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種教學方法,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性

2020-06-19 07:58排日扎提·艾海提
教育周報·教育論壇 2020年21期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小學教學方法

排日扎提·艾海提

【摘要】小學階段的學生三觀還未成型,是開展德育教育的關鍵時期。道德與法治作為引導學生思想正確發展、培養學生正確人生價值觀和情感態度的重要學科,其教學有效性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然而,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部分教師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時候,慣于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形式單一又陳舊,無法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從而導致其教學有效性得不到提升,非常不利于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本文主要就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效性的多種教學方法,進行了詳細的研究與探討。

【關鍵詞】小學 ?道德與法治 ?教學方法

引言

道德與法治學科是實現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而小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旨在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態度和道德素質,以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以此來實現小學生的綜合健康發展。為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需要結合教學的主要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等,對教學方式和方法進行科學合理的改革與創新,采取更符合小學生身心特點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生的學習效果,為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效性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礎。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現狀

新課改教學標準中提出了素質教育的全新教育理念,要求教師在關注學生學習成績的同時,注重學生道德品質和法治修養等綜合素養的培養與提升,因此,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地位越來越高。在小學階段開展的道德與法治教學,能夠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然而,部分教師受傳統教學理念和模式的影響,沒有意識到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慣于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沒有為學生預留足夠的思考空間和發言的機會,單調沉悶的教學氛圍很難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導致小學生的教學主體性和主觀能動性得不到有效發揮,無法對道德與法治教學進行深入的了解與探索,學習質量與效率得不到有效的提升。甚至部分教師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較深,固執的認為道德與法治教學可有可無,完全忽視了對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啟蒙,導致學生對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的了解只能停留在表面層次,缺乏一定的深度與廣度,非常不利于學生的綜合健康發展。

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效性的方法

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

傳統教學理念下,教師在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過程中,慣于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對理論知識進行直接傳遞,忽視了學生之間由于個體差異,對教學內容表現出的不同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無法充分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也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導致學習的質量與效率達不到理想狀態。為此,教師需要積極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將“生本理念”貫徹到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引導式、啟發式的教學,鼓勵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索,充分發揮學生的教學主體性和主觀能動性,為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效性的提升打下良好基礎。

開展感知行教學模式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為了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可以積極開展“感知行”的教學模式,結合教學內容和目標,為學生設計富有導向性、思考性和創新性的教學問題,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分析歸納和總結,從而對道德品質、法律法規等形成更深刻的認知。

例如,在教學“安全記心上”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結合實際案例,為學生播放一些行人、車輛不遵守交通規則所造成的交通事故,以慘烈的畫面激發學生的感知,并向學生進行提問:這樣過馬路是對的嗎?交通事故會給家庭和親人帶來什么傷害?又如何才能有效避免交通意外的發生呢?等等,讓學生通過思考、分析與感知,加深對遵守交通規則重要性的認識,從而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遵循生活即教育原則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理念,認為知識源自生活,而學習知識也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此,生活就是教育的最好素材。在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效性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采取生活化的教學方法,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有機結合,讓學生能夠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與其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和目標的理解與認知,在自然而然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與效率,促進學生的綜合健康發展。

積極開展主題活動

小學階段的學生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有限,因此,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就是實踐活動,通過親身參與進行自主構建,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對小學生而言效用不大。為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在實際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組織學生積極開展相關的主題活動,讓學生通過親身參與來豐富自身的學習體驗,積累更多的知識經驗,既能夠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又能夠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與感悟,以此來提升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有效性。

例如,在教學“生活中的規則”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不同規則的游戲活動,如丟手絹、跳繩、搶凳子等,將生活中處處可見的規則融入到游戲活動中,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教學環境和氛圍中領悟“生活的規則”,實現自我道德素養的提升。

構建多元化評價機制

教學評價是對教學成果的檢測,能夠幫助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針對學生在教學中的問題與不足,適當調整教學方案和內容,滿足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為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構建多元化的評價機制,在傳統教師評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自評和互評,幫助學生從全方位的角度發現自我、認識自我和提升自我,最終實現教學有效性的整體提升。

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為了提升其教學的有效性,教師需要通過積極轉變教學理念、開展感知行教學模式、遵循生活即教育原則、開展主題活動、構建多元化評價機制等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教學主體性,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與效率。

參考文獻:

[1]魏莉.論如何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性[J].才智,2020(05):32.

[2]楊威.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優化策略探究[J].新課程研究,2020(05):41-42.

[3]姚桂君.多種教學方法,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性[J].才智,2019(10):101.

猜你喜歡
道德與法治小學教學方法
基于gitee的皮膚科教學方法研究
《計算方法》關于插值法的教學方法研討
《計算方法》關于插值法的教學方法研討
小學語文字理教學方法探析
蘇教·中圖版《道德與法治》小學低年級教材解讀
體育教學中準備活動的作用與類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術教學研究
注重簡約化給數學課堂減負的探討
基于新課標的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
中小學推出《道德與法治》課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