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治性膽囊切除術與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在早期膽囊癌中的治療效果對比

2020-12-08 12:41柳揚范偉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20年81期
關鍵詞:膽囊癌根治性膽囊

柳揚,范偉

(貴州省人民醫院 肝膽外科,貴州 貴陽 550001)

0 引言

膽囊癌是一種常見的膽囊惡性腫瘤類型,好發于中年群體中,且女性發病率高于男性。目前,臨床上對膽囊癌的病因尚不明確,研究認為可能與膽囊上皮形態發生變化、膽囊內膜慢性炎癥等因素相關[1]。針對早癌膽囊癌患者的治療,主要是應用根治性膽囊切除術、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改善患者的病情。經過長期實踐,部分學者指出根治性膽囊切除術易給患者帶來較大創傷,從而引發應激性反應[2],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手術用時相對較短,在保證療效的同時可減輕對患者機體造成的影響?;诖?,本文主要針對以上兩種手術方式治療早期膽囊癌患者的療效進行對比與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此次研究對象為我院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期間收治的早期膽囊癌患者62例,納入標準:患者經影像學檢查與病理檢查明確為早期膽囊癌,具備手術治療指征?;颊吲c家屬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且此次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合并血液系統或精神疾病者,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由患者根據意愿對治療方式進行選擇,即應用根治性膽囊切除術治療的患者設為參照組,而應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的患者設為研究組,兩組比例為31:31。參照組:男10例、女21例;年齡50-68歲,平均(58±1.96)歲;臨床分期:Ⅰ期18例,Ⅱ期13例。研究組:男8例、女23例;年齡50-68歲,平均(58±1.96)歲;臨床分期:Ⅰ期16例,Ⅱ期15例。組間以上資料無顯著差異存在(P>0.05)。

1.2 方法。參照組行根治性膽囊切除術治療,方法:做切口于患者右側肋下,切口長度為5-10 min,進入患者腹腔后主要對各器官位置進行觀察,以準確定位腫瘤位置。首先,結扎患者膽囊動脈與膽囊管,并使用手術刀剝離、完整切除膽囊,切除方法為順切法。其次,離間縫合患者的膽囊床,在手術結束后縫合切口,留置引流管。若患者腹腔發生感染,則放置引流管于肝下,留置時間為3-5 d。研究組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方法:患者呈頭高腳低位,手術治療過程中使用標準三孔法,做弧形切口于患者臍下緣,并建立CO2氣腹,將氣腹壓力維持在12-15 mmHg,置入Trocar穿刺針與內窺鏡,對腹腔各情況進行全面觀察。尤其是觀察膽囊有無異常結節或粘連的現象存在。借助腹腔鏡的作用將Trocar針分別穿入左、右下腹麥氏點,在明確膽囊位置后充分暴露膽囊管與膽囊動脈于視野中,做順行切除處理,并使用電凝切斷遠端動脈。最后,予以止血處理,逐層縫扎后反復沖洗,放置引流管。兩組術后均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1.3 觀察指標。記錄兩組手術治療情況(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與術后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并對比兩組術前、術后3 d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其中包括白細胞介素6(IL-6)、C反應蛋白(CRP)。

1.4 統計學處理。本研究數據均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指標采用(±s)表示,行t檢驗,若檢驗結果顯示P<0.05說明組間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手術情況對比。表1數據顯示,在出血量比較上,研究組少于參照組,且手術時間、術后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短于參照組(P<0.05)。

表1 對比兩組手術治療情況(±s)

表1 對比兩組手術治療情況(±s)

組別 例數 術中出血量(mL)術后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h)參照組 31 61.54±8.08 56.21±12.20 24.54±5.26研究組 31 29.12±8.27 31.16±9.41 10.46±5.31 t - 6.626 3.440 4.425 P - 0.001 0.006 0.005手術時間(min)

2.2 兩組術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表2數據顯示,術前,兩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較接近(P>0.05);術后3 d,兩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均呈升高趨勢,對比發現研究組升幅較?。≒<0.05)。

表2 對比兩組術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s)

表2 對比兩組術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s)

注:與本組術前比較,aP<0.05,差異顯著。

組別 例數 IL-6(pg/mL) CRP(mg/L)術前 術后3 d 術前 術后3 d參照組 31 7.59±1.34 14.55±1.37a 3.45±0.54 47.85±9.14a研究組 31 7.55±1.40 10.31±1.09a 3.51±0.60 18.69±4.10a t - 0.049 5.178 0.182 5.413 P - 0.067 0.002 0.053 0.002

3 討論

此次研究,我院主要分析以上兩種手術治療方式在早期膽囊癌患者中的臨床療效,研究結果顯示:在出血量比較上,研究組少于參照組,且手術時間、術后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短于參照組(P<0.05)。由數據可知,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可縮短時間,并減少術中出血量,有利于加快患者術后的胃腸道功能恢復速度[3-5]。分析是因為根治術膽囊切除術需做大切口,充分暴露患者病灶于視野中,在外界因素的影響下易增添術中出血量,并延長手術時間。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在操作過程中,僅需要做微小切口于患者腹部,即可在腹腔鏡的引導作用下開展治療。一方面減少了臟器受到的干擾與損傷,可避免胃腸功能發生紊亂,另一方面則是縮短了手術治療時間,且有利于患者術后胃腸道功能的恢復,在提高患者預后質量上具有積極作用。此次研究結果顯示:術前兩組血清炎性因子(IL-6、CRP)水平較接近(P>0.05);術后3 d,兩組血清炎性因子(IL-6、CRP)水平均呈升高趨勢,對比發現研究組升幅小于參照組(10.31±1.09 pg/mL<14.55±1.37pg/mL,18.69 ±4.10 mg/L<47.85±9.14 mg/L,P<0.05)。這一結果與蔡文明結果基本一致,其研究結果顯示:A組患者治療后CRP水平、IL-6水平均低于B組(18.75±4.32 mg/L<47.23±9.15 mg/L,10.26±3.25 pg/mL<14.63±4.17 pg/mL)。IL-6與CRP均是臨床上常用的血清學檢驗指標,對炎癥反應的檢測具有重要意義。同時,IL-6水平與CRP水平可反映出患者的感染嚴重程度與預后質量,對患者的治療反應也有一定評估作用。分析此次研究結果可知,早期膽囊炎患者經根治性腹腔膽囊術、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后,機體免疫功能受到了一定影響,但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具有的觀察清晰與微創等優勢可發揮保護作用,手術醫師在術中通過腹腔鏡即可全面的觀察患者腹腔與病灶情況,進而促進治療操作準確性的提高,避免手術引發急性期反應而增加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應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為患者進行治療時,若手術醫師操作不熟練可能會損傷患者其他組織,進而引發并發癥(膽囊壁穿破、膽汁漏等),為惡性細胞的擴散提供機會,故需要保證手術流程的熟練與手術操作的準確性,以促進患者療效的提高[6-8]。

總而言之,在早期膽囊癌患者治療中應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可縮短手術時間,且術中出血量少嗎,不易引發急性期反應而增加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

猜你喜歡
膽囊癌根治性膽囊
胰腺癌根治性切除手術的圍手術期護理效果及并發癥發生率評價
根治性肝切除與外囊摘除治療肝包蟲的臨床療效及并發癥對比
膽囊癌淋巴結轉移的危險因素分析
miR-142-5p通過CCND1調控膽囊癌細胞的增殖和轉移
兒童雙膽囊畸形伴膽結石一例
膽囊壁毛糙是患了膽囊炎嗎?
microRNA在膽囊癌中的作用
哪些膽囊“要不得”
腹腔鏡下根治性膀胱切除+尿流改道術后腸梗阻的防治策略
膽囊底縫線牽引兩孔免夾法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操作體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