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小蔓學術理念探析

2020-09-30 06:48裴娣娜
中國德育 2020年17期
關鍵詞:學校德育價值觀道德

一位心胸開闊、品行高潔、睿智堅毅和畢生致力于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學者、教育家走了,但她在我國基礎教育和學校德育領域所做的開拓性研究,她豐厚的學術創見和獨特的教育實踐風格,將永遠傳承和彰顯。

我和小蔓教授相識于20世紀80年代末柯橋教育實驗學術研討會上,后隨友誼加深,我聘請她成為顧明遠先生領銜的項目學術指導專家團隊成員,因為從一開始我就意識到,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的探索離不開她。整整二十年,我們共同走過,她一直陪伴著我們,讓我們分享她的思想、智慧和才干。重新讀懂小蔓教授,謹以此文管窺小蔓的學術理念及其對我國教育科學發展的重要貢獻。

一、情感教育與中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思考

經過十五年的發展積淀,主體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在總結、反思基礎上進入全面的深化提升階段。2007年7月中旬,在煙臺召開了全國主體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第九屆學術年會,這是一次國際性學術研討會,小蔓以情感教育研究的獨特視角,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課程功能觀進行了新的詮釋,提出了五個基本命題。

1.價值鑲嵌在知識中。小蔓認為,知識本身就是所有價值關系的根源,知識本身具有客觀價值。她以一張大表詳盡列出人文科學課程、自然科學課程、綜合實踐課程三大板塊結構可能蘊含的價值觀資源,倡導教師用較為自然而藝術的方式,通過師生合作使知識學習的過程自然體現為價值觀變化和形成的過程。

2.人在知識學習過程中以情感作為價值標識器。小蔓分析了知識學習過程中的情感性特征,一是表現為興趣、欲望、熱情、重要感、創造沖動的正向情感,二是表現為冷漠、倦怠、無助、焦慮、恐懼的負向情感。這些情感,作為個性化的不斷積累和選擇便構成學習者主體朝向一定價值方向的內在經驗。

3.感覺經驗是知識學習過程中極為寶貴的部分。小蔓認為,道德與價值觀教育更需要訴諸社會性經驗,但這類經驗,需要變為“我的”經驗才可能逐漸內化為品格。在教育過程中,引發“重要感”體驗,對人的興趣、注意力、價值選擇,乃至創造力的勃發,都是極其寶貴的成長契機。

4.知識形成是明確知識與非明確知識的反復轉換和循環的過程。小蔓提出,課程改革更強調學習知識的過程性,但不能缺失對人有益的可享受性情感體驗。這個過程不僅指學習要依據生命成長時序有不同的側重和強調,也指在一個學習時段針對題材的不同所作的調節和轉換。

5.提升教師在知識、方法和價值觀統整中的駕馭能力。應該看到,人的價值優先的體驗、感覺經驗等的存在才使教師的影響作用、工作意義真正得以發生。教師對生命個體及其獨特性的尊重、平等相待、真誠相處、公正理事,負責任地關懷、支持與促進學習者成長都成為學校價值觀教育最真實、重要的部分。

針對基礎教育改革的困難與出路,小蔓提出了三點建議。

第一,要形成統整、自洽而清晰的哲學解釋框架。這是一個包含教育目的觀、知識觀和個體生命活動觀的三層級哲學框架。它應當具有內在一致性,從而能夠統整各類理論思潮、各種與人的發展相關的新知識,發揮哲學對教育實踐的方向引領與思想支撐的作用。第二,要高度尊重、重視來自不同地區、不同學校和教師的改革經驗。第三,要建立起基于課程教學實驗層面的數據收集以及實證研究體系。

小蔓強調,教育要面對和處理的對象,如個體性與社會性、感性與理性、經驗與邏輯、科學與人文、自由與紀律、繼承與創新等都是具有永久張力的范疇,這種內在的張力恰恰是教育改革連綿不斷的動力和活力源泉。

二、理論導向的學校德育創新

依托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我國學校教育創新研究”,小蔓以專家和研究骨干雙重身份挑起了學校德育創新研究的重任。一是對學校德育改革的若干基本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包括學校德育建設面臨的困惑、挑戰與問題,學校創新德育系統的變革思路及舉措等;二是從道德教育的邏輯出發點,品德的內涵、核心要素分析,學生品德發展的內在機制等方面界定了學校教育創新視野下學校德育理論研究域??少F的是在研究團隊中形成了幾種不同的理論觀點,包括金盛華教授的經驗一體悟定向道德教育,檀傳寶教授的“德育美學觀”及其“欣賞型德育模式”,以及小蔓教授的情感教育論綱,理論構架催生學派,是項目研究取得的一個重要突破。

早在1999年,小蔓就提出了構建“發展性德育”的主張。主張道德是一種文化性的創造,她贊同黑格爾的觀點,認為黑格爾在歷史上第一次把“倫理”和“道德”區分開來,前者可以從社會性角度加以把握,而道德則必須落實到人的精神世界。她進而剖析了道德教育的本質,以及由關系性、個體性、真實性和情境性構成的基本屬性……

盡管專家們的研究視角和理論觀點不同,但在發展性德育的構建上則取得了三個共識:道德教育的邏輯起點、核心是價值取向與行為習慣;通過對道德教育內容與形式加以審美化改造,實現“價值引導”與“道德主體的自主建構”的統一;創設良好的道德文化環境,在群體和個體活動中引導學生積累經驗與重構性體悟。

對學校德育多視角的研究,有助于開闊研究思路,對學校教育創新發展發揮了重要的引領作用。

三、學習力的情感維度及其道德意蘊

為建構有中國特色的基礎教育改革發展21世紀新形態,依托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一五”教育學重點課題“我國基礎教育未來發展新特征研究”,形成了以區域性決策力、校長領導力和學生學習力組成的基礎教育未來發展的基本模型(“三力”發展模型)。應我的邀請,2014年5月17日在河南會議上,小蔓從學習力的情感維度方面給予了指導,她強調了三點。

第一,教育是愛惜生命力、解放生命力、釋放生命力。這是討論任何教育問題的根本出發點。

第二,學習力的情緒情感機制及其表現形態。小蔓提及1992年所著《情感教育論綱》中將情感教育看作輻射教育諸領域及全程的力量,進而闡明學習力是有飽滿生命能量與活力的學習力量,情緒情感是重要的生命能量,也是重要的生命機制,具有本源性的價值。因此,需要關心人在學習時情緒性狀的正負,關心其質料、品種的多寡優劣,關注人的相對穩定的情感品質以及情感能力。

由于情緒、情感真實地表達其對事物及關系的認同、偏好之價值傾向和態度,它反映人的社會性聯結狀態,是道德價值觀形成,也是人格形成最深層的源泉。要把學習活動中的情緒情感表現作為評價學習力的重要觀測方面。

第三,人格在關系和互動中形成。小蔓分析了近二十年情感及道德品質的研究動向,即從關注個體品質轉向更多地考察它們是如何在人際關系的互動中產生的;關注人是如何在所面對和處理的各種關系中通過表達、分享、對話等一系列具有過程性的活動相互確認而生成道德、不斷建構具有道德意義的生活。她再次強調,生命力用于學習,學校道德價值觀教育蘊含在學習力的內在價值里。

小蔓教授的學術理念充滿生命活力,需要我們回到變革性實踐,繼承和發揚她的學術理念,不斷推進我國基礎教育的改革與創新。

【裴娣娜,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責任編輯|孫格格

猜你喜歡
學校德育價值觀道德
我的價值觀
明確方向標、設計中軸線、提供參照系
跟蹤導練(五)(2)
價值觀(二)
價值觀(一)
道德
學校德育功能定位的誤解及澄清
道德認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知名企業的價值觀
道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