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麗水碧湖平原古堰灌區景觀研究

2020-11-28 07:50崔子淇郭巍
小城鎮建設 2020年9期
關鍵詞:麗水市風景園林

崔子淇 郭巍

摘要:浙江西南山脈間有河流沖積形成的谷地,古人在河流上修筑堰壩用以灌溉耕作并聚居,形成了多個古堰灌區。本文以浙江省麗水市碧湖平原古堰灌區為研究對象,從風景園林的視角將其理解為自然基底景觀、水利系統景觀、農業聚落景觀和水利管理機制組成的自下而上的層狀體系復合系統。通過文獻解讀、數據分析和現場調研,分析出古堰灌區的水利工程建設與道路運輸對人居聚落的選址、空間形態和農田分布有一定的影響。通過研究碧湖平原古堰灌區的營造智慧,對保護古堰灌區鄉土景觀風貌、空間格局和水遺產具有一定借鑒意義。

關鍵詞:風景園林;鄉土景觀;古堰灌區;人居聚落;碧湖平原;麗水市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20.09.003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章編號:1009-1483(2020)09-0012-10 文獻標識碼:A

Research on the Landscape of Ancient Weir Irrigation Districts in Bihu Plain of Lishui

CUI Ziqi, GUO Wei

[Abstract] There are valleys formed by alluvial rivers in the mountains of southwest Zhejiang. The ancient built weirs on the rivers to irrigate and live, forming many ancient weir irrigation districts. This article takes ancient weir irrigation districts in Bihu Plai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understands it as a bottom-up layered system composite the natural basis landscape system, the landscape of water conservancy system, the agricultural settlement landscape and the water conservancy management mechan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rough literature interpretation, data analysis and on-site investigation, it is analyzed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and transportation in these districts have a certain impact on the site selection, spatial form and distribution of farmland of human settlements. By studying the construction wisdom of ancient weir irrigation districts in Bihu Plain, it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to protect the local landscape, spatial pattern and water heritage of the ancient irrigation district.

[Key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vernacular landscape; irrigation district of the ancient weir; human settlement; Bihu Plain; Lishui City

引言

麗水市位于浙江省西南山區,以中山丘陵地貌為主,間有河谷盆地,其獨特的地形條件孕育了眾多山溪河流,這些山溪河流大都水量充沛且季節上的分布極為不均。為了有效利用水資源,人們開始修筑堰壩,通過開鑿堰渠來灌溉農田,良好的灌溉條件加快了聚落的擴張和水利系統的完善。麗水市境內有多個古堰灌區,本文以歷史悠久、面積較大、發育完善的碧湖平原古堰灌區為例進行具體研究。

本文從風景園林的視角將古堰灌區視為基于水文干預的傳統人居環境地理單元,該地理單元是一個自下而上層層疊加的復合系統,包括自然基底景觀、水利系統景觀、農業聚落景觀及水管理運行機制。下面的層級都為上一個層級提供空間上的背景環境,形成生態、生產和生活高度統一的整體[1]??偨Y灌區傳統水文干預、空間營建和水管理模式,對鄉土景觀的保護和傳統人居環境的有機轉化等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1通濟堰灌區的形成與演變

1.1碧湖平原概述

碧湖平原位于浙江省西南部麗水市蓮都區,平原四面環山,內部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高差約為25m,總面積約45km2。甌江主干流大溪由西南自東北貫穿碧湖平原,其支流松陰溪自平原西南側匯入大溪,平原西北側還有多條山溪流入,經過水流長時間的侵蝕,形成以粉砂質泥、粘土為主的地質條件。

道光《麗水縣志》中提到“通濟渠水,其源有三”:通濟渠(源出松陰溪)、白溪渠(源出高溪)和金溝渠(源出岑溪)①。這里“通濟渠水”并非指通濟堰所引水系,而應是三個古堰灌區共同構成的水系。由于灌區的水網渠系皆分布于大溪西北側平原,因此大溪東南側局部區域及江面沙洲區域不列入本文的研究范圍。

1.2灌區的形成與演變

碧湖平原古堰灌區的形成與演變,主要分為四個時期(見圖1)。

1.2.1未筑堰時期(公元505年前)

在南朝以前未筑堰時期,碧湖平原內溪流縱橫,水系交錯破碎沒有固定河道,“南其畝者,界乎溪山之間,無深陂大澤以御旱”[2]。自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處州府西北百二十里,孫氏析置松陽縣”[3]以來,碧湖平原上沿著大溪斷斷續續出現人行小路,平原西北側山麓與大溪河道邊會有零星聚落。

1.2.2渠水主干形成期(公元505—1138年)

平原西北側山溪設堰:觀阬堰截岑溪引金溝渠,司馬堰截白溪引白溪渠,白溪渠上設有諸多小堰②。由于地理條件形成的優勢,觀阬堰和司馬堰可能是平原上最先建成的堰壩[4]。此外《麗水縣志》中還記有金溝堰、章田堰等,現已無從考證。

通濟堰大壩始建于南朝蕭梁天監四年(公元 505年),橫截松陰溪,渠系從西南向東北延伸覆蓋整個碧湖平原。仁宗明道年間(公元1023—1024年)出現了最早重修通濟堰的記載[5],自此以來灌區興修不斷,南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三源,四十八派”初步確立。

以通濟渠(大渠,下同)、金溝渠、白溪渠為主的灌區系統逐漸形成,渠水主干形成期三個主要渠系仍然各自保持獨立的狀態。此時河岸邊早已形成連續完整的官道,因大壩建成而得名“通濟古道”。

1.2.3支渠擴張期(公元1139—1276年)

南宋中末期通濟渠與金溝渠、白溪渠聯合,渠渠相接,形成了成熟的灌溉水利系統,聚落也開始向平原縱深處擴散。因此碧湖平原成為浙西南重要的產糧基地之一,為區域經濟文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1.2.4調整整合灌區渠道體系期(公元1277—1912年)

元明清時期為調整整合灌區渠道體系期,水系不斷衍生完善,面積較大的湖泊也被圍墾造田。隨著聚落的增多,開鑿出許多支毛渠,形成渠渠相接、聚落云集的景象。

2灌區水利體系的構成與運行

碧湖平原內三個灌區渠水互相聯通,在南宋末期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灌溉排水體系,渠系關鍵節點均設有水利設施進行調控。

2.1灌區水利工程

2.1.1引水系統

通濟堰堰首位于平原西南測松陰溪與大溪交匯處,橫截松陰溪,是整個平原最重要的水利設施。南宋開禧元年(公元1205年),郡人何澹易木為石。通濟堰堰首是浙江省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迄今為止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拱壩,設有排沙門和過船閘,均有排泄沙石的作用。平原西北側高地白溪、岑溪上分別有司馬堰和觀阬堰,均無詳細史料記載,白溪上現已建成高溪水庫,司馬堰已無跡可尋,渠上諸多小堰僅存遺址,觀阬堰也不復存在。

2.1.2渠網系統

通濟渠主渠自松陰溪流經開拓概后分為東、中、西三個支渠。東支渠直接注入大溪;中支渠流經平原東部聚落注入與白溪渠;西支渠途徑平原中部村莊,最終與白溪渠相接。支渠又被開鑿出許多毛渠,這些毛渠互相連通,渠網遍布整個平原,然而卻無法到達平原西北側高地。金溝渠沿山腳匯入通濟渠水系,白溪渠與通濟渠網匯合后注入大溪(見圖2、圖3)。

2.1.3調蓄系統

平原內分布了大大小小多個河塘,都由天然的湖泊、河流和洼地改建而成,如橫塘湖、白湖、李湖、米湖,張塘等,“務在潴蓄水利”“以備溪水之不至”。河塘或與通濟渠相連,或單獨存在,“應將該河塘無論在官在民,均著筑墈設閘啟閉” ③。其中面積較大的有李湖,位置與今李湖村對應,與其他湖塘連成一片可行舟(見圖4)。

2.1.4控制系統

(1)概閘

通濟堰灌區渠系的關鍵點上均設有概閘,用于分水、節制和退水等功能?!伴_拓、鳳臺、城塘、木西花概,為三源司水出納,尤為吃重,俱應一律修造完好?!雹鄢嗽谥匾濣c設置大概閘之外,還在各個分水節點處設置小概閘,公元1138年石碑上約有40處概閘,在清代進行統計時存有72處之多(見圖5)。

(2)石函引水橋

山溪泉坑在堰頭村東北側山中流出,匯入通濟渠主渠。每逢大雨時泉坑溪中夾雜著的沙石就會填滿渠道,造成堵塞。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泉坑與通濟渠交匯處建立一座引水橋,泉坑直接從山澗注入大溪,與通濟渠水互不干擾,有效避免了因渠系堵塞而耗費大量人力物力。

(3)防淤閘

斗門設于兩條不同源水系的相交處,以防止一條水系因洪水暴漲帶來大量泥沙,對另一條水系造成堵塞。由于石函的修建,使泉坑與大溪水系相通,“函告成,又修斗門以走暴漲”④,當大溪遭遇洪水和暴雨上漲時放下閘門,避免沙石堵塞石函,天氣放晴大溪水量正常后再挑起閘門,使泉坑水正常注入大溪,現僅剩遺址。除了石函設有斗門外,通濟渠與白溪渠交匯處也設有多個斗門,“其金溝堰,每因坑水陡發,引沙停滯,更須隨時挑撥,不得延挨觀望” ③,現由于水系的改建都已不存在。

葉穴位于通濟渠主干渠上,每當大雨導致渠水暴漲,打開閘門可將渠中泥沙排出,防止淤積,正常灌溉時閘門不能擅自打開,防止堰渠內水量流失。葉穴是通濟堰水利工程設施體系中較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專差一名充穴頭,仰用心看管” ⑤。

2.2 灌溉系統的運行

由于通濟堰灌區較另外兩個灌區灌溉范圍更大,村落數量眾多,每年旱期單一的灌溉方式無法滿足距通濟堰較遠距離村莊的用水需求。為確保用水公平實施輪水制度,通濟堰灌區的村莊被分作上、中、下三源,以三源為地域單元施行水利管理和組織措施。南宋時期,三源范圍開始形成,隨著村落的衰敗、擴張與合并,各朝各代三源村莊的范圍和數量都有變動[4]。新中國建立后通過調節概閘攔水高度調節水量,不再劃分三源范圍。司馬堰灌區和觀阬堰灌區無史料記載其運行方式,可能由民間自行維修與管理。

根據萬歷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上中下三源輪放水期條規》[10]中對通濟堰灌區三源聚落范圍和啟閉概閘的記載⑥,比對1960年代衛星地圖水系及現狀概閘位置進行推斷,繪制出明萬歷時期(公元1573—1620年)通濟堰灌區三源村莊的輪灌示意圖(見圖6)。

3聚落景觀體系研究

20世紀60年代碧湖平原古堰灌區聚落約有70個,根據水系結構將其分為通濟堰灌區聚落和山麓灌區聚落(見圖7)。每種類型聚落提取多個樣本進行對比分析,總結聚落與灌溉水系的關系及成因。

3.1通濟堰灌區聚落

通濟堰灌區聚落分為灌溉系統影響聚落和綜合因素影響聚落兩種類型,前者以農業為主要生產方式,與通濟渠關系緊密,后者受通濟古道帶來的非農業因素影響,對通濟渠的依賴性較低(見圖8)。

3.1.1灌溉系統影響聚落

通濟堰灌區水利工程眾多,且有特定的輪灌方式,重要節點旁有聚落便于管理。通濟堰大壩為整個通濟渠的命脈所在,大壩旁濱河臺地由堰頭村主要負責堰壩管理和維護。聚落形態與水系布局密切相關,呈扇形分布,主要道路沿著通濟渠展開,連接了聚落東西兩側的龍王廟與文昌閣,兩處皆成為聚落的公共中心,周圍有空地供村民休憩、集會使用。陳章概為三源輪灌防水的關鍵節點之一,旁有下概頭村負責看管,盡管聚落發育程度較低且形態分散,概閘旁仍有廟宇、古樟,成為當地村民的主要集會場所。

由于三源村莊用水需求量不同,農業灌溉需求越大水渠數量越多,水網密度差異影響聚落形態布局。魏村位于上源地區,原先有人在此居住,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處州同知魏致退任后帶族群遷入而龐大。上源水網稀疏,其距主干渠有一定距離,居民引渠水蓄湖塘,形成“水塘環村”的景象,家族宗祠便位于聚落主街與湖塘相接處。泉莊村位于下源地區,渠系狹窄且支流密布,聚落連同水系一同擴張形成多水系相交的放射型格局。

3.1.2綜合因素影響聚落

綜合因素影響聚落沿大溪河岸與通濟古道呈串聯式分布,碧湖鎮、保定村、九龍村、資福村等都擔任過片區的行政中心。它們依靠通濟渠灌溉,也在一定程度上受水管理和水文化的影響,但是對道路運輸的依賴性明顯更強。如開拓概旁概頭村,位于東、中、西三個支渠交匯之處,設有概頭調控水量,其水管理地位僅次于堰頭村,然而聚落布局和宗祠、廟宇位置更多受到道路運輸影響。

碧湖鎮位于通濟渠兩條主要干渠之間,官道與主街相連,其繁榮發展受水利灌溉、水文化和商業貿易的共同影響。龍子廟位于鳳臺概旁,原先祭祀龍王和詹、南二司馬,后來逐漸演化為祀奉龍子侯王(與堰頭村龍王廟相應)。由于其道路交通便捷且區位優勢明顯,每年農歷三月初三到四月十二日都會在龍子廟舉行盛大廟會,而非在堰頭村的龍王廟。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龍子廟后方修建“西堰公所”,供商議有關通濟堰事項和堆放因租所收之谷,成為了通濟堰活動的綜合場所,后建立“報功祠”,供奉有功于通濟堰的名宦先賢,配有專人管理,每年春秋舉行隆重的祭祀⑦。水文化使碧湖鎮成為通濟堰的管理和指揮中心,人口的聚集更加促進了商貿的繁榮。鎮中有幾個面積較大的湖塘,原先位于聚落外部用于蓄水灌溉,隨著聚落的擴張合并被建筑圍合,逐漸形成公共活動空間。

3.2 山麓灌區聚落

平原與山麓交接地帶的聚落較平原中部較早形成,可能與傳統的稻作農業種植方式有關 [6],這可能也說明了岑溪、白溪上的觀阬堰和司馬堰修筑時間要早于通濟堰(見圖9)。

高溪村的發育程度遠超于岑口村,主要原因是兩個灌區的水量存在差異,《麗水縣志》中就有記載白溪渠上筑有多個小堰,渠水穿村而過,多條干渠整體水系呈魚骨狀,后又建成水庫,足以說明水量遠超只筑有一個堰壩的金溝渠。

平原西北側山麓地帶還有其他灌區和自然山溪,金溝堰、章田堰的位置無法考證,水量成為這些聚落發育的主導性因素。其中郎奇村的發育程度最好,聚落沿山腳分布呈“凹”字形,受地勢影響聚落形態較為分散。

4水利管理制度

通濟堰灌區從兩宋時期至清末,為了避免水利糾紛均設立總管理職務,負責重要水利設施的監管和維修工作,在灌區水利益分配問題上起至關重要的作用。大旱時期平原農田用水較為緊張,實行三源輪灌制放水,由縣衙派遣官差進一步監督管理(見表1)。

自兩宋至清代,灌區的三源相互配合、共同管理的水利管理制度不斷完善,與灌區的社會結構相適應。兩宋時期挑選下源需水量大的田戶擔任總管理職務,“集上中下三源田戶,保舉下源十五工以上,有材力公當者充?!?⑤“十五工”反映了種植面積和需水量之間的關系,確??偣芾碚咴诤导緯r能夠更加公平公正地分配水資源,避免因用水不公所帶來的糾紛⑧。明代三源利益集團內部勢力互相牽制達到用水利益平衡?!懊恳辉从诖笮罩袚褚蝗瞬牡路娬邽檠唛L,免其雜,差三年更替?!雹崦吭炊继暨x一人作為總負責人,三人在用水問題上互相牽制,從而實現灌區整體利益的均衡。清代三源鄉紳集團構成董事制,這些鄉紳為退休的上層官員或者未獲得官職的舉人、監生等,有一定的威望和經濟實力,每源出3位鄉紳分入甲、乙二班,輪班管理相互監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大族攬權而導致的灌區利益分配不均問題[7]。

5碧湖平原古堰灌區特征總結

5.1 灌溉水網與自然基底的關系

利用ArcGIS10.3對碧湖平原水文網絡進行模擬,并比對實際水文結構(見圖10)。

自然河道走向與水文模擬結果存在一定差異,平原東南側大溪上游部分與現狀相符合,東北側下游部分與現狀河道相悖,河流和山溪直接匯入平原,由于該區域地勢低洼,河水“遷徙無常,或溢或涸”。根據李湖村的位置可推斷出該區域為李湖、湯湖、何湖、橫塘湖等河塘所在,后因水利設施的建設及圍墾筑堤形成了現在的水系。

岑溪與白溪的水文模擬結構與現狀相近,可見山溪筑堰完全遵循自然水系,其對工程技術的要求及消耗的人力物力都應遠小于通濟堰。平原內部一段模擬水系與通濟渠主干渠相近,其上剛好是重要分水閘開拓概所在位置。

由此可見,碧湖平原古堰灌區是人們順應自然并干預自然的共同結果。

5.2 農田與灌溉水網的關系

1954年的數據表明三源范圍內受通濟堰灌溉的田畝數量存在差異,且上源區域新華鄉和中源區域碧湖鄉戶均受益田畝較少,下源區域里河鄉戶均受益田畝較多,其余區域數值都較為接近(見表2)。新華鄉和碧湖鄉都靠近河岸,一部分農田被大溪灌溉,同時也受到道路運輸所產生的非農業因素的影響;里河鄉曾是湖塘集聚之地,1846年以來才陸續被圍墾,這可能也是戶均收益田畝數較多的原因。

通濟堰灌區的水系布局受農田灌溉需求量及渠水水量的影響,有其他水源灌溉和道路運輸便捷的區域對通濟堰的依賴性較低,因此可以看出表2的戶均灌溉田畝數與其水網密度成正比。明萬歷知縣樊良樞在改規時提到:“下源苦不得水,田土廣遠,水道艱澀……”⑩,說明通濟渠流經下源時水量已較少,水網密度也相對更高。于是通濟堰灌區水網形成了自西南至東北、自河岸至內陸逐漸密集的景象。

5.3 聚落與灌溉水網的關系

利用ArcGIS10.3對古堰灌區聚落進行核密度計算,左圖將聚落視為單一矢量點計算,用以分析聚落在平原內的分布特征和聚集程度;右圖將聚落面積作為權重進行加權,分析影響聚落發育的因素(見圖11)。

通過分析可以看出,灌區聚落分布整體沒有太大失衡,主要集中在通濟堰灌區的上、中源區域,下源由于曾經有大面積湖塘因此較為分散。司馬堰灌區的水系布局受聚落聚集程度的影響,白溪渠水網明顯在聚落聚集之處更為密集。

聚落發育受到灌溉水量及交通運輸的共同影響。渠水水量充沛聚落及大型湖塘周圍聚落發育程度相對較好,同時沿著官道分布的聚落受到道路運輸所帶來的政治、商業貿易、節事活動、手工業等非農業因素影響,普遍發育程度較好。

5.4水管理與農田水網的關系

兩宋時期每年旱時放水制度為每源三晝夜,明清上、中源皆為三晝夜,下源增至四晝夜,下源的灌溉需求較其他二源有明顯增長。下源區域灌溉需求量發生變化的原因有二,其一是管理制度不完善,“堰長各自為謀” 或上、中源村民“偷水”,致使“下源苦不得水”;其二是三源輪灌又以“田戶”多寡為據而分[4],明清時期下源田畝數較多。通濟堰灌區為保證三源各享其利而不爭,水管理制度一直適應不斷變化的灌溉需求,并逐漸完善。

6結語

古堰灌區的人居環境演變與結構受到自然基底條件和人工干預的共同作用,逐漸形成了灌區內不同水系的整合方式和運行制度,水利設施、水系布局及道路運輸與灌區內人們的生活擇居密切相關,是影響農田開墾和聚落形態的重要因素,并演繹成為灌區的水資源管理機制。通濟堰灌區充分體現了我國傳統以水利為基礎的人居智慧,其傳統的水文干預、空間營建和水資源管理為今后類似地區的保護與發展提供了借鑒。

注:

①出自國家圖書館收藏的古籍張銑纂修的《麗水縣志十四卷》。

②《麗水縣志十四卷》卷3《山水》“水利”節記載:“源出高畬山,至白河莊鑿渠受之,即《匯紀》所謂司馬堰也。其下有沙堰、朱堰、上陂、黃陂、張堰、陳家堰諸目,通濟渠東北諸田咸資于此?!?/p>

③出自浙江圖書館孤山分館古籍部收藏的古籍王庭芝編撰的《通濟堰志》。

④出自浙江圖書館孤山分館古籍部收藏的古籍《通濟堰志》(王庭芝編撰)中的《麗水縣通濟堰石函記》(葉份撰寫)。

⑤出自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利史所收藏的古籍《通濟堰》(沈國琛編撰)中的《通濟堰規》(范成大撰寫)。

⑥《上中下三源輪放水條規》記載:“開拓槩分南、北、中三支,凡初一至初三等日,中支水道盡閉,水分南、北二支……至初四日閉南、北二支,開中支水。鳳臺槩北支分陳章塘槩,南支分石刺塘槩,至城塘槩閉之……至初七日,上、中二源旁支皆閉,開城塘等槩,使渠水盡歸下源……三源因而復始?!痹斠娬憬瓐D書館孤山分館古籍部收藏的古籍《通濟堰志》(王庭芝編撰)。

⑦出自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利史所收藏的古籍《通濟堰》(沈國琛編撰)中的《關于通濟堰善后碑示》(蕭文昭撰寫)。

⑧陳方舟(2016)認為“十五工”是持秧數所對應的出工數,每工對應1500把秧,持有秧把數越多說明種植面積越大,需水量也就更多。按秧把數劃分田戶等級,不同等級承擔不同的權利與義務。

⑨出自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利史所收藏的古籍《通濟堰》(沈國琛編撰)中的《麗水縣通濟堰新規八則》(樊良樞撰寫)。

⑩出自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利史所收藏古籍《通濟堰》(沈國琛編撰)中的《通濟堰規敘》(樊良樞撰寫)。

參考文獻:

[1]侯曉蕾,郭巍.場所與鄉愁:風景園林視野中的鄉土景觀研究方法探析[J].城市發展研究,2015,22(4):80-85.

[2]葉現.重修通濟堰記[M]//浙江水文化研究教育中心.浙江河道記及圖說.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4.

[3]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九十四[M].北京:中華書局,2005.

[4]林昌丈.“水利灌區”的形成及其演變——以處州通濟堰為中心[J].中國農史,2011,30(3):81,93-102.

[5]關景暉.麗水通濟堰詹南二司馬廟記[M]//浙江水文化研究教育中心.浙江河道記及圖說.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4.

[6]鐘翀.北江盆地:宗族、聚落的形態與發生史研究[M].上海:商務印書館,2011.

[7]陳方舟,譚徐明,李云鵬,等.麗水通濟堰灌區水利管理體系的演進與啟示[J].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學報,2016,14(4): 260-266.

[8]林昌丈.“通濟堰圖”考[J].中國地方志,2013(12):39-43.

[9]李帥,韓冰,郭巍.浙江麗水古堰灌區鄉土景觀的現代化轉譯——以通濟堰灌區為例[C]//中國風景園林學會.中國風景園林學會2018年會論文集.北京:中國風景園林學會,2018:594-599.

[10]李云鵬,陳方舟,王力,等.灌溉工程遺產特性、價值及其保護策略探討——以麗水通濟堰為例[J].中國水利,2015(1):61-64.

猜你喜歡
麗水市風景園林
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麗水進路
中國風景園林學科發展大會暨風景園林學科創立七十年紀念會華南區域會場成功舉辦
麗水市美術教師作品選登
風景園林規劃設計中地域特征的分析
風景園林設計中對于人性化理念的應用探討
風景園林規劃設計中地域特征的分析
論風景園林在現代化城市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爸爸的愛
新時期下中國風景園林標準化體系的構建
人教版七下第五單元寫作·勤于修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