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語教師跨文化傳播能力調查研究

2020-05-24 09:52柯卓英
海外華文教育 2020年5期
關鍵詞:專職跨文化漢語

柯卓英 姚 盈

(西安石油大學人文學院,中國 西安 710065)

一、引 言

漢語教師是指以教授中文(漢語)為職責的教師,主要包括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即今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外派的漢語教師志愿者、以留學生為教學對象的國內專職漢語教師,以及以海外當地學生為教學對象的國外專職漢語教師三類群體。在漢語國際傳播新時代背景下,漢語教師的數量逐年增加,對漢語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傳播中國傳統文化、開展國際漢語教學過程中,漢語教師的跨文化傳播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關于漢語教師跨文化傳播能力,在對已有界定的相關概念“文化傳播能力”“跨文化適應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漢語教師身份的特殊性和范慧琴(2013)對漢語教師傳播能力的表述,將其定義為: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為了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系統性地向母語為非漢語的人群進行文化傳播所必須的能力,具體包括:對傳播學與跨文化傳播學基礎理論的掌握與運用能力、跨文化適應與溝通能力、對中國傳統文化傳播模式與策略的掌握與運用能力、對環境的適應及自我調控能力、外語語言及非語言表達能力。

本文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對漢語教師跨文化傳播能力進行深度分析,以期在漢語教師跨文化傳播能力提升方面給出合理化的建議,從而提高其綜合能力與素養。

二、關于漢語教師的基本情況

2019年8月13日至2019年9月13日,筆者通過問卷星系統對漢語教師志愿者、國內專職漢語教師和國外專職漢語教師主要群體進行了問卷調研。本次調查共發送問卷342份,收回342份,問卷收回率100%,人工審核剔除含前后矛盾、單一選項、空缺率過高的無效問卷,得到有效問卷254份,有效率74.27%。

(一)漢語教師的性別與年齡

在此次受調查的漢語教師中,女性漢語教師190人,占74.80%;男性漢語教師64人,占25.20%。年齡段18~29周歲的漢語教師176人,占69.29%;30~39周歲的漢語教師40人,占15.75%;而年齡段40~49周歲、50~59周歲和60周歲及以上的漢語教師數量比重明顯較輕,共占14.96%,越來越多的青年教師選擇加入到漢語教師隊伍中。

(二)漢語教師的學歷背景

調查顯示,漢語教師中本科學歷166人,占65.35%;研究生學歷85位,占33.46%,兩者總占比高達98.81%,數據表明當前階段漢語教師以本科生和研究生學歷為主,這與當前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規范國際漢語教師資格認證考試、各高校支持發展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有著密切關系。

(三)漢語教師的身份類別與職稱級別

漢語教師志愿者111人,占43.70%;國內專職漢語教師77人,占30.31%;國外專職漢語教師66人,占25.98%。職稱方面,助教57人,占22.44%;講師73人,占28.74%;副教授46人,占18.11%;教授9人,占3.54%;暫未獲得任何職稱的漢語教師69人,占27.17%,多為在讀本科生與碩士生。數據表明超過72%的漢語教師具備相應級別的職稱,其中高級職稱占比為21.65%,反映出一定數量的漢語教師具有所教學科的理論基礎、專業知識和技能,積累了較豐富的教學經驗和業績。

三、不同身份類別漢語教師跨文化傳播能力分析

(一)對環境的適應及自我調控能力

表1 漢語教師面對新工作和生活環境的感受與體驗情況

從表1可知國內專職漢語教師、國外專職漢語教師和漢語教師志愿者面對新的工作和生活環境時感受與體驗各有側重。

首先,漢語教師志愿者在表中的三項指標整體上均取得了最高的數值,每一項對應的數值均高于其他兩個群體,體現出該群體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強,這主要得益于他們在派出前接受過崗前培訓,內容涉及海外環境的講解與經驗傳授,因而絕大部分漢語教師志愿者在接觸到他國文化后,面對新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以及文化間的差異,能夠進行自我調控,更加積極主動地適應跨文化差異,減少負面影響。

其次,國內專職漢語教師在三項指標中取得了整體第二高的數值,這與漢語教師處在國內安穩專一的文化環境有關,國內專職漢語教師需要進行跨文化適應的機會遠低于另外兩個群體,在應對態度上相對樂觀和積極。

最后,國外專職漢語教師三項指標表現出整體并不理想的數值,這或與國外環境相對復雜多變有關,加之國外專職漢語教師相對年齡較大,教師構成較為復雜,導致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和自我調控能力低于青年教師群體。

(二)跨文化適應與溝通能力

漢語教師跨文化傳播能力包括跨文化適應與溝通能力,具體是指為完成兩個文化體之間互動的持續過程所必備的能力素質。

筆者就漢語教師是如何在文化差異背景下與學生、家長、同事展開交往的經歷進行了統計調查,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文化差異背景下漢語教師與學生、家長、同事交往經歷情況

孫英春(2015)提到過約翰·貝里的文化適應理論:心理或個體層面的文化適應,是指在經歷過文化層面的交際之后,個體在行為舉止、價值觀、情感認同這些方面產生變化。表2中三類漢語教師均在文化差異背景下進行了態度和行為上的積極轉變,但仍有不同之處。

首先,漢語教師志愿者在“主動學習他國文化,融合雙方價值觀念”一點上取得了最高的數值,這應與其較好掌握跨文化交際知識有關。不論是選拔考試、崗前培訓,還是崗中培訓,選拔培訓單位均重視培養漢語教師志愿者的跨文化適應與溝通能力。但漢語教師志愿者在后兩項上表現不佳,并不能較為主動順利地進行人際溝通。

其次,國內專職漢語教師在上述三項調查中,均取得了比國外專職漢語教師更高的數值,同時在“主動觀摩(本土)老師授課,學習教學方法及理念”這一項超越漢語教師志愿者,取得了最高數值。這是因為國內專職漢語教師身處祖國大環境,受環境和心理障礙的影響很小,因而在溝通和交流方面會更加主動順暢。

最后,國外專職漢語教師的三項數據均低于漢語教師志愿者和國內專職漢語教師,這或與海外大環境有關。外國人在生活和工作上相對獨立,他們受文化大環境影響,在交際和溝通方面會受到當地生活方式的影響。

(三)對跨文化傳播能力構成的總體認識

筆者對漢語教師跨文化傳播能力構成因素的總體認知情況進行了調查,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漢語教師對跨文化傳播能力構成因素的認知情況

陳國明、趙晶晶(2006)指出傳播能力包含三方面內容:一是認知本領,即能夠在理解情境和環境要求的情況下進行傳播;二是證明具有理解情境和環境要求的本領的動機,即傳播動機;三是在交際活動中完成特定目標的有效性和恰當性,即有效傳播的能力。漢語教師只有在充分認識自身跨文化傳播能力構成的前提下,才能最大限度地進行有效傳播,順利開展漢語教學活動。表3說明大多數漢語教師在認知本領、傳播動機、有效傳播能力等方面較為完善,但仍有差異。

首先,漢語教師志愿者認為跨文化傳播能力中最重要的構成是“中國傳統文化傳播模式與策略的掌握與運用能力”,這與文化傳播的受眾有關。漢語教師志愿者的受眾多是缺少漢語基礎的所在國學生,中華文化的趣味性和多樣性可以幫助他們迅速吸引住學生,使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興趣,繼而對漢語學習產生興趣。中國傳統文化是漢語教師志愿者和當地學生產生文化認知的紐帶,掌握相應中國文化的傳播模式和傳播策略對漢語教師志愿者而言非常重要,因而這一項取得了最高的比值。

其次,國內專職漢語教師認為跨文化傳播能力中最重要的構成是“對傳播學與跨文化傳播學基礎理論掌握與運用的能力”,這一點符合國內專職漢語教師的教學環境和教學目標。國內主要教學對象為留學生,他們一般抱有明確的學習目的,與教師跨文化溝通的需求更大,因而對國內專職漢語教師“對傳播學與跨文化傳播學基礎理論掌握與運用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后,國外專職漢語教師認為跨文化傳播能力中最重要的構成也是“中國文化傳播模式與策略的掌握與運用能力”,與漢語教師志愿者均身處海外教授漢語的大環境有關,掌握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模式和策略有助于漢語教學和文化教學。

(四)對影響跨文化傳播因素的認識

筆者針對漢語教師對跨文化傳播的認識程度進行了調查,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漢語教師對影響跨文化傳播的諸因素的了解情況

(續表)

漢語教師志愿者、國內專職漢語教師和國外專職漢語教師這三類不同的漢語教師群體雖然在影響跨文化傳播的諸多因素上出現了不同的選擇,但是均表現為最關注“社會文化要素”對漢語教師跨文化傳播的影響,從側面表明絕大部分漢語教師對跨文化傳播有比較明確的認識,具備能夠在缺乏多媒體設施、環境不佳、存在干擾等因素的教學環境下進行跨文化傳播的能力。

四、漢語教師跨文化傳播中存在的最突出問題及原因分析

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由于傳播者自身、受眾接收傳播的目的和傳播環境等因素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不可避免地會暴露出一系列突出問題。

(一)漢語教師志愿者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過分強調傳媒因素與跨文化傳播的密切關系

少部分漢語教師志愿者(詳見表4)并不能夠正確認識跨文化傳播與諸因素的關系,其中9位漢語教師志愿者過分強調傳媒因素與跨文化傳播的密切關系,即特別認可如影視媒體、印刷媒體、電子媒體等傳媒因素對自身跨文化傳播會產生重要的影響。而這一群體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認知誤區,與當前國際傳播大環境有直接關系。當前國際傳播是一種多主體、多通道、多樣式的傳播,為了適應受眾的需要,新媒體、融媒體、自媒體等不斷發展創新,逐漸成為人際交往和文化傳播的重要渠道。漢語教師志愿者在海外進行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會借助多種媒體,但是這部分漢語教師志愿者認可媒體因素是與跨文化傳播最為密切相關的因素,反而忽略了傳播者、受眾和社會文化諸因素對漢語教師跨文化傳播的影響。

2.文化活動形式少,中華才藝不精

漢語教師跨文化傳播障礙情況如表5所示,其中漢語教師志愿者這一群體跨文化傳播中遇到的最大障礙為“文化活動形式少,中華才藝不精”。漢語教師志愿者存在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在文化活動與才藝方面,沒能在崗前培訓或學校課程中接觸到相關文化活動的培訓,不了解多種多樣的文化活動形式;沒有條件學習相關中華才藝,或是學習了相關中華才藝,但是達不到進行展示的程度;缺乏對文化活動形式和中華才藝的關注,否定兩者能夠對跨文化傳播起到一定的助力作用。

表5 漢語教師跨文化傳播障礙情況

3.難以適應工作上的跨文化差異

漢語教師志愿者存在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有三:其一,漢語教師志愿者在新的教學環境中表現出心理素質不夠完備健全,因教學觀念和工作觀念不同,而與學生、同事之間產生摩擦;其二,由于崗前培訓時間普遍較短,漢語教師志愿者沒有充分了解到文化差異的相關應對策略,因此無法妥善處理工作上遇到的跨文化交際問題;其三,漢語教師志愿者普遍為本科生或研究生,因此初入社會心理仍不夠成熟,在面對工作上的文化差異時仍用校園思維去思考,因而難以適應工作上的跨文化差異。

(二)國內專職漢語教師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過分關注信息因素的作用

8位國內專職漢語教師(詳見表4)認為信息因素與跨文化傳播最為密切相關,即過分關注文化傳播信息的選擇、呈現方式、量的大小等信息因素對漢語教師跨文化傳播的影響。這一群體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認識,與自身跨文化傳播能力不足有著密切聯系。而這種認識偏差會直接導致對跨文化傳播信息選擇的不恰當,也對跨文化傳播信息的呈現方式、信息量的多少,產生一定的選擇性偏差。同時,也會導致傳播方式不當,造成文化傳播形態粗放且效率低下的結果。

2.文化教學手段單一僵化

文化教學手段單一僵化主要是指漢語教師在文化教學過程中,忽略具體的教學情境和學生的實際漢語水平而采取固定化甚至僵化的教學模式,教學手段落后且沒有創新性。其中有39位國內專職漢語教師(詳見表5)存在這一問題,主要是由于身處國內,或多或少都會有職業心理倦怠現象。文化教學手段落后和單一僵化的表現是:在進行文化教學時,要么照本宣科進行說教式講述、無法用藝術形式來講述中國故事,要么就是借助PPT簡單展示中國傳統文化或與之相關的才藝,隨后讓學生進行簡單的模仿,而不深究背后的中國傳統文化意蘊。另外,還表現為忽視漢語課堂教學改革,不能緊跟學科前沿,從而導致文化教學手段套路化,影響教學效果。

(三)國外專職漢語教師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難以適應生活上的跨文化差異

表6可以看出多數國外專職漢語教師較難適應生活上的跨文化差異,存在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到任初期,會產生物質上的文化休克癥狀,如過分關注食物、床上用品和餐具的清潔,渴望“家常菜”等;其二,產生心理上的文化休克癥狀,如失眠、疲勞、感到孤獨和挫折、批評所在國家、抑郁、緊張、容易自我懷疑、容易憤怒,特別強調健康和安全、害怕與所在國家的任何人有身體接觸等。物質和心理上的文化休克,均導致了國外專職漢語教師難以適應生活上的跨文化差異。

表6 漢語教師文化休克情況

薛可、余明陽(2007)強調人際傳播具有受心理性與社會性障礙影響的特點。文化休克現象反映了國外專職漢語教師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會遇到社會性、心理性的障礙。國外專職漢語教師赴任途徑、所學專業、知識智能結構等呈現多元化特點,因而面對所在國不同歷史文化背景、政治態度的差異而產生心理落差造成了文化休克現象。部分國外專職漢語教師沒能充分考慮到自身將要面對的跨文化差異,也沒能對這些跨文化差異做好充分的了解和心理預設,因而造成了身心方面的不適應。

2.過分肯定環境因素在跨文化傳播中的地位

6位國外專職漢語教師過分肯定環境因素如校園環境、教室環境、人際關系、班風校風等(詳見表4)在跨文化傳播中起到的決定性作用。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認識誤區,主要與自身對跨文化傳播認識不到位有關。薛可、余明陽(2007)指出跨文化傳播本身也是一種人際傳播,是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群體、群體與群體之間通過個人性質的媒介所進行的信息交換。傳播的主體和受眾,即教師與學生,二者缺一不可。脫離了主體與受眾的跨文化傳播,即使校園環境優美、教室環境齊整、人際關系融洽、校風班風優良等,都不能看作是一次成功的跨文化傳播過程。

五、提升漢語教師跨文化傳播能力的建議

漢語教師志愿者、國內專職漢語教師和國外專職漢語教師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不盡相同,因此在提升自身跨文化傳播能力方面的側重點也有所區別。

(一)對提升傳播學與跨文化傳播學基礎理論掌握與運用能力的建議

雖然漢語教師志愿者“中國傳統文化傳播模式與策略的掌握與運用能力”方面,相比國內專職漢語教師和國外專職漢語教師稍顯優勢,但因為面對的學生都是母語非漢語者,即具有他國文化背景的學生,所以都應該提升自身對于傳播學與跨文化傳播學基礎理論的掌握與運用能力,以保證在教學和文化傳播中與學生的有效溝通。首先,反復認真研讀傳播學及跨文化傳播學相關專著及研究論文,如《傳播學教程》《傳播學引論》《跨文化傳播學》等,深入掌握相關理論知識,拓展理論視野,提升理論高度。其次,在自身的跨文化傳播中應用相關理論知識并加以反思,如在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思考傳播者、傳播內容和受眾之間的關系。其三,注重實踐調查,通過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提升個人相關能力。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在自己能力范圍內,從漢語教師跨文化傳播現狀調查研究和跨文化傳播個案研究這兩個維度更深層次學習并提升自身對傳播學與跨文化傳播學基礎理論的掌握與運用能力。

(二)對提升跨文化適應與溝通能力的建議

針對漢語教師志愿者,首先,應積極主動與當地學校同事處理好人際關系,在文化差異中提升跨文化交際理論素養與實踐能力。主動發展和諧的辦公室關系,友善對待同事、不卑不亢,良好的跨文化關系能夠有效緩解跨文化差異帶來的不適。其次,為了避免工作中出現跨文化適應性差的現象,赴任初期,漢語教師志愿者要擺正心態,明確因教育觀念和教學方法產生摩擦是一件極為平常的事情,不輕易否認同事的教學方式,求同存異,虛心求教,學習其長處,并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加以改進,明確教學上的交流都是為了更好地教授學生。

針對國內專職漢語教師,首先,應正確選擇合理的跨文化交際相關信息,提高甄別優劣信息的能力??缥幕畔⒊尸F出多元化特點,存在一定的負面因素,會產生相應的負面影響,國內專職漢語教師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要對不合理的、有礙于跨文化交際的相關信息進行辨識,避免跨文化交際障礙的誤區。其次,以有益的信息推進跨文化適應與溝通能力的提升。在教學工作中,更多地關注那些充滿正能量的信息,積極篩選出正面的、有益于促進跨文化交際的信息,以便于更好地交流溝通。

針對國外專職漢語教師,首先,應盡快擺脫物質方面的文化休克。國外專職漢語教師可以通過游覽參觀當地名勝古跡感受他國文化魅力,轉移注意力,不要過分關注生活用品等物質方面的因素;條件許可的話,可親手做中餐調節飲食的不適應。其次,通過多方交流溝通緩解心理休克。國外專職漢語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跨文化傳播是一個“一國一策”的應對過程,如信息、媒體、環境等因素,僅會在初期產生諸如文化形象凌亂、跨文化傳播形態粗放等現象而引起心理上的不適應。其三,國外專職漢語教師可以通過與國內親朋好友、同樣身份者進行深入交流的方式,咨詢請教相關問題的解決方法以資借鑒,通過多種方式調節自我身心狀況,以加快步伐提升跨文化適應與溝通能力。

(三)對提升中國傳統文化傳播模式與策略掌握與運用能力的建議

針對漢語教師志愿者,首先,應正確認識傳媒與跨文化傳播的多樣化,樹立文化自信,提升跨文化傳播能力。當前世界形勢變化多端,各國國情存在差異,民風民俗多樣化,傳播環境復雜多變,加之網絡環境的高深莫測,自媒體的層出不窮,要求漢語教師志愿者對之有一個正確的認知。進而充分發揮新媒體與相關軟件的優勢,在人際交往、課堂教學等方面傳播正能量,通過多樣化途徑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樹立文化自信。其次,全面提升漢語教師志愿者的文化素養,注重傳播策略,力求精通一門才藝,強化才藝展示技能。漢語教師志愿者應當不斷提高完善傳統文化素養,可通過積極參加文化體驗活動,如通過學習傳統舞蹈、戲劇、國畫、書法、武術、民族樂器與古典音樂等方式來提升自身的藝術素養。同時,應主動學習精通一門中國傳統文化相關技能,并能在適當場合加以運用,以直觀的感受和親身的體驗來增強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

針對國內專職漢語教師,首先,應創新文化傳播方式,改革課堂教學手段,豐富教學經驗,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提高完善教學技能。通過認真研讀有關文化傳播、二語教學、課堂教學改革等方面的最新成果,補充學習教學改革方面的理論知識,努力探索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路徑和方式,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其次,積極組織和參與文化教學類公開課的展示活動。此類活動的開展可以激發國內專職漢語教師的教學熱情,緩解職業倦怠心理,使他們能夠在觀摩和展示中獲取課堂文化教學經驗,取長補短,提高自身教學技能。

針對國外專職漢語教師,首先,應全面提升其中國傳統文化知識構成。國外專職漢語教師身份復雜、專業背景多樣,呈現出參差不齊的能力水平。尤其部分未經過專業訓練而長期生活在國外者,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掌握還未達到一定深度。他們更應該認真閱讀相關著作典籍,提升對中國傳統文化深度掌握的能力。其次,積極參與組織豐富多彩的中國傳統文化活動,為傳播中華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出謀劃策,在文化實踐中不斷完善提升對中國文化傳播模式與策略的掌握與運用能力。

(四)對提升環境的適應及自我調控能力的建議

漢語教師志愿者群體和國外專職漢語教師群體尤其要提升自身對國外環境的適應能力。首先,應該客觀審視不同國家環境因素,加強學習,主動融入當地大環境,全身心投入到教學工作中,在與師生深入交流基礎上緩解不適和壓力。其次,通過學習當地日常用語,感受他國語言文化的特點。為了減少生活上出現跨文化適應性差的現象,漢語教師志愿者和國外專職漢語教師在抵達目的國之后,主動學習當地語言,主動與當地人交流,融入新的生活環境。其三,了解并尊重當地文化習俗,如相關手勢和禮儀儀態等,尊重他國文化,找準生活節奏,提高自我反思與自我調控能力,逐步適應新的生活環境。

(五)對提升外語語言及非語言表達能力的建議

通過調查顯示三類漢語教師中,漢語教師志愿者在“外語語言及非語言表達能力”方面具有相對優勢,但仍有24.32%的人數表現出相對不足,因而三類漢語教師外語語言及非語言表達能力均需不斷提升。首先,進一步提升外語語言表達能力??梢酝ㄟ^系統的外語培訓班、觀看外語影視劇、聽外語歌和向學生請教學習等方式來提高自己的外語語言能力。其次,應加強非語言交際理論知識的學習。通過閱讀《非語言交際概論》《跨文化非語言交際》等相關著作,理論聯系實際,提升非語言交際能力。其三,提升課堂教學中手勢語和其他肢體動作的表達等??梢酝ㄟ^觀摩漢語教學示范課的視頻、查閱相關非語言表達的文獻資料、聽相關學術講座等方式來學習教學中的非語言表達方法。

六、結 語

在對外文化傳播過程中,漢語教師的跨文化傳播能力對漢語教學與文化教學的效果和文化傳播的有效性產生直接的影響。漢語教師志愿者、國內專職漢語教師、國外專職漢語教師,由于學歷、職稱、經歷、性別等的不同,在漢語教師跨文化傳播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他們均不同程度地展示出自身的優勢,也相應地顯露出存在的不足與問題。漢語教師志愿者是一支年輕的漢語教師隊伍,在跨文化交際能力方面顯示出一定的優勢,這從一個方面反映出我國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研究生培養取得了可觀的效果及優異的成績;而且他們畢業后大部分會加入到國內專職漢語教師或國外專職漢語教師隊伍中。國內專職漢語教師為來華留學生漢語教學與研究工作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培養了一批批漢語專門人才和漢語高級人才。國外專職漢語教師與漢語教師志愿者共同構成了國際中文教育與中華文化傳播的海外有生力量,培養了大量熱愛漢語、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國際中文傳播人才??傊?,他們在同一行業不同的地域空間,共同奮斗在國際中文教育與推廣的戰線上,為傳播中華文化、傳播中國好聲音努力奉獻。

猜你喜歡
專職跨文化漢語
學漢語
專職科技特派員進駐架起農民與產業的致富橋
自主籌資籌勞 農村公路要設專職“保姆”
輕輕松松聊漢語 后海
加強企業專職消防隊伍建設
專職調解員有了自己的家
追劇宅女教漢語
漢語不能成為“亂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寫作
論跨文化交流中的沖突與調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