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津膝關節單髁置換假體治療內側間室膝關節病的短期臨床應用

2020-12-08 12:41陳東鄧偉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20年81期
關鍵詞:間室牛津活動度

陳東,鄧偉

(江蘇省濱??h人民醫院,江蘇 鹽城 224000)

0 引言

膝關節單髁置換(UKA)在過去的20年間取得了顯著成果,該術式在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早期內側間室膝關節病變患者中應用效果明顯,提升了患者生活質量,縮短康復進程[1]。與全膝關節置換相比,單關節髁置換術失血量少、侵入性低,在維持原有膝關節活動能力的基礎上盡可能保持原有骨量[2]。牛津假體在固定界面與移動界面設計上顯示了顯著的優越性,可移動半月板滑動界面為脛骨、股骨的自由移動提供了可能性。本研究旨在探討牛津膝關節單髁置換假體治療內側間室膝關節病的短期應用效果,具示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于我院接受治療的76例內側間室膝關節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22例,女性54例;年齡43-83歲,平均(58.65±3.24)歲;單純膝關節骨性關節炎41例,伴有骨質疏松35例。

1.2 入選標準。①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經下肢全長、膝關節軸位、負重側位X光線檢查確診為內側間室膝關節??;②患者及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③所有患者均采用小切口微創術;④膝關節自由屈曲度≥100°,前交叉韌帶正常。②排除標準:①存在手術禁忌癥者;②伴有凝血障礙或其他嚴重疾病者;③有關節置換手術史者;④伴有類風濕關節炎或其他炎癥性骨質疾??;⑤伴有不可矯正的內翻畸形。

1.3 方法?;颊呷楹笱雠P,將患肢置于托腿架上,保持小腿自然下垂狀態,膝關節自由屈曲度≥100°。自髕骨內上角至關節間隙下1 cm取大約2 cm切口,逐層切開后裸露關節腔,檢查外側間室關節軟骨情況及前后交叉韌帶完整性,了解內側間室軟骨磨損程度,行單髁置換術。清除股骨、脛骨邊緣增生贅骨,清除完成后檢查下肢伸直后力線是否恢復。如交叉韌帶不完整或多個關節間室均被病變累及需進行全膝關節置換。確定脛骨、股骨尺寸后采用截骨導向器進行截骨,試模測定骨間隙平衡,植入假體。術后1 d進行簡單床上抬腿訓練,通過輔助器幫助患者下地站立或沿床邊緩慢行走,術后3 d開始負重行走訓練。

1.4 評價指標。①采用膝關節KSS評分評價患者治療前、治療6個月后膝關節功能,總分100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關節活動能力越高。②治療前、治療6個月后測量膝關節活動度。③治療前、治療6個月后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價患者膝關節疼痛程度,總分為0-10分,分數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高。④治療前、治療6個月后通過X線測量下肢膝關節正側位、下肢負重全長分析膝關節力線:髖膝髁角(HKA)、脛骨角(FTA)。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用配對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膝關節KSS評分。治療6個月后膝關節KSS評分(89.75±4.68)分明顯高于治療前(60.24±6.78)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1.227,P=0.000)。

2.2 膝關節活動度。治療6個月后膝關節活動度(114.65±11.14)°明顯高于治療前(98.67±9.4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9.536,P=0.000)。

2.3 疼痛程度。治療6個月后膝關節VAS評分(2.87±0.62)分明顯低于治療前(7.42±1.68)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2.150,P=0.000)。

2.4 下肢力線評價。治療6個月后下肢HKA及FTA均明顯大于治療前度數,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下肢力線對比(±s)

表1 治療前后下肢力線對比(±s)

項目 例數 治療前 治療6個月后 t P HKA 76 152.64±7.68 171.52±9.14 13.787 0.000 FTA 76 160.35±5.69 176.18±6.83 15.524 0.000

3 討論

UKA技術在上世紀70年代已得到臨床應用,但彼時單髁關節置換失敗率較高,曾一度引發外科醫生質疑。分析原因,上世紀假體設計及技術均存在一定的缺陷,加上當時對于患者的選擇無統一標準,從而導致單髁置換的高失敗率。1998年起國外相繼開始報道關于應用Oxford單髁假體置換系統進行單髁關節置換治療內側間室膝關節病的成功案例,并在不斷的臨床使用和實踐中得到迅速發展,目前UKA在關節外科已得到廣泛使用[3]。單髁假體系統由水平脛骨平臺、股骨髁假體及活動的襯墊組成,通過活動的聚乙烯襯墊使膝關節能夠依靠韌帶良好的活動能力進行自由滑動,在增加接觸面積的同時減少接觸面間應力,從而降低襯墊磨損程度,與以往的固定平臺相比,假體生存率更高。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6個月后膝關節KSS評分、下肢力線、膝關節活動度均明顯高于治療前,VAS評分明顯較治療前低,提示牛津膝關節單髁置換假體治療內側間室膝關節病的短期臨床應用效果顯著,能明顯降低患肢疼痛程度,改善下肢力線及關節活動度。正確選擇具有手術適應癥患者是保證手術成功率的關鍵,根據牛津團隊的適應癥標準,需滿足前交叉韌帶正常、單純內側間室骨關節炎、外側關節間室結構正常、屈曲攣<15°且屈曲度≥110°、可矯正內翻畸形、不存在類風濕等炎癥性疾病[4]。本研究根據患者牛津標準并結合大量相關研究報道,選擇病例均符合關節屈曲度≥100°,并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筆者認為髕骨關節退變對于單髁關節替換并無實質性影響,本研究中3例患者術前存在髕骨關節疼痛,術后并未對預后產生明顯影響,其原因可能與內側關節間隙改變引發下肢力線增加有關,從而改變髕骨運動軌跡,髕骨關節也隨之發生改變。在滿足前交叉韌帶正常的前提下,在某些結構與功能不完全正常的條件下行單髁置換也可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及臨床經驗,筆者認為牛津單髁膝關節置換術適應標準也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當放寬。

成熟的手術技術是保證單髁關節置換成功率的關鍵因素,單髁置換要求手術人員要有一定的經驗積累和良好的學習曲線,手術人員對于疾病的認知及正確的操作能提升手術成功率,不僅能降低治療費用,還能減少術后恢復時間。假體正確固定、判斷韌帶是否良好、屈伸間隙是否平衡、生理力線是否正確以及假體的正確選擇均依賴于手術技術。術中保證內側組織結構不出現過多松懈,是矯正內翻畸形的關鍵,內側組織的過多松懈會導致襯墊脫位,另外,襯墊選擇偏大還會引起外側間隙多度緊張,出現進行性磨損和退變,減少假體壽命,并降低術后恢復效果。有研究表明,與全髁置換相比,單髁置換術后翻修率更高,對于60歲以上老年患者術后膝關節活動度能達到120°以上例數超過91%,表明牛津膝關節單髁置換假體治療內側間室膝關節病短期效果較為理想,由于假體需要一定的學習曲線,對于手術醫生的選擇更為嚴格,需要經驗豐富醫生并選擇恰當病例進行置換[5]。

綜上所述,牛津膝關節單髁置換假體治療內側間室膝關節病的短期臨床應用效果顯著,能明顯降低患肢疼痛程度,改善下肢力線及關節活動度。

猜你喜歡
間室牛津活動度
單髁膝關節置換術治療膝前內側間室骨性關節炎的療效
基于Delphi的運動處方對斷指再植術患者手功能、手指活動度及患指感覺恢復的影響
536例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與疾病活動度的關聯性分析
NLR、C3、C4、CRP評估系統性紅斑狼瘡疾病活動度的比較分析
脛骨高位開放截骨并微骨折術聯合富血小板血漿植入治療膝內側間室骨關節炎的短期療效研究
MRI聯合超聲成像評價類風濕性腕關節炎患者關節活動度的價值
膝內翻角與膝關節內側間室壓力相關性的生物力學分析
對開門冰箱冷藏內置變溫室性能提升技術研究
旅行者,饒了牛津吧
宅假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