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三峽時期庫區城鎮沿江風景變遷類型與特征略析

2020-11-28 07:50羅融融羅丹肖競
小城鎮建設 2020年9期
關鍵詞:巫山縣云陽縣萬州區

羅融融 羅丹 肖競

摘要:三峽庫區是中國中西部重要的地理文化單元,其區域景觀系統受獨特的自然要素和文化結構影響。沿江城鎮依托山水環境組織城市形態與功能,形成獨特的峽江城鎮風景系統。三峽工程開建以來,庫區自然和社會環境劇變,城鎮風景系統也隨城市遷建快速演變。本文分析對比三峽庫區城鎮遷建方式,歸納風景系統演變與城址遷變之間的關系,梳理了就地后靠、后靠重建和異址遷建三種城鎮風景系統的演變類型。并以重慶市萬州、巫山、云陽三區(縣)為例,概括不同類型風景系統演變模式,總結了多尺度“江—城—山”結構協同、生態和社會服務功能融合,以及風景內涵“在地性”重建等風景系統變遷的特征,并提出相應展望。

關鍵詞:風景系統;三峽庫區;演變類型;萬州區;巫山縣;云陽縣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20.09.002 中圖分類號:TU984.18

文章編號:1009-1483(2020)09-0005-07 文獻標識碼:A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Categori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eservoir Area Towns Cityscape Changes along the River in the Post Three Gorges Period: Case Studies of Wanzhou, Wushan and Yunyang

LUO Rongrong, LUO Dan, XIAO Jing

[Abstract]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is an important geographic and cultural unit in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Its regional landscape system is affected by unique natural elements and cultural structures. Relying on the structure of mountain and river, towns along the river organize their urban forms and functions, forming a unique landscape system with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Sinc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the natur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 of the reservoir area has changed dramatically, and the urban landscape system has also evolv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volution of landscape system and the change of city site is concluded by analyzing and comparing the ways of urban relocation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Taking Wanzhou, Wushan and Yunyang as exampl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ree types of landscape system, summarizes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ndscape system, including the river-city-mountain multi-scale collaborative operation in structure, the integration of ecological and social services in function, and the local scenic connotation reconstruction in culture,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prospect.

[Keywords] landscape system;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evolution type; Wanzhou District; Wushan County; Yunyang County

引言

三峽工程在防洪、航運、能源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中國水利工程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對區域和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乃至世界水利事業的進步都有著重要意義。同時,三峽工程也引發了庫區城鄉環境的巨大變遷。工程實施以來,快速城鎮化促進了庫區城鎮體系的發展和重塑,推動了城鄉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的不斷更新完善。但由于時間緊、任務重,以及彼時認識的相對不足,大量求速度、復制式的建設也導致了城鄉環境的劇變[1]。特別是自古以來形成的以山形水系為依托的獨特城鎮沿江風景系統在自然條件和社會環境兩大因素的推動下快速演變,庫區城鎮景觀風貌面臨被削弱的風險。

受“山—水—城”營建思想的影響,沿江區域一直是城市景觀特色的重要載體,分布著碼頭、市肆、寺廟、寨堡、山道等重要城市風景要素。這些要素依托獨特的山水骨架形成的風景系統織就了城市的功能網絡,承擔著交通、商貿等核心功能,推動著城市和區域發展[2-3](見圖1)。并且在城市發展過程中,風景系統始終在自然條件和社會因素的影響下動態變化,與城市互動共生。那么三峽工程對庫區沿江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環境產生了哪些影響 城鎮沿江風景系統如何隨之演變 有何類型與特征 本文嘗試以重慶市萬州、巫山、云陽三區(縣)為例,對以上問題進行分析與梳理。

現有文獻已有大量針對三峽庫區城鎮風景的研究。伊莎貝拉·伯德將三峽沿江城鎮稱為“完美的風景”[4],阿奇博爾德·約翰·立德在其《扁舟過三峽》中詳細描繪了獨特的峽江山城風貌[5]。傳統歷史文獻資料中,以《巴縣志》《重慶府志》為代表的地方志對于巴渝地區歷史時期的山川形勝、城鎮、風物均有較為詳實的記載[6-7]。20世紀70年代,藍勇的《三峽古鎮》從歷史地理的角度對巴渝地區傳統古鎮的歷史特征、地理分布、交通變遷、文化演變進行了系統梳理[8]。進入21世紀以后,季富政先生調查記錄了三峽地區城鎮與建筑的演變與興衰[9];杜春蘭及團隊解讀了文化景觀中深層的場所規則體系,將三峽庫區傳統聚落置于原生環境中去考察其文化的在地呈現[10-11]。隨著三峽工程建設序幕的拉開,針對三峽庫區現代城鎮體系的研究也快速跟進。趙萬民及團隊歷時十余年對三峽庫區人居環境建設進行追蹤研究,圍繞移民工作調查、城鎮搬遷、建設模式,從“時間—空間—人文”三位一體的視角,探討了庫區人居環境變化的驅動機制[12-13]。毛華松等分析了后三峽時代庫區城鎮“城景”特征并提出了優化策略[14]。上述研究為三峽庫區城鎮沿江風景系統的研究提供了基礎,但大多著重論述城鎮與聚落形態演變及機制,時間上也不完全聚焦于“后三峽”時期。本文以庫區城鎮為對象,側重梳理沿江風景系統在三峽工程影響下的演變特征。

1峽江成高庫——自然與社會變遷

三峽大壩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電站,始建于1994年,2009年建成形成三峽庫區。工程建設對庫區內自然條件和城鄉社會環境產生了巨大影響。

1.1自然條件

三峽成庫后最重要的變化就是水位抬升。成庫前的長江三峽段水位基本在65米高程上下,大壩建成后蓄水高度抬升至175米,在長江上游流域形成了從宜昌三斗坪至重慶長壽區、長600多公里、面積約632平方公里的淹沒范圍,其中直接淹沒區包含重慶和湖北共計20個區(縣),沿江城鎮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淹沒。

同時,為滿足防洪、清淤及航運等需求,大壩采取“蓄清排渾”的運行方式,每年汛期(6~9月)將水位降至防洪限制水位145米,非汛期則蓄水至正常水位175米。受此影響,庫區形成漲落幅度30米、與天然湖庫漲落季節相反的消落帶區域。三峽庫區消落帶垂直落差大、影響范圍廣,因此三峽庫區成庫后沿江地區的生態保護、土地利用、協調發展一直是研究的熱點與難點。

1.2城鄉社會環境

移民安置是庫區城鄉發展的首要任務。自三峽工程籌備建設以來共完成移民129.64萬人,近65%的移民在庫內就近安置①,這在世界工程史上絕無僅有。面對巨大的移民安置需求,庫區在短短不到二十年期間遷建城市2座、縣城10座、集鎮106座(合并遷建8座)②,完成了快速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人口聚集。城鎮沿江地區由于用地條件的便利和風景資源的匯集,成為快速城市建設的集中區域,濱江的空間尺度格局與景觀風貌極速變遷。隨著工程建設帶來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環境的改變,沿江風景系統既要能夠保障城市安全、保護生態,也要適應社會環境變遷后功能、產業和文化共進的城市發展需求,延續三峽城鎮濱江風貌和庫區景觀特色。

2不同遷建方式下的風景系統演變類型

城鎮所在的山水環境是影響城鎮建設的先決條件,庫區城鎮在形成與發展過程中受自然環境因素的制約比一般城鎮大得多[15]。因此城址的遷變是決定性的,不同的城址遷變方式也造就了不同的風景系統演變類型,主要分為就地后靠、后靠重建和異地遷建三類。

庫區內全淹或基本全淹的城鎮有8座,部分被淹城鎮6座。淹沒面積相對較小的城鎮基本采用就地后靠的方式,在未淹沒區域的后靠部分建設新城,風景系統因城市發展需要進行擴展,此類型有萬州、涪陵。全淹或幾乎全淹城鎮則需重建,分為兩種情況:一種為后靠重建,選擇附近適宜建設的后靠地區重建新城。由于老城完全被淹,需在變動的山水格局下重新梳理風景體系支撐城鎮發展,如巫山、豐都、開縣。另一種為異址遷建,原城址附近無適建土地,需另擇新址。此類城鎮從選址開始就需思考風景系統構建與城鎮發展的關系,如云陽、秭歸(見表1)。據此,本文以萬州、巫山、云陽為典型案例,來分別闡述分析。

3庫區城鎮沿江風景變遷的典型案例

3.1萬州——江進城退中的風景系統擴展

萬州位于三峽庫區腹地,是庫區第一移民城鎮。庫區蓄水至175m后,江水向城鎮逼“進”,淹沒了老城2/3的區域。作為庫區中心城鎮,萬州移民安置和城鎮擴建的任務巨大,為了尋求發展空間,城鎮向沿江兩側的山體上擴展,“退”至了山上,城鎮空間擴張伴生著風景系統的演變(見圖2)。

3.1.1濱江橫向擴展,要素拼貼

城鎮首先沿江面橫向擴展,沿江建設范圍大大增加,跨越至長江兩岸。傳統峽江城鎮濱江區域的岸灘、碼頭、梯坎等要素被淹沒[16],取而代之的是消落帶、城鎮內湖、山澗沖溝等自然要素及包括風景遺產、居住組團、風景建筑和沿江基礎設施等在內的人工要素。

自然要素方面,除了周期性出露于水面的消落帶,在苧溪河口建置攔水壩形成湖面。高水位時,湖體與長江內外連通,當水位降低,內湖仍可保持高水位,形成獨立的城鎮內湖。此外,城鎮內部還有多條由山澗溝谷,可匯集成季節性水系。人工要素方面,大型文化建筑向濱江聚集,橋梁、濱江路等大型交通基礎設施作為現代城鎮要素參與濱江景觀構建,住宅組團快速將濱江界面填滿,綠地與開放空間相對破碎。要素的拼貼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濱江區域的豐富性,但也導致沿江景觀特征的模糊感和整體風貌的雜糅。

3.1.2綠心導控組團,城山互嵌

萬州所在區域的整體格局呈馬蹄形,在深丘低山區地貌破碎且缺少平地的條件下,城鎮后靠只能向山體索要空間,依托山巒體勢形成組團式布局。在城鎮快速生長過程中,周圍山體被迅速納入空間版圖之中。以九大山體公園為主的外圍綠色空間結構開始凸顯,構成“片區—組團”模式的自然基底。以綠色空間為依托的“城—山”格局鮮明,組團之間由山體、公園和綠地分隔,既獨立又有聯系。城鎮和片區級公共游賞空間分布于各山體之上,成為主要的活動載體,城鎮嵌入自然山水的風景構架逐步明確。

萬州沿江風景系統的演變可以看作是區域城鎮的典型樣本。在城鎮擴展需求的帶動下,風景系統成為更大尺度下控制和引導城鎮發展的重要框架。城鎮實現了由單邊沿江帶狀式向一江三岸多片組團式的轉變。其沿江地段成為綜合了山水格局、自然風景、歷史遺產、現代城鎮的復雜融合區域。

3.2巫山——后靠重建下的風景系統重塑

巫山巫峽鎮位于長江與大寧河交匯處,新城后靠重建,主要面臨兩方面考驗:一是后靠區域的地形條件不佳,用地條件非常受限,城鎮生長需要開辟新的范圍;二是新城除了滿足移民搬遷后的城鎮發展需求,還承擔著區域中心旅游城鎮的作用。因此需要在整體上重塑風景體系,提升區域景觀價值(見圖3)。

3.2.1城域環湖風景結構

巫山新城首先后靠在大寧河西岸一側的山體上,這一區域用地條件苛刻,平均坡度超過30%[18]。近年來人口增長和建設速度加快,空間容量逐漸飽和,于是城鎮亟需擺脫單面臨江的用地限制。庫區水位抬升后,在大寧河與長江交匯處形成約4.5平方公里的巨大湖面——大寧湖。湖面的出現確立了新的風景核心,城鎮迅速向東擴展,形成“一湖三組團六景區”的環狀臨水結構。城鎮組團與風景區互相嵌套[19],向大寧河縱深延展,三大組團繞湖布置,六大風景區串聯,與背臨山體一起構成城鎮生態屏障和風景游賞區域。在此環湖結構基礎上,南陵觀、高唐觀、文峰觀等歷史文化古跡有的作為遺址、有的恢復重建,在山勢起伏的不同高度和位置相互聯系,環抱城鎮,補充了城域范圍內的文化風景資源。

3.2.2區域沿江風景廊道

長期以來,長江和大寧河兩條風景廊道以壯麗的峽江風光吸引游客。三峽工程導致大量自然人文景點遭到淹沒,風景資源遭受損失,長江與大寧河的區域風景廊道有待重新梳理。

工程蓄水后,以“三臺八景十二峰”為代表的長江巫峽風景體系基本保存,雖然江面抬升削弱了縱向深切的峽江景觀,但也提供了另一種秀美之感。大溪片區的發掘完善使巫峽風景廊道向上游延展,形成東西連通大溪、龍骨坡、巫山縣城和神女峰、神女溪的長江廊道。相反,大寧河沿線風景則大多沉入了水下,峽江格局陡變,不復“絕壁畫廊”之感。但水位抬升使水運功能大大提升,于是在亟待挖掘風景資源的大寧河縱深方向,小小三峽、大昌古鎮、洋溪河等片區被納入大寧河風景體系之中,形成了新的生態文化長廊。兩條風景廊道將城鎮與江、湖、峰、林等多類型的自然風景資源串聯,區域內古鎮、聚落、遺址等文化資源也得以被激活。

巫山具有獨特的風景資源。作為庫區后靠重建城鎮的典型,在重建過程中,城鎮擴容和風景資源保護利用的統一需要著重考慮。從宏觀上來看,城鎮發展的格局在風景系統的引導下基本明確,區域風景資源的整理和恢復也基本完成,但風景場所的營造和城鎮文脈的延續仍面臨考驗。

3.3云陽——另易新址后的風景系統構建

云陽是庫區異地搬遷距離最遠的城鎮。新城位于原址上游31公里處,由原云陽鎮、云安鎮、雙江鎮組合遷建而成。異地遷建意味著城鎮整體環境的全然改變,需重新構建支撐城鎮發展的風景系統。就云陽而言,山水體勢為城鎮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支撐,而濱水空間的激活則為城鎮帶來了新的活力(見圖4)。

3.3.1順應山水體勢的風景格局

城必依山水,城址擇定對山地濱江城鎮發展至關重要[20-21]。新城選址水系交匯所圍合的半島,以龍脊嶺為中心,山嶺至高處為“夔門之砥柱,東川之保障”的磐石古城,龍脊嶺自磐石城向西一路延伸至兩江交匯處的雙井寨。依托這一獨特的地形走勢,城鎮內形成一條通山達江的生態綠廊,同時結合山巒溝壑,又生長出若干垂直方向連接山水的綠脈,奠定了云陽新城的整體環境基底[22],也確立了云陽新城背倚龍脊山巒,前俯長江水脈的山—城—江格局。

在此之上,老云陽的文化標志張飛廟通過整體搬遷的方式遷建至長江南岸。又先后將云陽淹沒區內的文昌宮、南城門、龍脊石等十一處文物集中搬遷至磐石城腳下的三峽文物園。兩處搬遷文物隔江相對,與磐石城、雙井寨和新建的登云梯、下巖寺等一起,賦予山水以城鎮記憶和風景意義,延續了這座移民新城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厚重感。

3.3.2激發公共活力的濱江空間

快速的城鎮重建導致了濱江地區生態退化、空間侵占、綠地破碎化不連通等問題,且水位消落、地形條件、用地性質、建設強度等都對濱江活動產生影響[23]。加之龍脊嶺綠廊所串聯的大部分綠地集中在山嶺之上,功能以旅游觀光為主,難以滿足日?;顒有枨?,濱江水岸空間亟待激活。

在消落帶影響下,濱江區域有明顯的反季節水文消落特征[24]。首先需尊重水文變動機制,利用植物群落實現穩定可持續的濱江生態基礎。進而打通連續的步行體系,沿岸結合場地條件設置不同標高的觀景平臺,提供休憩眺望場所,有的平臺可通過梯坎、山道直接連通城鎮。此外,基于水岸和消落帶場地特征打造不同類型的公共空間,例如:長江大橋下的淺灘島嶼通過植物景觀和親水平臺變為水上花園;廢棄水運樞紐四方井碼頭成為緩坡疏林草地;對原有駁岸進行改造并植入新活動的陽光沙灘;由大量棄土荒地改造形成的月光草坪[22]。這些富有場所感的公共空間激活了江岸,加強了城鎮與水岸的聯系,在提高城鎮品質和提升城鎮活力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使云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濱江城鎮。

良好的選址決定城鎮基本的風景格局和未來發展的態勢,云陽相比奉節、秭歸等遷建城鎮具有一定優勢。而在城鎮營建過程中,云陽也清楚認識到沿江風景場所的重要價值,通過優質的濱江水岸建設帶動城鎮風貌的更新和活力的激發。

4沿江城鎮風景系統變遷的特征

三峽庫區城鎮在經歷快速遷建后,沿江景觀風貌相比傳統場鎮已產生了巨大變化,總結其演變特征如下。

4.1多尺度“江—城—山”結構協同

無論是就地后靠、后靠重建還是異址遷建,城鎮與風景系統在結構上共生。復雜系統通常是多尺度協同運作的,風景系統亦是如此。在濱江要素與格局、城鎮規模與功能驟變的影響下,由沿江線性結構向多尺度、多中心結構發展。風景單元按照層級嵌入系統,引導該層級下城鎮空間的發展,同時又受到整體和局部的影響。在這一過程中,一方面城與水的關系開始轉變:萬州天仙湖、巫山大寧湖和云陽澎溪河口,均是水系交匯處因水位抬升出現的開闊水面,經人工梳理后成為風景中心。另一方面,城與山的關系也出現了變化:山體風景區域的開辟,讓外在的自然風景進入城鎮內部,分組團、區域式的布局有了憑靠,人工與自然互相滲透。同時橋梁、山道、梯坎等連接性要素不斷加強,單層次景觀結構逐漸向山—城—江相融的多層次過渡。

4.2生態和社會服務功能融合

峽江地區沿江水運和商貿活動興盛由來已久,但隨著長江水運和行商作用被其他交通方式逐步分擔,以及城鎮產業結構的轉型,沿江地區所承擔的生產、運輸、集散功能開始弱化,典型的現象便是傳統水碼頭的衰落。相反,由風景系統所提供的生態和社會服務功能凸顯,成為沿江區域帶動城鎮發展的核心動能。風景資源與功能組團的交疊,山、水、林、草、消落帶都涵蓋在系統范圍內,提升了城鎮應對自然波動和社會變遷的能力。需要指出的是,沿江區域景觀也受到部分功能的限制。近年來,依山就水的居住模式大行其道,雖然對個體和部分群體來說居住條件和體驗有所提升,但體量和密度的失調對整體環境品質和景觀風貌產生了不利影響。此外,隨著發展中不斷面臨新的問題,依托自然山水的風景系統在防災避險、風險應對方面將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因此其價值還有待提升和釋放。

4.3風景內涵“在地性”重建

隨著大多數老城和大量人文勝跡、風景遺產的淹沒,傳統沿江城鎮的風景特色已然消逝,無法挽回。陡變的空間格局下,短時間內求速度、復制式的建設雖有效地供給了城鎮發展所需的物質空間資源,但峽江新城景觀特色的營建和風景內涵的重建卻未必能夠立竿見影。風景系統韌性除了體現在緩解城鎮生態危機和提供功能服務之外,還應貼合不同社會主體的公共意識與文化價值,形成“在地的”風景精神內涵。在新的風景系統演變調適的過程中,面對快速城鎮化背景下傳統營建智慧、歷史圖景與現代審美意識、社會分異和多元需求的矛盾,風景系統的文化韌性面臨考驗,城鎮風景的精神內涵重建仍需深入思考。

5結語

三峽工程對庫區城鄉環境產生深遠影響。大型水利基礎設施的營建改變了區域自然條件和社會環境,變動的自然社會環境之間的矛盾促使庫區城鎮在短時間內完成了大規模重建。城鎮沿江地區由于用地條件的便利和風景資源的匯集,集中反映了這一現象,風景系統經歷了快速演變,可根據城址遷變方式的不同總結為擴展、重塑和構建三種類型。通過對萬州、巫山、云陽三個典型城鎮的風景變遷梳理,總結出多尺度“江—城—山”結構協同、生態和社會服務功能融合、風景內涵“在地性”重建等演變特征。

沿江風景系統是峽江地區城鎮發展的基礎,在城鎮整體環境變動之下,需要尊重歷史經驗與智慧,依托整體山水環境保護城鎮自然基底,構建滿足發展所需的各種功能系統。在適度干預下尋求城鎮發展速和質上的平衡,堅持在地性的風景營建,更好地彰顯城鎮特色、傳承歷史文脈,為城鎮和區域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

注:

①數據來源: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

②數據來源:萬州三峽移民紀念館。

參考文獻:

[1]趙萬民.三峽庫區人居環境建設十年跟蹤[J].時代建筑, 2006(4):180-182.

[2]章婷婷,鄭曦.紹興古城分區營建與區域風景系統適應性發展探析[J].風景園林,2017(8):105-111.

[3]徐倩,鄭曦.山水城市建構溯源:蘇州山水體系與區域風景系統發展[J].風景園林,2015(10):85-91.

[4] 伊莎貝拉·伯德.1898:一個英國女人眼中的中國[M].黃剛,譯.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135.

[5] 阿奇博爾德·約翰·立德.扁舟過三峽[M].黃立思,譯.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34-55.

[6]巴縣志:卷一[M].刻本,清道光二年.

[7] (道光)重慶府志[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

[8] 藍勇.西南歷史文化地理[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7.

[9] 季富政.三峽古典場鎮[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7.

[10] 李暢,杜春蘭.鄉土方言的在地性——三峽沿江“水碼頭”景觀的語言學解析[J].中國園林,2016,32(2):37-41.

[11] 李暢,杜春蘭.鄉土聚落景觀的場所性詮釋——以巴渝古鎮為例[J].建筑學報,2015(4):76-80.

[12] 趙萬民,李云燕“.后三峽時代”庫區人居環境建設思考[J].城市發展研究,2013,20(9):73-77.

[13]黃勇,史靖塬,汪洋.重大移民工程區域社會問題及規劃理論研究——以三峽庫區為例[J].城市規劃,2010,34(8):29-35.

[14] 毛華松,羅評,廖聰全.后三峽時代庫區城鎮的“城—景”特征與優化策略[J].山地學報,2016,34(2):233-241.

[15] 杜春蘭,劉廷婷,毛華松.山地城鎮景觀的復雜性與應對策略研究 以巴渝城鎮為例[J].風景園林,2016(7):80-88.

[16] 盧峰,徐煜輝.重塑山地濱水城市的景觀要素——以重慶市為例[J].中國園林,2006,22(6):61-64.

[17]重慶三峽移民志:第二卷:論證與規劃 [M].宜昌:中國三峽出版社,2007.

[18] 趙萬民.三峽庫區城市遷建合理用地布局問題——以巫山新城發展規劃為例[J].重慶建筑大學學報,1997(4):20-26.

[19] 李和平,王卓,王敏.基于綠廊與視廊聯動的山地城鎮綠道系統研究——以重慶巫山縣江東組團為例[J].中國園林, 2018,34(9):79-83.

[20] 孟兆禎.把建設中國特色城市落實到山水城市[J].中國園林,2016,32(12):42-43.

[21] 許薌斌,杜春蘭,趙娟.明清時期重慶城池空間形態特征分析[J].中國園林,2017,33(4):125-128.

[22] 李倞,劉通,張詩陽,等.云陽環湖公園綠色廊道[J].城市環境設計,2019(1):144-187.

[23] 林箐.三峽岸邊的綠色廊道——云陽環湖公園規劃與重點地段景觀設計[J].中國園林,2017,33(3):10-18.

[24] 任維,吳丹子,王向榮.三峽庫區城市區域消落帶景觀規劃策略探究——以重慶市云陽縣為例[J].風景園林,2017(2):91-100.

猜你喜歡
巫山縣云陽縣萬州區
春雨
我們念書
關于優化當前小學體育教學的策略研究
旅游產業化視角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
基于地形因素巫山縣夏半年降雨量空間模擬
重慶市云陽縣塑造移民旅游城鎮的對策研究
重慶市云陽縣旅游發展現狀評估
基于巫山縣產后加工銷售體系的農業產業鏈價值整合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