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還是不講?

2020-10-30 19:56謝嗣極
關鍵詞:教材教師學生

謝嗣極

摘要:講,還是不講,要綜合考慮教材、教師、學生三方面的因素。講,還是不講,課前需思考,力求做到當講則講,不當講則不講;課后應反思,總結得失,以免以后的教學中處置失當。凡學生已經知道的死知識和學生自己可以查到的相關資料,都可以不講;講了“白講”的不講;教師自己一知半解的不講;好處說不出的不講。雖說是死知識,但不講學生不知道,也難查到,講了有助于學生理解文章的,要講;看似寫得很詳細、清楚,其實學生并不真正理解的,要講;學生會忽略其妙處的地方,要講。

關鍵詞:講 不講 教材 教師 學生

講,還是不講?這是一個問題,值得探討。講,不單指教師的講解分析,還包括師生對話過程中,教師的提問、啟發、引導。

先說“不講什么”。

這個問題,貌似簡單,不需要講的即不講??墒裁词遣恍枰v的呢?可謂見仁見智。

我以為,凡學生已經知道的死知識和學生自己可以查到的相關資料,都可以不講。如,高中階段學習《促織》,就不必介紹蒲松齡的生平、字、號,以及《聊齋志異》是一部什么樣的小說。相信初中的教師一定介紹過這些,因為學生已經學過選自《聊齋志異》的《狼》?,F在,各種教學參考資料甚至以前教師專用的“教參”,學生都可以買到;且網絡資源豐富,學生利用網絡檢索信息的能力常常超過教師。因此,相關的死知識完全可以布置學生自己去查。再說,查找資料本就是培養學生根據具體要求,搜索、篩選、概括信息的能力。當然,所學作品的作者,若是學生首次接觸,那么對其生平、代表作、作品風格、在文學史上的地位等,適當介紹也無妨;若非首次接觸,也非導入課文或理解作品所必須,就沒有必要再簡單重復介紹。不應將一節課的寶貴時間花費在學生可以自主完成的學習任務上。

講了“白講”的不講。什么是講了“白講”的呢?魯迅先生在《為了忘卻的記念》一文中說:“年青時讀向子期《思舊賦》,很怪他為什么(著重號為筆者所加)只有寥寥的幾行,剛開頭卻又煞了尾。然而,現在我懂得了?!蔽蚁?,即使那時有老師不厭其煩地給魯迅分析講解“為什么”,聰穎如魯迅,當時他也應該是不甚理解的。這讓我想起了自己的閱讀經歷。20世紀70代初,我得到一本《閱讀和欣賞》(古典文學部分),翻開第一篇,是臧克家的《詩人之賦——讀杜枚的〈阿房宮賦〉》。文章在介紹了“阿房宮”的建造和燒毀之后,接著分析說“《阿房宮賦》可以說詩人之賦。漢朝的揚雄曾經說過:‘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詩人寫的賦不但文辭優美,而且意義嚴正;而辭人寫的賦不過徒有外表的華麗而已。以揚雄的話為標尺來衡量,杜枚的這篇《阿房宮賦》稱為‘詩人之賦是當之而無愧的?!爆F在看,這段話寫得多么清楚,先引用了揚雄的話,怕別人不懂,還做了解釋,可當時,“麗以則”三字中,我除了知道“麗”是什么意思之外,根本不知道“以”和“則”的意思,而且我也根本看不懂《阿房宮賦》,無法將臧克家的分析和原文印證。所以,臧克家雖然引經據典,洋洋灑灑寫了一大篇,對我來說近似于“白寫”??梢?,學生理解一篇作品,需要知識的積累、生活的歷練、閱讀的豐富、心智的成熟……簡言之,需要“火候”?!盎鸷颉辈坏?,講了“白講”,與其“白講”,不如不講。等“火候”到了,自然就如魯迅所說“懂得了”。那么,怎么判斷是否“白講”呢?課堂上學生的反應會告訴你。

教師自己一知半解的不講。備課,當然得查找參閱一些資料,但對這些參考資料要篩選、批判、消化、吸收。參考別人對作品的解讀、評論來設計教學,當然可以;但切忌生吞活剝,全盤拿來,販給學生。讀別人的解讀、評論,往往有兩種感覺:一是深得我心,簡直說出了我所想而說不出的話;二是雖覺新奇卻感茫然。如果屬于前一種情況,據此設計教學未嘗不可;如果屬于后一種情況,最好不要據此設計教學,實在想用,也只能把它作為一種觀點介紹給學生,供學生思考判斷。無論屬于哪一種情況,都最好別要求學生閱讀作品去印證別人的評價、分析。曾聽一位教師執教岑參的《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課上提出的一個問題是:“讀了這首詩,你覺得它‘奇在哪里?”說實話,當時我就沒讀出“奇”來,后戴著“奇”的眼鏡去看,似乎有點“奇”。我猜想是別人有此評價,查了一下,帶有“奇”字的評價有:“格法甚奇”“奇才奇氣”“奇而入理”“奇而確實”“才作起筆,忽然陡插‘風吼‘石走三句,最奇”。討論時,學生總是難以入“彀”,教師的引導也顯得力不從心。因此,我懷疑執教者對這“奇”的評價并沒有真正心領神會。若是如此,則不可據此設計教學問題,否則學生的理解能力達不到,教師就難以從容應對。不少教師喜歡引用別人的評價來設計問題,教學古詩詞,尤其喜歡引用前人的評價,然后讓學生閱讀作品進行印證。前人的評價,往往只有只言片語,且具有個性、感性、模糊性的特點。因為個性,只是“他”的理解,據此設計教學,要求學生以所學作品來證明“他”的理解,會束縛學生的思維;因為感性,評價就未必嚴謹、科學,如果讓學生去證明一個不嚴謹、不科學的結論,對學生今天的學習和以后的治學都極為不利;因為具有模糊性,往往只可意會難以言傳,即老舍的所謂“這個愛幾乎是想說而說不出的”。這樣設計教學是“強生所難”,也是自設陷阱。所以,自己沒有真正理解的,不講。

好處說不出的不講。所謂好處說不出,即明知其好,卻說不出其所以然?!独蠚堄斡洝穼懞阪こ鰣?,有兩個觀眾議論,“其一人低聲問那人道:‘此想必是白妞了罷?其一人道:‘不是。這人叫黑妞,是白妞的妹子。他的調門兒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還不曉得差多遠呢!他的好處人說得出,白妞的好處人說不出?!苯滩闹杏行┳髌?,其好處是“說不出”,就我而言,王禹偁的《黃岡竹樓記》和汪曾祺的《葡萄月令》,就屬于這類作品。當然“好處說不出的不講”,并不意味著這樣的課文就不上了。如《黃岡竹樓記》,我讓學生反復讀,直到熟讀成誦為止,然后學生交流閱讀體會;而《葡萄月令》是用散文的語言介紹葡萄的栽培和生長,故我采用的辦法是,讓學生把這篇文章改寫成說明文,然后要求學生比較原作和改作的語言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效果。這樣做,目的是讓學生在認真閱讀作品的過程中體悟作品的好。當然,“說不出”與“說得出”因人而異,在“我”說不出,在“他”可能說得頭頭是道;“說不出”與“說得出”也因時而異,此時說不出,以后可能說得出?!昂锰幷f不出的不講”是以免佛頭著糞,嚴重破壞了作品的美;“好處說不出的不講”,是擔心一座礦藏豐富的金礦,在不具備開采條件時強行開采,結果把礦床徹底破壞了,與其這樣,還不如把一座金礦完整地留給學生。

再說“講什么”。

這個問題也很簡單,即該講則講。那什么是該講的呢?略舉例如下:

雖說是死知識,但不講學生不知道,也難查到,講了有助于學生理解的,要講。如,“木受繩則直”,課本的注釋為:“‘受繩用墨繩量過?!币罁@樣的注釋,學生把句子譯成“木材經墨繩量過就變直了”。對照原文,依據所謂“字字落實”的翻譯原則,這樣譯似乎沒有問題。但這與實際不符,因為沒有哪種繩子能把木材量直。問題就出在“木受繩”,課本注釋不詳,且現在的木工幾乎不用墨繩,學生也幾乎沒見過木工在干活時使用墨繩。故要讓學生真正理解“木受繩則直”,就必須給學生講明“木受繩”是怎么回事。再如《阿房宮賦》:“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架梁之椽,多于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睆摹笆关摋澲钡健岸嘤诰磐林枪?,這段文字是按什么順序寫的?如果見過工匠們建造房屋的全過程,你就會知道,這是按先立柱,再架梁,然后釘椽,最后鋪瓦,房屋建好再安裝欄、檻這樣的建筑工序寫的。這個順序如果不講,學生就不知道;講了,有助于學生背誦,還有助于學生明白,文章的寫作順序并非作者隨心所欲的安排,而是常由寫作的內容所決定。類似的死知識,只能教師講。當然,如果有學生知道,也可以請學生講。而從“立柱”直至“安裝欄、檻”這樣的建筑過程,教師可以邊畫圖邊講;如果能借助視頻介紹相關的知識,則更直觀形象,可加深學生的印象,幫助學生理解記憶。

看似很詳細、清楚,其實學生并不真正理解的,要講。如,“有一回我搖車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去,看見母親仍站在原地,還是送我走時的姿勢,望著我拐出小院去的那處墻角,對我的回來竟一時沒有反應。待她再次送我出門的時候,她說:‘出去活動活動,去地壇看看書,我說這挺好。許多年以后我才漸漸聽出,母親這話實際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禱告,是給我的提示,是懇求與囑咐?!睂@段文字,我只會讓學生咀嚼“母親仍站在原地,還是送我走時的姿勢,望著我拐出小院去的那處墻角,對我的回來竟一時沒有反應”??梢淮斡袑W生問,“出去活動活動,去地壇看看書,我說這挺好”,這句話怎么就有“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禱告,是給我的提示,是懇求與囑咐”這么豐富的含義呢?課上討論的情況說明,這句作者似乎已經解釋得很詳細、清楚的話,幾乎沒有學生能說出所以然來,這就必須講。理解這句話,可以啟發學生閱讀前一段,便知這是一個疼愛又理解兒子的母親,是一個知道兒子的苦悶卻無法幫兒子排解因而又擔心兒子的母親,是一個知道有些事不宜問、又想問而終于不敢問的母親。如此明理且內心矛盾的母親,最擔心的是兒子尋短見,但又不能把自己的擔心向兒子挑明。明白了母親這樣的心理,那么“出去活動活動,去地壇看看書,我說這挺好”便可轉換成:“他只是去活動活動,不會想不開的(自我安慰);主啊保佑他千萬別尋短見?。ò底远\告);你只能去活動活動,看看書,千萬別走極端?。ㄌ崾?、懇求與囑咐)?!?/p>

學生會忽略其妙處的地方,要講。如,晉國和秦國聯合攻打鄭國,鄭國處境非常危險,燭之武奉命去和秦君談判,他說:“①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③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④鄰之厚,君之薄也。⑤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⑥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⑦夫晉,何厭之有?⑧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⑨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睜T之武見秦君后只說了9句話,就能讓“秦伯說”,且退軍。之所以能收到這樣的效果,和燭之武說話的態度、技巧密切相關。這些如果不講,學生難以領略其說話藝術之精妙??梢詥l學生思考:燭之武的幾句話為什么就能收到讓秦王退兵的效果?可以讓學生調整這幾句話的順序并與原話比較。學生認真閱讀,仔細分析后就會發現:這9句話,有著嚴密的邏輯關系。第①句,燭之武首先承認,你們兩國聯合攻打我們,我們知道肯定滅亡。實事求是,正視現實,態度誠懇,取得對方信任。第②句,如果打了我們對你們秦國有利,那就麻煩你們來打吧。這句話提出一個“利”字,為下一句談“利”埋下伏筆,再細嚼這句話,還含有我國也不怕打,不信你們試試看的意思。第③句,即使滅了我國,秦國也很難獲得好處,你們是為利而來,結果無利而返,這何必呢?第④句,你不僅無利,而且有弊,因為滅了我國之后,相較你的同盟而言,力量反而弱了。第⑤句,不打我國對你們沒有什么害處,實際的意思是退軍對你們有好處。第⑥句,在分析完打與不打的利弊后,開始挑撥秦、晉的關系。擺歷史事實,說晉國不可信。第⑦句很有深意,提出問題請秦君思考。第⑧句的潛臺詞是,晉國打完我國之后,下一個就是你們。第⑨句,不直說你撤軍吧,只說你好好想想吧。這幾句話環環相扣,最后水到渠成。變換了順序,就難以達到預期的目的。這番話的匠心、妙處,如果不講,學生是不易體會的,故要講。

講,還是不講,要綜合考慮教材、教師、學生三方面的因素。講,還是不講,課前需思考,力求做到當講則講,不當講則不講;課后應反思,總結得失,以免以后的教學中處置失當。

猜你喜歡
教材教師學生
教材精讀
未來教師的當下使命
趕不走的學生
秋天在哪里
學生寫話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美育教師
聰明的學生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