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背景下的病毒學與公共防疫”課程設計

2020-10-30 10:03杭啟云
關鍵詞:防疫疫情

杭啟云

摘要: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對病毒有一定的認識,但往往有局限,缺乏對病毒與人類關系的全面、客觀的認知?!耙咔楸尘跋碌牟《緦W與公共防疫”課程分為三個部分:初步認識病毒、病毒的傳播與免疫以及自主研究性學習。意在充分利用各種素材,增強學生對病毒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客觀理解病毒與人類的關系,了解病毒的生命活動和傳播方式,進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關鍵詞:疫情 防疫 病毒研究性學習

一、學習背景

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借助電視、網絡、報刊等途徑對新型冠狀病毒有一定的認識,對疫情防控有親身經歷。但由于病毒十分微小,必須借助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因此,學生對病毒的認識非常模糊、抽象,并且往往局限于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以及給農業、養殖業所造成的危害等方面,缺乏對病毒與人類關系全面、客觀的認知。由此,我們設計了“疫情背景下的病毒學與公共防疫”課程,意在充分利用各種素材,增強學生對病毒的認識,使學生客觀理解病毒與人類的關系,了解病毒的活動和傳播方式,進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公共防疫);同時,啟發學生的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讓學生感受科學家、醫護工作者崇高的獻身精神和人格風范。

二、學習內容

課程分為三個部分:初步認識病毒、病毒的傳播與免疫以及自主研究性學習?!俺醪秸J識病毒”的學習內容包括:通過新型冠狀病毒的相關信息,了解病毒的分類、遺傳變異等知識;結合實際生活經驗,認識病毒的種類、形態結構?!安《镜膫鞑ヅc免疫”的學習內容包括:了解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途徑,結合病毒的繁殖過程、傳染途徑,初步了解微生物學、傳染病學和免疫學等知識。

前兩部分主要通過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總結反饋等學習活動,促使學生將病毒傳播與免疫系統的知識勾連起來,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第三部分設置前期準備、提出和選擇課題、成立課題組、形成小組方案、開展研究性學習、總結與反思等一系列逐層遞進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踐并完善所學。

三、學習目標

1.了解病毒,掌握病毒的傳播途徑與人體免疫系統。

2.培養熱愛科學、關愛生命的情感,培養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

3.掌握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培養歸納、總結和科學思維能力。

四、學習資源

學習資源包括:(1)疫情期間媒體相關報道;(2)《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八版)》;(3)莫莊非的文章《數十種傳染病隨著季節消退,那COVID19呢?》;(4)朱翌民等的文章《隔離措施對COVID19疫情控制的模型分析》;(5)孫晨等的文章《現有病毒疫苗用于防治新冠肺炎的可行性分析》;(6)李曉的文章《傳統媒體的傳播力對比研究——以〈人民日報〉在非典及新冠病毒防治期間的報道為例》;(7)夏蘭芳等的文章《病毒病疫苗的抗體依賴增強作用及其對疫苗研究的啟示》;(8)鄭理的文章《長知識!新冠病毒認知大考》;(9)許淑紅等的文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對抗病毒藥研發和監管的啟示》;(10)視頻《新型冠狀病毒的奧秘》《人體免疫系統》。

五、學習活動設計

(一)初步認識病毒

1.課前準備。

學生查找、收集新型冠狀病毒的相關知識,并查找、收集多種病毒的相關資料和圖片。

課前,讓學生自主收集資料,擴展生物學知識,培養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

2.聯系社會熱點,回顧新冠肺炎疫情事件。

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引發新冠肺炎疫情的元兇是什么?什么是病毒?除新冠肺炎外,還有哪些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

從新冠肺炎疫情這一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入手,給定真實情境,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3.展示資料,對比分析。

學生投影展示收集到的有關病毒的資料。教師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介紹病毒的發現史,通過數據和電子顯微照片比較細菌和病毒的大小,展示電子顯微鏡下的各種病毒圖片并簡單介紹,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同時進行衛生教育。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思考問題,了解不同病毒的形態特點,加深對病毒的認知。

課中,引導學生展示、觀察收集到的資料,提高學生觀察、分析的能力,加深學生對病毒之“小”、種類之“多”的理解。這里,為了豐富學生對病毒的認識,還可引導學生聯系選修內容:在細胞工程中,有些病毒可以作為細胞融合的促進劑,如仙臺病毒;在基因工程中,有些病毒可以作為目的基因的載體,如噬菌體、動植物病毒等。

4.認識病毒結構。

課件展示煙草花葉病毒、腺病毒、噬菌體、艾滋病病毒及冠狀病毒的結構,讓學生找出共同點和不同點,強化對病毒結構特點的認知。師生共同總結,得出結論:病毒沒有細胞結構,但又符合生物特征;有重要的生命物質——蛋白質和核酸;不能獨立生存,需要寄生在活細胞中。

通過圖片資料的展示與分析,強化學生信息分析的能力,并讓學生形成對病毒結構的共性認識。這里,教師可播放動畫視頻,介紹病毒(以新型冠狀病毒為例)的生活和增殖過程,幫助學生直觀理解病毒獨特的生活方式——寄生,以及寄生的過程:吸附—注入—合成—組裝—釋放。

5.了解病毒分類。

引導學生回憶高中生物教材中病毒的分類依據,并通過分析資料,總結歸納病毒按照遺傳物質的性質分類的類型。提問:新型冠狀病毒是單股正鏈RNA病毒,那科研人員是如何確定它的核酸種類和類型的呢?請同學們利用酶解法設計實驗幫助科學家確定該病毒的核酸種類;利用同位素標記法設計實驗證明新型冠狀病毒是否為逆轉錄病毒。

“瞻前顧后”,幫助學生打破“DNA是雙鏈結構、RNA是單鏈結構”的刻板認知,培養理論知識的運用能力,學會科學的分類方法。

6.提出并評述治療策略。

引導學生結合病毒的結構特點,自由討論,提出新冠肺炎的治療策略。師生一起評述治療策略的科學性。

設置開放性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從病毒的結構特征、增殖方式等過渡到新冠肺炎的治療策略,讓學生學以致用。

(二)病毒的傳播與免疫

1.初識傳染病。

播放新聞視頻,通報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最新情況。學生分組派代表交流課前收集的資料,介紹新冠肺炎疫情的起源、傳播以及在全球的感染情況。通過展示,得出結論: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染性很強,屬于傳染病的一種;進而思考:為何傳染病的威力如此之大?

由新型冠狀病毒自然過渡到傳染病的學習,可讓學生形成對傳染病直觀、切身的認識,激發學習興趣,明確學習目標。

2.傳染病舉例與分類。

(1)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示課前收集的傳染病資料,并請兩位記錄員將傳染病的名稱寫在黑板上。學生可能會提到一些非傳染病,教師要給予糾正,并說明原因。(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找出每一種傳染病的致病原因。通過活動,總結出: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等都可能引起傳染病,它們被稱為病原體。(3)學生討論傳染病的傳播對象:可能是人傳給人、人傳給動物或者動物傳給人??偨Y傳染病的概念:由病原體引起的,能夠在人與人之間或人與動物之間傳播的疾病。(4)引導學生把傳染病分為4大類,并將黑板上記錄的傳染病進行分類。

3.概括傳染病的傳播特點。

播放視頻《新型冠狀病毒的奧秘》,引導學生思考:(1)傳染病具有哪些特性?(2)一種傳染病的傳播,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學生分組討論,分析新型冠狀病毒是如何感染的,達成共識:傳染病流行要具備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三個基本條件。學生嘗試說出甲型流感、痢疾、艾滋病等的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教師進行評價,同時進行知識拓展,課件展示傳染病按傳播途徑的分類。

本環節旨在幫助學生建立整體的知識結構,增強學生對傳染病傳播的三個環節的認識,為第三部分研究性學習做鋪墊。同時,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發散思維,引發對病毒可防、可治的深度思考。

4.認識人體免疫的三道防線。

播放視頻《人體免疫系統》,引導學生比較、討論,自主總結出人體免疫三道防線的組成和功能。提問:當水痘流行時,已經提前接種過水痘疫苗和已經出過水痘的人會安然無恙,而沒有接種疫苗或沒有出過水痘的人則容易被感染,為什么接種過水痘疫苗或出過水痘的人能夠抵抗水痘病毒的侵襲呢?為什么接種過水痘疫苗或出過水痘的人不能抵抗麻疹病毒(或帶狀皰疹病毒、埃博拉病毒、狂犬病病毒等)的侵襲呢?

結合動畫、資料、實例分析,引導學生自主總結出結論,突破重難點,提升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

5.討論疫情防控的可行措施。

提問:現在,新型冠狀病毒在世界范圍內大規模傳播,大家都采取了哪些措施來防控呢?預設學生發言: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場所;保證健康飲食及充足睡眠;勤鍛煉,勤洗手,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咳嗽或打噴嚏時用紙巾遮住口鼻,然后將紙巾丟進垃圾桶;出門戴口罩……師生共同總結傳染病的預防措施: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保護易感人群。

從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疫情這一實際問題出發,引導學生理解傳染病傳播的三個基本條件及預防措施,培養學生收集、整理、分析資料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同時,通過有關傳染病知識的學習,增強學生的衛生意識,讓學生了解我國在傳染病防治方面取得的偉大成就,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意識。

(三)自主研究性學習

1.前期準備。

(1)課件、處理后的網絡資料;

(2)相關資料查詢網站的網址;

(3)相關的文書材料等;

(4)聯系當地的醫院提供協助。

2.提出和選擇課題。

學生提出課題,教師分析其可行性后,綜合處理供學生選擇。

可供選擇的課題有:(1)新型冠狀病毒傳播途徑的特點;(2)新型冠狀病毒的控制與預防;(3)新型冠狀病毒與季節的關系;(4)疫區隔離的生物學理論依據;(5)基因工程技術在防治新冠肺炎中的應用;(6)新型冠狀病毒可防、可治的原因;(7)新型冠狀病毒容易發生突變的原因;(8)為什么說新型冠狀病毒是一種人類未知病毒?(9)幾種病毒傳染病的比較;等等。

3.成立課題組。

(1)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題,成立課題組,推選小組組長——教師合理調配各組成員。

(2)根據選題進行小組分工,明確各自的任務。

4.形成小組方案。

(1)通過閱讀相關書籍、網絡搜索等獲得初步的資料,小組討論交流。

(2)分析課題研究的過程中需要完成的任務、呈現的結果,共同制訂評價標準。

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及分析,提出建議和意見。

5.開展研究性學習。

(1)各組對具體研究問題收集相關資料,開展走訪調查,詢問相關臨床經驗,整理資料并總結。

(2)組長展示小組成果,可選擇多種形式,如板報、PPT、論文等。

(3)小組間互相點評,指出不足之處,相互交流,分享學習心得,共同進步。

整個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保持互動:當學生遇到困難時,及時鼓勵、幫助并引導其反思,為下次的研究性學習提供經驗。

6.反思與總結。

實踐后反思、總結整個研究性學習過程,提出改進意見。

從身邊的實際問題入手,再通過由表及里、由生活現象到理論知識的層層深入的學習模式,激發學生不斷求思進取的欲望;同時,通過自主研究性學習,將相關的生物學難點內容逐個突破。這樣的學習活動輕松愉快,條理清晰,易于掌握。

猜你喜歡
防疫疫情
“豪華防疫包”
防疫宣傳
防疫宣傳
防疫宣傳
防疫宣傳
疫情中的“夢境”
疫情中的我
防控疫情 從我做起
俄羅斯的防疫“宅”假期
37°女人(2020年5期)2020-05-11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