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我國智能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的實踐路徑:內容、框架與模式

2020-11-17 10:39
現代出版 2020年3期
關鍵詞:智能化體系智能

◎ 段 鵬

2019年1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中明確指出,“在當前形勢下建設資源集約、結構合理、差異發展、協同高效的全媒體傳播體系已經成為我國媒體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同年10月,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所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更進一步表明,要“建立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

毋庸諱言,現有大多相關研究都能夠從不同的維度和視角對全媒體傳播做出總體性的藍圖勾勒和前景展望,其中一些研究結合媒體融合、人工智能、全媒體、智能媒體等重要概念的前沿理論,從不同層面建構了全媒體傳播的理論框架。然而,有關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的實踐性和策略性研究在國內尚處于起步階段,相關文獻主要分為實踐策略規劃型與案例研究型。首先,實踐策略規劃層面,支庭榮提出,全媒體傳播不是單一的內容或介質體系,需要從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維度進行多視角一體化分析。①趙子忠和郭好通過梳理媒體融合發展階段,結合社會現實需求,提出全媒體傳播體系應遵循科學發展、創新發展和持續發展的路徑。②張志安和李宜喬指出,在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的過程中要處理好大眾化媒體和專業性媒體的關系。③其次,具體案例研究層面,學界和業界人士對如何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也進行了貼近當前實際的分析和規劃,如:陳旭東以東方網為分析案例,提出可以從轉企改制、移動業務以及建立新型主流媒體集團三個維度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④唐維紅等學者以人民網為案例,探索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的發展潛能。⑤葉蓁蓁圍繞人民日報融媒體中心“中央廚房”,深度分析了人民日報全媒體生產機制。⑥由此可見,移動互聯網已經全面向智能互聯網發展,媒體融合的重點已從增量經營轉變為存量改革,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是應時應勢所需的,它需要在不同層級上構建,需要不同媒體對于媒體融合發展的參與,在媒體融合思維、業態、用戶、技術、產品、體制機制基礎上建設智慧型全媒體生態系統⑦是其目標。在新的發展機遇期,為更好地響應國家建立全媒體傳播體系號召,需要理論結合實踐,以跨學科視角多維度、多方位地推進。

本文擬在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分別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維度出發,全面探討具體化、落地化、策略化的智能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的實踐路徑,以期為全媒體更好更快發展提供參考。

一、宏觀層面:智能全媒體傳播體系的整體架構

宏觀層面,智能全媒體傳播體系的整體架構應從縱向、橫向兩個維度進行搭建,旨在建構全方位、立體化、體系化、科學化的傳播路徑體系。從縱向建設維度看,應對全媒體傳播體系中的中央媒體、省市級媒體、縣級融媒體等多元主體進行層次性、針對性和類型化建設路徑闡釋;從橫向建設維度看,從傳播流程、平臺搭建、傳播資源、信息內容、技術應用、管理手段等多重維度進行體系建設的專門化策略探討,以期形成多元合力,在把握智能化大勢的前提下實現全媒體傳播體系的宏觀構建。

(一)智能全媒體傳播體系的縱向建設

1.打造旗艦媒體:中央級媒體的轉型

當前,探索智能全媒體體系的建設路徑,構筑具有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的旗艦型中央級媒體傳播體系,是我國媒體轉型探索的未來趨向和國家使命。中央級媒體在國家傳播體系中居于核心位置,不僅是我國開展國內和國際傳播的旗艦媒體,也是全國媒體系統融合轉型的先鋒和表率,對各級、各類媒體發揮著重要的示范效應和引領作用。目前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華社等為代表的中央級媒體在全媒體建設中立體布局、推陳出新,如人民日報社全媒體平臺(中央廚房)、新華社機器人寫稿系統“快筆小新”等都取得了豐碩成果。因而,打造旗艦型媒體,促進中央級媒體的全媒體建設與轉型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2.突破疆域:省級媒體的全媒體發展

省級媒體在全國媒體版圖中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是國家主流價值觀由上至下的重要途徑,是各省的對外窗口和平臺。當前,省級媒體占據豐富的本地資源,了解本地用戶市場,在媒體融合與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中取得了一些成果。然而,我們也應當看到省級媒體在全媒體時代也面臨著多重競爭之困、雙元體制之擾、地域之限等問題,⑧省級媒體的全媒體轉型建設面臨較大挑戰。只有抓住全媒體時代傳播技術手段創新升級的機遇,利用好本地各類資源,為本地用戶提供更貼近生活、更具個性化的服務,實現省級地面頻道的跨越式創新發展與全媒體傳播體系的完善,才是當前省級媒體“突破疆域”的出路與方向。當前,“突破疆域”對省級媒體而言,不僅意味著突破自身發展局限,尋求全媒體轉型發展,更意味著打通省級媒體內部與外部之間的通路,實現省級媒體社會功能的全域拓展。

3.重建社會神經網絡: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

對于我國整個全媒體架構來說,縣級媒體具有“神經元”的功能;對于黨的輿論引導體系來說,縣級融媒體中心也有類似于“毛細血管”的作用。一般而言,縣級融媒體是縣級全媒體建設的初級形態與起點,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建設與轉型發展,是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深入基層的重要戰略布局。

2018年8月21日至22日,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扎實抓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更好引導群眾、服務群眾”。2018年11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印發《關于加強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意見》。黨中央的指示為推進縣級媒體深度融合指明了方向。中宣部部長黃坤明也強調,打通基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最后一公里”,要大力推進媒體融合發展,創新建設融媒體中心。⑨應當看到當前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建設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局部也存在“機構融了,機制沒融;內部融了,內容沒融;資源融了,資金沒融;人力融了,能力沒融”等問題;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也存在隱患與困境,如:一些地區媒體用戶在不斷減少、人才流失及專業人才匱乏等。因而,重建縣級融媒體中心這一全媒體體系的“毛細血管”和“神經網絡”尤為重要。

(二)智能全媒體傳播體系的橫向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媒體融合發展,要堅持一體化發展方向,通過流程優化、平臺再造,實現各種媒介資源、生產要素有效整合,實現信息內容、技術應用、平臺終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質變,放大一體效能?!雹饣诖?,關于智能全媒體傳播體系橫向建設的研究,應當覆蓋對出版、報刊、廣電、互聯網、智能傳播、電影、文娛各領域的全媒體生產流程的再造、全媒體平臺的優化、媒體資源的整合、信息內容的創新、媒體技術的運作、媒體管理手段的創新等多維度和全域化的全媒體建設路徑的探索。唯其如此,才能從全媒體運行發展的各個板塊提出具有操作性的發展建議。

1.智能全媒體出版體系建設

全媒體時代的來臨深刻改變了出版業格局,出版物形態、傳播媒介、出版理念和內容資源開發利用方式均發生了巨變,出版業構建智能化全媒體出版體系,已成為其轉型發展的需要。2017年1月,我國《南方都市報》寫稿機器人“小南”首篇300余字的稿件只用一秒完成;第一財經的“DT稿王”一分鐘可以寫1 680字;今日頭條的“張小明”2秒內生成稿件并完成發布。?出版智能化的技術手段已初具雛形,緊接著,討論智能全媒體出版體系建設中出版方式、內容把關、知識付費營銷方式的全媒體開發、全媒體出版業態管理與監控、全媒體出版資源整合及技術利用等問題是很有必要的,我們更應借此建立具備經營特色、存量資源活躍、出版模式成熟的智能全媒體出版體系。

2.智能全媒體報刊體系建設

作為傳統媒體的報刊媒體在媒體融合大潮中受到劇烈沖擊,當前,智能化環境下,報刊媒體亟須立足自身發展實際,積極組建覆蓋報刊、網絡、“兩微一端”等平臺的綜合性全媒體矩陣,打造集紙媒、網媒、移動媒體等于一體的全媒體平臺,以期探索報刊媒體實現全媒體鋪開的立體化的傳播格局的具體路徑,從而開啟新一輪報業轉型發展的局面。如:《新京報》從2009年率先上線網絡數字報,到“雙微”、動視頻和移動客戶端等新媒體建設,借助媒體融合大勢形成了集報、網、端、微、抖音、快手全渠道覆蓋的綜合媒體平臺,覆蓋超過1.1億人次,開發不足2年的新京報App下載次數超過4 000萬。

3.智能全媒體廣電體系建設

在探索智能技術為智慧廣電發展提供技術支持的背景下,如何促進廣播電視媒體傳播形式的多元化、高速化發展,提升廣電媒體的公信力和影響力,同時提升廣電社會服務能力,滿足受眾對高質量內容的需求,創建全方位、全時段、全維度的高質量智慧化新媒體廣播電視體系,為智能全媒體廣電體系的建設提供可靠的路徑支持是智能全媒體廣電體系建設的根本之義。在2020年突發且持續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期間,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和黨中央決策部署,綜合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手段,加快“智慧廣電”建設,促進視聽業務、內容、平臺、網絡、終端的共融互通,搭建“5G+4K+AI+云”免接觸錄制平臺,確保疫情隔離防控期間優質內容的輸出;結合人臉檢測、視頻智能分析等新技術研發熱成像測溫系統,對戴口罩人臉實現精準識別和測溫。?

4.智能全媒體互聯網體系建設

智能全媒體互聯網體系建設是全媒體傳播體系橫向建設中的基礎。在對智慧全媒體互聯網體系建設現狀梳理的基礎上,我們應著力探索智能全媒體互聯網體系建設的未來路徑與創新之舉,重在探討如何將全媒體互聯網體系與其他各板塊體系相結合,從而發揮網絡體系的基礎功能與服務作用。

5.智能全媒體智能傳播體系建設

智能傳播是基于智能化技術的媒體傳播形式,已廣泛而深刻地嵌入全媒體傳播體系的建設中,重在探討智能傳播內容與形式創新、技術應用程度升級、管理體系完善、服務功能拓展等問題,并將焦點放置于推進智能傳播體系與其他傳播體系的融合創新的具體路徑之上,提升智能全媒體傳統體系的整體發展水平。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宣傳報道中,新華社智能化編輯部推出《這些“大國重器”,讓你在桌面上親手操控》,運用AR(增強現實)技術,讓人們感受大閱兵的視覺震撼沖擊?。

6.智能全媒體電影、文娛傳播體系建設

全媒體時代,電影及文娛傳播渠道樣態由有限演化為無限,傳播流向由單向度演化為雙向互動,傳播功能由單功能演化為多功能,這無疑大大提升了電影和文娛傳播的廣度和有效性,為建設智能化電影與文娛的全媒體傳播體系提供了機遇。因此,探究智能全媒體電影及文娛傳播路徑及其體系建設,可以助力電影傳播、文娛全媒體事業的不斷改善與優化,為向廣大受眾提供優質的文化作品助力。

二、中觀層面:智能全媒體傳播體系的專項建設

在中觀層面,全媒體傳播體系通過各項專項建設與宏觀社會發生關聯,實現服務社會的媒體功能的拓展延伸。具體而言,智能新聞、智能化的輿情治理、全息影像、智能媒體教育、智能化國際傳播等方面的專項建設,均應成為智能全媒體社會體系建設的重點內容。

(一)智能新聞建設及其實踐探索

智能新聞是智能技術運用于新聞傳播領域的一個重要標志,它主要體現為新聞生產“人機協作”模式的迭代升級、渠道平臺化擴張和精準化升維、萬物媒介化和“人體終端化”等特征,它的出現使原有的新聞生態趨于重構,新聞內容版圖擴張與新聞的價值嬗變、新聞分發的個性化趨勢與傳播格局分化、平臺和媒體關系重組和權力結構突變成為趨勢。

當前,智能新聞模式為未來的傳媒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發展方向。具體而言,主要體現為信息采集智能化戰略開啟捕捉新聞的新途徑、內容生產智能化戰略重塑新聞寫作新模式、新聞分發智能化戰略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新聞反饋智能化戰略改變人機互動模式等。然而,智能新聞實踐亦存在亟須解決的問題與待突破的局限,如智能硬件設備不完善、普及率低、成本較高,以及智能新聞形式單一、開發程度較低、智能新聞倫理困境等問題,當下智能新聞的發展整體仍處于初級階段是學界與業界的普遍共識。因而,對未來智能新聞實踐進行更為廣泛的設想與突破障礙的路徑探尋勢在必行。

關于智能新聞建設及其實踐路徑探索,我們不妨從當下智能新聞的建設現狀出發,發現智能新聞專項建設的既有問題、機遇與挑戰,并探討提升智能新聞建設水平的關鍵路徑。宏觀層面,從技術開發應用與傳受設備建設、AI+特定新聞類型的適配性傳播策略、智能新聞受眾認知效果評價、智能新聞安全監測與保障建設、智能新聞的倫理規范建設、智能新聞與其他專項建設的有機結合等各方面進行探索;微觀層面,則致力于在智能新聞視覺表達策略、新聞敘事建構、人機交互感與受眾體驗感的塑造以及適配多元新聞類型的針對性智能表達設計等方面進行探索,旨在提升現有智能新聞的傳播水平與效度,同時探索智能新聞的多元應用,并嘗試平衡新聞技術與傳播倫理、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之關系。

(二)智能化輿情治理及其路徑探尋

當前,人工智能為輿論輿情治理與意識形態工作帶來了發展機遇。首先,人工智能可提升主流資訊傳播的強度,以先進技術為觸手促進傳播內容的精準靈活與服務的個性化。其次,輿情治理的精度在智能傳播關照下得到提升,精準化推送與用戶畫像的運行可提高輿論引導及輿情治理的針對性、精準性、到達率。再次,人工智能可以提升輿情管理的效度。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的運用可以有效捕捉網民“瞬間情緒”、追蹤研判新聞內容及輿論傳播規律。最后,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極大提高“網絡辟謠、阻擊謠言、披露真相”的效率。應該說上述應用的發展既提供了未來智能技術在輿情治理中的可行性路徑,又為新的提升策略提供了啟發。

同時,人工智能的發展也給新聞輿論與意識形態工作帶來了挑戰。一方面,人工智能在輿情治理中的應用場景偏重感性化與實用性,無法促進受眾公共意識的培育;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資訊推薦易形成“信息繭房”效應。平心而論,智能化媒體技術給輿情治理帶來挑戰的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新的工具,對待智能化生產和傳播的輿情信息,更應促進治理手段的智能化。未來,我們應針對性地進行策略設計,最大程度地利用人工智能為輿情工作帶來的機遇,同時規避風險、迎接挑戰。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從時度效著力,體現時度效要求”,是創新實現網絡輿情精準治理的指導思想。當前,網絡輿情問題已經日趨復雜化,其相應的治理范式也應逐步從危機管理向智慧治理轉變。在具體操作層面,可以從非傳統安全視角入手,梳理全媒體環境下網絡輿情的系統性、復雜性和關聯性特征,并從社會生態和技術環境兩方面厘清全媒體輿情演化的動力機制,從而提出全媒體輿情智慧治理的新路徑,即針對如何緊抓智能化機遇、如何應對智能化挑戰從而實現輿情治理水平的提質升級、如何創新全媒體輿情管理的智慧型手段提出可行性路徑與建議。

(三)全息影像與全媒體藝術建設

全息影像是全媒體傳播體系藝術建設中最為重要的信息呈現形式,具有沉浸式、體驗式、互動式特征的影像技術,將文字、聲音、圖像等元素融合起來,為用戶帶來了更加優質的沉浸體驗。全息影像視覺樣態在主體、時間、空間和交互中呈現出多樣化特征,并通過全息影像的真實感和在現場性來實現全息影像視覺的沉浸式現場敘事體驗?;谥悄芑ヂ摼W的5G會大大提高數據傳輸速度,使新聞傳播由數據量較小的文字、圖片、視頻等“平面信息”,大規模轉向以全息影像信息傳播為代表的“三維信息”,為全媒體的藝術創作帶來更多可能??梢?,全息影像、藝術形態探索將成為未來全媒體系統在傳播形態上的重大突破與發展方向。

具體而言,我們首先可以將作為新型媒體藝術呈現形式與影像表現手段的全息影像列為研究對象,在探究其發展現狀的基礎上,發掘其未來的可行性建設路徑。其次,結合具體實例,從技術開發、媒體敘事、藝術手法、互動機制、用戶體驗、產業推廣、傳播效果等各方面對全媒體的全息影像進行解讀。最后,分別探討從這些方面實現全息影像藝術建構的成果、不足與局限,從而有針對性地、系統性地提出未來智能全媒體體系中全息影像的發展建設路徑。

(四)智媒教育與全媒體建設

2017年7月20日,我國發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了“智能教育”這一概念,旨在建立教育精準化、定制化的終身服務體系。這一概念的提出,無疑反映出國家從戰略層面上對人工智能教育的高度重視。智能化背景下,全媒體傳播體系社會功能不斷拓展延伸,社會教育隨之成為未來智能全媒體的重要板塊之一。

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的涌現,打破了傳統教育模式,在交流方式、信息更新效率、信息內容涵蓋和全媒體教育等方面都有著巨大的突破。宏觀層面講,面對教育領域提出的具體要求,在對全媒體教育進行現狀梳理的基礎之上,在智能化的全媒體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全媒體學習過程的智能化支持、全媒體教育的智能化評價手段、全媒體教育智能化的教師輔助手段和智能化的教育管理等方面提出具體的落地化路徑,實現智能全媒體社會教育水平的提升、教育質量的升級以及教育手段的改善。微觀層面,則應包括全媒體自適應學習、全媒體智能學習助手的開發與應用、全媒體教育專家系統與知識數據庫的建構,以及利用智能全感官技術實現教育無界限與起點公平,幫助殘疾人群,推進標準化全媒體教育服務、教育數據反饋等社會教育功能的拓展。

(五)全媒體國際傳播新路徑

國際傳播是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的重要板塊,全媒體體系中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新技術的應用對國際輿論和國際交往構成顯著影響。從全媒體國際傳播的角度來看,智能技術帶來的發展機遇與影響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數字傳播時代已經出現的傳播主體多元、話語視角轉換、時空界限消弭等特征在智能化趨勢下被進一步強化;另一方面,智能技術的發展帶來傳播場景轉化和信息接觸模式的變化,從而帶來國際傳播活動形態轉變等新現象、新趨勢。當下,全媒體傳播體系國際傳播中多元主體—政府組織、非政府組織、普通民眾等,都力求在國際話語環境中發出能彰顯自己價值主張的聲音。

在智能傳播的趨勢下,我們有必要對既有的全媒體體系的國際傳播圖景與建設路徑進行重新調校。在全媒體體系建設背景下,我們應在國家關于國際傳播政策指引的前提下,對智能化趨勢下全媒體國際傳播能力提升的內涵、原則與關鍵進行再認識,為新時期我國全媒體利用智能技術實現國際傳播能力的提質升級貢獻出系統化的實踐路徑。具體而言,應該從全媒體國際傳播的政策驅動、技術運作和資本投入的硬件設備布局、立體化與全方位的表達策略、數據隱私保護的全球治理等多重維度探討智能趨勢下全媒體國際傳播的新路徑。

三、微觀層面:智能全媒體傳播體系的流程模式建設

微觀層面,智能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的流程模式建設可以從全媒體內部視角的信息傳播板塊、業務與服務板塊、媒體保障板塊三方面的建設路徑來分析,它涵蓋了全媒體流程模式中的主線—信息傳播、全媒體流程模式的資本運營及其機制,也涵蓋了全媒體信息與運作的安全保障,在兼顧全面性、系統性的同時,該層面的策略研究亦應重視針對性、具體性、細致性和可操作性。

(一)智能化環境下全媒體內容的智能生產與分發模式建設

人工智能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傳感器技術有助于優化新聞信息采集環節、智能機器人提高了新聞編輯制作的效率、在內容推送環節人工智能的算法更符合用戶需求?。全媒體傳播體系的信息傳播主要涵蓋智能化的信息生產與分發兩大內容,旨在解決國家智能全媒體內容生產的“四力”(傳播力、影響力、引導力和公信力)問題,基于人機混合智能研究視角,遵從以人為本、充分運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的原則,提升包括人類媒體工作者和各類智能與非智能主體在內的萬物媒介主體的內容生產與分發能力。

1.智能全媒體內容生產體系及模式建設

信息內容的生產環節是智能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的基礎環節與起點環節。作為人工智能的核心技術之一,監督式機器學習已廣泛運用于智能全媒體的內容生產體系中,通過算法將數據按照給定規則填充公式化的表達,繼而生成全媒體內容,體現了人工智能技術對全媒體內容生產和呈現環節的優化和改造。然而,當前我國全媒體建設中AI+內容生產整體還處于早期的階段,體現為數量少、階段早、領域窄、效果差等特征。因而,探索與建構一套基于智能技術的成熟、完善的全媒體內容生產體系及模式,對全媒體建設實踐尤為重要。

2.智能全媒體內容分發與傳輸體系及模式建設

當前,人工智能還被廣泛應用于內容產品的呈現環節,內容分發與傳輸隨之更為智能化、互動化,傳播模式亦從過去以內容為主導的單向傳播變成了以技術為驅動的人機交互,智能媒體在技術革新層面驅動了“創造—生產—傳播—消費”一體化的標準化進程?;谏鲜霈F實情境,智能全媒體如何實現內容分發的技術升級、提升內容傳播深度、廣度與效度,形成體系化、創新化的分發與傳輸模式,從而延展媒體功能,也是我們未來應重點研究建構的重要部分。

3.智能全媒體內容的評估與評測體系建設

首先,需針對全媒體內容的智能審核與內容評測分發機制展開研究。在語義理解和情感計算領域的新理論和新方法的創新基礎之上,構建一種有效的智能內容審核和評測及分發機制,探討智能媒體內容生產中的“人”“機”邊界問題。就目前的智能媒體內容生產理論而言,一般意義上的內容生產過程由三個部分構成:前期預處理階段解決素材準備、資料聚合、題材選擇等問題,這其中已有人工智能理論與方法的應用;核心生產過程階段上主要通過MGC、TGC、NGC等人工智能主導或人工智能參與的非人類內容生產模式和PGC、UGC、OGC等以人類為中心的、人工智能輔助的內容生產模式,形成以全域傳播為載體的AGC內容生產總體架構;后期閉環處理階段則在內容生產完成后,對內容結果進行檢查、評價等,而這一過程也存在較大的人工智能應用空間。在面向智能全媒體環境的智能內容生產體系之中,將充分運用語義理解和情感計算等領域內的理論與方法,構建智能全媒體內容審核和評測及分發機制,形成智能內容生產和智能全媒體服務環境的有機閉環。

(二)全媒體業務與服務模式建設

這一領域的研究主要從全媒體產業層面出發,解決智能化全媒體的模式創新問題,在智能全媒體場景下,以媒體內容業務與服務產品通過全媒體平臺所賦能的市場需求沉淀、用戶數據積累、內容資源調配、分發渠道整合等作用過程,解決智能全媒體環境下的媒體內容消費者在消費行為、消費心理、消費觀念、消費場景等層面的關鍵問題。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研究探索:

1.智能化背景下全媒體業務模式建設

當前,加快媒體數字化、網絡化、移動化的轉型步伐,建立全媒體業務格局已經成為智能化背景下全媒體發展的必然之勢,人工智能技術不僅形塑了整個媒體行業的業態面貌,也在微觀上重塑了媒體產業的業務鏈。同時,在智能技術支持下,媒體功能的融合程度不斷加深,媒體的服務功能得以拓展,媒體服務已從媒體業務板塊延展至媒體傳播的全過程。通過基于智能營銷傳播研究、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推廣及應用,提升大數據算法并構建相關業務體系,都成為研究全媒體的科學路徑。

2.智能化背景下全媒體服務模式建設

智能化趨勢下,媒體技術的變革和用戶需求的變化使得提升受眾體驗感成為媒體融合的主攻方向,而媒體服務業態的創新亦成為媒體功能拓展的必然趨勢。當下,智能技術的運用使得空間與時間傳播限制趨于消弭,極大地提升了媒體與其他傳播主體與節點的連接效率,這就為媒體的政府服務、企業服務、家庭服務、個人服務提供了必要的技術基礎,保證了媒體服務的運作效率。探究全方位、全領域的媒體服務模式建設,研究如何提升全媒體服務水平,成為全媒體發展的必然選擇。

3.智能化背景下業務與服務營銷模式建設

智能時代,全媒體體系如何改變業務與服務營銷行為?5G普及后,智能全媒體將產生哪些潛在智能應用場景?這些新的智能應用場景又將產生哪些業務與服務營銷模式的變革?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全面更新用戶行為理論、消費者購買決策理論、使用與滿足理論等,從而構建全新的服務研究架構,推動全媒體傳播體系的服務創新、消費升級和產業轉型。此方面的研究分析,主要解決智能全媒體安全的技術保障能力提升問題,圍繞全媒體安全基礎設施、全媒體內容版權保護、可視媒體篡改取證與合規性審核、全媒體內容安全監測與應急響應等展開研究。

(三)全媒體安全與監管模式建設

1.全媒體底層基礎設施的安全建設

全媒體中心的底層軟硬件系統是基礎設施,是支撐全媒體基礎數據及基礎應用運行的基石。完善的底層基礎設施建設,是智能型全媒體在建設之初的保障型措施,可有效防范風險,減少安全事件的發生,從而降低安全事件造成的影響。該環節需要探究如何通過硬件可信與軟件可信共同構成計算平臺可信,為全媒體運行提供安全保障。

2.全媒體信息與內容安全建設

媒體內容的安全保護應該是一個全生命周期的保護,包括內容生產、內容審核、內容發布、內容傳播、內容使用等多個階段,在整個生命周期中,全媒體的信息內容都需要進行安全處理和安全保護,提供內容版權可信認證和校驗,通過信號處理和人工智能等方法提供內容來源可信認證以及內容同源比較等安全機制。

3.全媒體建設中的法律法規體系建設

全媒體建設中的法律法規體系建設是全媒體傳播全程順暢、安全進行的根本保障。媒體內容生產后、發布前,為了保護內容創作者的權益,也為了減少后續內容傳播過程中的版權糾紛問題,需要進行版權注冊存證;媒體內容在傳播和使用中,針對非法拷貝和盜用問題,需要進行版權流通記錄、追蹤和版權溯源,以發現盜版或濫用現象,確認盜版源頭;媒體內容在發布后、傳播和使用中,針對篡改造假以及散播虛假、涉恐、涉黃、政治敏感等不合規的信息,需要展開面向全媒體的圖片視頻篡改取證和內容合規性審核等研究,在網絡空間中智能檢測并自動發現存在的這些內容安全問題,并進一步確認,最后能提供應急響應預案和主動響應機制,并進行應急響應處理。

綜上所述,智能媒體化是媒體融合發展到高級階段的必然要求,預示著人—媒介—物三者融為一體的媒介發展趨勢?。隨著媒體技術的快速更迭以及全球文化傳播的進一步互融,未來社會將會是一個“萬物皆媒”“泛在傳播”的世界。我國媒體融合已經度過十年的不凡歷程,亟待緊密結合全球環境、社會發展和技術革新對融合提出實時戰略和目標。智能全媒體傳播體系的建設更應該是理論分析與實踐演練、現實情景與未來展望相結合的,既有全球視野格局,也具備本土創新創意,是真正能夠多視角、多維度、多層面地推進我國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的新思維和新路徑。

注釋:

① 支庭榮.全媒體傳播體系的全息透視:系統建構、功能耦合與目標優化[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6).

② 趙子忠,郭好.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的路徑和關鍵[J].新聞與寫作,2019(8).

③ 張志安,李宜喬.公共傳播領域中的媒體協同發展—論大眾化媒體、專業性媒體與全媒體傳播體系構建[J].新聞與寫作,2019(8).

④ 陳旭東.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東方網深度融合、整體轉型的實踐與思考[J].傳播評論,2017(8).

⑤ 唐維紅,王韜,鄒菁.導向為魂 內容為王 創新為要—人民網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的探索與實踐[J].新聞與寫作.2019(8).

⑥ 葉蓁蓁.“中央廚房”的數據化采編與傳播體系構建—人民日報全媒體生產機制探索[J].傳媒評論,2017(7).

⑦ 胡正榮.打造智慧全媒體生態體系[EB/OL].(2020-1-15).https://xw.qq.com/cmsid/20200115A07IQP00.

⑧ 常曉洲.全媒體時代下省級衛視的發展淺析[J].新聞愛好者,2018(6).

⑨ 黃坤明:把握新時代新要求,推動基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改革創新[EB/OL].(2018-6-14).http://cpc.people.com.cn/n1/2018/0614/c64094-30056142.html.

⑩ 趙銀平.這項“緊迫課題”,習近平因勢而謀[EB/OL].(2019-1-2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xxjxs/2019-01/28/c_1124054968.htm.

? 成玲麗.“快筆小新”和她的伙伴們[EB/OL].(2017-4-25).http://www.xinhuanet.com/newmedia/2017-04/25/c_136199280.htm.

?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廣播電視人工智能在行動[EB/OL].(2020-3-28).http://www.cm3721.com/kuaixun/11500.html.

? 加快建立全媒體傳播體系[EB/OL].(2020-1-17).http://m.cssn.cn/sylm/sylm_syzx/202001/t20200117_5079556.htm.

? 人工智能將引導融媒體發展新方向[EB/OL].(2018-2-12).http://sh.people.com.cn/n2/2018/0212/c134768-31253179.html.

? 段鵬,張媛媛.傳統出版社數字化轉型方向與突破點[J].中國出版,2019(8).

猜你喜歡
智能化體系智能
智能化戰爭多維透視
邁向智能化:藝達電驅動高端制造之路
織牢社保網底要不惜“細針密線”——論全球最大社保體系的建立、構成與延展
探討智能化技術在電氣工程自動化中的應用
論智能化技術在市政工程中的典型應用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曲線運動”知識體系和方法指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