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大學職能的高校教學評價生態體系構建

2020-11-09 03:06洪雪峰
關鍵詞:教學評價

洪雪峰

摘 要:無論現代大學組織職能如何演變,培養人才是其根本職能。教學評價是完成其職責和功能的重要檢測手段,但當前的大學教學評價在教學與科研、教師自主性與評價功用、教師教學多樣性與評價統一性等之間普遍存在矛盾與偏差,導致其教學評價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必須利用大數據技術,建立以大學職能為出發點的高校教學評價生態體系,確保其內部系統與外部系統平衡發展。

關鍵詞:大學職能;教學評價;生態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1101(2020)05-0097-05

Abstract: No matter how modern university evolves, cultivating talents is the fundamental function for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is the important means to complete its responsibilities and functions. However, there exist? the contradiction and deviation between teaching and research, the teachers autonomy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evaluation, the diversity of teaching and the unity of evaluation, which results in the effects far from satisfactory? in? the university.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use data mining to construct a teaching evaluation ecological system on the basis of the function of the university to ensure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its internal and external systems.

Key words:function of university; teaching evaluation; ecologicalsystem

高校教學評價旨在促進大學組織加強管理,通過教學改革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從而提高學生市場就業的競爭力。該項活動由來已久,但評教結果的科學性和有效性一直以來飽受爭議。究其原因,教學評價活動非常復雜,涉及的因素較多,比如學科門類、課程目標和要求、學生層次、社會需求、教學條件、教師的教學風格、教學內容的取舍、課堂氛圍等。目前各高校普遍采用定性的評價方法,但其評價指標并不能充分反映出教師的教學情況,因此其評價結果難以為管理者的決策提供有效的支撐。解決此問題的關鍵是必須明白大學教育的職能所在。

一、大學的職能

從大學產生的那天起,其教育就被賦予了培養人才的基本職責,這是由大學教育的基本屬性決定的。19世紀以前西方的哲學家和教育家基本上都堅持培養人才是大學教育唯一職能的觀點。紐曼認為,教育不應該追求效用和功利。在自由教育中,知識應當由于其自身緣故被獲得而不附帶任何隱蔽的動機[1]。根據他的說法,大學的職能是教學,而非科研。

洪堡根據社會的需求,認為大學教育應該把教學與科研密切聯系起來,使二者結合為一體,相輔相成。英國赫胥黎也接受了洪堡的觀點,提倡大學進行科研,主張教學與科研相結合。他寫到:“現代大學是進步的,它是生產新知識的工廠,它的教授處在潮流的最前列。研究和批判肯定是他們的呼吸?!盵2]羅素則認為,教育是達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教育應該是實用的,研究與教學在大學中處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19世紀中葉,大學又出現了另一種新的職能——服務社會。代表人物范海斯根據自己的教育管理經驗,從思想和實踐的角度明確提出了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都是大學的主要職能。大學應該充分利用自身優勢,不斷利用知識傳播、提供專家咨詢等為本地區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大學要成為社會服務中心,不斷滿足社會對大學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的要求。

隨著當代信息社會的發展,全球化文化交流、交匯和交融已成為必然,各種文化交織的狀態下,大學還面臨著為全社會引領文化的重要任務。大學是創造知識和傳播知識的地方,聚集了大量的文化精英,他們不僅發揮著文化育人的基本職能,同時也間接影響著社會的方方面面[3]。

由此觀之,大學教育的職責和功能隨著社會的發展而逐步發生了演變,從傳統單一的職能觀逐漸演變為現代的四職能觀。但無論其職能如何演進,大學的主要職責還是培養人才,教學始終是大學的根基。大學之所以是大學,不是研究所,是作為教育學生的場所而存在,學生的成長與發展主要以教學為根基,學生培養的好壞以教學效果的優劣為判斷依據。因此教學問題始終是大學的基本問題和核心問題。對于大學教學而言,教師必須打破學科與學科之間的界限,注意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使學生對人的價值、知識的價值、道德的價值有一個更深刻更全面的認識?,F代大學提倡新文科教育理念正在于此。然而大學教育是各方面努力的結果,如何才能更科學合理地推進大學教育培養人才的實現呢?

二、大學教學評價生態系統的構成

很多高校都采用教學評價的方式,以此檢查高校教學的質量。大學是一個社會組織,組織是構成整個社會系統的基本單元,就像生命體中的獨立細胞一樣,是構成生命體的基礎單元。作為社會生命體中基本單元的“細胞組織”,自然有其自身邊界,正如細胞的細胞壁。一方面,這個組織細胞必須接受周圍環境的影響,通過邊界與外界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以維持自身的存在和發展。另一方面,組織如果缺少“細胞壁”就難以被辨識和保持相對獨立。因此,大學不僅要通過自身的行為特征獲得社會辨識、保持自身的邊界,而且作為社會的一員,必然要與周圍環境繼續交流、互動、交換以獲得大學組織的生存與發展。教學評價即是其獲得生存與發展的一個重要手段。教學評價生態系統則指在大學環境中,作為教學主體的教師和學生與周圍的環境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具有信息傳遞功能的統一體。其內部和外部的能量、信息和物質的輸入和輸出相近或相等[4]。因此,大學教學評價生態系統至少包括兩個層面,即教學評價生態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的職能關系及其與外部環境因素的職能關系。

首先,大學教學評價生態系統內部構成既有人的因素即教師和學生,也有其它各物質環境的因素如教學環境、設備儀器、課堂的氛圍等。該系統中的各個因素都是相互關聯、相互作用且相互依賴的一個有機整體。在該系統內部存在三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師、學生、課堂教學環境,具體如大學的教學空間、教學設施,教師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氛圍等。這些教學評價生態系統內部因素存在一個信息的輸入和輸出的職能轉換過程。教師在充分的教學資源的環境中,更加自如地運用所學,開啟知識的大門,帶領學生去探知學科領域中未知的領域,更有激情去追求知識、創新知識。教師更加注重利用教學環境,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全身心地投入教學、科研的工作中,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如果教學評價結果相對客觀、科學,那么輸出給教師的信息將成為教師未來繼續努力改進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改革的不竭動力,其在教學中更注重教給學生知識的技巧,啟發創造性思維,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輸入給學生的能量更容易給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價值觀,更能促進大學職能的完成。大學的教學環境如教學管理部門及其它行政部門能夠把握教學管理規律,掌握管理知識,給教師和學生提供寬松自由的學術環境,尊重教師的勞動成果,將會使教學評價生態系統走向和諧統一,圓滿地完成大學教育的職責和功能。

其次,教學評價生態系統內部與系統外部環境之間的職能關系。該系統外部因素包括所有與大學培養過程中的相關因素,主要有用人單位和社會評價等。隨著社會的發展,各組織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大學再也不是傳統的不諳世事的“象牙塔”,其培養規格、培養模式直接與社會具體的用人行業相掛鉤;各大學學科專業再也不像過去那樣閉門造車,而不得不在傳授知識的同時用另一雙眼睛關注社會的發展動態,及時調整教學計劃、課程設置,從而能夠讓學生真正成為社會有用之才,完成其服務社會、造福人類的職能。因此,大學的教學評價系統與整個外部環境也存在一個信息的輸入與輸出的轉換過程。外部因素從社會角度對大學進行評價,促進大學改進措施,確保大學教育符合社會的發展趨勢。如果外部環境適時地給予大學人才培養規格的建議,給教學主體提供更專業、更切合實際地幫助和指導,比如教學實踐場地、實踐的規范性、專業性知識等,允許大學組織能夠在教育政策、教學環境中有較大的自由空間與較大的辦學自主權,那么大學也會給外部環境輸出對等的物質、能量和信息,最終達到服務社會、傳承文化的職能。

可見,教學評價生態系統要充分發揮其職能,必須注意其內部各要素及其與外部各要素之間的生態關系,要保持雙向的動態平衡發展。如果生態系統內部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學理念、教學態度與學生的層次水平、學習態度、學習動機等穩定協調發展,如果系統外部社會和地方政府都能充分尊重系統內部因素,并形成良好的互動,那么該系統就能充分發揮大學的職能作用。

三、當前大學教學評價體系中各因素的失衡

大學教師是高校教學質量的主體,目前各高校對其教學評價卻基本由并不直接參與課堂的行政管理部門執行。因此,在現行的教學評價系統中,很難從根本上保證大學教學評價生態系統的平衡和諧發展,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大學教學和科研的失衡

19世紀之前的大學教師是生活在“象牙塔”里面、遠離社會生活的。他們傳授普遍知識,培養學生內在的理智與修養,將教學與科研自然地融合在一起。21世紀以來,大學從傳統的理性大學走向現代的學術資本大學,大學的職能由培養人的內在精神轉向了滿足外在的功利訴求,大學的教學與科研之間的沖突愈發突出。在很多大學,科研已經成為大學教育最為重要的職能,甚至有取代和壓制大學教學的趨勢。

很多大學尤其是知名大學為了建設“雙一流”高校,都在拼命發展科學研究,不愿意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學身上,在主觀意識上忽視教學,無視大學教育職能,不在乎教學方法和學生的課外活動,出現了“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究其原因,與大學的管理部門有很大的關系,主要表現在:首先,凡牽涉到大學教師切身利益的主要活動,如評聘、職務晉升以及績效發放的,無一例外都以科研業績為主要衡量標準。學??陬^上提倡教學與科研并重,但實際上各種獎勵都體現在論文的發表和課題的申報上,能夠從教學角度獎勵教師的獎項極少出現。這就從高層管理上無形中給教師一種“教學不重要”的心理暗示,“人才培養”這一最初始、最根本的大學職能已呈現邊緣化趨勢。其次,教師評價上更能體現“重科研輕教學”的趨勢。因為教學是“比較軟的東西”,難以像科研那樣進行量化?,F有的教學評價指標單一,內容不夠全面,因此評價的分值難以反映出教師背后的教學差距。在現有評價體制下,教學并沒有成為大學教師的主業。最后,在學校資源的分配上也能體現“重科研輕教學”。大多數高校為了自身發展,不惜把大量資金投入到學科建設、學位點申報和建設上,而這些都與大學的科研有密切的聯系。相比較而言,教材的開發、教學資源庫的建設、教學平臺的研發所獲得的資金少之又少。因此,從整個教學評價生態系統來看,外部系統“重科研輕教學”的行為導致了大學教學生態評價系統內部的失衡。

(二) 教師教學自主性與評價結果管理功用的錯位

大學教育的職能還要求教師教學自主。教師的教學自主權包括教學選擇權、評價權、懲戒權與學術研究權、教學改革權等。對于大學教師來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充分熟悉本專業、本學科特點的基礎上,根據其對學生的了解,可以自主選擇教學任務、教學材料、教學方法、教學工具、教學評價方式等。換句話說,教師一旦開始接受教學安排,就擁有了教學自主權,他在整個教學環節中的教學行為不受他人干預和控制,包括課前的準備,課堂上對教學時間和教學內容的把控,課后的評判和反思等。

此外,教師的教學自主性,還體現在教師創造和傳播知識的自主性。大學是由不同學科組織起來的,各個學科之間有自身的知識發展規律、獨特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研究理念以及研究范式等,不同學科之間有共同性,也有差異性。故教師傳授知識的自主性也會有很大差異。即使是同一學科內部,由于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存在,各個教師教學自主權也有很大差別。有些知識是可以編碼,可以傳授,可以流通的,因而更具有資本性,商品性[5]。然而,有些知識是難以編碼、難以傳授、難以流通的,它需要精神與精神交往,心與心的交流,領會。它難以量化、難以覺察,只能依靠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領悟。

然而,現行多數教學評價指標采用統一的量化標準去衡量教師的教學效果,沒有充分關注到各門學科專業、課程的特點,更沒有考慮教師個性和學生的差異性。教學評價設計的同一性、不合理性、欠科學性使得教學管理部門很難客觀地獲得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數據,教師也很難獲得課堂教學價值的真實判斷。其輸入和輸出的能量和信息并不對等,導致評價系統內部各方面失衡,大學教育傳播知識、傳承文化的職能難以實現。

(三) 教學的多樣性與評價統一性的沖突

大學教學過程非常復雜,所涉及的因素很多,因此,教學評價內容不可能統一規劃?,F代大學與社會聯系更緊密,培養出來的人才必須符合社會需要,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多樣化。教師的性格特征、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對教學的認知、對師生關系的看法,甚至他曾經求學的院校文化背景使每一位教師都具有不同的教學風格。

當教學評價置于教學管理的范圍內,教學管理更多的考慮其行政事務的可操作性、可量化性而忽視其復雜多樣性,因此很多大學大多采用統一性的評價指標體系。如“課堂管理嚴格規范”“能耐心解答學生問題”“內容安排合理,重難點突出”“概念正確”“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學具有啟發性,有效使用多樣化教學手段”“講解流暢,層次清晰”“課內外學習任務適量,并能及時批改或講評”“老師調動了我們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幫助我較好地掌握了本門課程的知識與技能”“教學言行得體”等??梢钥闯?,這些指標放在任何一個課堂都適用,缺乏針對具體課程門類的科學性和客觀性分析,掩蓋了教學的本質特征,難以反映出標準背后復雜的教學過程。

四、構建以大學職能為出發點的教學評價生態體系

和諧、平衡發展的教學生態系統,需要一個科學、客觀、可操作的評價系統,該系統外部要素以及內部因素互相協調,相互牽制,平衡發展,才能確保大學教學實現其應有的職能。

(一) 從學術本位到教學本位

教學評價的外部系統即當今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大眾化階段。事實上,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過程其實也是各個大學從注重研究的機構演變為注重學生教學的機構,即教學工作始終是大學教育的核心所在。對教學的重視意味著高等院校辦學的重心向學生傾斜,意味著學生作為發展主體地位的確立。只有大學教育各級管理部門站在較高的高度,對高等院校進行定位分析,準確把握教學與科研兩者在大學教育中的地位,才能深入教學管理機制和效能層面思考具體實踐問題。

我國本科教學的目標是“著力培養有理想、有道德 、有文化、有紀律的大學生, 要努力提高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 、實踐能力、交流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6],其實質是全面促進學生素質的發展。這些品質的實現并非只有通過科研才能達到,通過專業化的課程教學同樣可以實現。大學必須通過學生學習目標的實現來達到自身的目標,而不是重新設定或者替代學生的目標。因此,我們強調大學教育應轉變目前的態勢,從學術本位轉變為教學本位,從科學研究本位轉變為人才培養本位,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應當成為大學教育關注的重點。

首先,改變大學教師對教學“不作為”的態度。大學管理機構應從思想意識及制度上確?,F有的激勵機制,讓教師們親近教學、熱愛教學、并有一定的教學成就感,讓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習能力的增長成為教師進行教學改革的主要動力。從制度上淡化教師們的學術本位意識,強化以人才培養為主要目標的教學本位意識。在大眾化的大學教育模式下,大學首先要解決的是教學問題,教師的課程形態、教學目標、教學形式與精英化教育都應有很大區別。

其次,大學教師應樹立“教學學術”意識,教學本身就是學術研究。大學教育在教學內容和方法的選擇上比較自由,因此,其學生所接受的教育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自身的判斷力、價值觀與態度。好的教學意味著教師既是學者也是學生,他隨時關注自身領域的動態并適時地分享給學生。教師只有在廣泛涉獵的基礎上不斷深化探索本領域知識才能創造與傳授更多知識。事實上,大學教學本身就是一種學術探討活動,教學要研究學生個性、研究教材、研究社會的發展、研究學生所處的環境,教師如果把精力放在了研究教學活動上,其教學必然也會很出色。這說明,大學科研的出發點和最終落腳點都是教學,科研只是促進教學的途徑與方式,是教學的一種實踐形態。

(二) 強化教師的教學自主權,建立動態平衡的課堂

大學教育的職能決定了無論教師教學情況如何,其最初的出發點及最終的落腳點都應以學生為中心,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直接參與者,在整個教學活動中處于第一位。學生既不是傳統意義上教育的消費者,也不是買賣知識的顧客,更不是教育產品,他們是教育服務的使用者。大學要教育好學生,必須從課堂教學抓起。在大學教學評價生態系統中,教師教學權是教師對學生進行有效教育的前提。

生態教學評價意味著教師有著更科學、更平衡、更有效的課堂營造方式。要取得動態平衡、相互關聯的發展課堂,教師首先應當發揮師生協作的職能。通過課前精心準備、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參與合作完成一個個學習項目或研究課題;教師參與學生的課外學習活動,和學生一起公關一個個難題;借助材料和設備,師生共同完成任務;共同營造和諧發展的生態課堂。其次,培養學生復雜性思維及創新性能力。在講授每一個知識點時,除了讓學生把知識點弄透徹之外,還要向學生提出有挑戰性的目標;通過設計難度大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復雜性思維能力;通過設定一些爭議性的課題或話題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通過聯系生活實際,幫助學生在對課堂知識理解的基礎上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此過程中,對學生的表現應給予清晰、中肯的評價,通過潛移默化的引導培養學生追求知識的興趣、生產知識的能力,培養他們堅持不懈、追求科學真理的鉆研精神。

(三) 運用大數據技術,堅持教師教學評價多元化

從生態學視角來看,教學過程是一個長期、關涉人和物不斷變化的過程。要很好地評價教師教學狀況,只依據目前的一個機械的、統一的指標體系是不夠的。必須充分利用網絡的開放性特點,運用數據挖掘技術建立教學生態鏈,將教學評價生態系統各有關重要因素如學生學業、態度、信念、能力、公民責任感作為評價的主要內容,將教師、學生及社會第三方作為評價的主體。這不但可以關注到教學課程的獨特性及教師的個性,而且還可以提供教學評價方式的多樣性;不但能動態地觀察學生學習狀況,又能規避以往單一的教學評價方式所帶來的弊端;不但能實時分析測評數據、查詢評價結果,又能及時動態地將評價結果反饋給管理部門和教師本人。一方面可以給決策部門提供有效的參考,另一方面可以給教師提供教學建議和意見,從而調整教學思路和方法,把教學與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創新知識能力結合起來,把課堂知識的傳授與社會實際崗位需求結合起來,不僅有利于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也有利于服務社會,傳承文化。

五、結語

現代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教育越來越與社會產生諸多錯綜復雜的聯系,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生態系統。在這系統中,培養人才始終是大學教育的主要職責。為此,構建一個相互平衡、互為主體的可持續發展的教學評價生態體系非常重要。大學組織應充分協調系統內部和外部各方面的因素,處理好學術與行政部門的關系,給予教師比較充分的教學自主權,運用現代技術手段對教師教學進行全方位、多元化的評價,這將有利于大學教育職能的實現。

參考文獻:

[1] 約翰·亨利·紐曼.大學的理想[M].徐輝,顧建新,何曙榮,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8.

[2] Huxley, Leonard.Life and Letters of Thomas Henry Huxley[M]. London: Macmillian, 1900.pp.328

[3] 張錕.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創新—基于新制度經濟學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37.

[4] 吳鼎福,諸文蔚.教育生態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54.

[5] 潘懋元.大學教育質量的理論與實踐研究[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61.

[6]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464/200704/21825.html.

[責任編輯:吳曉紅]

猜你喜歡
教學評價
論初中英語教學評價的有效性
基于馬爾科夫預測的課程教學模糊綜合質量評價
淺談小學美術課堂中教學評價的有效性
將“旋律——感受”反饋機制融入中學生物課堂的嘗試
試論通過評價促進學生的語言習得
信息技術—Internet實用教程教學設計的思考與實踐
對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的認識和看法
網絡環境下高職英語課程多維度評價方式研究
小學數學“反思型” 教學的探索與實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