnki.1671-1165.202002025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素食與肉食是人類飲食的兩種常態,其中反對肉食、主張素食常因被賦予了特殊的文化意涵而引人關注。中國先秦時期就形成了農業文明時代素食觀的基本理論形態,它們在當今生態文明時代經過創造性轉化仍能煥發出理論生機,產生良好的社會價值。

一、先秦儒家素食觀:在禮與仁

“素食,謂食草木?!保▽O詒讓《墨子》注)關于素食,中國先秦時期就有不少記載,如《詩經·周南》中有“參差荇菜,左右筆之”(《關雎》)、“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卷耳》)、“采采苯苜,薄言采之”(《苯苜》)之類的詩句,說的是荇菜、蒼耳、車前草的嫩苗都可以作為美食。不只食用野菜,人們還“六月食郁及奠,七月亨葵及菽”“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九月叔苴,采茶薪樗,食我農夫”(《豳風·七月),可見那時人工種植的瓜豆果蔬也已納入素食范圍。但是食素并非不食肉、不想食肉。如“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貊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魏風·伐檀》),表達了勞動人民對于“不素餐”的貴族的憤無他,好生故也”(《孔子家語·好生》)。至戰國中期,孟子就是這種動物文化的主要代言人。孟子曾說:“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保ā睹献印す珜O丑上》)孟子的這種心態,是儒家核心價值“仁”在對待動物上的自然延伸,當然孟子并非不食肉。盡管如此,儒家的素食觀里已注入了“仁愛”的內涵。[1]

一、先秦道家素食觀:重生養性

道家創始人老子曾批評統治者“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道德經·第十二章》),但其反對過度田獵并非就是主張素食。在“小國寡民”的世界里,“雞犬之聲相聞”(《道德經·第八十章》),很難想象老子會主張人們去素食。但老子“見素抱樸,少私寡欲”(《道德經·第十九章》)的養生思想蘊含了道家素食觀的萌芽。戰國晚期的《呂氏春秋》繼承了早期道家相關思想,發展出了以重生養性為特征的素食觀。

《呂氏春秋》春紀十二篇(“十二月令”部分除外)為君主本體論、效用論,主要用道家貴生無為之說。[2]《呂氏春秋》“貴生”“尊生”“重己”,特別重視道家子華子的學說?!叭鸀樯?,虧生次之,死次之,迫生為下?!保ā吨俅杭o·貴生》)書中還提出了“六欲皆得其宜”的重要觀點:“所謂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所謂虧生者,六欲分得其宜也。虧生則于其尊之者薄矣。其虧彌甚者也,其尊彌薄。所謂死者,無有所以知,復其未生也。所謂迫生者,六欲莫得其宜也,皆獲其所甚惡者?!热庹?,非腐鼠之謂也;嗜酒者,非敗酒之謂也;尊生者,非迫生之謂也?!保ā吨俅杭o·貴生》)子華子在理論上把生存狀態與欲望的滿足聯系到一起,根據欲望的滿足程度劃分生命的等級:全生為“貴生”“尊生”“重己”的最佳狀態,“全生”不是保全生命,而是生命得到應有的各種享受,即“六欲皆得其宜也”;等而下之的是虧生、死亡和迫生,而且迫生不但沒有得其所宜,甚至還獲其所惡,因此迫生不如死。

但是,追求全生容易走向偏頗,“得其宜”并非輕易就能達成?!秴问洗呵铩返淖髡哂懈杏凇笆乐F富者,其于聲色滋味也,多惑者”,指出有三種富貴病——“務以白佚”“務以自強”和“務以白樂”,其中“肥肉厚酒,務以自強”稱之為“爛腸之食”(《孟春紀·本生》)?!秴问洗呵铩吩陲嬍成戏磳游镱愂澄锏倪^度消費,認為肉食“害于性”。什么是人之性?“人之性壽”(《孟春紀·本生》),即長壽。而“圣人深慮天下,莫貴于生”(《仲春紀·貴生》),極度重視生命。追求長壽、珍惜生命,這其實是以君王為代表的統治階級所極度關注的事情。

《呂氏春秋》吸收了道家理論,認為萬物總會干擾、攪亂人性,從而使得人不能長壽。但是,“物也者,所以養性也,非所以性養也”(《孟春紀·本生》),在物與性之間,物應該服務于性,而非相反?!胺蚨勘强?,生之役也”(《仲春紀·貴生》),在人的感官欲求與生命之間,感官欲求應該受生命的支配,而非相反。所以,提出了“全性之道”“貴生之道”的基本原則:“圣人之于聲色滋味也,利于性則取之,害于性則舍之,此全性之道也”(《孟春紀·本生》),“耳雖欲聲,目雖欲色,鼻雖欲芬香,口雖欲滋味,害于生則止。在四官者不欲,利于生者則弗為。由此觀之,耳目鼻口不得擅行,必有所制”(《仲春紀·貴生》)??梢?,所謂“全性之道”“貴生之道”,是以是否有利于生命本性作為標準的,凡是有利于生命本性就采納,反之亦然。

在實際生活中,針對人的感官欲求,《呂氏春秋》主張“節性”“適欲”?!拔粝仁ネ踔疄樵粪髨@池也,足以觀望勞形而已矣;其為宮室臺榭也,足以辟燥濕而已矣;其為輿馬衣裘也,足以逸身暖骸而已矣;其為飲食酏醴也,足以適味充虛而已矣;其為聲色音樂也,足以安性白娛而已矣。五者,圣王之所以養性也,非好儉而惡費也,節乎性也?!保ā睹洗杭o·重己》)“使烏獲疾引牛尾,尾絕力勯,而牛不可行,逆也。使五尺豎子引棬豎,而牛恣所以之,順也?!采L也,順之也;使生不順者,欲也。故圣人必先適欲?!保ā睹洗杭o·重己》)“節性”就是調節性情使它適度,養性也并非刻意追求節儉,只要適度就行。據此,就動物而言,苑囿園池,能夠游目眺望、活動身體就行,不必充實奇珍異獸;車馬衣服,足以舒身暖體就行,不必要求寶馬輕裘;飲食酏醴,只要合乎口味、填飽饑腸就行,不可窮極口腹之欲?!斑m欲”就是節制欲望,使它適度。生命能長久是因為順從了它的天性,而欲望會傷害生命?!肮澬浴薄斑m欲”的主張,是對統治階級窮奢極欲的一種反撥,是總結歷史上王朝興衰教訓后獲得的清醒認識。動物性資源,在古代屬于奢侈生活的范圍,節制動物性資源的消費對百姓和統治階級都有好處:對于平民百姓可減輕負擔、降低欲望,而對于富貴權勢之人可減少索取、求得長壽,若更進一步,則是通過減少橫征暴斂以延續王朝的統治壽命。

《呂氏春秋》甚至為“節性”找到了醫學或生理學上的依據?!胺采L也,順之也;使生不順者,欲也。故圣人必先適欲。室大則多陰,臺高則多陽;多陰則蹶,多陽則痿。此陰陽不適之患也。是故先王不處大室,不為高臺,味不眾珍,衣不燀熱。燀熱則理塞,理塞則氣不達;味眾珍則胃充,胃充則中大鞔,中大鞔而氣不達。以此長生可得乎?”(《孟春紀·重己》)衣服過于厚暖就會閉結自身的脈理,脈理閉結則氣不通暢;飲食過于豐盛就會塞滿胃,造成胸腹悶脹,胸腹悶脹則氣不通暢。過飽過暖雍塞脈理、阻滯氣達,對身體有害無益,這是有科學依據的,現今中醫學中“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的說法正是這一道理。

盡管如此,《呂氏春秋》終究沒能從社會制度的層面提出“節性”“適欲”的具體措施,只能將希望寄托在圣人的自我修養上?!疤焐硕褂胸澯杏?。欲有情,情有節。圣人修節以止欲,故不過行其情也?!保ā吨俅杭o·情欲》)“圣人組修其身而成文於天下矣。故子華子曰:‘丘陵成而穴者安矣,大水深淵成而魚鱉安矣,松柏成而涂之人已蔭矣?!保ā都敬杭o·先己》)《呂氏春秋》按照圣人的標準來打造君王,而圣人“修節以止欲”,也只不過是合理安置其欲望罷了,這是可行性;另外,其具有必行性,“圣人組修其身而成文于天下”,圣人修養自身,則光輝燦爛的大業就能成就于天下。此處所引用的子華子的話,其字面意義是關于動物與環境關系,這在當時已成為一種常識與共識。

在修身上,《呂氏春秋》提出了精氣養生說?!肮史拆B生,莫若知本,知本則疾無由至矣。精氣之集也,必有人也。集于羽鳥,與為飛揚;集于走獸,與為流行;集于珠玉,與為精朗;集于樹木,與為茂長;集于圣人,與為復明。精氣之來也,因輕而揚之,因走而行之,因美而良之,因長而養之,因智而明之?!保ā都敬杭o·盡數》)因此,養生就是“養精氣”,而精氣是萬物生機之所在,它聚集在飛鳥上就表現為飛翔,聚集在走獸上就表現為奔跑,聚集在樹木上就表現為茂盛。此說雖虛無縹緲,但強調養護萬物生機對當今生態保護仍有一定的啟發價值?!秴问洗呵铩吠龍D把君王打造成睿智的圣人,讓他成就不朽的功名,在此《呂氏春秋》一改“貴生”“尊生”的君主本體論,轉變為追求功名的君主效用論。但此處所引文字,仍然關乎動物,只是其目的已不在動物本身,顯然,作者借動物世界一些常見的事實(如捕獵技巧、養護生態原則)來闡述君主如何達到養生最佳效果的道理。

三、先秦墨家素食觀:節制飲食

先秦墨家是社會底層的代言人,其創始人墨子并不關注動物,但他從關注底層人民生活的角度提出了以節制飲食為主要內容的素食觀。

人類以動物為食物,自古而然,由此引發出動物屠宰的問題。墨子的言論中也偶爾涉及這一問題?!敖裢豕笕擞幸灰律巡荒苤埔?,必藉良工;有一牛羊不能殺也,必藉良宰?!保ā赌印ど匈t中》)“世之君子,使之為一犬一彘之宰,不能則辭之;使為一國之相,不能而為之。豈不悖哉!”(《墨子·貴義》)從“良工”“良宰”的說法可見當時社會分工已經細化,有了不少專門從事宰殺動物的屠夫,他們之間存在競爭,“不能則辭之”,其中技術高超者則脫穎而出成為“良宰”。另外,被宰殺的動物主要是牛羊狗豬等家畜。在此,我們可判斷出墨子并沒有從倫理的角度看待屠宰問題。

墨子談得較多的是飲食的節制問題,為此,墨子首先考察了古代的素食傳統?!八厥场币辉~也較早來源于墨家。墨子認為:“古之民未知為飲食時,素食而分處,故圣人作,誨男耕稼樹藝,以為民食。其為食也,足以增氣充虛,強體養腹而巳矣。故其用財節,其自養儉,民富國治?!保ā赌印まo過》)“古者圣王制為飲食之法,曰:‘足以充虛繼氣,強股肱,耳目聰明,則止。不極五味之調、芬香之和,不致遠國珍怪異物。何以知其然?古者堯治天下……逮至其厚愛,黍稷不二,羹胾不重,飯于土塯,啜于土形,斗以酌,俯仰周旋,威儀之禮,圣王弗為?!保ā赌印す澯蒙稀罚┻h古時期人們主要依靠采集植物的果實和根莖食用來維持生存,后來發展到農業生產可以種植作物食用。墨子認為草木之實足以果腹養身,且能形成節儉的風氣,因此而能達到“民富國治”。墨子從素食得出如此結論的說辭,雖然說服力不強,但其支持素食的意圖清晰可辨。當然,支持素食并非絕對反對肉食,墨子也認可“羹胾不重”(肉食不重復)的簡樸做法。

在此基礎上,墨子批判富貴者窮奢極欲的肉食風尚?!敖駝t不然,厚作斂于百姓,以為美食芻豢,蒸炙魚鱉,大國累百器,小國累十,前方丈,目不能遍視,手不能遍操,口不能遍味,冬則凍冰,夏則飾饐?!保ā赌印まo過》)無疑,墨子批判的是以君王為代表的奢侈飲食風尚:在食物品類上以動物肉食為主,在T藝上制作復雜,在數量上極盡奢侈,在影響上大國小國皆然,在時序上花樣翻新。墨子擔心的是君王的這種飲食風氣一旦蔓延開來,最終會造成貧富兩極對立、社會大亂?!叭司秊轱嬍橙绱?,故左右象之,是以富貴者奢侈,孤寡者凍餒,雖欲無亂,不可得也。君實欲天下治而惡其亂,當為食飲不可不節?!保ā赌印まo過》)顯然,墨子把倡導素食、反對飲食上的窮奢極欲上升到了以“正義”為核心價值追求的政治高度。

墨子還從聲、色、味、居四個層面批判享樂主義?!白幽又苑菢氛?,非以大鐘、鳴鼓、琴瑟、竽笙之聲,以為不樂也;非以刻鏤、華文章之色,以為不美也;非以犓豢煎炙之味,以為不甘也;非以高臺、厚榭、邃野之居,以為不安也。雖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樂也,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萬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日:‘為樂,非也!”(《墨子·非樂上》)就其“味”而言,墨子指的仍是肉食,即所謂“犓豢煎炙之味”,“犓豢”指的是動物,尤其是豢養的家畜,“煎炙”指的是食物的烹調方法。墨子認為這既不符合圣王傳統也不利于百姓,是錯誤的。顯然,墨子站在底層百姓的立場,反對統治階級窮奢極欲、橫征暴斂,因而提出節制飲食尤其是節制肉食的觀點?;谕瑯拥牧?,墨子批判歷代暴君:“昔三代暴王桀、紂、幽、厲,貴為天子,富有天下,于此乎不而矯其耳目之欲,而從其心意之辟,外之驅騁田獵畢弋,內湛于酒樂,而不顧其國家百姓之政,繁為無用,暴逆百姓,遂失其宗廟?!保ā赌印し敲隆罚?/p>

四、農業文明時代的素食觀及其時代性轉化

先秦素食觀產生的物質基礎是發達的農業文明。中國的農業文明源遠流長、高度發達。據《山海經》記載,黑齒國、中榮之國、蜮民之國在食獸的同時食稻、食木實、食黍,說明漁獵時代已出現農業文明或者處在向農業文明的轉化過程中?!逗=洝分卸啻斡涊d先民僅以植物種子為食的情況,食用的植物類食物以“黍食”最多,如“有招搖山,融水出焉。有國日玄股,黍食,使四鳥”(《海經·大荒東經》),“又有成山,甘水窮焉。有季禺之國,顓頊之子,食黍”(《海經·大荒南經》),“有胡不與之國,烈姓,黍食”(《海經·大荒北經》)。這些帶有傳說色彩的記載反映了當時農業文明已經具有較高的普及程度。精耕細作的發達農業更是造就了植物性食物的豐富與充盈,這也正是先秦素食觀念得以產生的物質基礎。植物性食物的易得性、普遍性、優越性和重要性,也逐漸為人們所認識和推崇。正因如此,先秦醫家倡導“五谷為養、五畜為益、五果為助、五菜為充”(《黃帝內經·素問》)的養生理念,把谷物素食視作養生的根本,其地位高于具有裨益性的五畜;另外,把瓜果蔬菜作為飲食的輔助補充,又大大拓展了素食的范圍。

急遽的社會變革是先秦素食觀得以成長的豐厚土壤。先秦時期有較為明確觀點的主要有墨家、道家和儒家,其產生都與社會階級利益紛爭相關。墨家和《呂氏春秋》都提出了論述系統、邏輯明晰的素食主張,其中墨家通過提倡素食來達到節財養儉的目的,以此反對和批判統治階級的貪婪行為。道家通過提倡素食來達到節性適欲的目的,以此調適統治階級的奢侈生活。儒家也為維護社會秩序建立了因禮而設的素食制度,并開始把仁愛觀念拓展到飲食文化中,總體上不反對肉食,但主張在特定時間范圍內食素。至漢代佛教傳人中原,在統治階級的倡導下,以“不殺生”為主要特征和內涵的素食行為在佛教領域成了嚴格戒律,“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食肉得無量罪”(《梵綱經》)。佛教素食觀也在南朝梁武帝的倡導與規約下取得了主導地位,而中國先秦時期的這些素食思想則逐漸為后世所忽視。秦漢之后墨家思想一度湮沒無聞,唐宋之后三教合流,儒道佛三家素食思想逐漸融匯到一起。不過,先秦素食觀念仍然在后世留下了鮮明的印記,正如清代李漁總結道:“飲食之道,膾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漸近自然也……后肉食而首蔬菜,一以崇儉,一以復古?!保ā堕e情偶寄·飲饌部·蔬食第一》)可以看出,在李漁帶有復古特征的飲食觀里,總體趨向于推崇素食,“崇儉”里有墨家的因子,“近自然”里有道家的氣息,而對待肉食、素食的中庸作法渾然是儒家的態度。

在當今生態文明時代,先秦素食觀可以而且應該通過創造性轉化而重獲生機。工業文明的發展使得人類有能力進一步征服自然并獲得更為豐裕的物質財富,但同時逐漸墜人了物質主義、消費主義、人類中心主義的深淵。在后工業時代興起的現代性批判讓人們不得不重新反思和改進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生態文明時代的序幕也由此開啟。在這一時代背景下,人類如何對待動物成為一個重要的生態倫理問題。以美國哲學家湯姆·雷根(Tom Regan)的動物權利論和英國哲學家彼特·辛格(PeterSinger)的動物解放論為主要代表的動物福利論成了非人類中心主義的重要流派,在動物(尤其是野生動物)保護領域產生了積極影響,彼特·辛格的《動物解放》一書甚至被看作素食主義者的宣言。[3]當代中國積極培育、踐行生態文明理念,在素食倫理上也應當展示自己的理論主張,而中國古代的素食觀能為之提供豐富的思想資源。今天,雖然人們的素食行為里節財養儉的觀念因素日益減少,但道家節性適欲的養生觀念漸成被大眾認可,儒家仁愛理念也仍然具有一定的道德影響,這些古老的文化因子有助于野生動物的保護、良好生態環境的建設。而且,素食風尚里的社會批判精神也可以根據時代要求(如批判濫捕濫殺野生動物、防止動物病毒傳播)進行調整和加以充實,從而創造出新的時代性價值。事實上,健康、科學、合理、有文化品位的飲食觀才是這個時代應該提倡的。先秦素食傳統中的優秀文化因子,既可以也應該成為現代飲食觀的有機成分,因為它們豐富了中華民族飲食觀念里面的傳統意蘊、民族底蘊和人文涵蘊。

(責任編輯 張月紅)

參考文獻:

[1]鄧永芳,胡文娟.孟子動物倫理思想探微——兼論莊子、孟子動物倫理思想的異同[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4):77-81.

[2]黃偉龍.《呂氏春秋》成書考[J].文獻季刊,2003(1):9-17.

[3]彼得·辛格.動物解放[M].孟洋森,錢永祥,譯.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9:12.

Vegetarianism in Pre-Qin Period of China

Deng Yongfang, Liu Guohe

( School of Marxism, 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bstract: The basic theoretical form of vegetarianism in the era of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was formecl in thepre-Qin period of China. Among many schools, Mohist school,Taoist School and Confucianism have definiteviews. Both Mohist School and Lv7sCommentaries of Hi.story put forward svstematic and logical views ofvegetarianism. in which Mohist School opposed anrl criticized the greedy behaviors of the ruling class byadvocating vegetarianism to achieve thrift. Taoists promoted vegetarianism to achieve abstinence and to adjustthe luxurv life of the ruling class. In spite of the vague vegetarianism c:onception of Confucianism. the system ofvegetarianism set up for rites has been established. and the concept of benevolence has been extended to thediet culture. Confucianism did not oppose eating meat totally. but it arlvocated vegetarianism during a certainperiod of time. The vegetarianism of pre-Qin was the product of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In the era of ecologicalcivilization. it can and should be revived through creative transformation.ln fact. the heahhy. scientific.reasonable diet concept with cultural taste is what we should advocate. The excellent cultural factors in thevegetarian tradition of the pre-Qin periorl can and shoulcl be the orgamc components of the modern dietcuhure, because thev enrich the traditional. national and cuhural connotations of the Chinese diet culture.

Key words: vegetarianism; pre-Qin; transformation of time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收稿日期:2020-02-20

基金項目:江西省社會科學劃項目“先秦動物倫理思想及其當代價值研究”(15ZX08);江西理工大學2018年

十九大精神闡釋專項項目“習近平生態思想研究”(F218-ZX-03)

作者簡介:鄧永芳,江西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生態哲學、中國

傳統文化;劉國和,江西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

猜你喜歡
先秦生態文明
先秦“五正色”的數據參數分析
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現狀研究
生態文明建設融入高職校園文化發展的思考
生態文明城市建設中花卉旅游發展策略研究
愛有別還是愛無別
生態文明視閾下河北省循環經濟產業體系發展研究
適應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研究
“詩言志”的審美闡釋
試論《國語》所反映的先秦用樂及樂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