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山岳風景與城市關系歷史研究

2020-05-11 13:44江施云樂志
關鍵詞:山岳城市風景園林

江施云 樂志

摘要:南京作為著名的六朝古都,有著悠久的城市和風景名勝建設歷史。相關文獻記錄從唐朝劉禹錫《金陵五題》到清末徐上添《金陵四十八景》翔實豐富。其中,山岳風景在南京風景名勝的構成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四十八景中與山岳風景相關的景點多達二十九處,且有明顯隨著城市建設和時代發展數量增加的趨勢。為進一步研究南京風景和城市建設歷史的關系,本研究以棲霞山、鐘山、石頭城的歷史文獻為基礎,梳理了南京民國之前山岳景區的發展脈絡及其與城市建設歷史的動態關系。首先,南京山岳景區有相對一致的開發序列,大致是三國前的地域性崇拜、南朝的佛教建設、宋代的巖泉景點開發和明清的人文傳說;其次,山岳景區距城市中心距離不同,則山岳景區開發初期的定位受城市建設影響程度和人文景點建設時序也會不同;再次,山岳景區同時受上述二者影響,最終根據與城市中心的距離,傾向于發展為城內名城歷史懷古、近郊王陵、遠郊山水佛寺的三種類型。最后,通過與中國名山風景區基本發展過程對比,發現南京山岳風景區在遵循風景發展一般規律的基礎上,又受南京城市的歷史影響。在六朝時期,佛道繁榮,南京提前進入山岳風景發展的佛道建設階段。而自六朝后,南京山岳風景始終處于相對落后階段,這與城市發展和建設歷史密切相關。上述規律對于整體把握南京風景格局和補充中國風景發展規律性認知都有一定意義。

關鍵詞:風景園林;南京;山岳;城市;歷史

DOI: 10.16397/j.cnki.1671-1165.202002081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我國有著悠久的風景名勝開發歷史,尤其是白唐代以來,不但諸多名山大川都有人為開發的歷史,而且城市周邊的自然風景開發也常被納入城市建設或地方官業績考察范圍。[1]故我國的城市內外往往都有為數眾多的風景、名勝和古跡。城市和周邊風景區的建設具有內在的聯系,城市建設通過市民及其活動,進而影響城市內外風景的開發利用歷史進程。[2]然而目前針對南京較多的是對單一風景的歷史研究或對某一時段城市周邊各類風景的綜述,如《從皇家苑池到近代城市公園——南京玄武湖的歷史變遷》是對玄武湖歷史沿革的研究[3],《鐘山文化景觀遺產研究》是對鐘山文化景觀的梳理[4],《六朝南京園林調查研究》是對六朝時期南京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寺觀園林總結歸納等。[51還較為缺乏能兼顧時空兩條線索,探討城市內外周邊各類風景園林建設歷史的關聯性研究。南京作為十朝都會,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也有著著名的“金陵四十八景”。在現代之前,南京城有四次較大的變化,分別是從三國到南朝的建都、隋的毀城、南唐再設都和明朝都城建設。[6]112-116本文通過研究從先秦到清不同歷史時期,距離南京城不同的城內、近郊、遠郊三類山岳風景開發的歷史脈絡,探討風景建設和城市的時空關系。

一、南京地理、城市建置概述

南京作為六朝古都,有著悠久的城市史,而早期聚落可追溯至先秦時期。圍繞南京有三條主要山脈,分別是西北側的沿江山脈,包括柄霞山、幕府山、石頭城等;東北側的鐘山山脈,包括鐘山、富貴山、鼓樓等;南側為南郊山脈,包括方山、牛首山、三山等(圖1)。[6]27南京常被形容為龍蟠虎踞,就分別指東側的鐘山和西側的石頭城。

南京城市歷史上有四次重大的改擴毀廢。首先是白東吳至南朝陳的六朝都城,大體在北至雞籠山、南臨新街口、西靠鼓樓、東近燕雀湖之間(圖2);其次為隋對南朝建康的毀滅性打擊,撤建置并將城市推為平地;再次是南唐的建設,城市范圍擴大并向西南偏移,東至大中橋,南至中華門,西至水西門,北至珠江路(圖3)。這一格局延續至明初;最后一次為明都城建設,向北延展至獅子山,向東填埋燕雀湖之后作為宮城區(圖4)。

一、山岳景區歷史概述

如前所述,雖然南京歷史上發生過四次城市的改擴毀廢,但是都與最初建都的三國建業有著密切聯系,南唐都城是在此基礎上向西南偏移,而明城則是東擴。其范圍大體在北至玄武湖鐘山、南至秦淮、西臨長江、東抵鐘山內。未出現過從根本上改變周邊山麓和城市遠近關系的歷史。故本文依據山岳與城市的距離,選取大體在城內的石頭城,毗鄰城市東北的鐘山和位于西北遠郊的柄霞山作為城內、近郊、遠郊三類山岳風景的代表,梳理其開發歷史脈絡及其與城市的關系。

(一)遠郊型:棲霞山由自然開發到景點建設

柄霞山是南京北支山脈的北端。北臨長江,東有寶華山,西有烏龍山。柄霞山下有柄霞寺,并由此而得名。柄霞山原名攝山,或稱為傘山?!遁浀刂尽吩疲骸吧蕉嗨幉?,可以攝生,爰取字義,又名攝山。攝山一名傘山,蓋其狀似傘也?!盵7]404

南朝之前的柄霞山主要是以采藥活動為主,但也存在原始的地方崇拜。根據《至正金陵新志》記載“周江乘廟在攝山頂,相傳吳時人蓋賢令也”[8]。周江乘廟很可能是三國吳百姓紀念縣令而建置。進入南朝,明僧紹(平原郡鬲縣人,南朝隱士,著名經學家)在柄霞山隱居并舍宅為寺后,南朝的文人、王公貴族開始游覽柄霞山,并開啟了柄霞寺的歷史。在柄霞寺后山石壁上開佛窟造佛像,形成千佛巖。[9]243而隋初的毀城并未嚴重影響到遠郊的柄霞山寺,寺里還陸續增建了舍利塔等。白南唐開始,人們不再滿足于游覽柄霞寺及其周邊,對整個山岳區的景點展開探索和開發,北宋時即有陳軒《金陵集》的《懷攝山十題》記敘了攝山上的十個景點,分別是白云庵、清風軒、唐公巖、天開巖、宴坐臺、中峰澗、明月臺、品外泉、醒石(題刻)、磐石。[7]405明代柄霞山已經是著名景點了,余孟麟評選的“金陵二十景”中柄霞寺上榜,之后朱之蕃的“金陵四十景”中柄霞山的美景位于第十七景,稱為“柄霞勝概”[10]。到了清代,柄霞山由于地勢優美,被乾隆譽為“金陵第一明秀山”并在中峰東南建造了行宮,他也曾先后五次在柄霞山駐蹕。新建春雨山房、石梁精舍、武夷一曲、話山亭、白下卷阿、夕佳樓、太古堂、有凌云意?!稓J定南巡盛典》亦載有柄霞山、紫峰閣、萬松山房、天開巖、疊浪巖、珍珠泉、彩虹明鏡、德云庵、幽居庵等景,稱一時之勝。[11]因此清代徐上添所提“金陵四十八景”中柄霞山以“柄霞勝境”榜上有名。[12]2令人惋惜的是在太平天國之亂中,柄霞寺及行宮均被毀。在清末也只重修了柄霞寺。[9]245

人文歷史景點是我國風景建設中的一大特色。除自然景致外,往往還間雜著具有歷史典故的半人工景點;而人文景點的一大特征就是景點所在未必就是歷史事件發生的真實地點,但是即便如此,其漂移的空間距離也不會過于偏離,而偏移的對象一般也都是屬性類似的地點。這就造成由于距離城市中心和初始功能不同,三類山岳景區在發展后期呈現出不同的人文景點類型。例如石頭城就有與征虜將軍謝安有關的征虜亭,還有卞壺忠烈廟、諸葛亮駐馬坡、陳后主胭脂井等。這些事件的發生地點,要么難以考證其實際位置,要么并非此處;但總體上都是從三國到南朝期間,且發生在江邊或城內。鐘山的人文景點很多,其中如與南朝宋蕭思話(官員、外戚)有關的彈琴石,梁昭明太子讀書臺,明太祖擁翠亭等,有著明確的皇家苑囿游賞的集中主題;而相對來說,柄霞山就缺少這類有城市歷史特色的人文景觀,歷史景點如千佛巖、白云庵、古佛庵和諸泉、巖都是自然資源或佛教主題。簡言之,城內型可能有城市歷史景點,近郊型有早期游賞題名的景點,而遠郊型多佛教寺廟或自然景點。

四、南京山岳風景的歷史脈絡

雖然山岳景區的開發游賞受其與城市遠近的影響,但也應該看到,其總體又有較為清晰的歷史發展脈絡,相對獨立于城市歷史進程?!吨袊斤L景區》一書中描述名山風景區的基本發展過程為山岳崇拜及祭祀到佛道建設再到風景開發。[17]1-7而南京山岳風景區也基本遵循這一規律。但是也應該看到,城市建設的進程對于這一發展序列有著顯著的影響。而由于與城市距離不同,其受影響程度也不同。繼而造成南京周邊的山岳景區不同的發展序列,總結歸納如下:

(一)山岳的原始崇拜

柄霞山從先秦到三國之前,有記載的建置是三國吳時期柄霞山頂的周江乘廟;鐘山在漢末根據民間傳說由皇家親自頒布詔書建造蔣廟;石頭城在先秦時期就由于其優越的地理位置,臨江險地,易守難攻,是南京早期的居民聚落地。而石頭城和鐘山的“龍蟠虎踞”的形勢,還隱藏有早期原始信仰、地理崇拜的意味。山岳景區的早期歷史,往往都是從這種原生性,帶有崇拜先民活動或杰出地方領導人物開始。

(二)城市功能建置

山岳景區往往自然資源豐富,植被繁密,一旦城市被定為都城,距離城市近的就容易被選為離宮、避暑勝地等皇家游賞對象或皇家陵寢。這在近郊鐘山的發展歷程上尤為明顯。一旦出現這類情況,風景建設開發的序列容易出現倒退或停滯。但以南京為都城的封建王朝更迭頻繁,這種停滯往往不太長久,而這類建置為之后的人文景點建設留下了歷史脈絡。

(三)六朝佛寺

“南朝六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是對南朝南京的寫照,而隱士與佛徒往往是山岳資源的早期探索者。民國《金陵古跡圖考》記載:“南朝宋,泰始中處士明僧紹始抗跡來游,刊木結茅,二十馀年,不交俗士,惟與釋智度往還,待以師友之敬。齊永明七年(489),遂舍宅為柄霞精舍,請度居之?!盵9]243鐘山有些寺廟也與隱士相關:“齊周颙亦于鐘山西立隱舍,遇休沐則歸,仍造草堂寺以處。僧慧納寺,即颙之所居也”[7]397,即使是石頭城,南朝其北側也建有著名的招提寺。為躲避官場和戰亂,南朝不少文化人士隱遁,并結合佛教興盛,進一步轉化為佛寺。在山岳中長期有寺,無疑會增加對周邊山路的開發并能持續吸引游客,為山岳景區進一步開發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四)宋朝泉巖

一般認為,隋唐時期佛教在漢地的鼎盛以及唐宋時期文人名流的游賞風氣,促進了對山岳景區的廣泛開發。[17]42-43但南京在隋平陳過程中遭受毀滅性的打擊,很多城內、近郊的佛寺也被波及。隋唐時期,南京城的山岳景區無論遠近,都在某種程度上恢復到自然山體加少量佛寺的狀態,而沒有進行大規模的開發。這就使得南京山岳景區的景點開發較少和佛教結合,而是在宋代出現了自然或人文景觀建設的小高潮。如陳軒《金陵集》中《攝山十題》大部分的景點都是自然景物;鐘山上也新命名了一人泉、道光泉、霹靂溝、道卿巖、應潮井等。而石頭城則是三義井、石城洞、駐馬坡等自然與人文相結合的景點,最為突出的就是很多景點都與泉、巖相關。石頭城的三義井,鐘山的一人泉、道光泉、宋熙泉、應潮井,柄霞山的品外泉、白乳泉,這幾處井泉的命名幾乎都集中于宋朝,中唐以后逐漸興起的品茶習尚到宋代普遍盛行于知識階層,不僅流行于宮廷,還流行于民間與寺廟。[1]268這種集中的泉類景點開發,就很可能與品茶、斗茶文化有關。山景不僅僅是自然景物,而且還與士人的日常生活、潮流文化息息相關。

(五)有限的明清傳說

本文研究的山岳景區中的人文歷史景點、自然景點大體在明前基本成型,而明清時期文人之外的普通游人也開始有較多的游賞需求。這一時期景點開發的潮流是增加帶有人文傳說的自然景點。原因有三:一是明清前,南京城有過數次被損毀的經歷,部分景點已損毀;二是白唐朝詩人開始的金陵懷古傳統,如李白的“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韋莊的“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劉禹錫的“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等;三是宋元地理類史書《景定建康志》和《至正金陵新志》的詳細描述,更是讓人們對燦爛輝煌的“六朝文明”心生向往。然而這一時期人文景點的增加在本文研究的三個案例中非常有限,僅有如柄霞的白鹿泉、禹碑、古佛庵等和鐘山陵墓或石城藏書樓這一類景點。這與本文研究對象的特殊性有關。清代柄霞山有行宮建置;鐘山在明代封山后,百姓就無法游賞;而石頭城本身體量不大,宋代已經命名了不受暑亭、翠微亭、駐馬坡等,在明清時期就沒有更多的補充了。

五、結語

本文通過研究南京民國之前的山岳景區三個典型案例,總結了南京山岳景區與城市發展歷史之間的關系如下。

第一,山岳景區在南京有一定的時間序列,大致是三國前的地域性崇拜、南朝的功能設置和佛寺初創、宋代的巖泉景點和明清的人文傳說。雖然由于其距離城市遠近不同或依據政策有些微變化,但有著相對獨立于城市發展的固定進程。對比《中國名山風景區》中描述的序列,殷周秦漢的山岳崇拜、魏晉南北朝的山居隱逸、隋唐宋的佛道建設和明清的守成[I7]1-7,南京特殊之處在于魏晉南北朝時期,南京的部分山岳景區就已經提前進入了佛道建設階段,而隋的毀滅性打擊又使得其錯過了隋唐的佛道大開發,而走上了相對自然的路徑,這還導致明清時期南京的山岳風景仍有人文傳說類景點可開發。

第二,按照與城市中心的遠近距離,山岳景區分為城中型、近郊型、遠郊型,在具體發展路徑上又有顯著差異。具體為初始功能不同、受城市發展進程影響不同和后期人文景點類型不同。南京周邊的山岳景區,在自身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受與城市中心的距離影響,最終傾向于發展為城內名城歷史懷古、近郊王陵、遠郊山水佛寺的三種類型。

參考文獻:

[1]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M].第3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2]姚亦鋒.探究孕育南京古都景觀之地理格局[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4,33(1):134-141.

[3]胡運宏.從皇家苑池到近代城市公園——南京玄武湖的歷史變遷[J].廣東園林,2017,39(1):4-8.

[4]王君.鐘山文化景觀遺產研究[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6.

[5]羅喜全,姚亦鋒.六朝南京園林調查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7 (35):11470-11471,11505.

[6]姚亦峰.南京城市地理變遷及現代景觀[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7]景定建康志[M].影印本.馬光祖,修.周應合,撰.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

[8]張鉉.至正金陵新志[M].影印本.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353.

[9]朱偰 .金陵古跡圖考[M].北京:中華書局,2006.

[10]朱之蕃.金陵四十景圖像詩詠[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2:27.

[II]紀昀.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58冊[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2:4.

[12]徐上添.金陵四十八景[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2.

[13]趙志強.鐘山風景名勝區的可持續發展策略研究[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1):58-61.

[14]莫祥之.同治上江兩縣志[M].甘紹盤,修.汪士鐸,等纂.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15]陳沂,孫應岳.金陵世紀[M].余賓碩,撰.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9.

[16]徐壽卿.金陵雜志·金陵雜志續集[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3:172.

[17]周維權.中國名山風景區[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

[18]胡運宏.陳植中國造園史研究成就[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19(5):62-69.

(責任編輯 古東)

A Historical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untain Sceneryand City Development in Nanjing: A Case Study of QixiashanMountain, Zhongshan Mountain and hitouchengJiang Shiyun, Yue Zhi

( 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Abstract: As a famous ancient capital of the six dvnasties, Nanjing has a long history of city and scenervrlevelopment, about which there were relevant literature records from Tang Dynasty to late Qing Dynasty.Mountain scenery, as many as 29 in the total 48 scenic spots in Zhongshan scenery area, plays a leading role inthe scenery of Nanjing. There is also a clear trend of increasing amount of mountain scenic spots with thedevelopment of the city. The study aims to reveal the chronological and geo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scenery anrl urban development in Nanjing. Three typical cases are Qixia Mountain, Zhongshan Mountain. andShitoucheng. Firstly, Mountain scenery has a consistent development sequence, which emerged before theThree Kingdoms Period as regional worship, then as Buddhism site in the Southern Dynasties. Afterwards itappeared as a concentration of rock and spring in the Song Dynasty and developed relations with literature andlegends in the Ming and the Qing Dynasties. Secondly, based on the variation in distances between mountainsand cities. there are variations in the initial functions, in urban development influences and in the categories ofcuhural attractions with mountain sceneries. Thirdly, the mountain scenery spots around Nanjing tend todevelop into three types: places of interest inside the city, imperial tombs in suburb, and Buddhist temples inthe outskirt. Finally, through the comparison with common development process of famous mountain sceneryspots in China. it was found that the Nanjing mountain scenic area is greatly affected by the history of Nanjingcity besides the common development rule. During the Six Dynasties, the Buddhism prospered, and Nanjingscenic areas also entered the stage of Buddhism development. Afterwards, Nanjing mountain scenery was in arelatively backwarrl stage compared with other scemc areas in China, which was closely relaterl with the citydevelopment. The research of the rule is of significance for the overall landscape pattern design in Nanjing andfor the development rule recognition of Chinese scenery .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Nanjing; mountain; citv; history

收稿日期:2020-01-25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現存蘇州私家園林疊山的三維數字化信息研究”(5187835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整合傳統與現代技術的密集型歷史聚落火災蔓延仿真模擬及性能化防控設計方法”(51678129)

作者簡介:江施云,南京林業大學風景園林學院碩士研究生;樂志,南京林業大學風景園林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建筑和園林歷史理論、遺產保護、景觀視覺質量評價。

猜你喜歡
山岳城市風景園林
歡迎訂閱2023年《風景園林》
東山寺
淺談山岳救援中T型救援法的使用
動物派對
山岳的瓦倫丁 Marco Pantani
風景園林工程施工技術中常見問題思考
GIS相關軟件在風景園林中的應用
探討現代風景園林設計中構成藝術的應用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理論
城市規劃管理中出現的問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