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安史之亂后的統治方式變化原因探析

2020-09-10 18:35余小波
今古文創 2020年32期
關鍵詞:節度使

【摘要】 唐安史之亂是唐由盛轉衰的重要標志。在唐安史之亂后,唐朝的統治方式發生巨大變化。藩鎮割據成為唐中葉至五代十國時期一個重要政治歷史現象。安史之亂后,藩鎮割據威脅唐王朝的統治,唐王朝為應對危機,穩固統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唐中后期的問題基本是圍繞藩鎮而展開的。本文主要從三個方面來探究唐統治方式變化的緣由,即:安史之亂后的政治形勢;安史之亂后社會狀況;安史之亂后邊疆狀況。

【關鍵詞】 唐開元天寶時期;安史之亂;藩鎮割據;節度使

【中圖分類號】K2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32-0052-03

在唐玄宗主政后期,唐王朝出現了嚴重的土地兼并,均田制遭到嚴重破壞的局面;在唐朝邊疆地區,地方節度使權力過大,逐漸發展成為強大的地方勢力或割據一方;在中央層面,統治集團日益腐朽。公元755年(天寶十四年),安祿山與史思明共同起兵叛唐,史稱“安史之亂”。安史之亂爆發后,唐玄宗“西幸”,逃亡成都,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是為唐肅宗。唐肅宗即位后,為了迅速平定叛亂,集結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和河東節度使李光弼的兵力和西北各路軍隊。同時,借用回紇兵,積極準備反攻。在南面的張巡和許遠堅守睢陽(河南商丘南),魯炅堅守南陽,擋住了叛軍南下的通道,保住了江南賦稅之地。公元763年(寶應二年),史朝義兵敗自殺。前后歷經八年(755-763年)的安史之亂至此平息。安史之亂造成了極其嚴重的破壞,繁榮、強盛的統治局面成為過去,唐王朝開始由盛轉衰。

一、安史之亂后唐王朝的政治形勢

安史之亂后,局勢暫時穩定下來,唐王朝的統治得以維持,但藩鎮問題已經成為威脅唐王朝統治的主要問題。唐代設藩鎮的歷史并不久遠,在武則天掌權后,唐王朝與周邊少數民族關系變得相對緊張,到唐睿宗時,由于唐王朝統治集團內部的爭權奪利,致使國力更加虛弱,與少數民族的關系更加緊張。為了應對唐王朝的邊疆危機,唐王朝在邊疆地區設立了關內、河東、河北、河西、隴右、劍南、磧西、嶺南八個節度使,由當地長官擔任。

在安史之亂爆發后,唐玄宗對藩鎮做出調整,任命重要大臣為節度使,如以郭子儀為靈武太守、朔方節度使,以封常清為范陽、平盧節度使。同時,讓諸王掌握實權,成為地方節度使,例如以羽王李承業為太原尹,以永王李璘為山南節度使,以應付安史叛軍。從此,藩鎮數量增多,開啟了內地設置藩鎮的先例。公元756年(天寶十五年),唐玄宗在逃亡成都的途中,頒布了《幸普安郡制》:

……應須兵馬、甲仗、器械、糧賜等并于當路自供。其諸路本節度、采訪、支度、防御等使鏡王巨等并依前充使。其署置官署及本路郡縣官,并各任便自簡擇,五品以下署迄奏聞,六品以下任便授以后一時聞奏。

以上材料充分說明了藩鎮獲得了更大的權力,藩鎮節度使可以征發本路的“兵馬、甲仗、器械、糧賜”,同時可以任命官員。將原屬中央的權力下放給節度使。這樣節度使集軍事、行政、財權、人事任免權等諸多權力于一身,雖有利于短時間的平叛,但從長遠來看,容易造成地方藩鎮尾大不掉。安史之亂平定后,藩鎮問題成了唐王朝的主要問題,藩鎮成為割據一方的霸主,威脅唐王朝的統治。

安史之亂后,藩鎮林立。根據張國剛先生的研究大致可分為“河朔割據型、中原防遏型、邊疆防御型、東南財源型”。為了更好探究安史之亂對唐政局的影響,主要將探究時間集中于安史之亂后的中前期,即肅、代、德、憲四朝,主要的探究地區集中于河朔和中原。

唐政局的不穩在中原和河朔地區得到充分體現。從公元756年至公元763年即平定安史之亂期間,在中原地區,藩鎮廢置頻繁,藩鎮名稱與治所不固定。根據《新唐書》,總結大致如下表:

考察上表,從至德元年到廣德元年中原地區藩鎮數量呈增多趨勢,各節度使治所經常變換,同一藩鎮時廢時設,每年藩鎮都有廢立。充分說明這一時期唐政局的復雜和不穩定性。

在河朔和中原地區,地方藩鎮反叛無常,大多是為了獲取藩鎮的權力,成為藩鎮的長期統治者,或割據一方。部分地方節度使為“實現節帥的內部傳承,或為了維護‘河北故事’而與中央進行公開的對抗”。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四鎮之亂平息之后,王武俊自認為功大,不堪居他人之下,不聽朝廷命令,于是聯合幽州朱滔、魏博田悅、淄青李納聯合稱王,而當時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受到朱滔等人的蠱惑,自稱天下都元帥、建興王,與朱滔等人共同發動叛亂。建中四年(公元783年),為平定李希烈等人的叛亂,唐德宗調動關內兵前去平叛,其中涇原鎮兵途經長安時,集中發生嘩變攻入長安,唐德宗逃亡奉天(今陜西乾縣)。涇原鎮兵擁護朱滔弟弟朱泚為主,朱泚在長安稱帝,國號秦。興元元年(公元784年),唐德宗迫于形勢,在奉天頒布罪己詔,宣布除朱泚外,赦免李希烈、田悅等人叛亂之罪。田悅、王武俊、李納去王號歸順朝廷,而李希烈自認為兵鋒強盛,同時受到幽州、成德、魏博、淄青四鎮的蠱惑,稱帝建國號楚。在唐軍的積極反攻下,唐軍收回奉天(今陜西乾縣)、長安,朱泚被部下所殺。貞元二年(公元786年)李希烈兵敗被部將毒死,此次叛亂始告平息。在此次叛亂中,朱滔、田悅、王武俊、李納等四人稱王,朱泚、李希烈稱帝,史稱“四王二帝之亂”,此次叛亂說明地方藩鎮驕橫跋扈,反復無常。此次多個藩鎮聯合叛亂再一次嚴重威脅了唐王朝統治。除了多個藩鎮聯合叛亂,單個藩鎮也時常叛亂。如大歷十一年的汴宋都虞侯李靈耀之亂、貞元八年的劉玄佐之子劉士寧之亂、貞元九年的李萬榮之亂等。

綜合以上所知,無論是中原地區,藩鎮廢置頻繁,還是地方藩鎮的反叛無常都表明安史之亂后,唐政局的不穩。在平定安史之亂期間,唐中央為了快速平定叛亂,將多項權力下放地方,地方節度使權力極度膨脹,勢力也迅速增長。同時,唐王朝邊疆出現危機,無力全部剿滅安史叛將,唐王朝招安安史之亂中叛將,安史叛將依然是河朔地區的節度使,控制河朔大部分地區,成為強大的地方割據勢力。而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嚴重削弱,無法解決地方割據,于是節度使制成為“安史之亂”后的地方行政區劃。普遍的節度使制也是唐政局不穩的重要體現。安史之亂平定后,節度使制逐漸變成藩鎮割據,威脅唐王朝的統治。

二、安史之亂后唐王朝社會狀況

安史之亂后,就唐王朝的社會安定狀況試從經濟、文化兩個方面探究,經濟方面主要以賦稅的征收。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宰相楊炎在全國推行兩稅法,包括河朔割據型藩鎮。建中元年(公元780年),黜陟使洪經綸在河北推行兩稅法。兩稅法雖在推行全國,但河朔型藩鎮并未將賦稅上繳中央。淄青本是重要的賦稅來源,自李正己割據以來,淄青的“官爵、甲兵、租賦、刑殺皆自專之”。在唐人李吉甫的《元和國計簿》中提到淮西、淄青、魏博、成德、范陽等“不申戶口”。以上材料說明兩稅法雖在全國實施,但河朔型藩鎮并未將賦稅上交中央,從賦稅的征收可知唐中央與地方藩鎮的矛盾尖銳,斗爭形勢嚴峻,社會的不穩定性加劇。

從文化方面主要考察時人的文學作品,杜甫的詩號稱“詩史”,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試以杜甫的《石壕吏》為例進行分析。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從杜甫的這首詩中可以看出安史之亂期間成男基本全部當兵,甚至老婦人都要到軍中服役,可見,當時戰爭的頻繁和百姓負擔的繁重,百姓的生活處于水深火熱之中。老百姓沒有安定日子過,社會的安定就無從談起。封建的知識分子以詩詞記述當時百姓生活困苦的見聞,也反映出讀書人對當時社會情況的不滿。在當時的社會中,無論是百姓還是讀書人都對當時的境況表示不滿,人心惶惶,整個社會都處在不安定的狀態下。從經濟和文化兩方面都表明了當時社會的不安定性。

三、安史之亂后唐王朝的邊疆狀況

安史之亂爆發期間,唐肅宗根據當時的政治斗爭形勢(唐肅宗急于收復兩京以迎回玄宗),抽調大量的邊防軍和利用回紇兵收復長安,以此功來鞏固他的地位。唐肅宗的急功近利造成河北藩鎮尾大不掉,同時也造成西北、西南邊防空虛。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安史之亂剛結束,吐蕃就向唐發起了更大規模的進攻。廣德元年七月,吐蕃攻取唐河西、隴右之地。當年十月,吐蕃聯合土谷渾、黨項、羌、氐等少數民族共二十余萬人攻入長安,唐代宗出逃。

吐蕃軍隊進入長安后,立廣武王李承宏為帝,干涉唐朝皇位的廢立。廣德二年(公元764年),安史之亂平定不久,唐將仆固懷恩公開叛唐,勾結吐蕃、回紇聯合向唐王朝發起進攻,長安頻繁戒嚴。從這兩次吐蕃、回紇對唐的入侵,可以看出唐西北、西南邊防的薄弱,已經嚴重威脅到唐王朝的統治。為了維護唐邊疆的安全,每年各藩鎮都要派出防秋兵來防御吐蕃侵襲,所以安史之亂后的唐王朝邊疆基本沒有安定性可言。

唐安史之亂后的形勢大體是政局不穩、社會缺乏安定性、邊疆防御薄弱,藩鎮成為地方割據勢力,唐王朝統治處于動搖之中。安史之亂后,唐王朝為應對統治危機,采取一系列新的措施,唐王朝的統治方式發生變化。

參考文獻:

[1]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2]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3]李吉甫.唐六典[M].北京:中華書局,1992:157-158.

[4]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56:7250.

[5]彭定求、汪繹等.全唐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6]張國剛.唐代藩鎮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42-59.

[7]王溥.唐會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8]王夫之.讀通鑒論[M].北京:中華書局,1975:806.

[9]郁賢皓.唐刺史全編[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

[10]樊文禮.安史之亂以后的藩鎮形勢和唐代宗朝的藩鎮政策[J].煙臺師范學院報,1995,(04).

[11]韓國磐.唐末五代藩鎮割據[J].歷史教學,1958,

(08):16-19.

[12]朱德軍.唐代中原藩鎮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9.

[13]張國剛.唐代藩鎮類型及其動亂特點[J].月讀,2018,(10):23-29.

作者簡介:

余小波,男,漢族,重慶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中國古代史專業,歷史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宋明思想史。

猜你喜歡
節度使
關于初中歷史“‘安史之亂’后藩鎮割據局面形成”及“五代十國是藩鎮割據局面延續”的理解
中晚唐藩鎮割據,不能全怨節度使
空頭介紹信
三槐樹
遼代節鎮體制研究述評(下)
遼代節鎮體制研究述評(上)
淺析唐朝節度使旌節制度
詩酒風流的杜牧
遼代節鎮體制研究
論后唐莊宗明宗嬗代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