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生命觀對生命教育之啟示

2020-06-27 14:04鄧蘭
中國德育 2020年9期
關鍵詞:挫折孔子道德

我國生命教育的發展應廣泛吸收《論語》等優秀傳統文化中有關生命的有益思想,并結合我國現實情況推陳出新,使生命教育真正落地開花,達到“育中國少年,成生命氣象”之目的。

生命教育,是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生命意識熏陶、生存能力培養和生命價值升華,最終使人的生命意義充分展現的活動過程,是教育的本質。當前我國生命教育研究多借鑒國外的發展經驗,難以很好地適合我國國情。而關于生命教育,且看我國《論語》《孟子》《中庸》等儒家經典,無一不是針對“生命的智慧”所進行的教育。本文以《論語》中孔子的思想為例,從生命的三個維度——自然生命、社會生命與精神生命分析其傳達出的生命觀思想,以期為發展更符合中國文化內涵與特色的生命教育提供借鑒。

一、珍視自然生命,正視生命的長度

在孔子的生命觀中,首要的是對人的自然生命的重視。自然生命指個體的物質存在,如身體、組織、器官等身心系統,包括軀體生命與心靈生命兩部分。

(一)養護軀體:養成正確的生命意識

健康的軀體是人生存發展的基礎??鬃訉ψ匀簧恼湟?,首先體現在他對自己及他人軀體生命的養護上。

其一,珍視自身生命??鬃訉︼嬍称鹁又毠澥种v究,并歸納出保全身體、怡養生存的法則。對待飲食,孔子提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彼浅V匾曪嬍车木?,注意養生,并提倡不吃久放、烹調不當或不合時令的食物,以免有損身體健康。對于所處環境,如孔子所言:“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奔床豢拷kU或發生動亂的地方,避免以身犯險,將自己置于危險的境地,反對這種無謂的生命付出。其二,尊重他人生命。有一次,孔子的馬廄被燒了,孔子退朝回家知道后,問“傷人乎”,沒有提及馬的事情,由此可見孔子對他人生命的關切之意。衛靈公曾向孔子詢問打仗之事,孔子說:“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身為萬圣之師的孔子,又怎會不懂打仗的事。但孔子生活于春秋末期,親眼目睹各諸侯國相互爭霸、無數生命在戰爭中喪失的慘景,因此十分厭惡戰爭,不愿為衛靈公獻計??鬃訉饋y的排斥與抗拒之心,正體現出其對他人生命的尊重。

(二)笑對挫折:樹立樂觀的生命態度

孔子一生帶弟子周游列國傳播自己的思想,一路上遭遇過許多困苦與挫折。他曾和弟子自衛國南下時,因長相貌似曾禍害過匡人的陽虎,被匡人圍困??鬃拥牡茏泳苤?,但孔子說:“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即使身處困境,孔子也并未怨聲載道、一蹶不振,而是以隨遇而安的心態,安慰隨行弟子并樂觀面對挫折。面對挫折,應樹立樂觀的生命態度,增強情緒調適能力。如果以發展的眼光看待生命,會發現挫折不過是生命里的小插曲,不影響生活總體向好的發展方向。如此,也便能更理性地看待自身遭遇與社會發展,坦然地面對挫折,而不會拘泥于一時的困境。

除了“畏于匡”,孔子還曾遇到在陳絕糧、過宋被追殺等挫折與災難,但他都從容面對并最終轉危為安。這也啟迪世人,在面對挫折時,除了保持樂觀的態度,還應具備轉化挫折的能力。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如何跨越挫折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學會將挫折轉化為人生發展的動力,讓生命在戰勝苦難中綻放鮮艷的花。這樣人才能越挫越勇,變得更堅韌頑強。

(三)禮遇死亡:尊重自然的生命規律

何謂生?何謂死?對此,孔子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一方面,他認為死亡并不是需忌諱的話題,而是生命歷程的自然規律。在河川邊,孔子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笨梢娖湔J為人的一生從生到死,是一個如流水似的動態過程,人的出生就意味著走向死亡的開始。正因為死亡的存在,人才能感受到韶華易逝,應把握今朝、迎向未來,而不是任時光荏苒。倘若沒有死亡,生命將毫無意義可言。人應以正面健康的態度禮遇死亡,尊重自然的生命規律,這樣才能正確理解死亡的內涵,消除對死亡的恐懼。同時,人也應從死亡中明白生命的唯一性與珍貴性,從而更加敬畏生命。

另一方面,孔子提出生先于死,應學會由死觀生。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又曰:“未知生,焉知死”,由此可見,孔子雖在談論“死”,但落腳點在“生”。若將生命看作一條線,出生與死亡即線的兩端,是命定的存在,不隨人的意志而改變。但兩端之間的時間該如何安排,卻是人能自己主宰、自主決定的。人應思考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生命無限的價值,從而使生命更有意義。

二、舒張社會生命,拓展生命的寬度

社會生命是個體與人、自然及社會形成的交互關系。舒張社會生命,應幫助學生樹立民胞物與的情懷,明白如何與自然及社會中的他人和諧相處。

(一)敬畏自然:與自然共存共生

孔子強調以仁愛之心對待萬物的生命,堅持“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即釣魚時,孔子只用一竿一鉤,而不截流網魚,避免單次捕魚數量過多;狩獵時,孔子只射飛鳥,而不射巢中歇宿的鳥,因為他認為鳥通常都在飛行,如果鳥白天待在巢里,那它一定在孵育雛鳥,不能射殺。這些細小的行為,詮釋了孔子敬畏自然的心態及追求人與自然永續發展的思想。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人類憑借日益先進的技術在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方面占據著極大的主動,也使人與自然的關系逐漸走向對立與緊張。雨果曾說,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時也是冷酷的屠夫。若人們無視自然的法則、肆意打破自然的平衡,恐怕遲早會遭致自然的報復,使生命在污染、病毒、自然災害面前無能為力。生命教育應提升學生的生命倫理意識,讓人明白萬物生命的平等性,學會與自然共存共生。

正如孔子甚是欣賞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種融于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情懷,生命教育也應培養人熱愛自然、回歸自然的意識,使人在自然氣息的滋養下感受生命的美好。這樣,人才能從心底敬畏世間萬物的生命,實現人與自然的永續發展,創造一種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關照他人:與社會和諧共處

現實中的人生活在一個共同體中,其生命是一種“共在”,不僅屬于自己,也和其他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也屬于生活共同體的社會。個體生命作為社會化的存在,為促進社會有序發展,應做到如下兩點。

首先,應遵守公德倫理,建立為人處世的生命準則??鬃犹岢鼍討思簭投Y、約之以禮。這里的“禮”,即是社會規范,也是為維護群體生存而制定的法則。社會是聯系的,每個人的行為都會對他人產生影響。若人人不遵守社會規范而按自身想法肆意妄為,社會將陷入無序與混亂。故人應用“禮”要求自己,克服造成人心麻痹墮落的私欲,呈現德性本我。同時,孔子理想中的人應是“躬自厚而薄責于人”的謙謙君子,遇事反求諸己,而不苛責他人。若每個人都能自律,做到言行舉止符合社會規范,將極大程度避免社會矛盾的產生,減少由于沖突造成的生命損耗。

其次,應關愛他人,養成與他人相互尊重與包容的生命態度。與人相處時,一是講“仁”。人類正因自古以來就有守望相助的特性,才能從無數次大大小小的災難中存活下來??鬃铀f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也就是人應胸懷社會,保持仁愛之心,關心幫助他人。此外,則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學會推己及人、換位思考,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給別人。二是講“信”?,F代社會是建立并運作在信用制度之上的,社會人群相互的信任關系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基礎。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比羧伺c人之間沒有信任,社會將難以運行。只有言而有信,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從而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三是講“智”?,F代人每天接觸大量真假難辨的信息,易作出錯誤判斷而與他人產生矛盾??鬃犹岢鋈藨岸嗦?,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做到“擇善固執”。與人交往時要保持獨立的價值判斷,慎思明辨以作出正確的判斷。這樣在遇到價值兩難問題需思辨判斷時,方能堅守仁善的本質。

三、涵養精神生命,提升生命的高度

孔子認為精神生命最能大限度突破自然生命與社會生命的局限,增強個體精神世界的豐富性,綻放人獨有的生命價值。

(一)至于道:樹立生命理想

孔子認為立志然后求道,是人一生重要的方向。生命理想對人的生命發展具有引領作用,故其非常重視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的志向。他曾與顏淵、子路等人討論個人理想,坦言自己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由此可見,孔子孜孜追求的生命理想是促進社會的發展,而非汲汲于個人私利。

人只有為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時,才能彰顯生命的最高價值,故生命重要的是對仁道理想的追求而非功名利祿的企求。因此,君子“謀道不謀食”且“憂道不憂貧”,這是讀書人的使命感。當今社會物欲橫流,使人的價值觀逐漸產生偏頗。教育體系的實用功利主義使學校越來越難以培養出胸懷天下的君子,反而培養出一批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他們缺乏為社會創造福利的遠大格局,局限在狹隘的個人世界里。倘若教育培養出一群高智商卻冷漠的“機器人”,必為社會發展埋下隱患。有道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生命教育應鼓勵人立下遠大的志向并付諸行動,終其一生追求生命理想的實踐,將個人的福祉與公共福祉聯結在一起,從而最大限度地實現生命的價值。

(二)據于德:涵養生命道德

孔子極為重視人格修為,認為道德是評判一個人是否為君子的最基礎標準。他所說的“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就是指君子孜孜以求道德,而小人追逐利益??鬃右捕啻螐娬{“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即認為君子日日向上致力于進德修業,而小人日日向下謀求私欲。

人可以不高尚,但一定不能低劣。人可以不偉大,但一定不可以不崇高。梁漱溟曾言:“道德是生命的精彩,生命發光的地方,生命動人的地方?!比嘶钪粌H是為了謀生存,更重要的是活出生命的價值與意義,而良好的道德有助于規范人的行為、提升人的修養,從而更好地實現生命意義。德性也是幸福的重要組成部分,道德上的充實才是真正的快樂,而這種快樂是物質享受所無法給予的。當今社會,有些人為了私利去坑害他人,這樣的人即使獲得了一時的利益,也終會被社會唾棄,難以獲得長久的幸福。道德塑造個體生命的鏡像,良好的道德可增益人格,陶鑄人的風骨氣節,生命教育應注重涵養人的生命道德,幫助人掌握道德的本質、陶冶道德情感并養成道德習慣,成長為品德高尚的人。

(三)成于樂:超越生命局限

孔子生平極重視禮樂,常以禮樂教人。關于禮樂的重要性,從“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此句中可見??鬃诱J為音樂得白天地之和,與天地之序相合,具有移風易俗、涵養性情之效。真正懂得音樂之人,必是溫和、純善之人。故子曰:“人而不仁,如樂何?”仁是禮樂的本質,禮樂可陶冶人性、調節情緒,使人成長為具有仁愛之心的人。除禮樂教化外,音樂更豐富了人的藝術涵養,使人格生命趨向至美的境界??鬃勇勆貥房扇虏恢馕?,可見音樂已融為孔子生活的一部分。

當前重智主義的教育使學校與家庭過分注重學生知識與技能的學習,而忽視了對學生心靈的熏陶。連最能豐富人精神世界的美育,也遠離高雅與神圣,淪為藝術技能的訓練,這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生命的自由與愜意。美育具有怡情的作用,可提升人對生活之美的感受力與鑒賞力,助力人養成高尚情操與良好性格,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生命教育應注重美育對人的重要價值,通過美育增強生活的儀式感、高尚感與意義感,使人能超越生命的局限,更加熱愛生活、摯愛生命,并獲得終極幸福。

正如孔子所言,君子不器。人不應該像器具一樣成為工具,而應實現個體生命自覺,成長為完整的人。我國的生命教育應廣泛吸收《論語》等優秀傳統文化中有關生命的有益思想,并結合我國現實情況推陳出新,使生命教育真正落地開花,達到“育中國少年,成生命氣象”之目的。

[鄧蘭,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 何蕊

猜你喜歡
挫折孔子道德
Holism in Education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跟蹤導練(五)(2)
挫折
道德
道德認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終身不遇
道德
如果孔子也能發微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